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i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BSAb)是已发展起来的免疫治 疗和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课题。它是两亲代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抗体,同时具备了两亲代抗体的特异性,因此可与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结合,显示了功能上的单价性。1983年Milstein和Cuello第一次利用两次杂交瘤技  相似文献   

2.
于涛  韩英伦  肖蓉  刘欣  李庆伟 《遗传》2013,35(1):55-61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在癌症以及自身免疫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取得了重大进展。当今应用于临床的单克隆抗体是在免疫球蛋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研发而得。然而近期发现的无颌类脊椎动物的特异性抗原受体-可变淋巴细胞受体(Variable lymphocyte receptor, VLR), 为抗体类试剂或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 Ig)相比, VLR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亲和力及稳定性都优于Ig类抗体, 并且抗原特异性单克隆VLR的制备技术日趋成熟。因此, VLR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并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抗体药物。文章就VLR的基本特征、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为实现VLR在临床诊断与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光 《生物学通报》2003,38(9):58-60
1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研究背景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short forMc Ab)技术 (简称单抗 ) ,又被称为肿瘤 "生物导弹 ",是能直接导向肿瘤的药物。 1975年英国科学家 Kohler和Milstein将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融合 ,成功的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 ,因此在 198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单克隆抗体 ,顾名思义 ,是与“多克隆抗体”相对而言的 ,那么认识、理解什么是多克隆抗体对进一步明确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抗淋巴细胞多克隆抗体 (polyclonal antilymphocyte antibody)为例 ,来初步阐述多克隆抗体的定义。…  相似文献   

4.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肿瘤治疗策略以手术切除、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主。单克隆抗体药物因具备高效性和低毒性等特点,逐渐成为肿瘤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药物类型。噬菌体抗体库技术(phage antibody library technology,PALT)是一种新型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其将免疫球蛋白可变区VH(variable region of heavy chain)/VL(variable region of light chain)基因重组后整合在噬菌体载体上,并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将抗体表达到噬菌体表面,从而获得多样性抗体库。抗体库经过“吸附-洗脱-扩增”过程即可筛选获得到特异结合抗原的抗体分子及其基因序列。PALT具有抗体生产周期短、抗体结构可塑性强、抗体产量大、多样性高和可直接生产人源化抗体等优点,已应用于乳腺癌、胃癌、肺癌和肝癌等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和抗体药物的制备等领域。文中综述了PALT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的免疫检测新方法,以尽早地检出结直肠癌,提高该疾病的检出率。首先制备含有线性微柱结构的微芯片,通过在其表面孵育氧化石墨烯-链霉亲和素(graphite oxide-streptavidin, GO-SA)及偶联广谱一抗(antibody1, Ab1),即上皮特异性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EpCAM)单克隆抗体以捕获CTCs。运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carboxyl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COOH)与结直肠癌相关抗体,即特异性二抗(antibody 2, Ab2)偶联制备抗体复合物。在捕获CTCs的微芯片上孵育该抗体复合物,构建以Ab1-CTCs-Ab2为主体的超级三明治结构,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检测并验证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结果发现,在免疫传感器的构建中结合应用微纳技术,极大地提高了CTCs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本研究验证了该免疫传感器应用于临床血样检测的可行性,并通过该免疫传感器对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进行检测和计数。结果表明,基于微纳技术的超级三明治式免疫传感器为CTCs的检测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临床工作中的疾病诊断及病情实时监控方面均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配对ELISA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抗原,制备出对HCG的多克隆抗体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进行抗体纯化和特性分析,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对其进行了标记.采用双抗夹心ELISA试验,探讨了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配对的若干事项.结果表明,利用单克隆抗体和酶标多克隆抗体配对,并用含动物血清的稀释液稀释酶标抗体,可实现对检测原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检测.  相似文献   

7.
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及治疗领域.但因单克隆抗体的组织渗透能力较差、体内的保留时间较长以及制备过程繁琐,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自1993年首次报道在骆驼体内天然存在的单链抗体(HCAb)以来,由于其可变区间VHH(纳米抗体)具有体积小、溶解度高、特异性强以及可在细菌中大量表达等优点,较之传统单克隆抗体,VHH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药物开发等医学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纳米抗体的骨架区及互补决定区与传统抗体重链相应区间的结构比较;纳米抗体库的构建以及运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对VHH库的筛选;纳米抗体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用于分子显像的优势,以及纳米抗体作为抗肿瘤免疫偶联物的靶向组分在癌症治疗领域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多种单克隆抗体药物已成功上市并用于治疗人类多种疾病,但因单克隆抗体的复杂结构和高昂的生产成本,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使抗体朝着小型化的基因工程单域抗体发展。20世纪末,在骆驼科动物(camelidae)和护士鲨(nurse shark)体内发现一种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heavy chain antibody,HCAb),这种特殊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仅由单一结构域构成。该结构域在骆驼中称为VHH,经基因重组修饰易于进行工程表达,产物即称为VHH单域抗体,具有分子量小,可溶性好,稳定性高及组织穿透力强等优势,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就目前国际上对骆驼来源的VHH单域抗体在免疫治疗应用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为基因工程单域抗体改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魏雪晨  颜炜群 《生物技术》2021,(1):89-95,88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一类具有两种不同抗原结合臂的抗体,由两个不同的轻链和重链组成,可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自20世纪60年代双特异性抗体的概念被Nisonoff等首次提出以后,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异性和显著的肿瘤治疗效果,双特异性抗体迅速成为免疫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项目.近些...  相似文献   

10.
自1986年OKT3作为第一个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获批上市后,抗体技术及抗体药物迅猛发展。单克隆抗体、抗体片段、双(多)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纳米抗体以及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等推陈出新,在肿瘤、血液、免疫、呼吸和代谢等相关疾病的治疗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抗体药物的发现过程,是通过多轮生物学功能评估和可成药性评估,筛选出具有安全、有效、稳定和可工艺放大的最佳候选序列,从而提高药物开发和临床研究的效率及成功率。抗体药物发现阶段的“成药性筛选与评估”已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从药物发现和设计、先导分子筛选到候选分子确认,可及时发现分子潜在的物理化学风险因素,并评估可控性,保证后续药物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本文对抗体发现阶段的成药性筛选评估流程进行了分类和定义,涉及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纳米抗体和ADCs等相关技术和药物形式,同时总结了成药性筛选评估中应重点关注的质量属性和高通量检测技术;系统性地阐述成药性开发流程和策略,为不断涌现的创新型药物的成药性筛选评估提供参考,大幅提高抗体药物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单克隆抗体因其与抗原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强亲和力,已成为抗体药物研发的主要类型。但随着天然单克隆抗体的深入研究,它的诸多缺陷也浮出水面,如与抗原结合次数有限、带来非预期的抗体清除效应和抗原累积效应。人们不再局限于天然抗体的筛选,而是想通过改造提升抗体药物的药效。近年来,一类新型再循环抗体的问世,很好地解决了天然单克隆抗体发展的瓶颈。再循环抗体可以在胞外结合抗原,在细胞内与抗原解离,使抗体结合抗原次数最大化,减少抗原介导的抗体清除效应和抗体介导的抗原累积效应,并且再循环抗体可以通过进一步的Fc改造来加强与Fc受体的亲和力。文中综述了再循环抗体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特点、改造方法及展望。  相似文献   

12.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是来自单个B淋巴细胞或一个杂交瘤细胞克隆的只识别某一种特定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因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均一性,且能大量制备,从而为抗体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突破,  相似文献   

13.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是一类由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的新型生物治疗药物。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相比,ADC具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在临床上展现较好的治疗潜力。其中,抗体部分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靶向抗原结合,精准地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递送至肿瘤部位,从而实现肿瘤特异性杀伤效果,是影响ADC疗效的核心要素之一。对近年来ADC药物中抗体的组成及其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免疫疗法中最常用的是Ig G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其具有血清半衰期长、稳定性高、靶向能力强等优点。单克隆抗体药物在临床取得的重大进展推动了各种新型治疗性抗体的发展,例如抗体-药物偶联物、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小分子抗体、双特异性细胞激动剂、免疫细胞因子、免疫毒素以及免疫促凋亡分子等。近年来抗体的小型化和多功能化是在复杂肿瘤微环境中治疗HCC的富有临床潜力的策略。该文总结了各种类型的新型抗体的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在HCC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骨髓瘤细胞和单个B细胞可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种细胞分离并克隆后可产生针对单一表位,且结构和功能相同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单克隆抗体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其制备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与发展。目前单克隆抗体技术发展日益成熟,在疾病治疗与诊断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单克隆抗体与天然抗体不同,具有效价高、特异性强、交叉反应少、可大量制备,靶向性高等特点。mAb可用于诊断及治疗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以及癌症等。对mAb的发展历程及mAb在抗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6.
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内含高滴度的e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获得两株分泌高滴度既抗-HBe又抗-HBc的双特异性杂交瘤细胞系。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抗体滴度为100~1000以上;免疫腹水中的抗体滴度为8万至10万以上,均属IgG2a亚类。细胞在实验室连续传代二年多,仍保持高效分泌抗体能力。此单克隆抗体与HBeAg或HBcAg的结合可被抗-HBc或抗-HBc阳性血清所抑制,竞争抑制率在85.9%~96.8%之间。用此单克隆抗体与HBe的β型单克隆抗体和抗HBc的α型单克隆抗体配对,可组装成检测HBeAg/抗-HBe和抗-HBc的诊断试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靶向TPBG和EGFR的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bispecific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BsADC),并探究其在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携带全人抗体重链可变区和共同轻链新型小鼠的RenLite技术平台获得具有共同轻链的靶向胚胎滋养层糖蛋白(trophoblast glycoprotein, TPBG,也称为5T4)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的抗体序列,采用KIH (Knobs-Into-Holes)技术将其组装成anti-TPBG×EGFR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 BsAb),并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等方法进行体外表征,最后采用半胱氨酸偶联技术将其与微管蛋白抑制剂甲基澳瑞他汀E(MonoMethyl auristatin ...  相似文献   

18.
单克隆抗体凭借其特异性强、副作用较小的优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经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已有六种,在临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单克隆抗体药物主要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反应(CDC)和改变信号通路等机制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另外,将单克隆抗体与放射性核素、化疗药物和毒素等偶联,用于肿瘤等疾病的靶向治疗研究,成为生物治疗领域的热点。该文对近年来国际上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讨论了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一种人工制备的非自然抗体。该抗体含两种特异性结合位点,能在抗原抗体反应的同时结合多种功能分子与细胞,从而介入引导免疫反应的方向。上述特性使BsAb在对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时具有广谱效能。目前,BsAb已成为抗HIV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热点。现就BsAb在抗HIV病毒中表位的设计选择与优化、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其中一个位点可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另一个位点则可与载荷物(如效应细胞,分子等)结合。将BsAb应用于肿瘤治疗,发挥抗肿瘤效应的思想已有二十多年历史,随着对效应细胞生物学了解的加深和抗体工程的飞速发展,各种形式的BsAb相继出现,多种BsAb药物已进入临床初期试验或治疗使用阶段。本文就BsAb的各种新形式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新进展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