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种植在我省占有这样的地位,本文对黑龙江省小麦种植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我省小麦种植的几种创新技术及模式。  相似文献   

2.
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改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利用转基因技术以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虫和抗逆能力等相关研究日趋深入广泛。主要对目前小麦转基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表达载体、报告基因与选择标记基因、目标基因、受体材料及转化方法等;并对当前小麦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育种潜力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麦病虫害监测及多年资料综合分析,明确了小麦病虫害的科学防控技术措施:提出加强植物检疫、选用多抗优质品种、改进栽培方法等农业措施以及种子消毒、适期化除、开展总体防治等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明确了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综合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病穗防效和相对防效均达90%以上,其中氟唑菌酰羟胺防治效果最佳,病穗防效在94%以上,相对防效在93%以上.小麦白粉病于发病初期用药,防控效果最佳,大发生年份若发病初期用药仍不能控制其扩展,可在扬花初期使用40%环丙唑醇结合小麦赤霉病一并防控.  相似文献   

5.
小麦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兴起于本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其诞生至今,如何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遗传改良研究便始终是人们努力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高效、可靠、重复性好的基因转化系统。而在植物基因转化系统研究方面,禾谷类相对于其他双、单子叶植物而言,具  相似文献   

6.
人类基因组草图测定的完成,宣告了“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功能基因组学成为研究的重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介绍了蛋白质组研究技术的基本原理,全面综述了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在小麦品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包括:麦谷蛋白亚基的鉴定、面团流变学特性的遗传改良、籽粒发育过程中面筋蛋白的表达和累积、高温胁迫对面筋品质的影响、籽粒硬度蛋白分析及淀粉品质研究等,还分析了蛋白质组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气候箱试验条件下,用密闭箱法研究了开花结实期小麦植株NH3、N2O、NO和NO2挥发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只保留小麦根系处理有明显挥发NH3的作用,但在气候箱控制、白昼有相对良好的光照条件下,小麦地上部没有显著净挥发NH3作用效果;(2)开花结实期小麦植株有明显从空气吸收NO和NO2的效应,NO净吸收速率在0.5~2.7 ug·pot-1·h-1之间,NO2净吸收速率约0.4~1.6 ug·pot-1·h-1;(3)小麦根系是产生N2O的重要部位,只保留小麦根系和保留完整小麦植株处理均有显著净挥发N2O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开花结实期小麦植株氮素挥发损失是以N2O为主而不足NH3;这一时期小麦植株有净吸收NO、NO2明显效应,但其吸收速率远低于小麦植株N2O排放速率;开花结实期小麦N2O排放速率基本可以表征其氮素挥发损失数量.  相似文献   

8.
小麦种质贮藏过程中生活力丧失特性及田间出苗率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贮藏2~20年的378份中期库小麦种质进行生活力测定(每一贮藏年份测定种质份数为10~30),结果表明贮藏年限为2~12年的种质平均发芽率都高于83%,而贮藏年限为15年的种质平均发芽率已降至20%,这表明小麦种质在中期库贮藏过程中,生活力丧失存在着骤降特性。同时对同一品种分别来自中期库低活力和长期库高活力种质进行田间出苗率和农艺性状调查,发现中期库种质的室内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相关极显,其相关显性高于长期库种质,且不论是来自中期库低活力种质还是长期库高活力种质,总体上田间出苗率都比室内发芽率低20%以上,在子一代种子的农艺性状上两之间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及半冬性品种"周麦18"为材料,开展了玻璃温室和田间栽培条件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玻璃温室内平均温度高于田间环境,小麦幼穗分化所需时间极显著低于田间环境(P < 0.01)。温度和0 ℃以上积温升高,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加快。与田间种植小麦相比,玻璃温室内小麦幼穗分化缩短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分化前期(出苗-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玻璃温室内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时间和总积温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幼穗分化各阶段出现时间亦随播期的推迟而后延。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存在品种间差异,其中"郑麦9023"幼穗分化持续时间小于"周麦18",各阶段出现的时间亦早于"周麦18"。温度对幼穗分化各时期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温度升高对"郑麦9023"幼穗分化中期(二棱期、护颖分化期、小花分化期)影响较大,对"周麦18"幼穗分化前期和后期(单棱期、二棱期、药隔分化期)影响较大。积温对"郑麦9023"护颖分化期和"周麦18"药隔分化期、二棱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烟翅麦茎蜂幼虫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江  张杰 《昆虫知识》1997,34(3):162-163
烟翅麦茎蜂CephusfumipennisEversmann是我省中部地区小麦上的主要害虫,1994年全省发生8.7万多hm2,损失小麦1000多万kg。为了了解其幼虫田间分布型,采用正确取样方法和最适抽样数,以提高损失率和防治效果调查的准确性,1994年我们在定西地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l调查方法在定西地区通渭县选麦茎蜂为害率不同的麦田3块,每块田连续取样49个样点,每样点查100株,记载幼虫数(死、活虫及天敌取食虫均计)。将调查资料列频次分布表,统计平均虫数和方差,用聚集度指标、方差与平均数的幂法则,平均数与平均拥剂度的回归式来测…  相似文献   

11.
小麦生育前期POD同工酶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复性电泳技术 ,对 2个小麦品种 (冬性品种、春性品种 )从出苗到拔节初期绿叶中的POD酶谱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 1)小麦从出苗到拔节初期 POD的分子量均在 35k D以上 (含 35k D) ;( 2 )三叶期以前叶片中 POD活性比三叶期以后的弱 ;( 3)小麦叶片中 POD酶带变化主要集中在 52~ 146k D间 ;( 4 )从出苗到拔节初期小麦绿叶中始终含有 30 0、 52、 39、 37k D4条活性较强的过氧化物酶 ;( 5)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和环境条件下 ,绿叶中 POD的种类和活性均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4,6-三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羟基保护、酰化反应、Baker-Venkataraman重排、成环反应和脱保护五步得到目标产物三粒小麦黄酮,总收率约7.4%。  相似文献   

13.
叶片出生动态是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及其协调状况的重要表现,研究发现,小科叶片出生与播后累积GDD(fgrowing degree days after sowing)的关系遵循两段(阶段Ⅰ快于阶段Ⅱ)线性模式,护颖分化期为两段模式的分界点,这一规律在正常发育的冬性和春性品种的7主茎及分蘖中表现一致,冬性品种播期1(9月30日)、播期3(3月2日)的主茎及冬、春性品种各播期的T3分蘖,因生长发育异常而”  相似文献   

14.
小麦改良的方法与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5.
以从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川35050/山农483 F7株系中分离出的感、抗小麦黄矮病的2个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DDRT-PCR技术和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序列设计的7条简并或特异引物进行差异显示,PCR分析获得4条差异序列,并分别命名为:Rbdv1~Rbdv4(GenBank注册号:EU267934~EU267937).以Rbdv1为靶序列,利用RACE对其3′末端进行PCR扩增,得到长778 bp、末端有poly(A)尾巴的序列.用DNAMAN软件将3′RACE得到的序列与靶序列拼接得到1 196 bp长的片段,命名为A1(GenBank注册号:EU267938).BlastN分析表明,A1与拟南芥、水稻中CDC48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81%和90%,其氨基酸序列中包含1个P-Loop,具有R基因的特征结构域,推测该片段很可能与抗小麦黄矮病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16.
AFLP技术运用于小麦种子超干燥保存遗传完整性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种子被干燥和超干燥至9.0%,8.0%,7.0%,6.0%,5.0%,4.0%后,密封包装于江西南昌常温保存。保存五年后,发芽结果表明,小麦种子于亚热带地区常温保存,必须先经过干燥密封包装。种子最适含水量介于7.0%~9.0%之间。不同品种阃有差异。种子经发芽生长至三叶一心期,取幼苗(茎与叶),用AFLP分子技术对其单株及20株的混合样品进行遗传稳定性鉴定。结果表明,每对引物的AFLP图谱谱带丰富,不同引物的清晰带有26至52条,不同品种间差异带在3至6条。同一品种不同的含水量之间AFLP图谱谱带整齐划一,未见明显差异。同一含水量不同混合样品或单株样品间也未见差异,表明小麦种子经干燥、超干燥后于亚热带地区(江西南昌)常温保存五年后。在AFLP分子水平上未见遗传变异。同时本研究也为贮藏种子的遗传完整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与事国春杂交,利用杂交后代F2和回交后代BC1P1及BC2P2,研究了三个小麦新矮杆品系和矮生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0004的矮生性受一对部分显性矮杆基因控制,5746和7539-各受两对部分显性矮杆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水分对小麦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山西省水资源严重匮乏,鉴定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的抗旱性,对于培育优异抗旱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40份山西省各麦区主推小麦品种为试材,分别在芽期和苗期对其进行模拟干旱(20%PEG-6000)处理,分析干旱胁迫对小麦芽期和苗期形态指标的影响,并利用隶属函数和抗旱综合评价值,对参试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麦芽期和苗期的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芽期的芽长、根长、芽鲜重、根鲜重和苗期的叶鲜重、根鲜重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大;芽期共筛选出抗旱型品种21个(52.5%),其中山农17综合评价值最高,达0.783;苗期共筛选出抗旱型品种5个(12.5%),分别为山农24、晋麦66、长麦6135、晋麦62、长麦3897;芽期和苗期皆为抗旱型的小麦品种是长麦3897;拟合芽期和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值之间的关系表明,参试品种2个时期的抗旱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山西省选取旱地小麦生产用品种以及抗旱性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5种栽培模式对小麦灌浆期蛋白质周转的影响。5种栽培模式分别为常规栽培、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垄沟种植和补灌栽培,施氮量为120kg/hm^2。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灌浆期蛋白质周转变化基本一致,覆膜栽培模式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蛋白水解酶活性较高,旗叶蛋白水解酶和籽粒蛋白积累能力大于其它栽培模式;垄沟栽培模式的旗叶各指标含量较高,但其蛋白质周转效率低,导致贪青晚熟不利于蛋白质周转,从而影响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异源细胞质小麦育种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核置换回交技术创制出新型异源细胞质小麦 ,通过对同质异核系、同核异质系的比较研究 ,证明部分异源细胞质对小麦产量性状、籽粒品质、耐盐性、抗病性等可以产生有益的遗传效应 ,其中以粗厚山羊草、节节麦、和偏凸山羊草的细胞质效应最好 .核质杂种优势的有无和大小因具体的核质组合和性状而不同 .培育成功优质、抗病、抗逆、异源细胞质小麦新种质 .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小麦新品种在生产试验、示范、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 ,通过品种预审 .异源细胞质小麦遗传变异和利用的探讨对新品种选育和遗传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