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野地瓜果实可食,其老叶含丰富的黄酮化合物,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不同栽培方式影响野地瓜产量和品质,但其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比较了立体栽培和匍匐栽培的野地瓜在叶绿素、黄酮等6个方面的含量差异.结果 表明,相较于匍匐栽培方式,立体栽培野地瓜叶绿素、黄酮、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分别为1.8121 mg/g、186...  相似文献   

2.
施肥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地理分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三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研究发现,施肥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贡献受施肥制度和气候的热量因子所影响。在最佳施肥条件下,施肥在产量中的贡献率分别为海伦(温带)0.31,沈阳(暖温带)0.39和桃源(亚热带)0.42,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异现象,由此可以得出,当其他技术条件不变时,施肥在产量中的贡献率最高可达30%~45%,随所在地区气候的热量条件而不同,通过对施肥与气候热量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还发现,沈阳与桃源间的交互影响远大于海伦与沈阳之间,有机肥与气候热量之间的交互影响大于化肥与热量之间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技术直接影响着高梁的干物质积累状况和最终产量。在栽培技术基本相同条件下,干物质的积累主要受气候条件所制约。因此,通过分析不同产量年型下气候  相似文献   

4.
罗群英  林而达 《生态学报》1999,19(4):557-559
利用中国随机天气模型将中国区域气候模式RCM与作物模式CERES-Rice相连接,模拟了3种气候变率(0%,10%,20%)水平下未来气候(2050年,假定此时CO2浓度为550mg/L)对我国水稻主产区(广州,长沙,南京)灌溉水稻和雨养水稻在考虑CO2肥效与否条件下的产量,模拟结果表明;(1)气候变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经营方式和研究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对灌溉水稻来说,气候变率对其产量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作物生产潜力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YIELD模型的来源、输入文件及基本参数,模型中作物生产力计算各个子模型以及计算流程4个方面作了简单的叙述,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晋西狼窝沟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十,应用YILD模型对该流域的作物生产潜力进行了模拟,并从作物类型,地类,耕作措施及气候条件4个方面对影响该流域作物产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不同作物的模拟产量在总体上与实体产量基本相符合,表明模型可以应用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作物产量模拟之中,对于不同地类来说,坝地的土壤水分和以力条件明显高于梯田和坡耕地,因而坝地的模拟产量地高于梯田和坡地,但三者之间的差距没有实测产量显著,耕作措施是提高作物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对地膜覆盖,梯田以及施肥等耕作措施的模拟产量表明,这3种耕作措施均能有效的物生产力;其产量提高率均平均在85%以上,其中以施肥对作物的增产作用最大,增产率高达95%,,这与实测产量资料基本一致;气候条件是影响作物生产的直接因素,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降水量和温度等气候条件十分敏感,不同年份降水量和温度的差异将直接导致作物生产力的显著不同。对YIELD模型的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作物生产潜力研究。  相似文献   

6.
浙江丘陵山地茶树生态气候的垂直层和茶叶生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浙江是全国重点产茶省,而丘陵山地的茶叶产量占全省的大半,且是优质茶的主产地。在中国茶树气候区划中,浙江属气候适宜区。但实践表明,因地域和层域的生态气候的不同,茶叶产量和自然品质及经济效益迥然相异。本文就生态气候因子的优劣和适宜程度,运用综合评分法,试划了浙江丘陵山地茶树生态气候的垂直层,分析了其与茶叶生产的关系。一、影响浙江丘陵山地茶叶生产的主要生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7.
影响松毛虫种群动态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瑞东  何忠  戈峰 《昆虫知识》2004,41(6):504-511
综述了影响松毛虫种群动态的因素。气候、天敌、食料、林业技术措施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松毛虫种群的变动。当气候条件适宜 ,天敌数量减少 ,食料丰富 ,林业技术措施缺乏时 ,松毛虫种群就会出现暴发的趋势。反之 ,当气候条件恶劣、天敌数量较多 ,食料植物缺乏或营养恶化 ,林业技术措施得当时 ,松毛虫种群就会得到遏制。尽管松毛虫的种群变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但是对松毛虫自身调节能力的研究尚缺乏。  相似文献   

8.
施肥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地理分异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采用中长期田间试验对8种模拟施肥模型在温带的海伦试验站、暖温带的沈阳试验站和亚热带的桃源试验站进行了6~10年试验,以比较、评价施肥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结果发现,施肥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贡献随施肥制度和气候的热量因素所影响;在最佳施肥条件下,施肥在产量中的贡献率分别为海伦(温带)30%、沈阳(暖温带)38%、桃源(亚热带)44%.按这一实验结果可以一般地估计:当其他技术条件不变时,施肥在产量形成中的贡献率最高可达30~45%,随所在地区气候的热量条件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造林树种生产潜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树种的气候生产潜力、现实生产潜力和实际生产力进行研究 ,揭示了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理论产量 ,当前技术经济管理水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现行经营管理条件下所获得的实际产量 ;分析了目前林业的现实生产潜力、实际生产潜力分别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差距 ,预示了该地区林业的发展前景 ;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角度 ,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优选的树种及其原则 ;指出了不同树种在经营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及其解决建议。其结果对该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候对河南省棉花产量的影响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千怀遂  石艳蕊  魏东岚 《生态学报》2000,20(6):1061-1068
河南省位于亚热带的气候过渡带,地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棉区,棉花产量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用正交多项式的方法分离棉花产量;用积分回归的方法分析气候驿棉花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首先确定了影响河南省棉花产量的关键气候因子和关键期。其次,根据降水量、温度和日照时数对棉花产量影响的区域分布,分别把河南省分为3个降水量影响区、33个温度影响区、6个日照影响区;最后,采用滑动积分回归的方法,分别分析了亚热带  相似文献   

11.
马树庆  王琪  罗新兰 《生态学报》2008,28(5):2131-2131~2139
利用在东北地区中部开展玉米(Zea mays)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出苗速度、生长发育速度、灌浆过程、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进而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在水分基本适宜的条件下,东北地区气候变暖导致玉米生长季气温升高、积温增加,使玉米生长发育和灌浆速度加快,生物量增加,从而提高单产.但气候变暖的同时,气候变干会限制热量资源的利用,将缩短玉米灌浆时间,降低灌浆速率,使千粒重下降,从而造成明显减产,而且减产幅度明显大于温度升高的增产幅度.在水分条件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未来夏半年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是有利的,偏晚熟玉米品种比例可以适当扩大,东北玉米带可以向北部和东部扩展,单产和总产都会增加;但如果水分得不到满足,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会使东北地区的中、西部玉米主产区的农业干旱变得更加严重且频繁,造成产量下降和不稳定,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因而更应加强农业干旱的综合防御工作.  相似文献   

12.
孙特生  李波  张新时 《生态学报》2012,32(19):6155-6167
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大影响。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准格尔旗为例,利用气象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准格尔旗1961—2009年降水量、平均气温的波动特征,计算出该地区1961—2009年农业生态系统NPP值和主要农作物的气候产量,论述了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波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年际、年内波动均显著。(2)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呈现阶段性地波动上升趋势。排除社会、科技等影响,气候生产力对气候波动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是作物气候生态适应的结果。(3)中国北方雨养旱作区,粮食气候产量受降水量年际波动(特别是7、8月)显著影响;谷子、糜黍、玉米、薯类、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与降水量年际波动呈显著正相关;谷子、糜黍的气候产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年内波动呈显著负相关。集水型生态农业是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4)谷子、糜黍、薯类、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与6、7、8月平均气温年际波动呈显著负相关;生长季平均气温年内波动对谷子、糜黍、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有显著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将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气候产量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高温胁迫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凯炎  杨晓光  任三学  房世波 《生态学报》2015,35(19):6355-6361
冬小麦灌浆期高温是制约我国北方冬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气候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频繁的极端温度事件可能引起该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大幅波动。为了明确冬小麦灌浆期异常高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在河北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自然大田条件下,采用自由空气红外辐射增温技术,开展了冬小麦灌浆中后期短期高温处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灌浆中后期短期高温胁迫致使冬小麦灌浆速率下降及灌浆持续时间缩短从而使粒重降低,在消除了影响粒重的其它因素的作用后,短期高温处理期间的午间平均冠层气温与粒重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高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威胁程度由高温强度及其持续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结合了高温强度及其持续时间综合作用的高温有效度时被证明是一个能全面反映灌浆中后期高温胁迫影响的特征量。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西(酒泉)、中(张掖)、东部(武威)代表站25年的气温和玉米产量资料,计算出各区域玉米生育期内≥0℃、5℃、10℃、15℃、20℃活动积温,用正交多项式拟合分离出玉米气候产量。采用多项式法、线性倾向、累积距平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积温和玉米气候产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河西走廊灌区不同区域积温变化均呈明显上升趋势;玉米生育期内≥10℃的活动积温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是影响当地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玉米产量随≥10℃积温的增加而提高;灌区气候变暖后玉米气候产量比变暖前明显增加,自西向东分别增加124%、186%和301%。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有利于提高喜温作物玉米产量,表明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可以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建立玉米种植基地。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冬小麦湿渍害的风险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洪颜  高苹  徐为根  包云轩 《生态学报》2012,32(6):1871-1879
选取能较好反映冬小麦春季湿渍害特征的3个气象因子:旬降雨量、旬日照时数和旬雨日,计算了江苏省1960—2008期间历年3—5月这3个因子的逐旬统计值,分析了这些因子与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春季旬降雨量、旬雨日和旬日照时数对江苏省冬小麦气候产量有显著影响;(2)通径分析显示,旬降雨量和旬日照对气候产量有直接影响,而旬雨日对气候产量有间接影响;(3)构建了一个湿渍害判别指数Q用来判别湿渍害发生年份,并结合江苏省各地湿渍害年发生频率和冬小麦气候减产率,建立了冬小麦湿渍害风险指数模型;(4)利用所建风险指数模型对江苏省冬小麦的湿渍害风险进行了区划和评估,并提出了各风险区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6.
晚茬麦地膜覆盖栽培膜下CO2浓度的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环境中CO_2供应是否充足,对作物的光合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晚茬麦地膜覆盖栽培,改善了小麦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特别是膜下CO_2浓度的变化,对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因此,探讨覆膜麦膜下CO_2浓度的变化规律,对晚茬麦高产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选取林分较为稳定的原始阔叶红松林作为研究地点,分析近16年的红松结实动态,研究红松(Pinus koraiensis)结实的气候敏感性及其种子年机制。首先按资源限制理论分析了红松结实的资源限制性,再根据资源匹配(气候假说)理论和Nicholls关于产量研究的建议将红松种子产量分解为趋势产量和气候产量,利用红松气候产量与前3年的气象数据进行气候影响分析,并且结合前期的物候观测,找出了红松结实的气候敏感阶段及其敏感的气象指标。结果显示:(1)红松当年种子产量与去年和前年产量和呈显著负相关,二者呈指数关系,表明了红松结实中资源限制机制的存在。并且资源限制可能是球果成熟对同年其它生殖发育的单向自我营养限制关系。(2)去年与前年6月平均气温的差值(ΔT6)对当年红松种子产量具有很好的预测性。(3)花原基形成期是红松结实最为关键的气候敏感期,红松气候产量与此阶段气温和日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4)部分年份异常高温已经超出了花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范围,导致了红松产量的下降。(5)红松结实在生殖发育期内不同阶段都对气候变化表现敏感,红松种子年现象受到了资源限制机制和资源匹配机制的共同作用。本研究结果预示了温度升高,尤其是在气温升高过快的地区,红松结实对气候变暖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并可能成为未来红松天然更新的重要瓶颈。  相似文献   

18.
络石藤为药典记载的常用中药,而地瓜藤在民间部分地区用作络石藤。为明确两种药材抗炎活性及相关化学成分间的差异,初步探讨其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该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浓度络石藤与地瓜藤醇提物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Griess试剂法测定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上清液NO释放量,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对络石藤与地瓜藤醇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学中的OPLS-DA模型鉴定两种药材的差异性化学成分。结果表明:(1)两种药材皆具有一定的NO抑制作用,络石藤粗提物的抑制作用稍强于地瓜藤。(2)络石藤与地瓜藤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络石藤中的21个差异性成分主要为木脂素类,而地瓜藤中的10个差异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综上认为,差异性化学成分可能是造成这两种药材抗炎活性差异的主要活性物质。该研究结果为络石藤与地瓜藤的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CO2浓度、不同温度和水分条件及其组合对冬小麦产量、光合及水分的影响,以阐明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 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光合速率没有影响,而升温和干旱均使光合速率显著下降.升高CO2浓度与温度对冬小麦旗叶水分条件没有影响,干旱胁迫下旗叶相对含水量显著降低,而升温与干旱同时发生可降低旗叶水势.气温、CO2浓度升高以及干旱胁迫共同作用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和旗叶水分条件显著降低,产量下降41.4%.CO2浓度升高使冬小麦增产21.2%,温度升高使产量降低12.3%,CO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对产量没有影响,干旱胁迫下产量下降程度更大.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保持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是减少气候变暖危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CO2浓度、不同温度和水分条件及其组合对冬小麦产量、光合及水分的影响,以阐明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 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光合速率没有影响,而升温和干旱均使光合速率显著下降.升高CO2浓度与温度对冬小麦旗叶水分条件没有影响,干旱胁迫下旗叶相对含水量显著降低,而升温与干旱同时发生可降低旗叶水势.气温、CO2浓度升高以及干旱胁迫共同作用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和旗叶水分条件显著降低,产量下降41.4%.CO2浓度升高使冬小麦增产21.2%,温度升高使产量降低12.3%,CO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对产量没有影响,干旱胁迫下产量下降程度更大.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保持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是减少气候变暖危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