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粱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Sorghum bicolor)是一种重要的多用途作物, 其遗传转化研究对于高粱的分子育种和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高粱遗传转化的方法、标记基因、遗传转化的启动子和受体系统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了今后高粱遗传转化应当集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粱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的重要作物之一,然而由于其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较难,限制了其转基因研究进程.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粱转基因研究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高粱遗传转化再生系统中外植体的选择、转化方法、影响转化和基因表达效率的因素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总结转基因高粱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高粱粒重的双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宝成  刘巧英  江宏 《遗传》1989,11(3):12-14
高粱粒重受四组基因控制,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遗传力较高,显性基因为增效基因,隐性基因为减 效基因。两种基因的分布频率是不均衡的。大值亲本比小值亲本遗传传递力强,杂交一代多数接近或 超过高值亲本,低值亲本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高粱粒重受四组基因控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遗传力较高,显性基因为增效基因,隐性基因为减效基因。两种基因的分布频率是不均衡的。大值亲本比小值亲本遗传传递力强,杂交一代多数接近或超过高值亲本,低值亲本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Griffing方法Ⅰ,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冬小麦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三个性状的配合力、基因效应及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粒重性状的遗传同时受基因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和母体效应的共同作用;千粒重、株粒重、穗粒重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72%、63%和45%,前两个性状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后一性状基因加性、显性效应相当;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的核质互作.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品种粒重叶比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8.
本研究采用Griffing方法Ⅰ,利用6 × 6完全双列杂交,对6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粒重叶比的遗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粒重叶比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和反交(R)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均方比为1.94650.67001;粒重叶比的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但反交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也不可忽视;粒重叶比的广义遗传力(hB2)为97.79%,狭义遗传力(hN2)为58.53%.河农2552是较为理想的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9.
高粱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粱是世界上主要的谷物作物之一,是越来越重要的生物燃料作物,是恶性杂草约翰逊草的祖先,同时也是很多具有复杂基因组的热带禾本科植物的植物学模型.因此高粱成为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高粱基因组学研究的丰富历史随着重要的自交系材料BT×623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而达到顶峰,这为更好研究高粱基因及其相关功能打下了基础.对甘蔗亚族谷类植物以外的植物的更进一步的基因组特征分析,将有利于发现基因组大小和结构进化的机制,水平和模式,为进一步研究甘蔗和其它重要的经济作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与子粒性状相关的QTL标记分析了10个杂交水稻亲本间(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的遗传差异,结合10个亲本所配25个组合的F1表现,研究了基于子粒QTL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及粒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26*),与对照优势呈显著正相关(r=0.28*),与母本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41**)。为分子标记预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粱叶绿素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叶绿体的构造与功能和叶绿素的成份 及含量,不仅和产量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而且 和光合速率遗传、雄性不育和杂交优势等重大 实践问题有关[[5187。因此,进一步研究高等植 物叶绿素的遗传规律是一项迫切而又必要的工 作。  相似文献   

12.
作物叶绿体的构造与功能和叶绿素的成份及含量,不仅和产量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和光合速率遗传、雄性不育和杂交优势等重大实践问题有关。因此,进一步研究高等植物叶绿素的遗传规律是一项迫切而又必要的工  相似文献   

13.
高粱叶片角度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植株的叶片角度是构成优良株型的主要性状之一,决定着植株叶片的空间分布,关系到单位面积上的光能利用,对于品种的生产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高粱的矮秆育种和高密栽培中,都十分重视株型结构特别是叶片角  相似文献   

14.
高粱叶片角度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桂梅 《遗传》1988,10(3):11-14
  相似文献   

15.
高粱是全球第五大谷类作物,是食品、饲料和加工业的原料,也是一种潜在的能源作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高粱进行遗传改良却十分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效的组织培养体系。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从基因型、外植体、培养基、植物激素等影响高粱组织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促进高粱再生的策略,并提出解决高粱组培再生困难的两大研究方向:一是深入研究植物再生的遗传及表观遗传机制;二是根据各基因型的代谢特点,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旨为建立高效的高粱组织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粱(Sorghum bicolour)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饲料、酿造和能源作物之一, 也是C4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蚜虫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几乎危害所有的栽培作物。危害高粱的蚜虫主要包括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高粱的抗蚜资源尚不丰富且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麦二叉蚜的抗性遗传方面, 已定位20个抗性QTLs, 单一QTL对抗性差异贡献率最高可达80.3%, 对高粱蚜和玉米蚜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高粱的理化特性与其抗蚜性能相关, 故可与育种实践相结合。高粱和蚜虫(Acyrthosiphon pisum)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 这将有助于蚜虫-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植物对蚜虫的抗性机制研究。目前已克隆到2个抗蚜基因, 且多个抗蚜基因(位点)已被定位在染色体上。该文重点综述了上述研究成果并对高粱抗蚜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以旱作为主。其中抗旱 性强的高粱作物,在北方各省都有较大的种植 面积。尤其是山西省晋西北的黄土丘陵区,常 年高粱种植面积在百万亩以上,单产较高,既是 主要食粮,也是饲料和轻工业的主要原料。然 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只重视水地育种而忽视 旱地育种,使这些干旱地区无对路品种,遇到严 重千旱年份,单产只有百余斤,比丰产年单产400至700斤相差4-5倍。  相似文献   

18.
高粱九个性状遗传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2连续两年,在水、旱地两种环境条件下,对20个品杂种,9个性状进行了3个遗传参数的分析。从遗传进度的估算中确定了较高增量的性状。在遗传相关的分析中,又得出14对性状遗传相关系数较高,表现型相关系数水、旱地都达到显著水准。但在相关遗传进度的估算中,其增量幅度旱地明显地小于水地,这说明旱地培育高产品种的困难较大。通过对12 4个指数项目的分析,提出了水、旱地育种各自应采用的较好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9.
农杆菌介导Bt基因遗传转化高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粱是全球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和马铃薯等的重要作物之一。以高粱幼穗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含有抗潮霉素和gus基因的双元载体将杀虫晶体蛋白基因cry1Ab导入高粱品种115、ICS21B和5-27,经Hyg筛选共获得21个独立的转基因株系,52株转基因植株,平均转化率为1.9%。经PCR、Southern杂交和RT-PCR分析表明cry1Ab基因已整合入高粱基因组中并得到正确转录。Bt蛋白Westernblotting分析和ELISA定量测定显示,cry1Ab基因在转基因高粱植株中表达,但不同转基因植株表达量有差异。饲虫试验表明,转基因高粱对大螟(Sesamiainferens)具有一定抗性。  相似文献   

20.
1991─1992连续两年,在水、旱地两种环境条件下,对20个品杂种,9个性状进行了3个遗传参数的分析。从遗传进度的估算中确定了较高增量的性状。在遗传相关的分析中,又得出14对性状遗传相关系数较高,表现型相关系数水、旱地都达到显著水准。但在相关遗传进度的估算中,其增量幅度旱地明显地小于水地,这说明旱地培育高产品种的困难较大。通过对12 4个指数项目的分析,提出了水、旱地育种各自应采用的较好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