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新疆焉耆盆地三芒草属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焉耆盆地主要分布有一年生的三芒草和多年生的大颖三芒草两种三芒草属植物,其中,三芒草主要分布于山地荒漠类中的砂砾质荒漠亚类、砾石质荒漠亚类及平原荒漠类中的砂砾质荒漠亚类、沙质荒漠亚类;而大颖三芒草主要分布于平原荒漠类中的平原沙质荒漠亚类,并在平原砂砾质荒漠亚类中也有零星分布;三芒草属植物作为焉耆盆地几类主要荒漠中少有的禾本科植物,不仅为放牧家畜及野生草食动物提供较好饲草食物,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而且还与其他荒漠植物共同构筑了焉耆盆地绿洲与农区外围的重要生态屏障,又具有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芨芨草草原的群落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是一种旱生植物,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和荒漠地区。它是一种生态可塑性很强的植物,可分布于草原、荒漠草原等植被带内。以其为优势种可以形成盐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等多种植被类型。青海省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东部等地大面积分布有芨芨草群落,并和本区分布的其他草原类型形成基带植被。无论是其生境条件、生物生态学特性、群落的组成及分布规律均具有草原性质,应划归草原植被类型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植被分布规律较复杂。东部为半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地带性植被为荒漠化草原;中部为干旱荒漠地带,地带性植被为灌木和矮半灌木砾漠;西部为极端干旱裸露荒漠地带,在砾石戈壁和低山基本上无植被。本区盆地底部随着地貌、土壤和地下水的变化,出现了植被环带状分布规律。从盆地边缘向中心依次发育着洪积平原灌木、矮半灌木砾漠带,冲积平原灌木沙漠带,冲积—湖积平原灌木盐漠带,湖积平原盐生草甸带,最后为裸露盐壳和盐湖。本区山地的植被垂直带自东而西明显不同。荒漠草原地带的带谱为:山地草原—山地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山稀疏植被;荒漠地带为:矮半灌木山地石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山稀疏植被;极端荒漠地带为:裸露低山石漠—矮半灌木山地石漠,高寒草原—高山稀疏植被.  相似文献   

4.
调查和分析甘肃省祁连山西段及酒泉盆地草地和植被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发现该区草地类型主要为沼泽草地、低湿地草甸草地、荒漠草地、山地荒漠草地、荒漠化草原、山地草原、高寒草原、山地草甸、高寒草甸以及高寒荒漠。分析了草地资源现状和合理利用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该区草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二、荒漠、裸露荒漠带本带是我国极端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低于50—100毫米,包括塔里木盆地、东疆和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东疆海拔1000—1500米,属暖温带气候。≥10℃年积温为3800—4700℃,年均温约为10—20℃;一月均温为-6到-10℃,绝对最低为-16.9℃;7月均温为25—26℃,绝对最高为43.6℃;无霜期186—230天。全境有不少面积为无植被的流动沙丘和裸露砾漠。在塔里木盆地超旱生的灌木荒漠最为突出,在山前洪积扇上有极稀疏的膜果麻黄、木坝王、泡泡刺、沙拐枣砾漠,盆地中间有极稀疏的柽柳沙漠。低  相似文献   

6.
张新时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12):1294-1299
天山北部的山盆系统由山地植被垂直带系统和荒漠盆地的同心环形(地质-地貌)植被地带所构成。该系统包括:山地、山前倾斜平原和古老冲积平原3个“圈”和其下的高山带、山地森林-草原带、低山荒漠带、砾石戈壁荒漠带、农业绿洲带、扇缘灌草带、冲积平原带、沙漠带和湖泊等9个“带”。这些地带是干旱区最本质和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的存和和作用方式,也是指导干旱区生态保育和土地利用的、不可违抗的大自然规律的宏观展现。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山地-绿洲-过渡带-荒漠生态-生产范式”以山地和荒漠盆地的植被地带为框架,以贯穿和联系着这一系列环带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和生物地球社会经济关系为驱动因素,建立起以可持续农业与生态保育为目的的、优化的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  相似文献   

7.
采集焉耆盆地土壤样品,测定重金属的含量,然后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结合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研究焉耆盆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来源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焉耆盆地表层土壤中6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顺序为:MnZnNiPbAsHg;其中Zn、Pb、Ni、As的最大值超过新疆土壤背景值,但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地统计分析表明,As、Pb、Hg和Zn在盆地西北部焉耆县以及和静县出现较高值;Mn和Ni在盆地西南部及东北部博湖县和和硕县出现较高值。在焉耆盆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As、Hg、Pb、Zn的平均含量顺序为耕地草地荒漠湿地;Mn、Ni的平均含量顺序为荒漠草地湿地耕地。结合考虑焉耆盆地不同土壤采样点的背景值,As、Pb、Hg和Zn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Mn和Ni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研究表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已经对盆地西部焉耆县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产生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加强对不合理经济活动的控制,保护绿洲环境。  相似文献   

8.
青海柴达木盆地气候生态资源特点和农业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高原西北部,面积为2.5×10~5km~2,海拔3000m,周围山系海拔5400—6000m,较毗邻新疆塔里木盆地高2000m 左右,为我国海拔最高的内陆高原盆地。有可利用草场约6.67×10~6ha。耕地约6.0×10~4ha,作物主要为春小麦,分布于东南和东北部荒漠绿  相似文献   

9.
李世英 《生态学报》1983,3(4):357-365
我国西北部的荒漠,均属温带荒漠,它分布的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和鄂尔多斯台地的西缘,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地域十分辽阔。这里少雨,气候极其干旱,风多而且强劲,加强了地面蒸发,促进了旱化;这里虽然太阳总幅射量大,光热资源丰富,但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冷热变化剧烈。在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由适应最干旱的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是极其稀疏的,在维持一种极其脆弱的生态平衡中,它们  相似文献   

10.
荒漠-绿洲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其活性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晨华  李彦  谢静霞  唐立松 《生态学报》2007,27(8):3391-3399
结合野外观测与实验室研究方法,对比研究了准葛尔盆地南缘盐生荒漠与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其群落组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土壤温度与湿度对荒漠-绿洲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开垦为绿洲后,土壤细菌明显增加,真菌无明显变化,放线菌显著减少。细菌在绿洲农田土壤矿化作用中占主导,真菌则在荒漠中占优势,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包括真菌与细菌活性)明显高于荒漠。温度对荒漠-绿洲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只在一定土壤湿度范围内作用显著,绿洲农田受其影响较大;荒漠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绿洲农田,但水分与盐分因素抑制了微生物对其的分解和矿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荒漠绿洲间土壤湿度及盐份的较大差异,加之与土壤温度极显著的交互作用,使得开垦后土壤有机碳的易得性增强,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改变,进而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加快,土壤碳库随之消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