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4年3月,美国揭露了一桩科学上弄虚作假事件。当事人萨默林(W.Summerlin)曾宣称,黑鼠的皮肤移植片经体外培养后,可移植到白鼠身上而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长期存活下来。他还宣称,人的皮肤经过4~6个月的组织培养后,移植到其他人身上也可以不被排斥。正当他准备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报告他对多例烧伤病人应用异体皮肤移植而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辉煌成果”时,他的一名助手发现,萨默林移植到白鼠身上的黑色皮肤移植片竟能被酒精脱色。原来那是伪造的经过染色的皮肤片。此事一经揭露,舆论哗然,许多报刊都称这件丑闻为“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  相似文献   

2.
1955年,Eichwald和Silmser在高度纯化的小鼠之间进行皮肤移植时发现,在同性个体之间互相移植,或将雌性个体的皮肤移植到雄性个体上,均不发生排斥反应,表现为相容;但是当将雄性个体的皮肤移植到雌性个体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异体移植由于移植物免疫原性的存在,移植后受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造成移植失败。本文综述了移植物的免疫成分所在、SC及细胞因子在排斥反应中的作用、T淋巴细胞的激活途径及激活信号的转导过程,并讨论了减轻免疫排斥反应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4.
移植免疫简介刘年方(江苏省江都市小纪中学225241)在组织移植或器官移植中,受者接受供者的移植物后,受者的免疫系统与供者的移植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免疫应答“,称为移植免疫。研究移植免疫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机制,以预防和控制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一多分子、多细胞参与的复杂免疫应答过程.传统研究主要集中于适应性免疫细胞如T,B细胞在急性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天然免疫细胞亚群、功能及其异质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除天然免疫细胞在移植免疫应答中的抗原提呈功能及炎性反应以外,其可以发挥直接效应功能,参与移植物的排斥.天然免疫细胞亚群在移植免疫排斥与耐受中的不同作用近来受到重视.本文对天然免疫细胞在急性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和免疫耐受诱导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抑制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制约器官移植成功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来人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来克服这种排斥反应。从直接降低MHCⅠ类分子表达的方法、Fas和Fas配体系统、微囊技术、移植物中导入各种细胞因子基因以及共刺激因子阻断剂等方面对近年来抑制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相似文献   

7.
有效地控制慢性移植排斥反应和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是当今移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基因工程由于在克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和诱导免疫耐受中具有独特优势而倍受人们关注。然而,在临床应用基因治疗克服移植器官排斥之前,必须确定有效、安全的载体及适宜的靶基因。对该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不同手术缝合方式观察小鼠移植皮片存活及生长情况,以建立一种简单易行、快速经济的小鼠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方法.方法 受体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Z组、J组和T组),每组20只,通过背-背法进行供体C57BL/6的皮片移植,Z组、J组和T组分别采用四周缝合、对角缝合和粘贴固定的皮片缝合方法.每天监测小鼠体重变化及生长状态,观察26天,实验第3、7、15和26天观察各组受体移植皮片存活情况,其中皮片变硬、结痂脱落或坏死判定为移植排斥.第26天取小鼠皮肤移植组织以及肝脾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结果 各组小鼠移植物平均体重变化趋势类似,第6天达到最低水平,移植皮片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均见移植皮片真皮内淋巴细胞浸润,3组病理结果类似,肝脾病理检测发现淋巴细胞大量浸润,说明造模成功.实验26天后,Z组、J组和T组小鼠皮片分别有7、5和3只受体小鼠皮片仅观察到炎症反应.结论 3种手术方式建模均成功,但采用粘贴固定方式进行小鼠背部皮肤移植具有手术方式简单有效、对皮肤损伤小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小鼠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烧伤、创伤的治疗、整形和某些手术中,常常会遇到皮肤缺损、创伤无法闭合的情况.此时,往往需采用皮肤移植来修复创面.皮肤移植分为皮肤游离移植和皮肤组织瓣移植.皮肤游离移植包括:1.自体皮肤游离移植,皮肤来源为患者自身正常皮肤.又分为断层皮肤及全身皮肤移植;2.同种异体皮肤游离移植,是用他人正常皮肤进行移植;3.异种皮肤游离移植,是用动物皮肤,如猪、羊和鸡皮等进行移植.由于生物机体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同种异体皮和异种皮仅能作为创面的暂时覆盖物.皮肤组织瓣移植包括:1.带蒂皮瓣.由皮肤及皮下组织组成,切取范围要符合一定的长宽比,可形成所需形状的皮瓣或制备成皮管,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已成为一种应用于临床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较为有效方法.急性排斥反应是目前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中最常见的一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心脏移植第一年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和研究心脏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及其发生机制,己成为当今临床移植研究的紧迫课题.现就其免疫学机制,目前研究现状及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选用两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不相同的近交系小鼠C57BL/6和DBA/2做为本实验的动物模型,分别将异体软骨和同基因软骨移植于C57BL/6小鼠股部肌肉中。通过检测抗体-补体介导的细胞杀伤反应和细胞介导的细胞杀伤反应,观察移植软骨的免疫原性。实验结果显示,异体软骨移植后产生强烈的特异性免疫排斥反应,而同基因软骨移植后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故认为C57BL/6和DBA/2可以作为异体软骨移棺及其免疫原性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的方法将幼稚CD4+T细胞(na觙ve CD4+T cell)转化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 cells,Tregs),并验证其在小鼠异体皮片移植模型上对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分选na觙ve CD4+T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其转化为Tregs,流式检测细胞确定其转化率。将诱导性Treg(induced Treg,iTreg)与效应T细胞(Effective T cells,Teffs)以不同比例共同培养检测其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建立C57bl/6到Balb/c小鼠的异体皮片移植模型,植皮术后将iTreg经由股静脉输注入受体(Balb/c小鼠)体内,观察皮片存活情况,绘制皮片存活曲线。同时于皮片移植术后11天对皮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移植排斥反应状况。结果:体外诱导na觙ve CD4+T细胞转化为iTreg的比例约44%,在iTreg:Teff比例大于1:4时,iTreg具有明显地抑制Teff增殖的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植皮小鼠输注iTreg后皮片存活时间较对照组延长约2.4天,病理切片显示排斥反应减轻,但皮片在14天左右时仍被排斥。结论:体外诱导的iTreg能够在体外抑制Teff增殖,且能有效抑制小鼠异体皮片移植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3.
免疫耐受性是试图通过特异性抑制免疫反应的途径来控制移植物排斥反应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比较系统地复习了有关免疫耐受性的特点、发生机理及其在移植免疫申的意义。并对与免疫耐受性相关的免疫增强作用在移植免疫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苏联杂志《知识就是力量》报道,苏联医学科学院全苏心脏病治疗中心的学者们在哺乳动物(包括人)的大脑里发现了一种专门“负责”愈合伤口的生理系统。他们指出,感受体的疼痛信号传输给大脑特别组织后,大脑组织很快就在有机体内产生一种能止痛和加快愈合伤口的物质。据验证,是大脑里的一种叫“激活”的物质对促使皮肤伤口愈合所起的作用。该治疗中心的学者在白鼠身上做试验,他们把电极埋藏于白鼠的灰体中心部位,一周后,在每只白鼠的背部作  相似文献   

15.
体外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体外联合应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和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edron)修饰供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小鼠皮肤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诱导效果,为抗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健康成年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随机分为6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于皮肤移植前3d自尾静脉输入对应的供体DC。具体对应关系如下:A组为空白对照,尾静脉输入生理盐水;B组为输入未修饰的DC;C组为20μg/L IL-10处理组;D组为10mg/L Medron处理组:E组为20μg/L IL-10 10mg/L Medron处理组。同时设立F组,为BALB/c对BALB/c的同种同基因皮片移植。各组行皮肤移植术,观察受体移植皮片存活情况。结果:E组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最长,与其它各处理组相比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用IL-10和甲强龙修饰的供体树突状细胞对受体进行预处理,可明显延长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6.
美国麻省总医院心内科的矶部光章等开发了早期诊断移植脏器排斥反应的图像诊断技术。方法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从患者体内检测随着排斥而早期在移植脏器上诱导的组织适应抗原(MHC抗原)2级。代替了活检等方法。可进行排斥反应的非侵袭性诊断。矶部准备在循环器官系统的医学专门杂志Circulation,92年2月号上发表用小鼠进行的心脏移植的实验结果。打算与国内的大学协议在日本进行开发实验。移植脏器,发生排斥反应时在排斥的脏器侧诱导MHC抗原。MHC抗原是支持T细胞进行抗原识别反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密码     
《生命世界》2008,(10):26-31
1866年,当奥地利修道士兼种植爱好者孟德尔发表他的豌豆杂交论文时,科学界对遗传现象仍然一片朦胧。孟德尔宣称豌豆的遗传性状具有“全或无”的特征,而这些性状显然是通过亲子代之间的遗传物质来传递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他为什么有如此先进的思想,或许,是因为他留意到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雌雄二性吧。毕竟,雌雄之结合并不会产生不男不女的中间态。而按照“融合遗传”理论,相对性状会在子代中互相融合,如同墨水和清水的混合。  相似文献   

18.
以Wistar糖尿病模型大鼠作为受体,进行同佐间全胰十二指肠移植。用激光照射、免疫抑制剂及二者配合应用进行抗移植排斥反应试验,于术后7天及出现排斥反应相对,进行病理解剖与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日剂量为39.7245J/cm ̄2的激光照射,可推迟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程度;激光照射与8—5—3mg/kg/day的硫唑嘌呤(Aza)配合,上述作用显著,且与环孢霉素A(CsA)的效果接近。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通报》2010,(8):21-21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宣称,他们首次发现,成人细胞在被重新编程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的过程中会保留对用来制造它的原初组织(比如皮肤)的“记忆”,直接使用iPS细胞分化成移植用人体组织时,可能会产生问题。这一新发现对目前方兴未艾的干细胞临床和科研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0.
细胞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在移植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免疫隔离技术,细胞微囊化可排除细胞移植中出现的宿主与移植物之间的双向排斥作用,从而使能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的细胞在移植后得以存活。目前报道的多种微囊材料中,以海藻酸钠一聚赖氨酸一海藻酸钠的应用最为广泛,可通过提高其生物相容性来减弱免疫排斥反应。细胞微囊化在医学治疗上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基因修饰细胞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尽管该技术尚需改进,但它在异体和异种组织或细胞移植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