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崧  刘秀梵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2):121-124
大肠埃希氏富是家禽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可引起家禽胚胎死亡、脐炎、败血症、肉芽肿、卵黄性腹膜炎和全眼球炎等一系列疾病,给养禽业带来重大损失。禽病原性大O杆菌大部分属O1:K1、O2:K1和078:Kwlj以往国内外对禽源性大肠杆菌主要根据O抗原分型[1~3]。最近的研究结果显  相似文献   

2.
对江苏省25个禽源性大肠杆菌O_1、O_2和O_(78)分离株的外膜蛋白型进行了测定。用改良的N-十二烷酰肌氨酸法提取其外膜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用考马斯亮蓝法进行染色。结果,8个O_1分离株,9个O_2分离株分属2个OMP型,其中的1个为二者所共有;而8个O_(78)分离株的OMP型也与该型相同。表明从江苏省分离到的禽源性大肠杆菌具有多样性的OMP型,而且这3个血清型的分离株中存在着共同的OMP型。  相似文献   

3.
大肠杆菌外膜蛋白的分离及其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温度诱导的两相分离萃取技术选择性分离未经机械破碎的大肠杆菌细胞外膜蛋白,研究TritonX.114的浓度及处理时间对提取外膜蛋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riton X-114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均显著影响外膜蛋白的提取效率.SDS-PAGE结果表明不同Triton X-114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只是影响了外膜蛋白的提取效率而对外膜蛋白提取的种类没有影响.实验发现8%的Triton X-114处理3小时为最佳分离条件,分离得到的样品可用于双向电泳分析.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样品裂解液中包含低浓度的Tris是外膜蛋白双向电泳成功的关键因素,CHAPS与ASB-14或NP-40结合使用可显著提高外膜蛋白的溶解能力,缩短聚焦时间,从而优化了大肠杆茵外膜蛋白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建立了其双向电泳图谱.  相似文献   

4.
5.
一种快速提取禽源性大肠埃希氏菌外膜蛋白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一种快速提取禽源性大肠埃杀氏外膜蛋白的方法,该法是对Kapur等发表的方法的改进,全过程只需超速离心一次,比Kapur等的方法缩短了4h,所得样品可直接用于禽源性大肠埃希氏菌外膜蛋白模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清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强毒菌株体外传200代获得了无毒力无免疫原性菌株,采用超声波裂解和超速离心法提取二株菌的外膜蛋白, 以比较分析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的生物学特性。电镜观察细菌超微结构显示传代菌株外膜膜密度降低, 外膜泡的数量明显减少, 细胞质不均匀、内有空泡产生;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二株菌的外膜蛋白免疫原性多肽存在明显区别;原代菌株的外膜蛋白仅与2型RA抗体出现特异性凝集, 而传代菌株的外膜蛋白与 1、2、10与11型RA抗体均出现凝集;二株菌的外膜蛋白均可诱导雏鸭产生抗体, 但原代菌株外膜蛋白诱导雏鸭产生抗体滴度显著高于200代次菌株;原代菌株外膜蛋白免疫鸭对同源RA菌株的攻击可产生100%的免疫保护, 而传代菌株外膜蛋白免疫鸭对同源RA菌株的攻击不产生免疫保护。序列分析显示两者的外膜蛋白A同源性达到99.9%。结果表明强毒菌株的外膜蛋白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候选, 体外连续传代对RA外膜蛋白生物学特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清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强毒菌株体外传200代获得了无毒力无免疫原性菌株,采用超声波裂解和超速离心法提取二株菌的外膜蛋白, 以比较分析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的生物学特性。电镜观察细菌超微结构显示传代菌株外膜膜密度降低, 外膜泡的数量明显减少, 细胞质不均匀、内有空泡产生;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二株菌的外膜蛋白免疫原性多肽存在明显区别;原代菌株的外膜蛋白仅与2型RA抗体出现特异性凝集, 而传代菌株的外膜蛋白与 1、2、10与11型RA抗体均出现凝集;二株菌的外膜蛋白均可诱导雏鸭产生抗体, 但原代菌株外膜蛋白诱导雏鸭产生抗体滴度显著高于200代次菌株;原代菌株外膜蛋白免疫鸭对同源RA菌株的攻击可产生100%的免疫保护, 而传代菌株外膜蛋白免疫鸭对同源RA菌株的攻击不产生免疫保护。序列分析显示两者的外膜蛋白A同源性达到99.9%。结果表明强毒菌株的外膜蛋白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候选, 体外连续传代对RA外膜蛋白生物学特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1型菌毛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旋涡混合法使禽病原性大肠杆菌分离株566、1794和TK3菌毛脱落,经硫酸铵沉淀、透析后进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收集密度为110至115g/cm3的蛋白带,经SDSPAGE测定,3株菌菌毛蛋白的分子量分别在175、170和170kD;提纯菌毛保留了甘露糖敏感性凝集豚鼠红细胞的能力,证明它们为1型菌毛;从1794株提取的1型菌毛免疫BALB/C小鼠产生的高免血清在Western blot中与3个菌株的相应菌毛蛋白均呈阳性反应。上述结果表明,受检的3株禽病原性大肠杆菌均表达了1型菌毛,其分子量在175~170kD之间,3个菌株的1型菌毛间具有较强的抗原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公布的致病性鸡大肠杆菌的Ⅰ型菌毛pilA基因和外膜蛋白C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两对引物,并以分离的致病性鸡大肠杆菌基因组为模板,经PCR特异性扩增出pilA基因和ompC基因,基因产物大小为别为549 bp和1104 bp,与GenBank报道的参考菌株的两个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高达98.18%和97.28%.将扩增得到的两个基因分别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得到两个重组质粒pETpilA和pETompC.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重组菌株BL21(pETpilA)和BL21(pETompC),经IPTG诱导后,SDS-PAGE分析分别可见表达的20 kD和40.9 kD的特异条带;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两种蛋白可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将表达的菌毛蛋白和外膜蛋白的菌株分别制成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小鼠后,具有很好的保护能力.表明这两株基因工程菌株有望作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0.
外膜蛋白酶T(Outer-membrane protease T,OmpT)是定位于大肠杆菌外膜,具有高度底物特异性的蛋白水解酶。本文旨在建立克隆表达膜蛋白OmpT和体外复性的方法,考察其蛋白酶活性。首先以大肠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ompT基因,连接至pET28a(pET-ompT),引入点突变Asp85Ala,构建表达质粒pET-ompT85。然后将两种重组质粒转化入BL21(DE3),均以包涵体形式大量表达。纯化后的蛋白经稀释法复性,并加入粗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恢复蛋白酶活性。通过SDS-PAGE、鱼精蛋白水解试验及生长曲线观察表明,重组蛋白OmpT在体外能水解抗菌肽鱼精蛋白和兔肌肉肌酸激酶,而OmpT突变体则无上述功能。上述结果表明本文获得了具有蛋白水解酶功能的重组蛋白OmpT,该蛋白在体外可保护大肠杆菌抵抗鱼精蛋白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