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正> 蚜虫是蔬菜的大敌,它不仅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是白菜、番茄、马铃薯、榨菜等多种蔬菜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为害蔬菜的蚜虫有棉蚜、萝卜蚜(菜缢管蚜)、桃蚜和甘蓝蚜等。 蚜虫,特别是有翅成蚜,在迁飞中,喜欢黄色、草绿色,而厌恶银灰色和白色。针对这种习 蚜虫是蔬菜的大敌,它不仅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是白菜、番茄、马铃薯、榨菜等多种蔬菜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为害蔬菜的蚜虫有棉蚜、萝卜蚜(菜缢管蚜)、桃蚜和甘蓝蚜等。 蚜虫,特别是有翅成蚜,在迁飞中,喜欢黄色、草绿色,而厌恶银灰色和白色。针对这种习  相似文献   

2.
张广学  乔格侠 《昆虫学报》2002,45(5):641-643
从形态学角度研究了蚜科Aphididae长管蚜亚科Macrosiphidinae戏蚜Sportaphis sporta Zhang和扁蓄蓼蚜Polygonaphis aciculansucta Zhang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戏蚜为静细长蚜Tenuilongiaphis stata Zhang and Zhong的同物异名,扁蓄蓼蚜为扁蓄童盾蚜Aspidaphis adjuvas (Walker)的同物异名; 戏蚜属Sportaphis Zhang为细长蚜属Tenuilongiaphis Zhang的同物异名,蓼蚜属Polygonaphis Zhang为盾蚜属Aspidaphis Gillette的同物异名。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Illinois Natural History Survey(INHS)和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HMF)。  相似文献   

3.
邱明生  赵志模 《昆虫学报》1999,42(2):145-149
研究了环境因子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 秋迁蚜生殖和雌性蚜发育的影响。温、湿度单因子试验表明,秋迁蚜在26℃和80%RH条件下有最大生殖量;温、湿度对秋迁蚜生殖量的影响均符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极端温、湿度会导致生殖量的下降。采用三元一次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环境温度(X1)、湿度(X2)和光照强度(X3)三因子不同水平组合对雌性蚜发育的影响,表明温度是影响发育历期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光照强度,最后是湿度。因此,适当高温、强光照条件可以加快雌性蚜发育;而适当高湿条件可以降低雌性蚜的发育速率而延长其发育历期。在人工培育角倍蚜生产中,创造有利于秋迁蚜生殖的温、湿度条件可以使秋迁蚜产下较多的越冬侨蚜;在适当降低温度、增加湿度的阴暗条件下贮留雌性蚜可以适当延长其发育,以使角倍蚜与盐肤木在物候上达到最佳吻合。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刺蚜属Cervaphis van der Goot分类,该属世界已知5种1亚种;重新定义了该属的鉴别特征,编制了分种(亚种)检索表,补充了已知种的地理分布与寄主植物信息;记述了1中国新纪录种--棘刺蚜Cervaphisechinata Hille Ris Lambers,1956,提供了形态特征图和照片.研究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子对角倍蚜秋迁蚜生殖和雌性蚜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环境因子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 秋迁蚜生殖和雌性蚜发育的影响。温、湿度单因子试验表明,秋迁蚜在26℃和80%RH条件下有最大生殖量;温、湿度对秋迁蚜生殖量的影响均符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极端温、湿度会导致生殖量的下降。采用三元一次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环境温度(X1)、湿度(X2)和光照强度(X3)三因子不同水平组合对雌性蚜发育的影响,表明温度是影响发育历期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光照强度,最后是湿度。因此,适当高温、强光照条件可以加快雌性蚜发育;而适当高湿条件可以降低雌性蚜的发育速率而延长其发育历期。在人工培育角倍蚜生产中,创造有利于秋迁蚜生殖的温、湿度条件可以使秋迁蚜产下较多的越冬侨蚜;在适当降低温度、增加湿度的阴暗条件下贮留雌性蚜可以适当延长其发育,以使角倍蚜与盐肤木在物候上达到最佳吻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深入了解角倍蚜越冬若蚜的生物学习性,揭示田间无土植藓条件下越冬若蚜的种群动态,可以为进一步降低若蚜越冬的死亡率,提高五倍子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无纺布为基质种植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培育越冬若蚜,定期采集带不同龄期角倍蚜的藓块带回实验室,利用数码显微系统连续观测和记录越冬期间若蚜的行为习性、形态特征、种群动态和龄期分布等,并连续测量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藓层厚度和覆盖率。【结果】角倍蚜秋迁蚜以卵胎生方式产生若蚜,若蚜在侧枝匐灯藓的拟叶基部分泌蜡丝包裹自身并形成蜡球,在蜡球内取食和越冬。每个蜡球内通常有1头若蚜。越冬若蚜从1-4龄,体色由淡黄色逐渐加深至深褐色,体长和体宽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从1龄若蚜552.92±16.95和94.70±11.52μm增加到4龄若蚜的1 205.25±10.75和593.15±7.66 μm。越冬期间若蚜的平均种群密度从10月中旬的13.10×104头/m2降至翌年3月的1.05×104头/m2,总死亡率高达91.98%。越冬若蚜个体间的发育进度很不整齐,并与当地的气温变化密切相关。若蚜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厚度和覆盖率逐步增加。【结论】越冬若蚜体长和体宽可作为角倍蚜龄期鉴别的主要指标。田间越冬期间角倍蚜若蚜的总死亡率很高,其中越冬初期和中期若蚜转移寄生期的死亡率较其他阶段高。  相似文献   

7.
葡萄根瘤蚜     
葡萄根瘤蚜是严重地威胁着葡萄业的大害虫。1954年9月中旬来我国的苏联植物保护与植物检疫考察组负责人奥波连斯基专家在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公司西葡萄山发现有此虫为害。10月间经过农业部、山东省农林厅及烟台市人民政府继续进行调查,提出据张裕公司1935年葡萄园报告中载有“东西两山葡萄本皆为扦插苗,受根蚜虫侵害後,遂易嫁接苗,去年山下  相似文献   

8.
报道中国蚜科Aphididae 1新纪录属-麻黄蚜属Ephedraphis Hille Ris Lambers,1959和1新纪录种-麻黄蚜Ephedraphis gobica Szelegiewicz,1963。该蚜虫取食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和固沙作用的麻黄属Ephedra spp.植物。麻黄蚜在中国采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和铜川市,国外分布在蒙古国,文中记述了麻黄蚜无翅孤雌蚜和有支孤雌蚜的形态特征及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绘制了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9.
中国椴斑蚜属Tiliaphis Takahashi已知2种,朝鲜椴斑蚜Tiliaphis coreanus Quednau,1979和小椴斑蚜T.shinae(Shinji,1924)(中国新纪录)。文中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各种提供了观察标本、地理分布、寄主植物等信息新纪录种提供了详细的形态记述和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蚜族(Aphidini)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玉米蚜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选择已知的蚜族18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作为内群,选择长管蚜族(Macrosiphini)2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作为外群,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 method)重建蚜族的系统发育关系。玉米蚜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 096 bp,呈环状,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 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还有一段非编码控制区。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全为ATN; 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cox1、nad4和nad5具有不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或TA,其余1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为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AA或TAG。本研究利用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了蚜族的系统发育关系,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蚜族的系统发育关系是基本一致的。其中,色蚜属(Melanaphis)、桃粉蚜属(Hyalopterus)、蚜...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不少棉田伏蚜、秋蚜,为害严重,这时,由于棉株高大封行,喷雾耗药费工效果差。施用毒沙效果好,防治后虫口减退率可达95%以上,药效可维持6天以上。  相似文献   

12.
桃蚜不同蚜型DNA多态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采用RAPD方法,对全周期桃蚜的有翅产雌性母蚜、无翅性母蚜、雄蚜、卵、干母、干雌、有翅迁移蚜等蚜型的DNA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卵的DNA多态性最大,性蚜次之,孤雌生殖蚜最小;卵与其它蚜型之间在遗传上具最大差异,其中与孤雌生蚜的差异大于与性蚜的;干母、干雌和迁移蚜之间的遗传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寄生于椴斑蚜的蚜小蜂属1新种;椴斑蚜蚜小蜂Aphelinus tiliaphidis,sp.nov.并详细描述其分类特征及近似种的区别。所有模式标本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中国侧棘斑蚜属(蚜科,角斑蚜亚科)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用GIs技术研究斑蚜科侧棘斑蚜属Tuberculatus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种类以县级行政单元转换地理坐标与动物地理区划图叠加后产生蚜虫地理分布图。结果显示出这个属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南部、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东部(中国南部和东部)。根据地理分布图及有关统计分析,认为东北区南部—华北区北部和华中区南部一东南部是这个属在中国的分布中心、分化中心和特有中心。同时,利用寄主植物的分布,探讨了中国侧棘斑蚜属的分布与寄主植物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中国卡绵蚜属Kaltenbachiella Schouteden,共记述3种,光滑卡绵蚜K.glabra Akimoto,1985,尼卡绵蚜K.nirecola(Matsumura,1917),榆卡绵蚜K.ulmifusa (Walsh and Riley,1869)和1亚种,白卡绵蚜东台亚种K.pallida dongtainesis Zhang,1997.其中尼卡绵蚜和榆卡绵蚜为2新纪录种.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形态记述、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6.
坚瘿绵蚜属Ceratopemphigus Schouteden是一个单型属,记述了模式种Ceratopemphigus zehntneri Schouteden,1905的新型--无翅孤雌蚜,对属征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同时,提供了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图等信息.研究标本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7.
系统研究了中国根蚜属Geoica Hart的蚜虫。中国分布有5种(亚种),其中有二新种:拟钝毛根蚜G. parasetu losa Zhang et Qiao和尸根蚜G. necis Zhang et Qiao, 一新亚种:袋根蚜乌鲁木齐亚种G. urticularia urumqiensis Qiao et Zhang。该文提供了详细的形态特征记述,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资料,中国分布种类的分种检索表和24幅形态特征图。所有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中国蚜科Aphididae 1新纪录属1新纪录种,即锐管蚜属Acutosiphon Basu,Ghosh and Raychaudhuri,1970,斜锐管蚜Acutosiphon obliquoris Basu,Ghosh and Raychaudhuri,1970.提供了形态描述、寄主植物、分布、形态特征图及形态照片.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刻斑蚜属分类研究(同翅目: 蚜科: 角斑蚜亚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中国蚜科Aphididae角斑蚜亚科Myzocallidinae的刻斑蚜属 Clethrobius Mordvilko,1928,记述了中国2新纪录种,毛刻斑蚜 C.comes(Walker,1848)和赤杨刻斑蚜C.dryobius Chakrabarti et Raychaudhuri,1976,编制了中国刻斑蚜属分种检索表,各种提供了寄主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20.
东北斑蚜科及蚜科新种及新纪录(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我国东北地区斑蚜科一新种和蚜科一新种及一新纪录种。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椴绵叶蚜Sinishivaphis tilisucta Zhang新种(图1) 有翅孤雌蚜 活体灰绿,被白粉。体背及足股节、胫节有明显蜡片。腹部背片Ⅷ有一中瘤。喙不达中足基节。翊脉镶黑边如图所示。毛数:头背10,前胸背10,腹部背片Ⅰ—Ⅶ各4,Ⅷ6或7,触角节Ⅰ3,Ⅱ3或4,Ⅲ25—29,Ⅳ14—18,Ⅴ4或5,Ⅵ3+0,顶端3或4,喙节Ⅳ+Ⅴ10,附节Ⅰ7,尾片7,尾板15或16。触角次生感觉圈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