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雁北地区,中部丘陵起伏,婀娜多姿;两侧山峦迭嶂,雄伟壮丽。源远流长的桑干河水,白浪滔滔,滚滚东去,它切过的宽阔谷地,构成一马平川,广袤、肥沃。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先辈,自古以来就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并且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无论是十万年前的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遗址,还是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考古工作者从中发掘出了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旧石器和古人类遗骸,尤其是那些打制技术精巧、造型美观的细小石器,简直使人爱不  相似文献   

2.
《化石》1985,(3)
习山西襄汾沙女石册新造场远眺。缅了锐‘沙女石器制造场一瞥~~  相似文献   

3.
太原古交工矿区旧石器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12月9日,山西省文管会、太原市文化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太原工作站,为了了解太原古交工矿区筑路工程中发现的古植物化石,分别派王建、李志、王择义等前往察看。在工作过程中,以半天时间,先后在东去太原市中心55公里的古交和古交迤东5公里的古交钢厂附近发现了两个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地点。  相似文献   

4.
惊人的发现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是中外闻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1954年发现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成为我国古人类演化和古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最近,在丁村以东七公里的群山中,我们新发现了一处巨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场,其规模之大,石器之丰富,远远超过了山西怀仁鹅毛口和太原古交的两处石器制造场。过去十年中,考古工作者在丁村附近发现了早于和晚于丁村文化的一系列旧石器地点,表明丁村遗址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的文化遗存。从石器出土的丰富程度来看,我们一直推测丁村附近可能有  相似文献   

5.
山西囊汾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崮堆山石器制造场石制品极为丰富,数以万计。本文记述了对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的初步观察和对所获石器进行研究的主要结果。石器的主要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其中矛形器数量丰富、器形独特,是该遗址中典型器物。这里的石器别具一格,代表了一种新的区域性文化。  相似文献   

6.
滴嗒洞是现今苏联境内唯一的有旧石器时代壁画的遗址,它也是南乌拉尔最大的山洞之一,位于布什契里亚自治共和国的布尔兹区;在白河的右岸,洞口高山河面7.5米。该遗址在1959年被动物学家刘明发现。  相似文献   

7.
在华北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初期早一阶段的地点,有周口店第13地点(洞穴)和周口店中国猿人化石产地(洞穴);最近在陕西潼关张家湾和卧龙铺(红色土堆积)、河南陕县侯家坡(红色土下部砾石层)、山西垣曲河西坡及许家庙等地点,根据目前的观察,也认为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早一阶段。属于初期后一阶段的地点,有周口店第15地点(洞穴)、山西  相似文献   

8.
类型学是考古材料描述与分析的基础。近年来,学者们对类型学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类型学的反思较多,涉及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分类原则、类型学的考古解释能力等各个方面,然而少有中国学者系统介绍西方常用的旧石器考古类型学体系。鉴于此,本文主要介绍D. de Sonneville-Bordes与J. Perrot建立且在欧洲、西亚及北非应用较为普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学,并思考旧石器考古学中类型学应用的相关问题。由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描述中国的旧石器考古学材料时显然不能照搬欧洲的类型学体系,但可参考它并建立适宜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材料描述的体系。若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的旧石器晚期考古材料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材料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可以揭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的区域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李浩 《人类学学报》2018,37(4):602-612
关于中国石器技术发展轨迹和特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在更新世大部分时间内,中国石器技术以第1模式为主。本文结合近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中更新世早期至距今约4万年的中国石器技术面貌进行了简要总结。这段时间内的中国石器技术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自晚更新世以来,多种石器技术体系并存,其中包括以手斧、手镐和薄刃斧等大型工具为特色的阿舍利技术体系、以盘状石核和各类小型工具为特征的小型石片石器技术体系、以勒瓦娄哇石核和尖状器为特点的莫斯特技术体系、以及以基纳型刮削器为主的莫斯特技术体系,后两者具有明显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特点。多种石器技术体系共存,这一现象反映了技术发展的区域性和该阶段人群构成的多样性,这为探讨古人类环境适应行为以及区域间人群扩散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王文兴 《人类学学报》1993,12(2):129-129
1992年6月初,抚松县文物管理局,在对县城东南仙人洞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最后鬣狗、野猪和鹿等哺乳动物化石。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现场调查,又获得些动物化石和几件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制品。石制品为石英斑岩和玄武岩等。打片采用锤击法,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依石器尺寸看,大者为16.1cm、小者为12.3cm,从此看来,这一地点的石器,属于大工具类型,它是目前东北地区20多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很少见的大石器工具。  相似文献   

11.
发现与研究早期人类制造的石器,对于认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早期人类的分布地区、原始社会的产生、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分区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关于华北在更新世初期是否已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四十年来成为颇受学术界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1978年9月在江苏省东海县山左口公社大贤庄附近发现的石制品。石制品主要以石英岩砾石为原料。全部标本均采自大贤庄附近的山坡地表。采集品中有:石核(单台面、双台面、多台面及船底形石核)、石片、石锤、砍砸器(包括用石片制成或用石核制成者,单向加工或交互加工)、刮削器(单刃与双刃)、圆头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加工较为简陋,大部分为一般的特点,在进一步确定时代上意义较小,唯船底形石核较有意义。这批标本虽然脱了层,但在调查中未见到陶片或磨光石器,推测其时代有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稍晚。  相似文献   

13.
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1972、1973和1974年,我们利用三年的野外工作季节,前在桑干河中游地段进行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调查工作,在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村附近发掘了九个遗址。在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石器、石核和石片以及与文化遗物在一起的动物化石。遗址的地层层位明确,文化面貌清楚,可以填补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系列中的一个空白。在野外工作过程中,有很多同志来过我们工作的地点,提出了有益的意见。我所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邱中郎、李有恒等,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安志敏,北京大学历史系  相似文献   

14.
《化石》2016,(2):77-79
正最近一期的国际学术期刊《考古科学》(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所带领的的研究团队与法国波尔多大学Francesco d'Errico教授以及南非金山大学Lucinda R.Backwell等学者对贵州马鞍山遗址中17件骨角器的研究成果。骨角器是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工具类型。早期的骨角制品大多是古人类经简单打击修理或直接使用破裂的动物骨骼或鹿角等有机质材料的结果;而相对晚近期的同类产品则是古人类适应于骨、角等有机质材料的特定属性,通过刮削、磨制、抛光等技术手  相似文献   

15.
李超荣 《化石》2020,(1):24-28
<正>往事的记忆岁月的流逝,那些曾经的往事,有些让你记忆模糊,有些是你终身难忘。在我的考古生涯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我们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的田野实习。那时同学们对俞伟超等老师严谨的教学和丰富的田野经验非常敬佩。俞伟超老师带我们学生考古发掘盘龙城遗址和墓葬。在发掘中发现一些圆圈形的遗迹,同学们很好奇,不知道这些遗迹是何种现象。但是,在余老师的热心指导下,学生们认真仔细地进行发掘,知道圆圈形的遗迹  相似文献   

16.
攀枝花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文化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淼 《人类学学报》1988,7(4):387-387
1987年5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在文物普查时,在仁和区的民政乡金沙江北岸支流——把关河畔,名叫迴龙湾的石灰岩溶洞中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E、101°35′,N、26°38′)。
迴龙湾洞座东向西,略偏南15°,东西最深处12米,南北平均宽3米,洞口宽4.6米,面积约36平方米。洞口高11.9米。海拔1550米,高出把关河水面300米。
经初步试掘,该洞穴遗址的地层堆积中含丰富的文化遗物,平均厚约2米,可分三层。第一层表土,第二层灰色土层,第三层红色亚粘土层,较致密。第二、三层为未扰乱的文化层。从中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和动物化石。在石制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用玛瑙、燧石、脉石英等石料制作的细石器。数量众多,器型颇繁杂。骨角器中有精磨制成的针、锥、凿和锨等。动物化石多为单个牙齿。经初步鉴定,有猴、象、犀牛、豹、巨羊等20多种。动物骨骸极为破碎,有些碎骨上留有敲砸和烧灼的痕迹。
从上下两层文化已初步看出一些差别。上层者原料以砾石和石英为主,下层者则岌石和玛瑙较多。较 大型的石器均出自上层, 犀象等化石只见于下层。依据初步整理, 其时代可能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上文化层也有可能略晚一些。迥龙洞遗址层位清楚, 富含大量细石器材料, 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 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7.
陕西长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地层层位,长武窑头沟遗址的地质时代应为晚更新世的初期;与同时代的丁村遗址相比较,两者在地理分布上和文化内涵上均不相同;因此,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华北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的文化类型;本文所述的泾渭文化与水洞沟文化可能有更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亚次大陆位于欧亚大陆南部,历来与东南亚和东亚关系密切,是东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自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南亚次大陆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一地区发现的打制石器遗存数量丰富、面貌多样;石核-石片技术具有本土特征,阿舍利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和几何形细石器技术与欧亚大陆西侧十分相似;细石叶技术可能受到东亚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南亚次大陆打制石器的发现与研究简史,梳理其文化分期和石器工业技术面貌特点,希望能对东西方旧石器文化起源、交流与扩散课题的深入研究有所启发,并为中国以后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位于河南、湖北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这一区域是南北方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生态廊道。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物部门组织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仅在河南淅川境内就发现了30多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和化石地点。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对其中20余处遗址和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超1万平方米,发现石制品2万多件。本文重点介绍了丹江口水库(河南)淹没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主要研究成果:1)该区域广域的、持续性的人类活动表明本地区是早期人类活动的密集区;2)出土石器特征同时具备南方砾石石器工业和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有明显的南北方石器加工技术相互融合的现象;3)石器残留物分析,为了解遗址附近环境和先民植物利用提供了线索;4)遗址年代从距今约50万年到1万年左右,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旧石器考古的关键时期;5)个别遗址发现的陶器残片、烧土类遗存以及燧石石叶等文化因素,为解决中国石叶技术源流和新、旧石器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李三灵 《人类学学报》2023,42(2):288-303
刻划遗存是史前人类有意刻划并保留下来的重要考古资料,对于探索和揭示史前时期古人类认知能力和思维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刻划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欧洲、非洲南部和西亚地区,中国发现的刻划遗存较少。本文重点介绍当前国内外刻划遗存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刻划遗存的鉴别和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并尝试探讨不同时空刻划遗存的差异。本文认为古人类刻划行为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呈现出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