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孳生于蟹洞的蓝带蚊一新种: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于1984年至1986年在贵州省赤水县楠竹林区蟹洞中采获的一新种蓝带蚊。为悼念已故蚊类学家孟庆华教授特命名为孟氏蓝带蚊 Uranotaenia(Pseudoficalbia)mengi新种。 本新种模式标本系1984年11月,1985年2、8月先后采自竹林区溪边的蟹洞积水。存放于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2.
中国蓝带蚊的系统发育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系统发育数值分析方法,对我国已知22种蓝带蚊的幼虫、雌蚊和雄蚊69个综合特征进行数值分析.根据修正的Wagner法计算值画出的分支图,与聚类分析法画出的矩阵图作比较,认为分支图更能反映已知种间的亲缘关系,并结合蓝带蚊属全球已知种的区系分布,计算各区的祖系比值作分析,新热带区的祖系比值特大,可能是蓝带蚊属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蓝带蚊的同物异名、地理分布及某分类(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带蚊属(Uranotaenia)首先由Lynch Arribalzaga于1891年所建立,迄今将近百年。由于当初对属的特征描述不够严密,以及该类蚊虫标本采集比较困难,基础分类研究进展迟缓,蚊种鉴定上的错误与混淆长期未能澄清纠正。近十多年以来,美国Smithso-nian研究院深入开展了蚊类的基础分类研究,对蓝带蚊属的认识亦从中得到发展。迄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知蓝带蚊属共包括2亚属183种以上。按照世界上已知32个蚊属中所包括的蚊种数顺序排列,蓝带蚊属居于伊蚊属(Aedes)库蚊属(Culex)及按蚊属(Anopheles)之后的第四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蓝带蚊属一新种(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采自云南省景东县境内树洞积水中蓝带蚊属1新种,云南蓝带蚊Uranotaenia(Uranotaenia)yunnanensis sp.nov.,讨论了新种与相似种的鉴别特征.模式标本存于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相似文献   

5.
云南蚊科三新种 (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了采自云南蚊科3新种,即:蓝带蚊属伪费蚊亚属一新种瞿氏蓝带蚊Uranotaenia (Pseudoficalbia) qui Dong, Dong et Zhou, sp. Nov.,采自西双版纳优乐山竹穴积水中,与新糊蓝带蚊Ur. Novobscura Barraud和二斑蓝带蚊Ur. Bimaculata Leicester近缘;领蚊属一新种类孟连领蚊Heizmannia (Heizmannia) menglianeroides Dong, Dong et Zhou, sp. Nov.,采自云南省景洪县森林竹筒积水中,与孟连领蚊Hz. Menglianensis Lu et Gong, 1986为近缘;库蚊属泰蚊亚属一新种陈氏库蚊Culex (Thaiomyia) cheniDong, Wang et Lu, sp. Nov.,采自云南西北部海拔1795 m的腾冲县竹筒积水,与海南库蚊Cu. (Th.) hainaensis Chen, 1977近缘。讨论了各新种与近缘种的鉴别特征。新种分别存放在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和贵阳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  相似文献   

6.
多斑按蚊实验室自然交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斑按蚊Anopheles(C.)maculatus Theobald,1901是马来西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主要传疟媒介。在我国分布于东洋区。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间日疟和猴疟原虫均较敏感,特别是对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更为敏感,是疟疾实验室研究较理想的蚊媒。但迄今尚未见该蚊自然交配成功的报道。我们从1979年以来,在用人工强迫交配54代的基础上,进行自然交配实验,截至1983年9月止已传22代,自然交配繁殖和传代已获成功,现报道如下:蚊种来源:采自四川凉山地区金阳县芦蒿公社。饲养室条件:温度恒定在25℃±2,相对湿度70~92%,幼虫期用100W白炽灯和…  相似文献   

7.
作者等于1956年在四川乐山一树洞中陆绩采获幼虫若干,饲养中羽化出雌蚊14只,雄蚊10只,经鉴定为新种,命名为乐山蓝带蚊。又于1958年在云南思茅一水池中采获幼虫一批,经饲养羽化出雌蚊6只、雄蚊4只,鉴定为罕培蓝带蚊。由于在文献上尚未见到其雄蚊及幼虫形态的描述,故一并将其描述于此。  相似文献   

8.
蓝带蚊属一新种(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采白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竹筒积水内蓝带蚊属伪费蚊亚属1新种.讨论了新种与相似种的鉴别特征。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中国蓝带蚊属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1980)整理我国蓝带蚊属(Uranotaenia)共20种,其中包括一未定种的幼虫标本,经鉴定系新种。现描述如下:雷波蓝带蚊Uranotaenia(Pseudoficalbia)leiboensls Chu,新种 幼虫 成熟四龄幼虫体长约9毫米,头部棕黄色,胸和腹部乳白色。 头 头毛1-C纤毛状,着生于唇基端突顶端,0-C透明,小刺状;4-C约分9枝,5、6-C均为细单枝,5-C位于6-C的后外侧;7-C常超过10枝,11-C约分3枝;14-C  相似文献   

10.
<正> 疟疾的实验研究需要良好的媒介。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和巴拉巴按蚊A.bala-bacensis驯化后,普遍用于疟疾的实验,国内亦开始使用。为了选择对疟原虫敏感性高的蚊种,我们于1978年对这两种按蚊进行了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敏感性的比较实  相似文献   

11.
为给三峡水利枢纽在施工和建成后开展防蚊灭蚊等方面的工作提供资料,我们于1982—1984年在三峡水库四川地段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县、石柱、忠县、丰都、涪陵、长寿等十一个县(市)进行了蚊虫区系调查。共查见蚊虫10属68种,其中按蚊属14种,库蚊属28种,伊蚊属17种,阿蚊属1种,杵蚊属3种,蓝带蚊属、赛氏蚊属、直脚蚊属、曼氏蚊属和局限蚊属各查见1种。以上各属的蚊种与邻近地区所见一致。将捕获标本作分类统计,中华按蚊、致倦库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等为优势蚊种,其数量占调查总蚊数的52.37%(12250/23389)。其中以…  相似文献   

12.
宋宗臣 《四川动物》1995,14(1):27-28
食蟹猴疟原虫B株子孢子感染后供蚊血餐感染时间的初步观察宋宗臣第三军区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重庆630038食蟹猴疟原虫B株-按蚊-恒河猴系统是疟疾根治药物研究较理想的模型。在使用此模型时,获得好的感染蚊批是重要环节。1984年我国引进此株疟原虫后,对子孢...  相似文献   

13.
巨蚊属(Toxorhynchites)属双翅目、蚊科(Diptera:Culicidae)、巨蚊亚科(Toxor-hynchitinae)。下分Ankylorhynchus、Lynchiella和Toxorhynchites三个亚属。至1981年止,全世界已知巨蚊有67种,5个亚种,我国已见报道的只有巨蚊亚属中的7种。巨蚊有两大特点:一、雌雄成蚊均不吸血;二、幼虫捕食吸血蚊类的幼虫。因而可利用它们来防治吸血蚊类。国内外学者曾对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进行研究,本文仅就我国已知的巨蚊种类的生态习性作简要综述。一、金毛巨蚊Toxorhynchites aurifluus(Edwards,1921)分布:台湾、广东、湖北;国外见于印度尼西亚。模…  相似文献   

14.
蚊科昆虫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是人类最致命的动物杀手。准确的蚊虫分类鉴定是媒介蚊虫基础研究和控制的基础。蚊科现代分类学研究起自于林奈1758年对库蚊属Culex种类的记述,200多年来,已定名的种类日渐增多,分类系统已基本成形。本文在系统地编制了蚊科昆虫的世界名录和地理分布记录的基础上,概述了世界范围内蚊科昆虫的分类研究历史,属级及以上类群的分类系统、种类及其生物学研究现状,并作了初步讨论和展望。目前,全球已知蚊虫41属201亚属3 573种,其中我国已知20属63亚属419种。按蚊亚科(Anophelinae)被认为是蚊科内单系类群,包括按蚊属Anopheles、白蚊属Bironella和沙蚊属Chagasia 3属11亚属489种。其中,按蚊属已知476种,占按蚊亚科已知种97%,是疟疾的单一传播媒介。库蚊亚科(Culicinae)被认为是一个复系类群,共计11族38属190亚属3 084种,系统发育关系尚未解决。伊蚊族(Aedini)、库蚊族(Culicini)、煞蚊族(Sabethini)和蓝带蚊族(Uranotaeniini)是其中的较大族,分别拥有1 262,800,432和270种。特别是库蚊属Culex、伊蚊属Aedes和曼蚊属Mansonia的许多种类是非常重要的医学媒介昆虫。在所有这些蚊虫种中,东洋区的种类最多,达1 075种;其次为新热带区(951种),非洲区(798种),澳洲区(542种),古北区(251种);新北区分布种类最少,有196种,不少种类跨区分布。这些信息有助于对世界范围内蚊科昆虫分类和分布现状的整体了解。由于隐存种(cryptic species)广泛存在,实际种数应是已定名种数的3~5倍。蚊科昆虫的系统分类对于蚊科昆虫的准确鉴定、基础生物学及蚊媒病传播机制研究、媒介蚊虫及蚊媒病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蚊科昆虫的分类、系统发育和区系仍是急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孙延昌  胡玉祥 《昆虫学报》1991,34(3):383-384
蚊虫的幼虫体色突变品系已在淡色按蚊(Anopheles albimanus)、斯氏按蚊(An.stephensi)、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chus)等许多蚊种中被分离出来。这些遗传变异品系的发现对研究蚊虫的变异性和遗传性及蚊虫和蚊媒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种内至今未见关于体色遗传变异类型的报道。作者于1987—1988年在上海中华按蚊种群中,成功地分离出幼虫绿色和幼虫褐色两个品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我们镜检了北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以及白求恩医科大学朱传典教授收藏的蟹蛛科标本,发现一些我国新纪录。本文报道5属9种,其中蚁蟹蛛属、顶蟹蛛属和莫蟹蛛属为我国首次记载,大头蚁蟹蛛雌蛛为首次发现。大头蚊蟹蛛Amgciaeaforticeps(Cambridge,1875)(图1,A—D)雌蛛长5.0mm,外形似一橙色的蚂蚁。头部宽大,眼区最高,自眼区向后呈45℃倾斜,背甲上有稀疏的细毛。侧眼和中眼大小相差悬殊,尤其是巨大的前侧眼与小的后中眼形成明显对比。步足橙色和棕色。腹部前方与头胸部相接处细小,后端粗大。腹背前半部有一倒“V”字斑,后1/3处的两侧各有一黑…  相似文献   

17.
广西僮族自治区蚊类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为1957年4月到10月,在广西僮族自治区5个市、34个县以及10个集镇对蚊类采集调查的结果。上述地区共发现蚊虫92种(亚种),分隶13个属:巨蚊属(Megar-hinus Rob-Desv,1827),按蚊属(Anopheles Meig,1818.),伊蚊属(AedesMeig,1818.),阿蚊属(Armigeres Theo,1901.),库蛟属(Culex Linn,1758.),费蚊属(Ficalbia Theo,1903.),钩蚊属(Harpogomyia Meij,1909.),哈蚊属(Heizmannia Ludlow,1904.),曼蚊属(Mansonia Blanch,1901.),直脚蚊属(Ortho-podomyia Theo,1904)局限蚊属(Topomyia Leic,1908),杵蚊属(Tripteroi-des Giles,1904.),蓝带蚊属(Uranotaenia Lynch Arrib,1891.)。 在发现的蚊种中,多数库蚊族和巨蚊族的种类,都是该地区的新载,同时,除了一新种和一新亚种外,并有5种(亚种)为我国的新载: Ae.(C.)ibis(Barraud,1931. Ae.(F.)greeni(Theo.),1903. Ae.(S.)mediopunctatus submediopunctatus Barraud,1923. Ar.(Ar.)theobaldi Barraud,1934. C.(N.)tenuipalpis Barraud,1924. 该地区发现的蚊类主要系东洋区的性质,和云南及广东的蚊虫相近似。 我国已知蚊亚科共有14个属,在此次调查中,除赛蚊属(Theobaldia)未发现外,其余在该地区都采集到。  相似文献   

18.
我国赫坎按蚊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报告作者等在1962—1965年对我国代表性地区赫坎按蚊类群的初步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地区各种按蚊生活史各期,包括卵、幼虫、蛹皮和成虫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我国的赫坎按蚊类群至少包括9种按蚊,即赫坎按蚊、八代按蚊、拟中华按蚊、中华按蚊、贵阳按蚊、印度按蚊、带足按蚊、雷氏按蚊嗜人新亚种和江苏按蚊新种。文内对各种按蚊的形态作了简要的描述,提出了它们的主要鉴别特征、个体变异及地理变异,并试列出本类群内各种按蚊的成虫、蛹、幼虫及卵的检索表,以供现场的调查与防治工作参考应用。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并综合有关文献报道,本文扼要地叙述了我国赫坎按蚊类群各种按蚊的地理分布、主要习性和它们对丝虫病和疟疾传播的关系。为我国两种重要蚊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88年5—9月,我们在西藏察隅,对进入室内的蚊虫种类组成、主要蚊种的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数量动态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调查方法在海拔1600米的下察隅洞穷村选择三间住房,每间面积约12平方米。5月下旬至9月下旬,每旬选择一晴而无风的夜晚,从21时至23时,每小时捕蚊一次,每次3人各手持一电动吸蚊器,分别在三间住房内捕捉进入室内的全部蚊虫。以每小时3人捕蚊总数为一次计量单位。在蚊虫活动高峰季节,对室内主要蚊种夜间活动数量动态进行通宵观察。每次观察捕蚊均做到定时、定人、定房间,同时记录温度、湿度等气象因素。此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1955年四川省万县树洞中采获一新种直足蚊,命名为万县直足蚊Orthopodo-myiawanxianensis。本新种模式标本存放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和万县地区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