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琅琊山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皖东琅琊山自然保护区设置的20个样方中共采集672份虫生真菌标本,分属于4科8属20种.优势种依次为球孢白僵菌、粉拟青霉、环链拟青霉、布氏白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其中球孢白僵菌占绝对优势,相对多度高达73.8%.选用物种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E对琅琊山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和季节分布进行研究发现,虫生真菌数量丰富但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夏季虫生真菌菌株最为丰富,均匀度相对较低,随着气温及降雨量的下降,菌株数量急剧下降,均匀度相对较高;不同季节白僵菌属的数量波动大,但拟青霉属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2.
云南高黎贡山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为探清该地区绿僵菌属(Metarhizium)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不同海拔的垂直分布特征, 沿海拔梯度(600-3,800 m)在7种典型植被类型(I: 干热河谷; II: 季风常绿阔叶林; III: 暖性针叶林; IV: 中山暖性常绿阔叶林; V: 山地苔藓矮林; VI: 寒温性灌丛或草甸; VII: 流石滩稀疏植被)中调查绿僵菌资源。从生境土壤中分离菌株, 通过多基因(nrSSUnrLSUEF-1αRPB1RPB2)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 高黎贡山绿僵菌物种资源丰富, 获得的161株菌株分属于12个物种(Metarhizium rileyi, M. viridulum, M. lepidiotae, M. brunneum, M. pingshaense, M. anisopliae, M. robertsii, M. guizhouense, M. indigoticum, M. pemphigi, M. campsosterniMetacordyceps neogunnii), 其中M. indigoticum为中国新记录种, M. anisopliae complex中的物种(8种)较集中; 同时还采集到了绿僵菌的近缘属Nigelia属物种N. martiale。高黎贡山绿僵菌广泛分布于除类型VII (海拔3,600-3,800 m)外的6种植被类型(海拔600-3,400 m)中。中低海拔植被类型(I-IV)中菌株数量较多(≥23株)、物种多样性较高(4-9种), 而高海拔植被类型(V-VI)中菌株数量较少(2-8株)、物种较单一(1-2种)。中海拔的常绿阔叶林中绿僵菌资源最丰富, 其中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II)中的菌株数量(52株, 占总数的32.3%)和物种数(9种)最多;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IV)为其次(47株, 占总数的29.2%; 7种)。高黎贡山绿僵菌优势种现象明显, M. brunneum为最优势物种, 其菌株数占总数的46.6%, 在生境条件差异很大的6种植被类型(I-VI)中都存在, 说明该物种生态适应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3.
对棒束孢属Isaria及近缘属物种开展5基因(nrSSU、nrLSUtef-1αrpb1 rpb2)测序并联合分析,结合GenBank相关类群序列,探讨棒束孢属系统发育关系,最终获得95个菌株、58个明确分类群的2-5基因序列。利用MEGA和MrBayes软件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棒束孢属多系起源于虫草菌科中,分3个不同分支。A支主要由Isaria cicadaeI. teniupesI. coleopterorumI. fumosoroseaI. cateniannulata等组成;B支包括I. poprawkiiI. locusticaI. javanicaI. amoeneroseaI. cateniobliqua;C支仅有I. farinosa。分支间被Cordyceps militarisC. ninchukisporaC. pruinosa等隔开。棒束孢在形态上,主要以瓶梗基部膨大、尖端变细及孢子呈链状等特征与其他类群分开,但同时也发现有棒状分生孢子梗和单孢子类型。基于节点的分歧时间预测分析,推测棒束孢属首次分化于70Mya,但棒束孢属主要物种形成却在60-55Mya,且3个分支的棒束孢物种为快速同时形成,而后大多数类群表现遗传稳定。同时发现,与Isaria Clade A较近一支有粉被玛利亚霉Mariannaea pruinosaC. pruinosa无性型)和蛹草蚧霉Lecanicillium militarisC. militaris无性型);与粉棒束孢距离最近一支有Akanthomyces aculeatusC. tuberculata无性型)和L. attenuatumC. confragosa无性型),是两个不同的属征分类群,且相互间遗传距离较近。根据棒束孢属及其近缘种属形态特征的复杂性推测,棒束孢属在快速物种形成中,其近缘类群存在一定程度的丢失和选择性演化。  相似文献   

4.
块菌是重要的经济真菌, 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 细菌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利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子囊果内细菌的群落结构。共分离得到细菌532株, 根据物种累积曲线, 选取其中的112株细菌进行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共鉴定出4属40种, 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占所测菌株数的80%,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占12.5%,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占5%, 贪噬菌属(Variovorax)占2.5%。通过对印度块菌子囊果16S rRNA基因的V1-V3区高通量测序分析, 共获得细菌序列9,862条, 分属于7门43属220种, 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物种占总物种数的99.7%, 是印度块菌子囊果内的优势细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壤霉菌属(Agromyce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剑菌属(Ensifer)和寡养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的物种数占总物种的86.3%, 是印度块菌子囊果内细菌的优势属。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胰蛋白大豆培养基仅分离得到印度块菌子囊果内少数细菌物种, 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现, 印度块菌子囊果内细菌物种种类丰富, 群落结构复杂。  相似文献   

5.
【背景】不同地区虫草物种多样性的调查是虫草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虫草真菌区系研究是真菌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目的】了解云南省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天然虫生真菌及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增加对虫草真菌区系的认识。【方法】对该地区通过资源调查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虫草样本进行虫生真菌及其内生真菌的分离,利用形态特征观察及ITS联合nr SSU、nr LSU、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α (tef-1α)、rpb1、rpb2多基因测序进行虫生真菌物种鉴定及多样性分析。【结果】共采集45份云南省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天然虫草样本,鉴定结果表明隶属于2科5属12种,包括虫草科(Cordycipitaceae)的鳞翅虫草属(Samsoniella)(2种,含疑似新种1个)、虫草属(Cordyceps)(4种)和白僵菌属(Beauveria)(4种),以及线虫草科(Ophiocordycipitaceae)的紫枝孢属(Purpureocillium)(1种)和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1种,为疑似新种),优势属为虫草属(Cordyceps),优势种为环链虫草(C...  相似文献   

6.
罗鑫  于存 《菌物学报》2021,40(3):531-546
为探究贵州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内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本研究在不同季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30年生健康马尾松的根、茎、叶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进行菌株鉴定,并分析其多样性。结果表明:从1 328块马尾松组织块中分离得到1 099株内生真菌,其总定殖率为93.98%,总分离率为82.76%。其中,明确分类地位的1 084株归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毛霉菌门Mucoromycota 3个门,包括了10个纲21个目37个科55个属69个种。木霉属Trichoderma(IR=10.84%,IF=13.10%)、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IR=9.55%,IF=11.57%)、镰刀菌属Fusarium(IR=8.58%,IF=10.38%)、链格孢属Alternaria(IR=7.07%,IF=8.56%)、青霉属Penicillium(IR=5.50%,IF=6.65%)为优势属。多样性与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季节中秋季(H’=3.02,D=0.94)分离得到的马尾松内生真菌最为丰富,其次为夏季(H’=2.64,D=0.91),而冬季与夏季(Cs冬-夏=0.43)最为相似;根部(H’=2.96,D=0.93)的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次为茎(H’=2.69,D=0.91),最后为叶(H’=2.37,D=0.88),茎与根(Cs茎-根=0.45)所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相似性最高,其次为叶和茎(Cs叶-茎=0.33),最后为叶和根(Cs叶-根=0.25)。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究马尾松内生真菌物种组成、影响因素以及内生真菌功能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虫生真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昆虫学问题,文章从虫草Cordyceps sensu lato和虫霉Entomophthorales这两类虫生真菌出发,对物种名称的规范、虫生真菌的发生与寄主昆虫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寄主昆虫的鉴定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推论,旨在深入了解虫生真菌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探究西藏不同地区昆诺阿藜种子内生真菌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丰富昆诺阿藜种子相关微生物的可利用资源,对于微生物资源利用和昆诺阿藜病害的生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西藏不同海拔3个地区(日喀则、拉萨和林芝)的昆诺阿藜种子,利用传统分离方式进行了真菌的培养。从46份昆诺阿藜种子中共分离出947株真菌,经ITS序列分析结合形态观察鉴定为1门9目12科26属77种。所有的真菌都归类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菌株数量相对丰度最高的3个属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40.2%)、镰刀菌属Fusarium (17.4%)和茎点霉属Phoma (13.9%)。按照多样性指数,日喀则地区的昆诺阿藜内生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明显高于拉萨和林芝两个地区。  相似文献   

9.
我国重要药用真菌蝉花的分类地位和学名在国内外长期混乱,因其有性型未被发现,长期以来误作为根据巴西标本命名的Isaria (Paecilomyces) cicadae。作者最近在井冈山发现了其有性型,研究了标本及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及多位点系统发育特征,并与GenBank中相关种类的序列进行了对比,证明I. cicadae是物种复合群,确定蝉花是虫草科虫草属中的新种,使用传统药用真菌蝉花的古老名称将其命名为Cordyceps chanhua。蝉花子座淡橙色到淡桔黄色,子囊壳半埋生,475-602×222-319μm,子囊孢子246-360×1.5-1.8μm,分孢子圆筒形,6.4-13.8×2.1-3.1μm。孢梗束淡黄色至淡黄褐色,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圆筒形,3.5-10.5×1.5-4.5μm。  相似文献   

10.
大型真菌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对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 为该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作者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和评估, 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1,132份。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证据进行了鉴定, 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236种大型真菌, 隶属于2门6纲18目56科107属, 其中15种属于子囊菌门, 221种属于担子菌门。为方便统计, 将大于等于10个种的科定为优势科, 大于等于5个种的属定为优势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蘑菇科、多孔菌科和丝膜菌科, 每个科所包含的种数分别占总种数的8.90%、7.20%、5.93%和4.24%, 共计62种。优势属有红菇属(Russula)、蘑菇属(Agaricus)、鹅膏菌属(Amanita)、丝膜菌属(Cortinarius)、马勃属(Lycoperdon)、小皮伞属(Marasmius)等11个属, 共包含79个种, 占总种数的33.48%。对大型真菌的资源价值评价的结果显示, 保护区内共有食用菌66种、药用菌35种、有毒菌36种和食药兼用菌26种。研究结果表明,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 优势科和优势属中最为丰富的分别是红菇科和红菇属(Russula), 具有经济价值的菌达127种, 为食用菌的引种驯化、药用菌开发利用亦或有毒菌鉴别提供了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细脚棒束孢、蛹虫草、蝉棒束孢和球孢白僵菌的菌丝体粗多糖为对象,分析4种虫草相关真菌菌丝体粗多糖含量与生物量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对其抗氧化能力和抗肿瘤活力进行评价.液体发酵结果表明,蝉棒束孢MF12、MF13和蛹虫草MF27、MF1的菌丝体粗多糖含量(>40mg/g)显著高于其他菌株,蝉棒束孢MF11、MF13和蛹...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以直翅目昆虫为寄主的虫草共报道25种,本研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种类、寄主与分布,并给出了相关的分类学注释。ITS和tef1-α基因联合数据的分子系统发育显示,直翅目虫草分别隶属于白僵菌属Beauveria、绿僵菌属Metarhizium和线虫草属Ophiocordyceps 3个属。基于直翅目昆虫六大类群的生态习性特点,分析并讨论了直翅目虫草物种多样性与寄主的关系。以两种白僵菌Beauveria及戴氏虫草Metacordyceps taii(贵州绿僵菌Metarhizium guizhouense的异名)为例,介绍了虫草的根状菌索,一种介于子实体和孢梗束形体之间的根须状结构。种类修订:蟋螽白僵菌新组合Beauveria grylli comb. nov. ≡ 蟋蟀虫草Cordyceps grylli = Beauveria loeiensis,Beauveria kirkii comb. nov. ≡ Cordyceps kirkii。寄主更正:蟋螽白僵菌的寄主由原来的蟋蟀成虫(蟋蟀科Gryllidae)更正为螽斯(蟋螽)若虫(蟋螽科Gryllacrididae),蟋蟀线虫草Ophiocordyceps tettigonia 寄主由原来的螽斯成虫(螽斯科Tettigoniidae:螽斯属Tettigonia)更正为蟋蟀成虫(蟋蟀科)。  相似文献   

13.
结合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对7株野生虫草真菌进行分类鉴定。MTT法分析它们的菌丝体醇提取物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鉴定结果表明菌株MF7、MF9、MF14为细脚棒束孢Isaria tenuipes,菌株MF11、MF12、MF13为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菌株MF10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MTT结果显示分离到的3株细脚棒束孢和3株蝉棒束孢的菌丝体醇提取物对HepG2的抑制活性较差,IC50均大于500μg/mL;球孢白僵菌MF10对HepG2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IC50值为221.6μg/mL,略强于蝙蝠蛾拟青霉发酵菌丝粉产品金水宝胶囊(IC50=364μg/mL)和中华被毛孢发酵菌丝粉产品百令胶囊(IC50=268.7μg/mL)。另外,发现供对比试验的3株蛹虫草菌株(MF1、MF5、MF15)对HepG2细胞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MF15的发酵菌丝体醇提取物活性最强,IC50为55.56μg/mL,暗示蛹虫草发酵菌丝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侯春晓  殷颖  齐秋月  宋红生  王成树 《菌物学报》2018,37(12):1688-1694
蝉虫草(蝉花)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之一,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等,但对其活性成分的研究仍不充分。本文采用硅胶柱、凝胶柱、ODS柱分离,以及HPLC等色谱技术,对蝉虫草子实体样品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3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学数据,化合物1-3分别鉴定为(E,E)-9-酮-10,12-十八碳二烯酸(E,E)-9-oxooctadeca-10,12-dienoic acid(1)、麦角甾醇ergosterol(2)和白僵菌酮bassiatin(3),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蝉虫草中分离获得。抑菌实验表明,3个化合物均对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化合物1和3还对条件致病真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蝉虫草的活性化合物组成。  相似文献   

15.
比较蝉虫草子实体、孢梗束、虫体以及蝉虫草发酵菌丝体的胞内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和分子量差异,结果表明,蝉虫草子实体与发酵菌丝中胞内多糖的含量和组成均存在差异。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是蝉虫草发酵菌丝体和子实体粗多糖中主要的3种单糖,阿拉伯糖和木糖是子实体粗多糖中的特征性单糖,而果糖属于菌丝体的特征性单糖。子实体粗多糖中高分子量组分(>1×10 6Da)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菌丝体粗多糖。本研究对提升蝉虫草发酵多糖产品品质、促进蝉虫草开发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曾召英  许忠顺  牟丹  许绍欢  杜飞  周家喜  邹晓 《菌物学报》2019,38(10):1710-1723
通过分析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内菌核、菌膜及其生境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与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初步探索蝉棒束孢自然生长过程中内环境真菌与其周围环境中真菌的关系。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6株采自贵阳大将山和贵阳森林公园的蝉棒束孢及土壤样本,结果表明,蝉棒束孢内菌核共检测到43个真菌属,菌膜检测到58个真菌属,菌际土检测到260个真菌属,且内菌核和菌膜真菌群落结构相似。而两地生境土的真菌群落结构有差异,大将山以棒束孢属Isaria、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一分类地位未知属占优势,而贵阳森林公园以被孢霉属、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红菇属Russula、棒束孢属占优势,且两地菌际土中棒束孢属的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土样。核心真菌组检测分析显示,内菌核的核心真菌组有10个OTUs,菌膜的核心真菌组有5个OTUs,菌际土的核心真菌组有20个OTUs,3种样本的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群均检测到有与植物相关的功能群,内菌核中检测到外生菌根真菌群,菌膜中检测到植物病原真菌群,菌际土中检测到丛枝菌根真菌群和植物病原菌群。  相似文献   

17.
利用索氏萃取技术,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无水乙醇和甲醇等5种溶剂对蝉虫草纯粉进行分级萃取,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级萃取物进行分析鉴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萃取物中含有与烯烃类、羧酸类、酯类、醇类和酮类等化合物相关的C-H、C=O、C-O和C=C等官能团。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鉴定出有机小分子化合物34种,以酯类和脂肪酸类为主,多为碳链长度为15-20的长链脂肪酸及对应的酯,其中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28.95%;分别存在于两种或以上萃取物中的有机化合物共有11种;仅存于石油醚萃取物中的化合物6种,乙酸乙酯萃取物中3种,丙酮萃取物中2种,无水乙醇萃取物中6种,甲醇萃取物中6种。在一定极性范围内,利用溶剂的极性梯度变化,可实现蝉虫草中活性物质的按极性梯度分离;采用分级萃取技术可有效分离蝉虫草中部分化学成分。鉴定结果充实了蝉虫草中化合物的种类资源,为蝉虫草中活性物质谱图库的完善、构效关系的建立及蝉虫草产品的利用开发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蝉虫草(蝉花)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虫生真菌,因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而具有广泛的医疗保健价值。本研究以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分析蝉虫草胞内和胞外多糖的化学抗氧化活性,再以H2O2诱导的人肝LO2细胞氧化损伤为模型,进而分析比较二者对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在化学抗氧化能力比较上,蝉虫草菌丝体胞外多糖有效清除?O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为1.06mg/mL、0.96mg/mL和0.63mg/mL,而胞内多糖的EC50值分别为3.71mg/mL、2.83mg/mL和1.70mg/mL,表明蝉虫草胞外多糖的化学抗氧化能力更强;在改善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比较上,与模型组对比,二者均能随着浓度递增而显著地提高细胞存活率,但胞外多糖比胞内多糖更强,当多糖浓度为5mg/mL时,胞外多糖细胞存活率达到92.36%,胞内多糖只达到82.07%;在调节细胞抗氧化酶清除ROS的机制上,与模型组对比,胞外多糖分别上调SOD酶活力2.51倍和CAT酶活力2.91倍,极显著地降低了细胞ROS水平(P<0.01)来改善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相应地,胞内多糖只上调了1.85倍和2.33倍,显著性地清除了ROS(P<0.05),表明蝉虫草菌丝体胞外多糖具有更显著的抗肝细胞氧化损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蝉虫草菌丝体胞外和胞内多糖均具有良好的抗肝氧化损伤活性,且胞外多糖比胞内多糖活性更好,为蝉虫草菌丝体多糖在保肝产品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