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孢粉图示、Q型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辽中凹陷JZ16-4-1,JZ21-1-1,JZ25-1-3,JZ31-2E-1等钻井的206块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结果显示:辽中坳陷古近系沙三段到东营组一段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结合渤海湾盆地其它凹陷的古近系孢粉地层研究发现辽中凹陷东营组孢粉组合带与南堡凹陷和冀中拗陷分带结果较为相似,与黄河口凹陷和东濮凹陷有较大差异;孢粉组合带特征表明,辽中凹陷古近系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略有波动,是形成孢粉分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的数学地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系统聚类分析,有序聚类分析及有序对应分析方法在第四纪孢粉带划分中的应用,并提出用连续性系数(K)确定有序聚类的分类数,用载值比(D)将对应分析的结果推广于有序样品的分类,采用上述两个系数可以较好地评价孢粉带划分的合理程度,为第四纪的下限及古植被、古气候的演变特征提出证明,华北平原孢粉资料计算的结果表明,依据数量分类确立的孢粉带与古地磁极性世密切相关,与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划分基本一致,误识率一般小于5%。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系统聚类分析,有序聚类分析及有序对应分析方法在第四纪孢粉带划分中的应用,并提出用连续性系数(K)确定有序聚类的分类数,用载值比(D)将对应分析的结果推广于有序样品的分类,采用上述两个系数可以较好地评价孢粉带划分的合理程度,为第四纪的下限及古植被、古气候的演变特征提出证明,华北平原孢粉资料计算的结果表明,依据数量分类确立的孢粉带与古地磁极性世密切相关,与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划分基本一致,误识率一般小于5%。  相似文献   

4.
化石(孢粉)识别专家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化石识别(鉴定)是古生物学最基础的研究工作,鉴定错误,研究工作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论。一个经验丰富、鉴别能力很强的古生物专家的成长需要数十年的长期实践。古生物学发展到今天,门类繁多、数以万计的古生物类型使专家们花在浩如瀚海的文献堆中的时间和精力,比用于研究化石本身的时间和精力多得多。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38井克拉玛依组粉组合时,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了孢粉分带,本文介绍了进行孢粉分带所选用的数学公式,用BASIC语言所编制的计算程序以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炭系孢粉组合带序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中唯一的在石炭纪发育有欧美植物区,华夏植物区,安加拉植物区和风瓦纳植物区植物群的国家,并以欧美-华夏植物群最为发育,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华北和西北(新疆,甘肃,宁夏)的石炭系孢粉研究成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古物 系孢粉组合带序列方案(计15个孢子带),描述了各带的特征,依据孢子带的对比和同层所产动物化石,讨论了它们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昆明市区气传致敏孢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藏南古近系柳区砾岩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首次对柳区砾岩夹层中的泥岩和泥质粉砂岩进行了孢粉学研究,共鉴定出52个形态属.其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62.77%-83.19%),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11.95%-32.31%),蕨类植物孢子最少(4.80%-10.38%).被子植物花粉以具孔类为主,三孔沟或三沟类花粉在组合中有一定含量.裸子植物花粉以具双气囊类居多.孢粉植物群的总体特征表明其时代可能为古近纪晚期.当时的古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气候较温暖湿润,主要为暖温带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孢粉药材及花类药材的孢粉形态研究周日宝方石林1常劲罗友义(湖南中医学院中药系,长沙410007)STUDYONTHESPORO┐POLLENMORPHOLOGYOFTHEMEDICINALSPORES,POLLENSANDFLOWERSZhouRi...  相似文献   

10.
周日宝  史彩菊 《植物学报》1998,15(Z1):77-8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10种孢粉药材及花类药材进行了孢子或花粉的显微和亚显微研究,为孢粉药材及花粉药材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10种孢粉药材及花类药材进行了孢子或花粉的显微和亚显微研究,为孢粉药材及花粉药材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聚类分析划分京郊农业生态系统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武 《生态学报》1989,9(3):253-258
本文从农业生态系统原理出发选择57个适合于北京郊区农业生态系统分类的特征指标,以村作为类型分类的基本单元,对北京郊区有关县区的77个大队进行不重叠的、内在的等级聚合分类(系统聚类),采用了五种聚类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离差平方和法分类效果较好。除最短距离方法外其它方法均可明显分出低集约化山区、中集约化平原、高度集约化近郊和特殊类型四大类型,阈值更小的划分出现相应的一些亚类型。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类型将为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采取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分类指导生产,使农业生态系统获得较高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H.Kataoka  Y.Hase 《古生物学报》2002,41(4):534-538
贝加尔钻探计划(BDP)中的96-1井位于贝加尔湖中央的科学湖脊,1996年冬从位于332m水深以下的钻井采样,钻孔从湖底向下深2000m,根据古地磁资料,钻孔年代推测为5.1Ma,Tsuga,Lepidobalanus,Ulmaceae,Tilia和Corylus发现于钻孔的下部约60m,因为这些化石花粉目前在贝加尔湖地区已经消失,说明该钻孔上部的气候比下部的冷,因此,第四纪的气候比晚第三纪的更为干冷。在亚北极的西伯利亚,冰期时期以草本植物花粉占统治地位,花粉浓度较低,而在间冰期时期以木本花粉为主,花粉浓度较高,在间冰期时期硅藻及有机物总量增加,潮湿度(wet density)及氧同位素比率都降低,相反,在冰期时期硅藻含量及有机物总量降低,而潮湿度(wet dendity)和氧同位素比率都增加。  相似文献   

14.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2):201-209
根据中国第四孢粉数据库提供的641个表土孢粉资料,利用孢粉生物群区化方法,建立了具有686个孢粉类群、31类植物功能型和14种生物群区的孢粉生物群区化模型。经过检验,该模型在模拟中国生物群区、生物群区垂直分异和水平梯度分析方面均取得理想结果。模拟已实现了计算机程序化,为重建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群区和古气候分析,提供客观、准确的模型工具。  相似文献   

15.
黄海大气中的孢粉及其对海底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1979 年在黄海上空共收集到孢粉321 粒,属23 个属种。春季大气中所含孢粉数量最多,秋季次之,夏季和冬季较少。大气中木本花粉含量达74% ,草本花粉23% ,孢子3% 。通过大气中孢粉与1990 年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对比,反映出大气中孢粉与海洋沉积物中孢粉属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海洋沉积物中的孢粉分布显现近岸草本花粉含量高,远海木本花粉含量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朱怀诚 《古生物学报》1993,32(1):115-122
  相似文献   

17.
表土孢粉模拟的中国生物群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提供的 6 41个表土孢粉资料 ,利用孢粉生物群区化方法 ,建立了具有 6 86个孢粉类群、31类植物功能型和 14种生物群区的孢粉生物群区化模型。经过检验 ,该模型在模拟中国生物群区、生物群区垂直分异和水平梯度分析方面均取得理想结果。模型已实现了计算机程序化 ,为重建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群区和古气候分析 ,提供客观、准确的模型工具。  相似文献   

18.
介绍孢粉生态群(Sporomorph EcoGroup,简称SEG)模型的概念、方法及应用。孢粉生态群由荷兰学者Abbink等于1998年最早提出,定义了包括高地、低地、河流、先驱、海岸及潮汐六种SEG类型,并确立了相关古环境的指示参数。该模型成功应用于中生代非海相地层的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古气候波动及海平面变化等领域的分析与研究。与传统孢粉地层学相比,孢粉生态群模型的优势在于在对高分辨率孢粉记录进行半定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详细的古生态古环境解释,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反映出古气候、古环境的波动变化。该模型在中生代孢粉学中率先得到成功应用,涉及三叠纪—白垩纪地层及若干重要地质事件,为中生代非海相地层古环境重建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成功范例,对于我国陆相中生代地层及古环境研究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热带地区环境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显得越来越重要,热带地区的古环境记录,特别是孢粉记录是恢复过去气候的重要方法,东亚热带地区在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影响下,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山地植被带的垂直升降,因此,定量恢复热带地区第四纪植被垂直移动的幅度,以及作为古气候的替代性指标进行数量化转换是热带地区孢粉研究的关键,然而,我国热带地区现代孢粉雨和植被的关系研究程度较低,给热带第四纪孢粉古生态的恢复和对比带来困难,本研究较系统地总结了海南岛从低地平原到五指山1860m的垂直植被带表土的孢粉散布规律,为热带地区孢粉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新的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孢粉组合的变化与垂直植被带紧密相关,孢粉的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其中针叶类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蕨类孢子则相应减少,在低地和低山丘陵,孢粉组合显示出为干扰的影响,如防风雨的主要树种木麻黄(Casuarina),行道树台湾相思(Acacia richii)和人为砍伐后大面积生长的芒箕(Dicranopteris)群落等在一些孢粉谱中特别高,尽管如此,孢粉组合反映的垂直植被带变化仍然是清楚的,海南岛由下至上可划分出5个表土孢粉组合带-低地人类强烈干扰带(<400m):Mallotus,Casuarina,Pinus,Myrica,Palmae,Poaceaae,Dicranopteris:--低地质陵地带(400-800m):Quercus,Castanopsis,Mallotus,Myrica,Platea,Meliaceae和大量孢子(包括Dicranopteris);--山地下带(800-1200m):Castanopsis,Quercus,Podocarpus,Dacrydium,Cyathea和单缝孢子;--山地上带(1200-1600m):Dacrydium,Pinus,Altingia,Quercus,Castanopsis;--山顶带(>1600m):Pinus,Rhododendron,Dacrydium,Symplocos.  相似文献   

20.
采用类平均法和最近相邻法对位于广东、海南、香港、台湾、澳门等地8个动物地理小区现有分布的蜻蜓目束翅亚目41属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类平均法将澳门、内伶仃、珠江三角洲、黑石顶、尖峰岭、香港、台湾等7个小区依次逐类聚合后在最大距离处与8个小区中地处最北的南岭聚合;南岭类群与其它类群的距离最远;整体呈现基于纬度,即南北向的束翅亚目类群合并。最近相邻法将8个小区先分别聚合成岛屿型(澳门与内伶仃)、山地型(黑石顶和尖峰岭、南岭)、山地与平原混合型(香港和台湾、珠江三角洲),最终聚合成一大类;岛屿型与其它两型的距离最远,联系性最小;整体呈现基于海拔高度的聚合,即主要体现束翅亚目类群垂直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