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苏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铁家族溯源 苏铁又名铁树,这里讲的苏铁不只限于狭义的苏铁一个物种,而是指广义的苏铁类植物(CYCADS)。苏铁类是现存地球上最原始的一类种子植物。据化石记录,它最早出现在地球上是在古生代二迭纪约2.5亿年前,到侏罗纪约1.5—1.9亿年时期,苏铁类植物发展达到顶峰,多种多样的古苏铁植物类群遍布于世界各大陆,与当时动物界的兽王——恐龙并驾称霸地球。至今发现的苏铁类化石至少有30属,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过去了几十年来,特别是近40年来有关中国华夏植物区科在植物研究的资料,将中国华夏植物区的科达植物化石归为4种类型:印痕,压型,髓模及矿化化石等。在科达植物各种器官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时代延续最长的是其叶化石,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的维宪期(Visean),但数量较少,分布零星。在华北,一直至晚石炭世的斯梯芬期(Stepharian)和早二叠世,科达中化石数量才逐渐增多,特别在早二叠世,达到最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地形变异复杂,生境多样,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贵州产兰属(Cymbidium)植物20种、9变种,是中国兰属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种数仅次于云南省,居第二位。 贵州所产的兰属植物种类有: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献与标本的研究, 本文重新梳理和考证了中国植物采集先行者钟观光先生的采集历史。钟观光是我国第一个进行大规模植物标本采集的学者, 已知其最早的标本采自1912年(采集于北京), 最晚的是1933年(采集于浙江)。目前能够确定的钟观光采集的馆藏标本计10,228份, 其中大部分保存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PEY, 4,584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 2,966份)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BNU, 2,032份), 共计9,582份, 约占钟观光馆藏标本总数的93.7%。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植物标本馆、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美国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等亦存有少量钟观光采集的标本(16份)。  相似文献   

5.
苏铁类植物俗称“铁树”,其精子有鞭毛,幼叶拳卷式发生,有些种类的茎、叶分枝,但必是二岐式分枝,酷似较它低等的蕨类植物,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原始的传代线。现存苏铁科植物的大孢子叶呈叶状,其柄上着生多数胚珠,珠孔外向,在裸子植物中十分独特。  相似文献   

6.
据资料统计,中国种子植物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亚麻酸资源植物共计116科、446属、816种。该研究以大尺度的植物物种分布信息为基础,通过对中国亚麻酸资源植物及其地理、环境、气候等因子的统计分析,探讨中国亚麻酸资源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唇形科、大戟科、豆科、蔷薇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等类群中亚麻酸资源植物较为丰富且分布较广,是中国最重要的亚麻酸资源植物类群。(2)西南地区亚麻酸资源植物丰富度最高,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降低。(3)亚麻酸资源植物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900m左右最丰富。(4)气候因子对亚麻酸资源植物分布影响较大,其中相对湿度、年平均温度、年降雨量是导致中国亚麻酸资源植物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且与亚麻酸资源植物丰富度成正相关关系,而纬度、年辐射量、平均海拔等因子成负相关关系;地形因子是一个独立因子。(5)聚类分析结果将中国亚麻酸资源植物分布地划分为十类地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亚麻酸植物在中国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7.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是我国苗族同胞最早聚居地之一,境内重山峻岭,植物资源丰富。苗胞们长期生活在山林中,依靠山林而生存,具有丰富的植物利用经验,其中日常习用的饮料植物也很独特。为此我们调查了城步苗族同胞日常的饮料植物,分为三大类。  相似文献   

8.
中国兰科植物保育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兰科植物是植物保育中的“旗舰”类群 (flaggroup)。中国不是兰科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但具有最复杂多样的地理分布类型以及众多的原始类群 ,因此 ,开展对中国兰科植物的研究和保育是世界兰科植物研究和保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目前中国兰科植物研究和保育的现状 ,分析了与国际同类工作相比存在的差距 ,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沙棘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共有沙棘属植物5种8亚种,而西南地区就集中了其中的5种3亚种,被视为该属植物的起源地。中国也是开发利用沙棘最早的国家,早在唐代的《月王药珍》和公元8世纪成书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就详细记载了沙棘的医药用途。  相似文献   

10.
对濒危物种在大尺度上地理分布的研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和保护策略.兰科植物作为一大类急需保护的濒危物种,研究其在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文献查阅、自然保护区数据整理收集兰科植物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利用ArcGIS10.0和SPASS18.0软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是兰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兰科植物丰富度表现出显著的经度和纬度相关性,与经度之间呈单峰关系,在100°E附近出现峰值,但随纬度升高丰富度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在植物考据研究中如何应用进化思想。我们认为在确定中国古籍文献中记载植物的学名时,对部分植物宜采用集合种(或复合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粉条儿菜和肺筋草的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植物学文献多将Aletris中文名确定为粉条儿菜属,或粉条儿菜属与肺筋草属并用。本文根据古籍中的图、文以及地理分布的考证,确认粉条儿菜一名最早见于《救荒本草》,实为菊科Compositae鸦葱属Scorzonera植物。日本人最早将粉条儿菜鉴定为AletrisjaponicaLamb.(=A.spicata),松村任三沿袭,中国大多数植物分类学著作从之,这是错误的。首次记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中的肺筋草才是Aletris属植物。《救荒本草》中的粉条儿菜应为华北鸦葱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植物名实图考》中的肺筋草应为Aletris scopulorum Dunn,而非A.spicata(Thunb.)Franch。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岛屿的植物多样性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和热点。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 是中国的第二大岛屿, 具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经过近几十年的考察研究, 关于海南岛的植物物种数量出现了多个版本。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野外考证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植物多样性调查, 以确定其维管植物种数。结果表明: 截止到2015年12月, 海南岛记录并能考证实物或标本的维管植物共有6,036种, 包括野生种4,579种(含特有植物483种和珍稀濒危植物512种)、外来逸生及归化植物163种(含外来入侵种57种)、外来引种的纯栽培植物1,294种。自1964-1977年《海南植物志》出版至今, 新增野生及引种的栽培植物所占的比例均较大, 分别占海南岛野生和栽培植物总种数的35.9%和75.9%。本文还对其中1,220种的拉丁学名进行了异名处理等的订正。  相似文献   

14.
《中国植物志》80卷全部出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世界植物学界誉为巨著的《中国植物志》共80卷.计126分册,编研和出版经历了45年,近日全部出齐,实现了中国几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全书记载中国产的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300科3407属,31141种,图版9000余幅,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该书内容包括科、属、种的中外文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收集文献确定了中国嵩草属植物的分布信息,并分析了嵩草属植物丰富度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嵩草属植物丰富度在中国的云南、四川和西藏交界处及青海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区较高,在<40° N、85°-105° E、海拔2500 m以上范围、或热量要素较低、降水量及干燥湿润度(或日照时数)中等范围的分布密度和丰富度范围较大;丰富度与7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及夏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温暖指数、年生物学温度、极端最高气温、夏季气温以及7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等值线的对应关系较好.嵩草属植物丰富度与气候要素多元回归模型中,7月最高气温和春季降水量对丰富度影响显著,7月最高气温的影响最大(P<0.05);逐步回归模型中,7月平均、年均最高和极端最高气温的影响较大(P<0.05);主分量回归模型中,极端最高、7月和夏季气温、Thornthwaite干燥度指数和4-10月日照时数、夏秋季和年降水量的影响较大.嵩草属植物丰富度主要受生长季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以及极端最高气温、年降水量和土壤水分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附生维管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湿性山地森林植物群落中物种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 在维系森林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附生维管植物调查相对困难, 在多样性调查和统计中往往被忽视, 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森林附生维管植物名录。本项研究基于已公开发布的数据库, 搜集并整理了1982-2022年间的关于中国森林附生维管植物研究的文献书籍。首先, 提取文献资料中的有效信息, 依据物种2000中国节点的数据进行标准化校正, 整理出中国森林附生维管植物共计49科246属1,739种, 然后据此编写了相对准确、完整的中国森林附生维管植物物种名录。本名录作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森林附生维管植物名录, 可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并能为深入研究附生维管植物的进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及宏观生态学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木兰科植物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木兰科植物共7属的195种,间断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至温带地区,在地史时期,木兰科植物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其在欧洲和格陵兰等地的绝灭,可能是由于气温下降和第四纪冰川的破坏所致,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及其邻近地区具有丰富的木兰科属种代表,众多的特有类群和该科最原始的成员,以及反映木兰科系统发育不同阶段的类型,是木兰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分化中心和保存中心,也可能是其起源中心,木兰科植物可能在侏罗纪就已起  相似文献   

18.
美国近代派出多名植物猎人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进行广泛的考察和植物引种。在众多植物猎人中, 弗兰克·尼古拉斯·梅耶(Frank Nicholas Meyer)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从1905年到1918年在亚欧国家(主要是中国)进行了4次植物考察和引种活动。本研究旨在全面梳理梅耶引种植物的路线和植物种类, 并分析其对研究全球植物传播的影响。本文对关于梅耶的引种记录、植物标本和档案进行了广泛的收集, 整理了梅耶引种植物的地点和植物学名; 分析了梅耶在亚洲和欧洲的考察、引种植物的历史。梅耶的4次考察共涉及13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是在中国; 在中国, 采集地涉及18个省级行政区的65个城市。根据引种记录, 梅耶共引种了3,651份植物, 其中3,590份鉴定到科, 隶属于109科; 3,567份鉴定到属, 隶属于392属; 2,644份鉴定到种, 隶属于665种。梅耶非常注重水果、蔬菜、粮食作物和观赏植物的引种。梅耶引种植物的影响极其深远, 促进了植物在全球的传播, 极大地丰富了美国的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 梅耶的考察范围广且其考察记录可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同时也对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19.
山西中条山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条山地处山西暖温带南部,水热条件良好,植物种类丰富,是山西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是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在山西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据调查,中条山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287种,分别隶属于525属111科,其中裸子植物9种6属4科,被子植物1278种519属107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山西省重点保护植物36种。种子植物科、属、种的区系成分复杂多样,特有现象不平衡。科的分布区类型中,世界分布40科,泛热带分布34科,没有中国特有科。属的分布区类型中,温带分布351属,中国特有属12属,反映出该区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种的分布区类型中,中国特有分布最多,共504种,其次是温带亚洲分布和东亚分布,它们是构成中条山森林植被和灌丛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20.
珍稀濒危植物张氏红山茶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氏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 Ye)是珍稀濒危植物,最早发现于中国广东省阳春市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其具有抗逆性强、四季开花、花大色艳等特点,是培育茶花新品种非常珍贵的种质资源.目前,现存的野生原种数量极其稀少,濒临灭绝边缘,因此对张氏红山茶的更深入研究对于拯救濒危植物、保存珍贵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综述20余年来张氏红山茶的生物学特性、遗传繁育、濒危机制等方面的的研究进展,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相应补充,提出一些看法和推测,为张氏红山茶的更深入研究起到一定的导向或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