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而淋巴转移是大多数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CC趋化因子配体21 (CC chemokine ligand 21,CCL21) 及其受体CC趋化因子受体7型 (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7,CCR7) 在淋巴转移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CCL21主要由淋巴内皮细胞产生,其与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 和T细胞等表面CCR7的相互作用是免疫细胞淋巴迁移及淋巴结归巢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表达CCR7的肿瘤细胞也可以利用类似的机制进入淋巴管进行淋巴转移。如何靶向CCL21/CCR7轴,既能抑制淋巴转移,又不影响抗肿瘤免疫反应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重要议题。文中将对CCL21/CCR7轴在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作为靶点治疗肿瘤转移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进行综述,为靶向CCL21/CCR7信号轴治疗肿瘤转移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趋化因子CCL21(CC-chemokine ligand 21,CCL21)与其受体CCR7(CC-chemokine receptor 7,CCR7)的结合可以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旨在构建人趋化因子CCL21的截短突变体,竞争性抑制CCL21与CCR7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本研究构建了CCL21的10...  相似文献   

3.
肿瘤因其易转移、易复发的特性成为一大难以治愈的疾病,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生长、迁移、免疫逃逸、血管生成等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分泌的CCL5发挥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且许多研究表明抑制CCL5/CCR5生物学轴可抑制肿瘤迁移、血管生成等,预示着这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CCL5/CCR5生物学轴的研究,包括CCL5/CCR5生物学轴介导的肿瘤生长迁移、血管生成、免疫逃逸等作用,及CCR5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利用TNF-α诱导建立肿瘤细胞体外侵袭模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利用20 ng/mL TNF-α刺激结肠癌细胞HCT116 7 d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CT116细胞的CCR7和CXCR4受体表达量的变化,并利用Transwell小室检测TNF-α刺激对CCL21、SDF-1介导的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20 ng/mL TNF-α刺激7 d后的HCT116细胞的CCR7和CXCR4表达量均显著增加,侵袭能力也增强,且使CCL21、SDF-1介导的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显著增强。结果说明了本实验利用TNF-α诱导HCT116细胞,成功建立了HCT116的体外侵袭模型,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细胞模型基础,也为进一步的药物筛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 7, CCR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 VEGF-D)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98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乳腺正常组织中CCR7、VEGF-D及其mRNA表达情况,D2-40标记微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LVD)。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CR7和其mRN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3%和71.4%,显著高于对照组;VEGF-D和其mRN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4%和73.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CCR7水平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显著增高;CCR7及VEGF-D表达阳性组LVD值分别为12.91±3.38和13.38±3.81,均显著高于CCR7及VEGF-D表达阴性组。CCR7表达阳性组中VEGF-D表达显著高于CCR7表达阴性组,CCR7表达与VEGF-D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CCR7通过VEGF-D诱导淋巴管新生,是乳腺癌淋巴转移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利用TNF—α诱导建立肿瘤细胞体外侵袭模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利用20ng/mLTNF-α刺激结肠癌细胞HCTll67d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HCTll6细胞的CCR7和CXCR4受体表达量的变化,并利用Transwell小室检测TNF—α刺激对CCL21、SDF-1介导的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20ng/mLTNF-α刺激7d后的HCTll6细胞的CCR7和CXCR4表达量均显著增加,侵袭能力也增强,且使CCL21、SDF—1介导的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显著增强。结果说明了本实验利用TNF—α诱导HCTl16细胞,成功建立了HCTl16的体外侵袭模型,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细胞模型基础,也为进一步的药物筛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miR-21和RNA结合基序(RBM)在人乳腺癌组织及相应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相关性和功能联系。方法:通过Oncomine或starBase数据库分析miR-21和RBM10表达数据,揭示其在人乳腺癌和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和永生化的人乳腺正常上皮细胞MCF-10A进一步分析miR-21和RBM10在乳腺癌细胞和正常乳腺细胞中的表达差异;采用CCK-8法检测敲低RBM10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敲低RBM10对MCF-7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调控差异;用放线菌素D处理MCF-7细胞,检测不同时间点miR-21的相对含量反映其稳定性。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iR-21和RBM10在乳腺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与组织表达结果类似,在乳腺癌细胞中miR-21和RBM1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细胞;miR-21与RBM10的表达呈正相关;敲低RBM10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而同时过表达miR-21会减弱这种抑制效应;敲低RBM10能够显著降低miR-21的稳定性。结论:RBM10通过影响miR-21的稳定性参与调控人乳腺癌细胞功能活性。RBM10在肿瘤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一种抑癌因子或致癌因子。  相似文献   

8.
GRB2相关结合蛋白(GRB2-associated binding protein 2,GAB2)是Gabs家族重要成员,在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证明,GAB2与肿瘤侵袭转移相关,但目前GAB2在乳腺癌细胞侵袭中的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证明,GAB2可提高乳腺癌MCF-7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GAB2蛋白在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中高表达|相反,在低转移细胞株MCF-7中低表达。瞬时转染结合Western印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揭示,过表达GAB2明显增加MMP-2及MMP-9蛋白表达。Transwell检测显示,过表达GAB2明显增强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与未转染细胞比较,采用10 ng/mL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刺激转染细胞5 min,即可明显增强磷酸化的Akt、ARK5表达。上述结果提示,GAB2可通过参与Akt-ARK5信号通路,增加MMP-2、MMP-9蛋白表达,增强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这可能是GAB2促进肿瘤侵袭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CR9和CCL25蛋白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CR9和CCL25表达水平,结合上皮性卵巢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CR9和CCL2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高表达,在正常卵巢组织中低表达,二者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组织类型、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P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CR9与CCL25表达相关(P0.05)。结论:CCR9和CCL25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二者可能是上皮性卵巢癌治疗的一个潜在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0.
中心体蛋白70(centrosomal protein 70, CEP70)可通过介导内皮细胞的迁移影响血管新生,肿瘤的转移能力与肿瘤细胞的迁移密切相关,CEP70是否影响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尚不明确。结合前期淋巴结转移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原位乳腺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芯片的比较结果,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EP70在淋巴结转移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原位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real-time PCR和Western 印迹检测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CEP70的表达,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乳腺癌组织中CEP70强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同时CEP70在侵袭能力强的乳腺癌细胞中表达较高。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CEP70稳定下调的MDA-MB-231细胞系,划痕实验以及侵袭转移的结果显示,下调CEP70的表达,可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系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上述结果证明,CEP70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呈正相关,下调CEP70可抑制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因此CEP70有望成为乳腺癌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区及分布类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对中国苔藓植物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最初的7个分区划分为10个分区,从华中区中分出华东区,由华北区中分出华西区,并将青藏区及云贵区内的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组成单独的横断山区。就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类型及可能的分布路线也作了讨论,指出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路线有3条,一条是从喜马拉雅地区经滇西北、川西沿长江流域到中国的东南部;一条位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和台湾之间;第三条则从喜马拉雅地区通过秦岭直至长白山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CM7与RACK1在各类型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肺腺癌150例、鳞癌150例、大细胞癌20例和小细胞癌50例及其癌旁正常肺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类型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MCM7与RACK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χ~2检验结果显示肺癌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均与肺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类和临床TNM分期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癌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呈正相关;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MCM7与RACK1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结论肺癌中MCM7与RACK1的表达呈正相关,二者表达在肺癌中起促进作用,可作为检测肺癌细胞的增殖状态、新的判断预后的重要因子,以其为靶向进行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以河北饶阳为代表的华北棉区棉铃虫动态的研究,建立了各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华北棉区第l-4代棉铃虫总死亡率分别为98.3%、98.34%;98.69%和9.13%,各代棉铃虫种群的趋势指数I值分别为3.97、1.50、1.41和1.09.与以江苏南通为代表的南方棉区生命表参数相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棉铃虫的存活率曲线都属于A型曲线,即卵至2龄期死亡率较大,3龄以后死亡率较小的凹型曲线。南方棉区棉铃虫消亡的关键因子是风雨冲刷作用,而北方则是天敌的捕食作用;南北棉区的棉铃虫孵化期为1龄期,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死亡率较大,为关键虫期;北方棉区主要危害世代是2、3代棉铃虫,南方棉区为3、4代棉铃虫,由此讨论了南北棉区各世代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相似文献   

14.
干旱胁迫和复水对浙江楠光合与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珍贵树种斑块化混交造林的可行性, 以浙江楠为研究对象, 通过干旱胁迫和复水试验, 分析其光合生理特征、根系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响应。结果表明, 对照条件下浙江楠的光合生理最优, 重度干旱严重影响浙江楠的生理进程, 具体表现为光合能力、光适应特征、瞬间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显著下降, 其光合速率的下降是由气孔因素导致; 中度干旱条件下的浙江楠植株水分利用率最高, 重度干旱条件下的水分利用率与对照、中度干旱相比较, 分别下降了29.6%和46.4%; 中度干旱条件下根半径下降, 但SOD、POD和CAT未显著下降, CAT均值略有上升, 重度干旱条件下的3种保护酶均表现出显著下降, 抗氧化酶已不能有效清除掉活性氧物质。因此, 浙江楠具备一定的抗旱能力, 中度干旱并不影响浙江楠的正常生长, 在实际斑块化造林过程中, 可适度控制土壤含水量, 有利于在不同树种斑块化混交配置应用中提升浙江楠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5.
段晓健  王媛  王英 《病毒学报》2021,37(2):274-28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已造成全球大流行,比较不同国家流行特征是了解该病流行规律的重要内容。为了推进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防止传染病跨境传播,并探讨COVID-19流行规律和不同国家传染病研究方法,本研究对中国和伊朗COVID-19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新闻媒体等提供的数据和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7月31日24时,中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8122例,占全球报告0.50%,位居28位;同期伊朗确诊304204例,占全球1.73%,位居全球第9位。2020年4月22日伊朗报告累计确诊病例数首次超过中国,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甘肃省、广东省分别报告有伊朗输入病例。COVID-19流行水平和严重程度伊朗高于中国:伊朗的发病率为371/10万、中国6.29/10万;伊朗的死亡率为20/10万、中国0.33/10万;伊朗的治愈率为86.63%、中国为92.18%;病死率两国水平接近;伊朗平均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1395例,中国404例。中国疫情出现拐点的时间较伊朗早,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首次出现下降用时25d(伊朗42d)、每日新增治愈超过新增确诊用时31d(伊朗49d)。伊朗疫情在5月后出现持续反弹,2020年6月4日确诊病例数达反弹峰值(3574例),超过前期的3186例,且在多数时间新增治愈人数低于新增确诊人数。中国和伊朗每日新增确诊、新增治愈病例数趋势形态不同,中国新增治愈病例数趋势图整体延后新增确诊病例,而伊朗新增治愈与新增确诊病例数几乎同步。相关分析显示武汉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在划分的两个阶段与预防控制措施得分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53),而与当时武汉的气象因素平均气压(百帕)、平均2min风速(米/秒)、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百分率)、日照时数(时)无相关性;伊朗在疫情的第一阶段呈正相关,第二阶段为负相关。COVID-19在中国和伊朗的流行存在差异,对不同国家流行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对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蝗害治理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龙 《昆虫知识》2011,48(4):804-810
本文首先概述了国内外蝗虫发生与为害的态势,总结了现阶段我国蝗虫发生与为害的主要特点:即农田飞蝗暴发频繁而且严重,草原土蝗的发生时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侵入城市干扰市民生活,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蝗虫过境迁移频繁,使用化学农药污染环境和农产品;分析了国内外蝗虫防治对策与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应急防治和可持续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浙江近海后鳃类软体动物的分布及其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浙江近海的后鳃类97种,分别隶属于7目30科44属。其中我国沿岸广温广布种14种,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的亚热带种50种,南海的热带种18种,渤、黄海延伸到东海北部的暖温带种15种。  相似文献   

18.
羊肚菌的极性和单孢出菇至今未有确切的实证,这限制了对羊肚菌生活史的深入理解和遗传育种工作的开展。本研究选用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栽培菌株(F0),采取显微操作从其正常出菇的子囊果获得F1单孢群体;随机选取其中的7个F1单孢菌株和10对单孢杂交(F1两两混合,记为F2)进行栽培试验,记录和分析了栽培出菇时间、采收期、产量和其他生产性状。此外,分析了F0亲本菌株、F1单孢群体、F2子囊果以及2个F1单孢菌株出菇的F2子囊果的F3单孢群体的交配型基因型。结果表明:除了F1单孢菌株MM32未出菇以外,其他供试菌株均正常出菇。各菌株的出菇潜能不同,3个F1单孢菌株的平均单产高于出发菌株,其中MM34菌株平均单产最高,达1.01 kg/m^2,是F0亲本菌株(0.68 kg/m^2)的1.49倍; 10个单孢杂交的F2平均单产在0.21~0.97 kg/m^2之间。F0亲本菌株和所有的F2出菇子囊果中均含有2种交配型基因,F1和F3单孢群体仅含有2种交配型基因中的1种。虽然F1单孢群体大部分菌株均正常出菇,然而F2子囊果和F3单孢群体的交配型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单孢菌株在栽培生产中自然引入了具有相反交配型基因的细胞核,这种自然引入可能是由无性孢子传播引起。出菇试验和交配型基因分析确证梯棱羊肚菌为异宗结合真菌。本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羊肚菌生活史,促进羊肚菌育种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In approaching the taxonomy of Neolithic Man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to Later Paleolithic Man and Modern Man in China,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here are Penrose's shape distance and 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scattergram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 combines the dendrogram based on Penrose's shape distance, and takes the male taxonomy into main consideration, but takes the female taxonomy — as a reference only because the differentiations i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male populations generally are rather larger than those among the female populations. Thus according to this scattergram, Neolithic Man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arge groups: the Northern China group, and the Southern China group. The theory is that in Hengzhen there exist some blood mixtures between the Southern China Group and the Northern China Group (especially the third subgroup) of Neolithic Man. Later Paleolithic Man of China — Liujiang and Upper-Cave Man — can also clear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rest of Neolithic Man in China in the scattergram,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two different local types of Later Paleolithic Man. So-called “Negro-Australoid” racial traits can themselves be doubtlessly traced back to Later Paleolithic Man of China — Liujiang and Upper-cave Man. These traits are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Neolithic Man in China and only then is there slight difference in the extent of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se traits in th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20.
自杀是复杂且致死率高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应激和睡眠障碍均为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且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由于应激和睡眠障碍具有可改变性,了解应激、睡眠和自杀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有助于了解自杀的病理基础,探寻识别和干预自杀的关键靶点,促进对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本文介绍有关应激、自杀、睡眠关联的最新研究结果,分别从 HPA轴功能、多胺应激反应系统等神经生理基础,以及基因、表观遗传修饰等遗传学的角度探讨三者关联的生理机制,探索该领域的研究挑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