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江苏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寄生蜂主要有10种,即中华钝唇姬蜂Eriborus sinicus(Holmgren)、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稻螟小腹茧蜂Microgaster russata Haliday、螟甲腹茧蜂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Szepligeti)、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Cameron)、夹色姬蜂Auberteterus alternecoloratus(Cushman)、桑蟥聚瘤姬蜂Iseropus(Gregopimpla)kuwanae(Viereck)、螟蛉瘤姬蜂Itoplectis naranyae(Ashmead)以及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重寄生蜂绒茧灿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Crawford)。田间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7-9月水稻二化螟寄生蜂的主要种类为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螟蛉瘤姬蜂、桑蟥聚瘤姬蜂,但这些寄生蜂对一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对二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高。水稻二化螟越冬期的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蜂主要有3种,即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其中二化螟盘绒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是寄生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优势种。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调查表明,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在不同年份间有一定的波动,但一般都在1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9.88%,因此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能有效压低来年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越冬基数。此外,3种寄生蜂出茧时间在1月和2月之间达到最长,分别达到19.79 d、17.26 d和27.00 d,该结果表明,在扬州地区这3种寄生蜂可能都存在滞育现象。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绒茧蜂对二化螟及其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趋性反应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二化螟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对寄主植物(水稻或茭白)、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幼虫、虫粪及虫害苗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健康植株、二化螟幼虫和虫粪的挥发物对二化螟绒茧蜂具有显著引诱作用。在虫害苗与健康苗挥发物之间,二化螟绒茧蜂显著地偏好虫害苗,但当去除虫害苗中的幼虫和虫粪后,寄生蜂对去虫苗与机械损伤苗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在虫害苗与有虫健康苗之间,寄生蜂显著趋向虫害苗,表明虫害苗本身释放的挥发物对二化螟绒茧蜂引诱作用与机械损伤苗无显著差异,但与二化螟幼虫或虫粪挥发物之间可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水稻苗经机械损伤或损伤后以二化螟幼虫唾液处理,其挥发物对二化螟绒茧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改变。二化螟绒茧蜂对不同为害程度水稻挥发物的选择无显著差异。二化螟绒茧蜂对两种寄主植物的健康苗、虫害苗、取食两种植物的幼虫及虫粪的挥发物的选择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二化螟绒茧蜂栖境定位和寄主选择过程中所利用的挥发物主要来自寄主植物、二化螟幼虫和虫粪以及虫害苗与幼虫和虫粪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浙江部分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越冬幼虫寄生蜂的主要种类、寄生率以及它们在冬前与冬后的羽化动态.在兰溪,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常见种类仅有二化螟绒茧蜂.在安吉与嘉兴两地,除二化螟绒茧蜂为主外,稻螟小腹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也较为常见,三者对双季晚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寄生率为18~19%.明显高于单季晚稻田的寄生率(8~15%).3种寄生蜂的羽化动态有较大差异,二化螟绒茧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在进入11月后即不再羽化,而中华钝唇姬蜂的羽化则持续到11月中旬之后;越冬后,后者的羽化时间明显早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幼虫被二化螟绒茧蜂寄生后血淋巴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二化螟Chila suppressalis幼虫被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s产卵寄生后,血细胞含量增加,在被产卵寄生后的第6—10天,血细胞数最比对照幼虫增加了1.53—2.79倍,但血细胞形成被囊的能力很弱,对于蜂卵和蜂幼虫形成被囊的百分率分别为0.34%和0.62%。绒茧蜂寄生后,对二化螟幼虫生理生化有一定的影响,在寄生前期和后期,寄主幼虫血淋巴蛋白质浓度显著下降,在寄生后第2天,血淋巴游离氨基酸总浓度明显上升,以后随蜂幼虫发育而逐渐下降。在16种氨基酸中,对苏、丝、赖、精氨酸的影响最大。此外,本文对二化螟绒茧蜂的营养生理和寄生后调节寄主的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室内用稻种苗法大量饲养二化螟幼虫.然后用该幼虫在室内连续累代饲养二化绒城茧蜂达15个世代.先用55℃温水浸稻种10分种,然后在室温下浸种24小时.催芽后,将发芽的种苗放入大口玻璃瓶中,在恒温室内饲养二化螟幼虫.取二化螟幼虫一头,放在直径15mm.长100mm的指形管中。再接入已交配的二化螟绒茧蜂雌蜂。待产卵寄生后,取出被寄生的幼虫放入另一指形管中。用适量稻种苗饲养.至绒茧蜂化蛹羽化即完成一个世代.在饲养过程中,用5℃低温冷藏被绒茧蜂寄生的和未被寄生的二化螟幼虫1—90天,或绒茧蜂茧块1-10天,使之停止发育,从而达到使寄主二化螟幼虫和绒茧蜂成蜂发生期相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幼虫被二化螟绒茧蜂寄生后血淋巴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杭三保  陆自强 《昆虫学报》1991,34(4):427-432
二化螟Chila suppressalis幼虫被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s产卵寄生后,血细胞含量增加,在被产卵寄生后的第6—10天,血细胞数最比对照幼虫增加了1.53—2.79倍,但血细胞形成被囊的能力很弱,对于蜂卵和蜂幼虫形成被囊的百分率分别为0.34%和0.62%.绒茧蜂寄生后,对二化螟幼虫生理生化有一定的影响,在寄生前期和后期,寄主幼虫血淋巴蛋白质浓度显著下降,在寄生后第2天,血淋巴游离氨基酸总浓度明显上升,以后随蜂幼虫发育而逐渐下降.在16种氨基酸中,对苏、丝、赖、精氨酸的影响最大.此外,本文对二化螟绒茧蜂的营养生理和寄生后调节寄主的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研究了转sck+cry1Ac基因水稻(MSB)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生长、存活以及经寄主对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s (Munakata)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连续取食转sck+cry1Ac基因水稻的二化螟, 体重下降、死亡率上升,从第2天开始,其体重显著低于取食明恢86的对照组;从第6天开始,死亡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二化螟取食MSB 36 h后移至对照水稻上继续取食3、6、9、12天后,死亡率与对照差异都不显著;但体重均低于对照,其中第3天的体重差异达显著水平。二化螟绒茧蜂分别以取食MSB一定时间的3、4、5龄二化螟幼虫为寄主时,寄生率均低于以对照组,其中对4龄幼虫的寄生率差异显著;结茧率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寄生在取食MSB的5龄二化螟幼虫体内的蜂、蛹期显著长于对照,而所结茧的茧长显著短于对照;但卵 幼虫历期、每茧块茧数、羽化率、雌性率、成蜂寿命和前翅长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转sck+cry1Ac基因水稻不仅对二化螟生长和存活有显著影响, 而且可经寄主二化螟影响到二化螟绒茧蜂的一些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用转Bt基因 (cry1Ab) 水稻KMD1饲喂3龄、4龄和5龄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一定时间后, 作为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s的寄主,研究了转基因水稻经寄主对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KMD1处理后,三个龄期幼虫的寄生率都显著下降,其中4龄和5龄达极显著水平;3龄和4龄上的结茧率显著低于对照;蜂蛹历期均短于对照,但仅3龄差异显著;从5龄幼虫所羽化的雄蜂寿命显著短于对照;蜂茧长显著短于对照;而对卵+幼虫期、茧块茧数、蜂羽化率及性比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盘绒茧蜂及稻虱缨小蜂对挥发物的嗅觉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二化螟盘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s Munakata与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对单一水稻挥发物组分的选择行为,了解水稻挥发物在其寄主搜寻过程中的作用,为水稻害虫寄生蜂引诱剂的研发提供技术基础。【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二化螟盘绒茧蜂与稻虱缨小蜂对11种水稻挥发物组分(反-2-己烯醛、α-蒎烯、乙酸叶醇酯、芳樟醇、β-石竹烯、反-3-己烯醛、水杨酸甲酯、罗勒烯、苯甲醛、2-壬酮、柠檬烯)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β-石竹烯(10、50μg/kg)、罗勒烯(0.1、1、10μg/kg)、2-壬酮(10μg/kg)及反-2-己烯醛(50μg/kg)对二化螟盘绒茧蜂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稻虱缨小蜂对反-2-己烯醛(50μg/kg)、反-3-己烯醛(1、10、50μg/kg)、芳樟醇(0.1、1、10μg/kg)、β-石竹烯(0.1、50μg/kg)、罗勒烯(1μg/kg)、α-蒎烯(1μg/kg)和水杨酸甲酯(0.1、1、10、50μg/kg)有显著的嗅觉反应。【结论】寄生蜂对水稻挥发性气味的识别与挥发物的种类和浓度有很大关系,研发水稻害虫寄生蜂的引诱剂时需考虑挥发物的种类与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成虫具有高防效、低毒作用的杀虫剂,旨在为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药膜法和田间生物测定,评价了12种化学药剂的毒力和防治效果,筛选出适合叶面喷雾和土壤淋施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及其最佳使用浓度,为柑橘木虱化学防治的科学精准用药提供参考。【结果】对12种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柑橘木虱成虫毒力效果较好的是48%噻虫胺、45%毒死蜱、10%溴氰虫酰胺和20%呋虫胺,LC50分别为1.42、1.48、1.49、1.60 mg/L。田间叶面喷雾生测结果表明,20%呋虫胺和10%溴氰虫酰胺施药后7 d,防效均达到90%以上,综合防效优于其他10种药剂。土壤淋施生测结果表明,30%噻虫嗪的累积减退率在12 d时达到100%,显著高于其他4种药剂,不同浓度筛选结果表明在施药后第7天,100 mg/L和150 mg/L的30%噻虫嗪防效均达到100%,且在施药30 d后其防效均在60%以上。【结论】柑橘木虱化学防治田间叶面喷雾以150 mg/L的20%呋虫胺或100 mg/L的10%溴氰虫酰胺防治效果较好,且持效期长,而土壤淋施则100 mg/L的30%噻虫嗪防治效果最好,且持效期长,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江化琴  陈媛  刘映红 《昆虫学报》2014,57(10):1213-1218
【目的】过寄生现象普遍存在于寄生蜂寄生过程中。本研究旨在探究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的过寄生对子代发育的影响及影响过寄生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室内研究了螟蛉盘绒茧蜂在其寄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3龄幼虫上过寄生行为的发生,不同产卵次数对寄主存活及子代蜂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接蜂时间和不同接蜂密度对过寄生发生的影响。【结果】螟蛉盘绒茧蜂存在过寄生行为,无论雌蜂有无产卵寄生经历,均能在被自身寄生过和同种不同个体寄生过的寄主内产卵。寄生蜂茧量随着被产卵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被产卵3~5次的寄主体内死亡的寄生蜂幼虫数随着增大。寄主在育出蜂前的死亡率随着被产卵寄生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被产卵5次时,寄主育出蜂前死亡率达50%。过寄生使螟蛉盘绒茧蜂子代蜂卵-蛹的历期延长,羽化率和雌雄性比下降,雌蜂体型随寄生次数的增加显著变小。过寄生率随着接蜂密度及接蜂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在寄主上产卵2次对螟蛉盘绒茧蜂子代发育是最适合的,产卵3次及以上为过寄生。过寄生使蜂子代发育适合度降低,不利于子代生长发育。在室内大量繁殖螟蛉盘绒茧蜂时,应减少接蜂密度和接蜂时间,从而减少过寄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二化螟盘绒茧蜂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周志军  王世贵 《昆虫知识》2005,42(6):676-680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盘绒茧蜂触角上共存在6种感器,分别为板形感器、毛形感器、刚毛型感器、柱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对各种触角感器的形态、分布特点进行了描述,并对两性间的差异及其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在玉米和露地辣椒田释放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防治效果。【方法】在田间棉铃虫卵孵化盛期释放人工繁育的中红侧沟茧蜂,调查对棉铃虫幼虫的寄生率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中红侧沟茧蜂释放1次和2次对玉米田3代棉铃虫幼虫寄生率分别达到51.22%和60.35%,防治效果分别为68.42%和77.63%;在辣椒田中红侧沟茧蜂对2代棉铃虫幼虫的寄生率为65.68%-73.30%,防治效果可达到80%以上。【结论】田间释放中红侧沟茧蜂对棉铃虫进行生物防治可作为玉米和辣椒田棉铃虫综防体系的一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剂量为80,100,120和150mL667m2的16%苏·三唑磷悬浮剂对水稻二化螟Chilosappressalis药后20d的防效分别为64.3,74.1,78.3和88.7%,对水稻的保苗效果为96.8%~99.1%。16%苏·三唑磷悬浮剂150mL667m2对二化螟的防效和保苗效果最佳,分别为88.7%和299.1%,与20%三唑磷乳油150mL667m2的防效88.8%和保苗效果99.1%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二化螟发生出现各代均偏重或大发生的新特点。为探索杀虫剂防治二化螟的新策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早晚稻田中分别研究5%氟虫腈加25%灭.水胺的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对二化螟幼虫的为害和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试验地,二化螟第1和第2代发生在早稻田,第3和第4代发生在晚稻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第1和第3代二化螟幼虫孵化高峰施药1次、隔10d再施药1次对早稻田和晚稻田的幼虫防效显著,分别达到了92.4%和92.6%。在早、晚稻田分别发生的第1和第3代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1次、同时在次代孵化高峰期再施药1次,均可显著降低虫伤株率和白穗株率,提高保穗效果,并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水稻产量(3.98%~4.20%)。因此,对第1至第4代二化螟幼虫均进行1次药剂防治是二化螟各代均大发生的新形势下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评价四氯虫酰胺玉米全株喷雾和喇叭口点施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活性与防效,为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叶片喷雾法,测定了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毒力;以40%辛硫磷乳油为对照药剂,采用喷雾和喇叭口点施两种方式田间施用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药前1 d和药后1 d、3 d、7 d,调查挂牌标记玉米上草地贪夜蛾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四氯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具有良好的毒力;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制剂用量600 g/hm 2喷雾处理后1 d、3 d、7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为75.90%、91.91%和92.02%,制剂用量300 g/hm 2喇叭口点施处理后1 d、3 d、7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为82.28%、89.52%和91.23%,40%辛硫磷乳油制剂用量1500 g/hm 2处理,两种施药方式防效均不佳。四氯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喇叭口点施方式节省药剂可达50%以上,在防治草地贪夜蛾等害虫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行为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静  黄静  王雷英  李元喜 《昆虫学报》2015,58(7):783-790
【目的】繁育寄主影响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否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在防治二化螟上有差别,及田间用米蛾卵作为稻螟赤眼蜂续代寄主的可行性,本实验观察了羽化自不同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行为,研究了两种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为田间防治水稻螟虫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室内利用选择试验观察了由米蛾卵和二化螟卵繁育出的稻螟赤眼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趋性及在两种寄主上的寄生行为和寄生能力,统计了羽化子代蜂的寿命。【结果】由二化螟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表现出了对二化螟卵的选择偏好,而米蛾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和二化螟卵间没有表现出寄主选择偏好。寄主搜寻时间不受繁育寄主及供试寄主的影响,卵表探测时间和穿刺及产卵时间不受繁育寄主的影响,但同一寄主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卵表探测时间显著长于在二化螟卵上的卵表检测时间。除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二化螟卵时的寄生率(36.95%)和羽化率(45.68%)较低外,米蛾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或二化螟卵以及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等3组处理间的寄生率、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间子代蜂寿命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繁育寄主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能力,但不影响寄生蜂搜寻寄主的能力和寄生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海南烟粉虱Bemisia tabaci田间种群对2种新型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的敏感水平,为杀虫剂的合理施用与烟粉虱的田间抗性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1月采自海南省6个地点烟粉虱田间种群为材料,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mtCOI)测序及mtCOI PCR-RFLP分子标记对采集种群隐种进行鉴定;采用浸叶法测定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2种药剂对各地区田间种群的致死中浓度(LC_(50))。【结果】在海南省6个烟粉虱田间种群中,三亚市吉阳区种群为MEAM1隐种,澄迈县永发镇种群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冲坡镇种群以MED隐种为主的MEAM1(10%)与MED隐种(分别为94.6%和92.9%)混合种群,其他3个田间种群均为MED隐种。与溴氰虫酰胺敏感种群相比,除乐东黎族自治县十所种群已处于低水平抗性(RR:5~10倍),其他5个种群均处于敏感水平(RR5倍);所有6个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均处于敏感水平(RR3倍)。【结论】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可作为烟粉虱防控的新药剂,并可作为其抗性治理的替代药剂,但同时应密切关注烟粉虱对溴氰虫酰胺抗性水平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9.
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药剂田间药效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28种杀虫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田间防治效果,为防控新入侵农业害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喷雾法,对大喇叭口期玉米全株均匀喷雾,药前1 d及药后1、3和7d调查挂牌标记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幼虫活虫数。【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等8种化学农药对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较好;生物农药均没体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推测可能与其作用方式有关。【结论】在28种杀虫剂中,筛选出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氟氯氰菊酯、乙多-甲氧虫和甲氧-茚虫威8种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解决当前苹果园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抗药性高、防治效果差、用药量大的问题,评价当前登记药剂及果园正在使用的药剂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生测的方法比较了10种登记药剂,9种果园正在使用的药剂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效果。【结果】选用的登记药剂中,80%的药剂对二斑叶螨效果差,甚至失去控制作用,防治效果低于66.67%,仅双甲脒、阿维菌素48 h防效在92.68%以上;果园常用药剂螺螨酯、虫酰肼、噻虫啉对二斑叶螨均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48 h防效达到84.09%-100%。【结论】目前80%以上的登记单剂药剂对二斑叶螨失去了防控效果,这是果园二斑叶螨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常用药剂螺螨酯、虫酰肼、噻虫啉等对二斑叶螨防效好。建议增加高效药剂登记或更换防治药剂,保证对二斑叶螨的防效,降低果园用药量,提高果园用药系统的精准性。二斑叶螨防治不能仅依赖化学药剂,要充分发挥果园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害功能,延缓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