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分析柱状田头菇白色变种的遗传,以白色变种Ag.c0002和野生型Ag.c0067为亲本,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两亲本的单核菌株,配对杂交获得F1,从2个F1的子实体分离单孢菌株,与白色变种Ag.c0002的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2-2”进行回交配对,出菇观察子实体颜色,分析菇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柱状田头菇子实体白色为隐性性状,且受单一位点基因控制,此外,菇体颜色基因与不亲和性因子AB都没有连锁。  相似文献   

2.
金针菇子实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金针菇黄色菌株F19和白色菌株F8801为亲本,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两亲本的单核菌株,配对杂交获得F1,从F1的子实体分离单孢菌株,与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进行回交配对,出菇观察子实体颜色,分析菇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菇体颜色受一对基因(Cc)控制,与不亲和性因子A或B都没有连锁。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种内杂交子同工酶基因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种内杂交子H2J3的子实体上单孢分离培养得到F1代52个单核体菌株,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杂交子H2J3的单核体亲本(H2、J3)及F1代52个单核体菌株进行EST、MDH和FDH3个酶系统的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黑木耳EST,MDH和FDH3个酶系统分别由7个、5个和4个基因座控制,其多态性基因座分别为4个、1个和0个,其中两个基因座(EST-5,EST-6)之间存在紧密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4.
2016年秋季,漳州一农户种植的褐色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品种“43012H”发生白色突变,有的菌袋同时长出褐色、白色、褐色与白色交杂的颜色嵌合体耳片,有的菌袋长出白色耳片,而有的菌袋出菇颜色正常。采集白色耳片、褐色耳片和嵌合体耳片进行组织分离,得到的菌种进行栽培试验,从褐色耳片(正常)分离获得的菌种(AC_B),种植得到正常的毛木耳子实体;从白色耳片(突变)分离获得的菌种(AC_W),种植得到纯白色子实体;从颜色嵌合体耳片分离获得的菌种(AC_R),栽培后也只长白色子实体,没有出现嵌合体子实体。AC_B分别与AC_W、AC_R的菌种混合接种栽培,菌袋中同时长出白色、褐色和嵌合体耳片。再次进行组织分离与栽培试验,性状稳定。对AC_B和AC_W进行基因组测序,获得2个与本研究中所用菌株的耳片颜色相关的SNP位点,即SNP1和SNP2。上述组织分离得到的菌株中,褐色菌株的基因型为SNP1 A/G(杂合)、SNP2 A(纯合),白色菌株的基因型为SNP1 G(纯合)、SNP2 A/C(杂合)。  相似文献   

5.
蛹虫草子囊孢子萌发及其后代群体培养性状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蛹虫草子实体共分离了6个子囊孢子群体,对子囊孢子形态、萌发过程、培养性状及子实体产生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蛹虫草子囊孢子为线形、多细胞,169.78~364.57×1.72~2.04μm;每个子囊孢子有56~114个细胞,每个细胞大小为1.77~4.53×1.72~2.04μm。子囊孢子弹射后13h开始萌发,30h后开始形成分生孢子。多数子囊孢子的每个细胞都能萌发,但少数子囊孢子的部分细胞不萌发。子囊孢子群体的培养性状表现多样性,以I型所占比列较大。野生群体的菌落颜色以杏橙色和淡柠檬黄色为主,而人工栽培的群体以橙铬色所占比例最大。不同个体的菌落生长速率有差异。野生群体产生扇形突变的比例高于人工栽培群体。在人工栽培的CM群体中出现了气生菌丝较多、白色、生长缓慢的个体。菌落为I型,橙铬色或杏橙色,生长速率正常,无突变的单子囊孢子菌株产生子实体的可能性较大,子实体产量较高,但大部分单子囊孢子菌株不能产生发育良好的子实体。  相似文献   

6.
香菇单孢杂交子代群体灰色关联度和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栽培菌株秋6和K95-1为亲本,通过单孢菌株配对杂交获得21个杂交子,观察杂交子及亲本菌丝体生长情况,进行栽培出菇试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9个正常出菇的杂交子从8个性状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杂交子QK-8和QK-15关联度仅次于亲本秋6,农艺性状和子实体性状表现最好。采用ISSR技术对21个杂交子及亲本进行DNA多态性聚类分析,单孢杂交后代遗传分化十分明显,归于同一类群的杂交子在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态和农艺性状等方面常表现相似,ISSR分析能为优良杂交子初步筛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凤尾菇和裂褶菌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双重营养缺陷型的裂褶菌单核体突变菌株的原生质体经过灭活处理后作为供体与同样带有营养缺陷型标记的风尾菇单核体原生质体融合,得到大量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差异较大的多核体和双核体融合子.这些融合子主要显示了供体菌株的特性,数次转接后,有的融合子从多核体转变成双核体,有的融合子完全恢复了供体亲本双核体的遗传特性,同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值得继续探讨的新的生理特性,如菌丝体在木屑 皮以及废棉培养料上生长速度较快,在平板培养基和木屑培养料上均较早较快地形成原基和子实体等.结果表明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融合方式,可以作为食用菌育种的一种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8.
以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为主料设计了10个栽培配方,研究不同配方下7株荷叶离褶伞的菌丝生长和出菇情况。结果表明,各菌株菌丝颜色以雪白色为主,在玉米芯为主料的配方上菌丝体生长优于以棉籽壳、木屑为主料的配方,但均无子实体形成;以棉籽壳为主料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特别是棉子壳添加少量木屑、树叶、腐殖土、发酵料和小麦更利于子实体形成,菌株3001的出菇周期最短(108d),产量最高(214.80g/袋),各菌株出菇的顺序为3001、1035、1004和1013。因此,栽培料组分对荷叶离褶伞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形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以香菇菌株“沪香F2”及其自交优良F2代菌株“申香1504”为实验材料,收集孢子单核体,对其交配型进行鉴定,然后通过单孢自交的方法,构建F2和F3代群体,并对孢子单核体、F2、F3代群体各阶段培养、出菇情况以及重要农艺性状进行详细统计分析,研究各性状表型分化的情况及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亲本所获得的孢子单核体中A2B1交配型比例均为最高,根据孢子单核体交配型数量分别设计了1 028和972个F2和F3代自交配对组合。在2个群体中,配对阶段,分别有15.47%和23.56%的配对组合由于菌丝生长缓慢无法获得后代双核体菌株,且F3代显著高于F2代;生产种培养阶段,出现不良性状的菌株数量分别为7.78%和9.57%;菌棒培养阶段,出现不良性状的菌株数量分别为41.05%和49.28%,且F3代退化菌株比例显著高于F2代,不转色菌株比例显著低于F2代;出菇阶段,分别有3.11%和4.32%的菌株不现蕾,分别有13.04%和4.32%的菌株出畸形菇,分别有19.55%和8.95%的菌株能出正常菇,且F2代出正常菇的菌株比例显著高于F3代。“沪香F2”和“申香1504”分别有26个和8个孢子单核体,多次配对获得的杂交子,出正常菇的概率达50%以上。2个群体的平均单棒产量、平均单棒菇数、平均单菇重表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且两个群体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与F2代相比,F3代的产量分布、菇数分布表现出偏分离现象,平均单棒产量低于F2代43.84%,平均单棒菇数低于F2代56.77%。香菇“沪香F2”菌株在F3代中的培养、出菇情况以及农艺性状整体表现劣于F2代,且在F2代中获得表现优于亲本的高产品种,在F3代中获得大朵型品种,对香菇优良菌株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朋虎  陈华  李波  王义祥  翁伯琦 《生态学报》2022,42(3):1015-1021
利用外源镉添加的袋栽试验,系统研究了镉对姬松茸J37和J1两菌株农艺性状、子实体产量、氨基酸和镉含量的影响,以求为低富集镉的姬松茸品种选育和安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外源镉添加对姬松茸J37和J1品种子实体的农艺性状的影响各异,两菌株单个子实体重量、子实体高度、菌盖直径、菌盖厚度和菌柄直径等均与外源镉浓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中子实体重量与外源镉浓度间的相关性最大;15 mg/kg镉水平是两菌株农艺性状发生显著变化的敏感点。不同镉水平下J37菌株单个子实体重量比J1菌株高10.9%—36.6%,表现为较强镉耐受性。姬松茸J37与J1菌株子实体产量、氨基酸和镉含量均随着潮次的增加而降低,子实体产量和氨基酸含量随着外源镉水平增加而降低,而镉含量随外源镉水平增加而增加。与外源镉0mg/kg处理相比,当外源镉水平达15 mg/kg时,J1和J37子实体总产量分别下降23.4%和13.4%以上,J1和J37子实体镉含量分别提高51.5%、13.7%以上,且J1子实体镉含量已达到食品卫生标准的临界值。当外源镉水平达到35 mg/kg时,J1和J37子实体产量分别下降45%、32%以上,J1和J...  相似文献   

11.
茯苓与凤尾菇目间原生质体融合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无锁状联合的茯苓次级菌丝和具锁状联合的凤尾菇次级菌丝为亲本制备原生质体,以PEG为促融剂,在高钙、高pH条件下,将茯苓(或凤尾菇)原生质体热灭活,与凤尾菇(或茯苓)原生质体融合,从再生菌株中均能选择选择出能够再形成双核的单核菌株。栽培实验结果显示,单核菌株经诱导形成双核菌株后可以形成子实体或原基,若单核菌株不经诱导,则始终维持稳定的单核状态,且难以形成子实体。  相似文献   

12.
以香菇保藏菌种庆元135以及庆元出菇的135新鲜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分别获得58和83个原生质体单核体;经交配型鉴定后,用已获得的135特异SCAR引物对单核进行PCR扩增,统计SCAR条带的分布。结果显示: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A1B1和A2B2两种交配型,而特异条带仅存在于后者中,证明135特异SCAR标记是稳定遗传的,也为鉴定以带标记核为亲本之一的杂交后代提供了依据,这就进一步拓宽了分子标记应用于菌株鉴定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香菇135菌株特异SCAR标记在其原生质体单核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保藏菌种庆元135以及庆元出菇的135新鲜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分别获得58和83个原生质体单核体;经交配型鉴定后,用已获得的135特异SCAR引物对单核进行PCR扩增,统计SCAR条带的分布。结果显示: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A1B1和A2B2两种交配型,而特异条带仅存在于后者中,证明135特异SCAR标记是稳定遗传的,也为鉴定以带标记核为亲本之一的杂交后代提供了依据,这就进一步拓宽了分子标记应用于菌株鉴定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香栓菌Trametes suaveolens的最佳出菇配方,同时对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学发育特征进行研究。本文用杨树、柳树、秸秆木屑作为培养料设置了8种配比,每种分为对照A、测试组B共计16个配方进行筛选,对不同时期的菌丝发育状况进行显微观察。结果柳树木屑、杨树木屑的配方均能成功栽培出香栓菌子实体,开袋后在90%-95%空气湿度、一定散射光、13-18℃的低温刺激下28d原基发育为菇蕾,继续培养28d后子实体成熟。其中配料为柳树木屑97%、蔗糖1%、石灰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的配方出菇率最高,配料为柳树木屑的配方开袋后子实体长势最佳,采用边缘开袋方式最佳。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先分化出白色蜂窝状原基,原基依靠孔状结构吸收营养后,在其上层包被形成黑色菇蕾,同时基部开始形成子实层;菇蕾内部生殖菌丝不断分化和发育,体积逐渐膨大,颜色由深变浅,菌丝分化出担子并产生担孢子,最终形成子实体。  相似文献   

15.
利用 HPLC 指纹图谱技术研究从同一灵芝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分离获得的菌株三萜化合物的差异。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获得不同菌株,在 A、B、C、D 四种培养基上进行出菇试验,运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获得各子实体三萜提取物 HPLC 指纹图谱,计算图谱间的相似度,分析三萜指纹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子实体不同部位分离获得的四个菌株在同一培养基相同条件下培养获得的灵芝子实体的三萜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同一部位分离获得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相同培养条件下获得的子实体,其粗三萜 HPLC 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6;不  相似文献   

16.
香菇135菌株特异SCAR标记在其原生质体单核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保藏菌种庆元135以及庆元出菇的135新鲜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分别获得58和83个原生质体单核体;经交配型鉴定后,用已获得的135特异SCAR引物对单核进行PCR扩增,统计SCAR条带的分布。结果显示: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A1B1和A2B2两种交配型,而特异条带仅存在于后者中,证明135特异SCAR标记是稳定遗传的,也为鉴定以带标记核为亲本之一的杂交后代提供了依据,这就进一步拓宽了分子标记应用于菌株鉴定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白灵侧耳色泽洁白,营养丰富,且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珍稀食用菌品种。探索白灵侧耳子实体发育相关基因能够为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有效、快速标记。实验前期获得了两株白灵侧耳双核菌株,JZB2106010能够结实形成子实体,JZB2106010的单核菌株经自交获得了1株不能形成子实体的双核菌株JZB2106103。以JZB2106010和JZB2106103为实验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了两个菌株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了功能富集分析,其中催化活性和代谢过程本体中差异基因数目最多,选取部分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通过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编码苯丙氨酸裂解酶的基因(CL4509)和编码乙醇氧化酶的基因(CL2173)在JZB2106010中表达量显著提高,推断与白灵侧耳的子实体发育相关;另外还发现一个编码DNA解旋酶的基因(Unigene7793)在JZB2106103中的表达量是JZB2106010的1 046倍,推测该基因与白灵侧耳子实体发育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 24号(广杏)为自交材料,对其自交S1代群体的质量性状(颜色、畸形、生长特性)和数量性状(形状、产量、大小、数目)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交后代的出菇率为70%,自交导致后代群体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和平均产量都低于亲本,16%的后代菌株单产高于亲本,最高单产达204.0g,高出亲本45.7%.木屑培养基上菌丝日均生长速度与产量无显著相关性(R=-0.028).均菇数目与单产成显著正相关性(R=0.543).大部分菌株(52%)菌盖颜色为亲本颜色(灰色),自交后代出现20%非亲本形状(棒状)菌株,畸形菇占19%.后代群体盖径、柄径、柄长的变异程度相当,差异性不显著.可根据育种目标对自交子代的较优菌株进行定向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子实体通常会在生长过程中积累较高含量的糖醇及海藻糖,这些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能够促进食用菌的生长,而在灵芝中的同类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高效阴离子-脉冲安培法对沪农灵芝一号子实体发育过程中不同部位的糖类成分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灵芝子实体中主要的可溶性糖类成分是阿拉伯糖醇、甘露醇和海藻糖,甘露醇在子实体成熟时的菌盖中的含量达到最高值,阿拉伯糖醇在产孢子期的子实体中含量较高,两种糖醇的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一种糖醇积累的同时会消耗利用另一种糖醇,而海藻糖在灵芝子实体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仅在子实体初期的菌基部位检测到较高的含量;同时通过qRT-PCR技术检测灵芝子实体不同部位中这几种糖类的主要代谢酶基因的表达变化,发现这些代谢酶在子实体的菌基部位的表达水平相对其他部位较高,且随着子实体生长这一差异更加显著,这一结果表明灵芝中的糖醇和海藻糖分布差异可能是先由菌基的菌丝体中合成产物并转运到子实体不同部位,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代谢之后产生。  相似文献   

20.
陈影  姚方杰  张友民  方明 《菌物学报》2014,33(5):984-996
在木耳栽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数量分类学中的Q型聚类分析法对20个木耳菌株进行分类研究,并对14个农艺性状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Q型聚类将20个木耳菌株在欧氏距离6.29处依据子实体朵型性状分为簇生型菌株和菊花型菌株两大类群,菊花型类群在欧式距离4.79处依据生育期性状的原基发生类型划分为分散型和集中型两个亚群;R型聚类表明菌丝体性状(1个)、生育期性状(2个)、子实体性状(8个)等11个农艺性状间相关性较强;主成分分析中,发现子实体背面皱褶、耳片数、原基发生时间、子实体朵型、干耳背面颜色等5个性状是14个农艺性状的第1主成分,贡献率高达62.26%,把第1主成分命名为朵型-生育期构成因子,作为种质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