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核测定法证明,胱胺对受照射大鼠的血液淋巴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染色体的辐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剂量减低系数(DRF)分别为1.89和1.81。此法同传统方法所测得胱胺的防护效果相近似。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工作首次应用微核测定技术快速评价胱胺和H_2O_2在照射前分别或合并使用时,它们对带瘤小鼠的骨髓细胞和艾氏腹水癌细胞染色体辐射损伤的影响。微核测定的结果表明: (1)照前口服或腹注胱胺对受一次或分次照射的腹水癌小鼠骨髓细胞的染色体损伤均有显著性的保护作用,而对其癌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无明显的防护效果。(2)H_2O_2能够提高腹水癌细胞染色体辐射损伤的敏感性,而对其骨髓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无明显的影响。(3)胱胺和H_2O_2合并使用时,H_2O_2不降低胱胺对骨髓细胞的防护作用,而胱胺却能削弱H_2O_2对癌细胞的致敏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者以年青的性成熟的雄性豚鼠做材料,用4伦的伦琴射线照射后,发现精巢精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发生染色体改组。分别在照射后经过1、3、6、30、60昼夜取被照射的动物之精巢,用(?)液固定,以(?)的醋酸洋红法染色。获得的重要结果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中,除了倒位和相互易位外,几乎都伴有断片的产生。在间期细胞中,这种染色体断片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称为微核。观察微核率的变化,称为微核测定。近年来,由于微核测定具有方法简便、观察迅速、鉴别比较容易等一系列特点,在辐射损伤的诊断、辐射防护药的筛选、辐射的细胞遗传学效应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在辐射损伤、药物筛选、肿瘤防治等有关题课研究领域内,应用微核率观察其效应,已经受到了研究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我们在人外周血细胞体外经受(80)~Coγ-线不同剂量照射、不同培养时相观察的微核出现率效应的研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淋巴细胞微核率及其一些影响因素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开先  王苏  马国建  周平 《遗传》1988,10(4):37-39
衰老与体细胞突变是密切相关的过程,随 着进人老年期,染色体畸变、微核形成和基因突 变均明显增加[[6,91,另一方面,对于多数肿瘤随 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亦有增加的趋势,同时 癌变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也很密切[14。微核 测试法是研究染色体畸变及细胞核损伤的简便 而敏感的指标之一[3.71,故本实验应用人体末梢 血微核测试法‘31,在较大样本中观察了老年人 的自发微核率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其他年龄组 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体细胞遗传结构损 伤与衰老、癌变的关系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7.
自从1949年Barr等发现异染色质小体后,许多学者对雌性哺乳动物间期细胞核中的异染色质结构进行了研究。Ohno等证实,这种性染色质是从一条X染色体衍生而来的。1961年Lyon首先提出了至今仍被广泛接受的“单个活化X染色体”的假说,认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正常哺乳动物的雌体中的两条X染色体在遗传上是活化的。但发育  相似文献   

8.
电离辐射对人血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可以引起一系列变化,但究竟哪些变化是辐射损伤所特有的,而且在较小的辐照剂量即能产生反应,便于早期发现放射损伤,这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是放射医学领域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先前的实验中证实,X线照射后血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减少,并随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这是由于DNA合成减少及分解加剧所造成。一般认为,DNA合成的变化是辐射损伤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本实验试就这方面进行探索,采用人血在体外分别接受X线和γ线照射后进行培养,用~3H-胸腺嘧啶核苷作掺入DNA的  相似文献   

9.
中子主要由核反应产生,用放射源和一定 的靶物质,借助于(a"n)或(Y "n)反应,就能 射出中子。加速器中用高能粒子打击靶或反应 堆中的裂变过程都能产生中子流。尤其是近代 医学上中子治癌机的应用和核武器的发展,人 们接触中子的机会就逐渐增多。如果这些场合 安全防护或操作程序出了故障,就有产生过量 照射的危险。所以研究反映中子损伤效应的生 物学指标是必要的。中子以穿透力强为其特 点,它对外周血液尤其是淋巴细胞的辐射效应 是显著的。我们过去的工作已证明,人体接受 分次局部61C0照射后,用直接浓缩法发现外 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增高和染色体畸变率有一 定相关[1]。用X线照射诱发人淋巴细胞微核, 其剂量效应亦呈线性关系[2]。为评价微核测定 在辐射损伤中的意义和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 采用氖一氖中子发生器照射健康人离体血1),经 过培养诱发淋巴细胞微核,观察剂量效应以及 微核和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报告应用γ-射线诱发微核、放射性自显影等技术分析细胞周期,研究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细胞周期间的定量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经400rad照射的静脉血,在室温下放置1.5小时,或在37℃下放置5小时,此时淋巴细胞属G_0期。和照射前相比,两组微核率均显著增加(P<0.01)。(2)照射静脉血经pHA刺激培养23—24小时收获细胞,此时转化淋巴细胞应属G_1期,分别计数转化和未转化(G_0期)淋巴细胞微核,与照射前未培养淋巴细胞相比有显著增加(P<0.01)。(3)400rad照射静脉血培养72小时后,淋巴细胞微核较培养前增加14.5倍。根据放射性自显影等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微核在细胞周期各阶段均可形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微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并已普及到民用。因此,有关微波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生物学效应已成为急待解决的课题。鉴于环磷酸腺苷(cAMP)是作为第二信使,调节着体内的生化过程和生理功能,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从观察微波辐射引起小白鼠血液淋巴细胞中cAMP水平的变化入手,为研究微波辐射作用机理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微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并已普及到民用。因此,有关微波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生物学效应已成为急待解决的课题。鉴于环磷酸腺苷(cAMP)是作为第二信使,调节着体内的生化过程和生理功能,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从观察微波辐射引起小白鼠血液淋巴细胞中cAMP水平的变化入手,为研究微波辐射作用机理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一种快速简便的完整淋巴细胞微核制片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微核测定是常用的短期测试法之一,可用来评价各种理化因子的诱变和潜在的致癌效应。为了发展人类细胞的检测系统,Heddle等首先研究了辐射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影响,由于采用染色体制片技术,故细胞膜破裂,精确计数微核有困难,后来一些作者采用改变低渗液或培养物直接推片等方  相似文献   

14.
培养与直接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玉书  张秀霞 《遗传》1990,12(4):34-35,36
  相似文献   

15.
16.
1.本文系报告用X射线一次全身照射小白鼠以观察其睾丸中生殖细胞对600伦X射线照射后的早期(5分钟、30分钟、60分钟、6小时)反应。照射条件为:电压140千伏,电流11毫安,出射率100伦/每分钟,距离46厘米,有效剂量600伦。固定剂用FAA;用孚尔根反应着色,快绿作补染。 2.在照射后30分钟及60分钟固定的睾丸制片中观察到精小管内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殖细胞有各种反应:(1)精原细胞在分裂后期形成染色体桥;(2)精母细胞在生长期呈固缩,核胀大及返回休止态,组成合胞;在分裂时形成染色体桥,染色体凌乱分布,中期滞死等等;(3)精子细胞与发育中的精子表现固缩,胞核或胞质空泡化,形成合胞,核畸形(变态延缓或失常);(4)成熟的精子,支持细胞和间隙细胞不受影响。 3.同一发育阶段的细胞受到射线的伤损程度不同,反应的方式亦不一致。 4.对于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有丝分裂与辐射效应的表现,以及辐射作用对于胞质和胞核的影响等问题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染色体畸变与微核形成的关系,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MMC,0.025—0.4μg/ml),处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中期染色体畸变与不同细胞周期形成的微核间的关系。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MMC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ACF),未经培养的G_0期淋巴细胞的微核细胞率(NC-MNCF)以及培养的淋巴细胞的微核细胞率(C-MNCF),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并可用幂回归方程描述;(2)微核形成与染色体畸变全然无关的NC-MNCF,和C-MNCF一样,与ACF呈良好的正相关;(3)用胞质分裂阻滞(CB)法,检测MMC诱发的CB-MNCF,较C-MNCF无显著提高,MNCF/ACF的比值较小,并随着MMC剂量增加从0.15左右降到0.03。所有上述结果表明,不能简单理解微核形成与染色体畸变间的关系,在分裂的细胞群体中,中期染色体畸变可能仅是微核形成的一种来源。  相似文献   

18.
60Co r线1.0-5.0Gy照射狗,比较照后12小时培养法和直接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微核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培养法增加的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直接法,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白玉书  张秀霞  关树荣 《遗传》1990,12(4):34-35
60Co r线1.0-5.0Gy照射狗,比较照后12小时培养法和直接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微核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培养法增加的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直接法,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李建辉  杨克政 《遗传》1987,9(3):31-31
当今国内外应用微核技术研究遗传疾病,恶性肿 瘤已有不少报道。对肝炎、肝硬化是否作为肝癌的癌 前病变尚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患乙型肝炎、肝硬化 的病人容易发生肝癌,特别是HBsAg阳性者。因此, 我们进一步研究肝癌、肝硬化和乙型肝炎病人外周淋 巴细胞胞浆中微核出现的规律,以便探讨机体的恶变 状况和癌变机理。我们选取经门诊确诊的和刚入院的 HBsAg阳性、未经任何治疗的肝癌、肝硬化和乙型肝 炎病人各50例,同时取50例健康供血员作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