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字花科一新属——泡果荠属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岩荠属泡果荠组植物(Cochlearia L.Sect.Hilliella O.E.Schulz)不仅在体态上而且在其它一系列特征特别是具泡状突起的果实特征上极不同于狭义的岩荠属(Cohc-learia L.s.str.),松蓝叶岩荠属[Glaucocochlearia(O.E.Schulz)Pobed.],以及拟常绿岩荠属[Pseudosempervium(Boiss)Grossh.]。这些特征看来可以作为建立一新属的根据,因此将其提升为一独立的属并把这一组的8个种组合到新属中去。  相似文献   

2.
乌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具有特殊的植物区系。作者基于对该地区的野外考察,通过标本研究和文献查证,报道了中国新疆西部的十字花科(Brassicaceae)一新记录属——双袋荠属(Didymophysa Boiss.)。双袋荠属目前共有3种,即新疆双袋荠(D.fedtschenkoana Regel)、双袋荠(D.aucheri Boiss.)、窗隔荠(D.fenestrata)。该文提供了该属的形态描述和分种区别特征,其中新疆双袋荠在我国首次记录,并提供了分布于我国新疆的新疆双袋荠的详细形态描述及生境照片。此外,该文还探讨了该新记录属种发现的生物地理学意义以及我国新疆西部高原地区的植物多样性和特殊性,同时提出了保护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3.
阴山荠属一新种兼论该属的演化和地理起源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阴山荠屑一新种——鄂西阴山荠Yinshania exiensis Y.H.Zhang。新种隶阴山荠系,但形态特征介于阴山荠系的察隅阴山荠和密毛系的叉毛阴山荠之间,分布在鄂西一带。阴山荠属属下系统有2组2系,在研究了本属主要性状特征的演化方向后,本文认为阴山荠组是较原始的一群,小果组是较进化的一群。四川西部及其邻近地区是本属的近代分布区中心或分化中心,本属也可能是从该地区分化起源的。  相似文献   

4.
十字花科四属植物叶片脉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十字花科有争议的岩荠属Cochlearia,泡果荠属Hilliella,阴山荠属Yinshania,棒毛荠属Cochleariella植物的叶片脉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荠属为环结曲行羽状脉,泡果荠属为直行羽状脉,阴山荠属为半直行羽状脉,棒毛荠属种的叶脉与浙江泡果荠相似。前3属植物在网眼的大小,叶缘末级脉和叶先端的形态上也存在着差异。据此作者认为岩荠属,泡果荠属和阴山荠属这3属植物分开是合理的,但棒毛荠属的分类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还得出这几个属的叶脉演化关系是;基出完全掌状脉→环结曲行羽状脉→直行羽状脉。  相似文献   

5.
泡果荠属Hilliella和阴山荠属Yinshania是十字花科中国特有的两小群植物,但是,它们的分属界定却一直颇有争议。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重新对这两群植物做了研究,从而进一步确认这两群植物应该界定为两个属,即泡果荠属和阴山荠属。文中比较了两属间重要的性状特征,并指出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泡果荠属果实无假隔膜,种子较大,表面具小瘤状突起,染色体倍性为六倍体(2n=6x=42);而阴山荠属果实有假隔膜,种子较小,表面具网纹,染色体倍性为二倍体(2n=2x=12)。两属其他方面如叶形态、叶表皮结构、被毛类型  相似文献   

6.
十字花科四属植物叶片的表皮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十字花科岩荠属、阴山荠属、泡果荠属、棒毛荠 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形,气孔主要分布于表皮,垂周壁上有明显的波状嵴或沟槽状下陷,平周壁上有各咱条纹状角质层纹饰。这些微形态特征在属间有明显的类群特异性,又有一定的过渡类型,为岩荠属及近缘属的合理划分提供一定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阴山荠属一种兼论该属的演化和地理起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阴山荠属一新种-鄂西阴山荠Yinshania exiensis Y.H.Zhang。新种隶阳山荠系,但形态特征介于阴山荠系的察隅阴山荠和密毛系的叉毛阴山荠之间,分布在鄂西一带。阴山荠属属下系统有2组2系,在研究了本属主要性状特征的演化方向后,本文认为阴山荠组是较原始的一群,小果组是较进化的一群。四川西部及其邻近地区是本属的近代分布区中心或分化中心,本属也可能是从该地区分化起源的。  相似文献   

8.
棒毛荠属——中国十字花科一新属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棒毛荠属 新属 Cochleariopsis Y.H.Zhang,gen.nov.(Trib.Sinapeae Subtrib.Cochle-ariinae) Genus Cochleariae L.arcte affinis,sed a qua differt valvulis pilis clavi-formibus pellucidis tectis aseptatis,et seminibus paucis Herba annua.Folia alterna,inferiora trifoliolata,superiora ternata.In-florescentiae racemosae,terminales et axillares.Flores minimi,pedicelli capil-lares;sepala oblonga;petala elliptica,unguibus brevibus;stamina longiora 4,  相似文献   

9.
阴山荠属,泡果荠属,棒毛荠属和岩荠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阴山荠属、泡果荠属、棒毛荠属和岩荠属的18种植物取用实验材料,对果实外表皮、种子外种皮、毛和花粉粒等特征鉴别器官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提供36张照片资料,并以检索性状比较属间特征,证明该4属作为各自独立的属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0.
阴山荠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渝华 《植物研究》1996,16(4):445-454
本文为阴山荠属和泡果荠属的分类研究提供了染色体数目试验结果。受试种类按染色体数目的分异形成两大类群,与按形态地理分类法得出的结果一致。阴山荠属(Yinshania):柔毛阴山荠Y.henryi,2n=12;叉毛阴山荠Y.fur-catopilosa,2n=12;乾宁阴山荠Y.qianningensis,2n=12;泡果荠属(Hiliela):昌化泡果荠H.changhuaensis.2n=42,奇异泡果荠H.paradoxa,2n=42;双牌泡果荠H.shuangpaiensis,2n=44;弯缺泡果荠H.sinuata,2n=44;黟县泡果荠H.yixianensis,2n=42。染色体数目结合形态学和地理分布研究,支持两属作为各自独立的属存在。本属是中国特有分布属,形态演化研究表明,本属阴山荠组是较原始的类群,小果组是较进化的类群。文中讨论了属中各种的分布规律和全属的分布特点,认为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是本属多样化中心和近代分布区中心,本属可能是从该地区,并随着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的崛起,以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迭次变化产生的全球性气候波动而分化迁移。本属基本上属亚热带、暖温带的半湿润半干旱生态类型。根据本属重要器官较稳定的特点,以及地区性特有成分较高的特点,认为本属是较古老的中国特有成分  相似文献   

11.
The growth of axillary shoots was initiated on nodal stem segments, excised from aseptically grown seedlings of Gentiana acaulis L., G. cruciata L., G. lutea L. and G. purpurea L. In later subcultures, a basal callus tissue developed on the shoots, giving rise to de novo formed buds. Optimum benzyladenine and indoleacetic acid combinations for shoot development were established. They were slightly different in the four species. From 35-70% of shoots rooted spontaneously, except in G. lutea, in which adventitious roots were induced by applying naphthaleneacetic acid. It was conduded that the four Gentiana species were amenable to propagation in vitro.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2.
壶瓶碎米荠(Cardamine Hupingshanesis)胚和胚乳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瓶碎米荠(Cardamine Hupingshanesis.)是十字花科中以营养体繁殖的多年生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种子不易萌芽成苗。本文以碎米荠、油菜为对照材料对壶瓶碎米荠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壶瓶碎米荠胚发育经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胚四个时期,属柳叶菜型。胚乳发育属核型发育类型,其胚胎发育过程和成熟胚结构与节状聚积和胚乳吸器,而壶瓶碎米荠和碎米荠无此类结构。通过胚胎发育观察证明,壶瓶碎米荠种胚结构完整,其种子不易萌发成苗可能与其特殊的生理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胡葱与洋葱、葱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胡葱与洋葱、葱的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图谱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这三个种及葱的3个交种闻的亲缘关系被区分开来;胡葱与洋葱的亲缘关系比胡葱与大葱的亲缘关系更近。  相似文献   

14.
药用寄生植物菟丝子属,列当属和无根藤属氨基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菟丝子属、列当属和无根藤属某些种的种子和植株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3个属种子和植株氨基酸均在15种以上,且含量丰富,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高。文中讨论了氨基酸的药用和在种子鉴定与化学分类上的作用,探讨了开发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药蓼大青叶及其伪品的nrDNA ITS区序列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蓼大青叶的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同属植物的水蓼(辣蓼),(P.hydropiperL.)的叶常作其伪品,本文采用PCR直接测序法,首次测定了它们的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结果显示,两者充列长度(ITS1,5,8S,ITS2)均为646bp,序列间共有28个变异位点,本研究为产蓝植物的DNA分子鉴定提供了必要的序列资料。  相似文献   

16.
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莴苣(Lacutuca sativa L.)为受试植物,研究了3种对映—贝壳杉烷二萜wangzaozin A、leukamenin E和weisiensin B对受试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叶绿素和膜损伤的影响,旨在评估3种二萜的化感作用潜能。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3种二萜对黑麦草和莴苣种子的萌发稍有降低,但明显延迟种子萌发时间;较高浓度下,3种二萜对黑麦草和莴苣幼苗的根长、苗长、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显示了浓度依赖性;同时,3种二萜显著降低黑麦草和莴苣幼苗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而相对含水量呈下降趋势。上述结果表明,3种二萜通过影响受试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引起细胞膜氧化损伤,导致叶片保水性降低,抑制受试植物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蔡华  汪丽丽 《生物学杂志》2010,27(4):60-62,70
对同一生境下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 L.)和节节麦(Aegilops squarrosa L.)的根尖细胞染色体作了分析,并从细胞学角度比较了两者的同源性。结果表明:多年生黑麦草的核型公式为:2n=6x=42=24m+18sm(2SAT),属于六倍体的"2B"型,在第19号染色体上有一对随体,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为2.13,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占全套染色体的30%,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0.48%;节节麦的核型公式为2n=2x=14=10m+4sm(2SAT),属于二倍体的"2A"型,在第4号染色体有一对随体,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为1.49,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占全套染色体的14%,不对称系数为58.2%,表明同一生境下多年生黑麦草比节节麦更为进化,两者在染色体水平上没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巴豆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近年来巴豆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提出在化学成分、构效关系、药理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珍珠菜属3种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珍珠菜属(Lysimachia L.)3种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蕊珍珠菜的核型为2n=2x=24=12m 10sm 2st,显苞过路黄的核型为2n=2x=24=4m 6sm 6st 8t,均属首次报道。过路黄的核型为2n=2x=24=2m 2sm 4st 16t,与前人报道的有所不同。还对已报道的珍珠菜属的核型类型与不对称系数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北京铁线蕨属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家熙 《植物研究》1997,17(4):377-379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辅以光学显微镜的方法,详细观察并描述了北京铁线蕨属4种即团羽铁线蕨、普通铁线蕨、掌叶铁线蕨、铁线蕨孢子的形态结构特征。讨论了各种间的差异,为铁线蕨属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了孢粉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