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青蛙的肺是观察和解剖青蛙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按九年义务教育《生物》第一册(下)教材中所介绍的“观察和解剖青蛙”实验方法,学生很难把细玻璃管插入喉部,观察到膨胀的青蛙肺。因为初中学生一则很难搞清青蛙喉门和咽的位置关系,二则处死后的青蛙喉门孔不是很明显,玻璃管稍大就无法插入,因此,实验效果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青蛙喉气管短的特点,我试着把青蛙的喉气管的上端剪破,再插玻璃管,吹气肺就膨胀,学生也就很容易观察到肺膨胀起来后的结构和状态,效果相当理想。剪破喉气管观察膨胀肺@彭斌强$湖南省荣陵第…  相似文献   

2.
简易青蛙麻醉法在观察和解剖青蛙实验中,对活青蛙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旧版初中《动物学》所采用的方法即用解剖针从枕骨大孔处插人来破坏脑和脊髓使之休克;另~种是新版(义务教材)初中《生物》第一册(下)所采用的方法,即用乙醚(或氯仿)麻醉使之休克。第...  相似文献   

3.
根据已往的经验,在解剖实验课中把观察蛙的外形和内脏解剖合在一起作为一堂课进行是有困难的,主要的是感到时间促迫,因为要学生分组自己动手解剖观察,还要在课堂上填好青蛙解剖空白图,他们的操作又不够熟练,所以常有时间不足或很多同学不能当堂完成作业的情况。因此,我们在上期讲“青蛙的生活方式和外部形态”一节课时,应用了随堂分组观察活蛙外形的方式来进行廛课,这样认为不仅能减轻解剖实验时免去观察外形的负担,能集中精力有更多的时间更好的来观察内脏,而且在讲外形时使学生得到深刻的印象,效果良好。下面作者把进行的方式与过程介绍如下。课前准备:青蛙便于饲养,价格便宜,多可在本期开始时趁它没蛰居以前,发动同学扑捉,有条件时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青蛙对蝗虫的捕食作用,1963年我们在国营南阳湖农场和济宁市南阳湖公社蝗区进行了调查实验与观察。 一、青蛙捕食蝗虫实验 在野外环境一致的草地上,罩一长80厘米,宽60厘米,高30厘米的纱笼,放入一头青蛙和一定数量同龄期的飞蝗,定时观察其捕食的状况和数量,并每隔24小时解剖青蛙观察捕食蝗虫数量,共实验观察9次结果如表1。 从表1看出。 1.青蛙体型愈大捕食蝗虫数量愈多;蝗虫龄期愈  相似文献   

5.
青蛙是“捕虫能手”,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但对青蛙吞食哪些农林害虫,每天吞食的有效系数是多少,却缺少充分的数据。为此,我校从1984年起在青蛙解剖实验中,同时对青蛙胃进行解剖和食性分析的统计。这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保护青蛙的自觉性,也为学生的科技活动作一些基础训练。现将实验过程和有关数据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以往我们在进行两栖类解剖课时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对蛙或蟾蜍的内外构造进一步得到巩固,并初步掌握解剖蛙或蟾蜍的方法。本学期我们上解剖课时在原有要求上加了一条,就是解剖它们的胃,观察它们的食物,以明确对人类的关系。由于青蛙运动灵活,不易捕捉,学生们往往捕捉蟾蜍来作为两栖类解剖课的实验材料,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解剖观察蟾蜍的消化器官同时解剖它们的胃(蟾蜍应是捉来不久的,胃里食物尚未消化,时间久了胃中  相似文献   

7.
解剖蚯蚓实验教学的改进──酒精麻醉法使用酒精麻醉蚯蚓,使蚯蚓处在昏迷状态下被解剖,效果较好,其方法是:(1)选用小号搪瓷盘,好处是使蚯蚓不致缠在一起,取出时既方便,又不会拉伤蚯蚓,同时便于观察蚯蚓麻醉程度。(2)将浓度为10%~15%的酒精倒入搪瓷盘...  相似文献   

8.
解剖蚯蚓如按常规,用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后的蚯蚓做解剖实验,因浸泡后蚯蚓收缩,体壁变厚变硬,虽容易解剖但内脏已退色,血管、心脏较难看清。如用活蚯蚓直接麻醉后解剖(10%酒精浸泡5~10min),由于此时蚯蚓体壁薄而软,容易将消化管剪破,使肠内容物溢出,影响观察。我们经多次实践总结,认为将药液直接注入蚯蚓体腔,解剖效果较好。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解剖青蛙时,使学生观察它的心脏跳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心室和心房的位置、数目及其规律的收缩活动的机能,而且也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和唤起了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但是观察的时间如果遇到青蛙即将进入冬眠或已经进入冬眠的时候,天气渐渐寒冷,解剖后常常发现青蛙的心脏不跳动或跳动微弱,或刺激一下跳一下的现象。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教师的期望和同学们的观察兴趣。对这个问题怎么办呢?以前我们总是“碰点”或给学生解释为天气冷了,由于青蛙进入冬眠代谢缓慢的缘故。后来在解剖  相似文献   

10.
在做“两栖纲”和“鸟纲”实验中,书上都是用乙醚(即二乙醚)麻醉。乙醚在初中用得少。经过多年实验教学,我采用医用95%的酒精(乙醇)作麻醉剂效果很好。方法是:直接将浸泡95%酒精的棉球塞入蛙或鹌鹑(家鸽)口腔中,紧闭几分钟即可,当它们不能动弹时,就可进行解剖。解剖时能清晰看见心脏的跳动、肺的舒缩。实验完毕后鹌鹑经清洗后可烹用。用酒精麻醉蛙和鹌鹑@焦晓红$湖北省黄石市第九中学!湖北黄石435000  相似文献   

11.
在动物实验课中,我们曾试用学生自己边解剖边标注标本的作业方法,结果,实验效果很好。这个方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实验前,先把该实验中要求学生解剖观察到的各部分向学生明确提出(可写板书或写于实验指导书中),学生在实验时,一面解剖观察,一面把所要求看到各部分的名称逐个写在硬纸标签上,把标本各部分的构造用标签标出来(如  相似文献   

12.
对上好脊椎动物解剖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鲫鱼、青蛙、家兔三种脊椎动物的解剖,在《动物学》的实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好这三节实验课,不仅可使学生掌握解剖技术,同时通过观察和比较,还可从中受到生物进化及生态学的教育。为此我做了如下探讨: 一充分准备合理组织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实验中合理组织,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和前提。解剖脊椎动物,实验材料为运动力强的活体,如捉拿不慎,从手中逃脱,或麻醉时间不足,解剖时苏醒弹动,都会引起学生混乱,不利实验进行。在打开体腔后,不少同学又急于辨认器官,随意翻动,破坏了内脏的自然位置,致使不能按系统逐次观察。为此,采取了如  相似文献   

13.
对“观察血液流动现象”实验的改进单信洪(江苏省大丰县大桥中学,224131)在“用显微镜观察蛙蹼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中,通常采用的材料是青蛙,方法是破坏青蛙的中枢神经,然后再进行观察。该实验至少在两方面不足:1.两栖类的血细胞的形状,血液流动的速度...  相似文献   

14.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按常规要求,取材于青蛙肠系膜和鲫鱼尾鳍观察血液循环的效果不错。可是按照教学进程,实验时正值深秋,青蛙已进入冬眠,采集、购买困难;鲫鱼用量大,经费难于承受。我们采用价廉易得的鳅鱼尾鳍代替,实验效果尤佳,特此介绍。1 材料一个实验组需准备鳅鱼1条(长约8—10m)、载玻片1张(宽3cm、长12cm)、  相似文献   

15.
动物学中讲到青蛙的呼吸器官是:“青蛙有肺一对,呈囊状,里面有很多隔膜,把肺隔成很多肺泡。”虽然在解剖青蛙时,学生还可以看到吹胀的两个肺确是呈囊状。但是隔膜的情形,却不容易观察清楚,所以对它的理解,总是不够真切。最近我們把蟾蜍的肺脏剪下,用吹胀烘干的方法,做成演示标本,很适于观察肺里隔膜的情形。制作方法是在铁三脚架上斜放一个铁罐(用罐头食品的废罐),下面用酒精灯烧热。剪下一侧蛙肺(或用蟾蜍的肺,越大越好。)扎在一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课本里谈到了动物的血液循环。并以青蛙作为实验对象。但当我们进行血液循环实验时,已是冬天了,在这个季节里青蛙都巳休眠。因此我们就以小鲫鱼作为实验对象,其效果不亚于青蛙。  相似文献   

17.
我组织少年自然科学家实验与观察某些动物,以便积累动物学课上所需要使用的事实,经下列的指导使七年级全班学生都认识这工作的结果。下面叙述蛙的某些实验与观察。蛙的食物及其在胃中的变化 1956年8月4日晨,有针叶树林端的池边,少年自然科学家在不同的时间内(6点,6点30分,7点以及8点)捕南获四只青蛙并将其置于死地。在解剖六  相似文献   

18.
在生物学实验中,线形动物门多以蛔虫为代表来说明本门动物的特征。以往蛔虫解剖标本多在解剖盘中作临时示教,因生殖系统过细过长缠绕不清,特别易断也不能拿动。瓶装标本多用丝线捆在玻璃板上,缠绕丝线过多且影响观察,并且常使标本移动位置,稍不注意也会断掉,因而影响实验效果。近几年来,我们为  相似文献   

19.
软体动物门一般以河蚌为代表动物,而河蚌等大多数贝类的神经节多为无色或浅白色,与其周围的组织差别不甚明显,因此,神经系统的解剖观察成为软体动物解剖实验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Philippi)的神经节较大,呈鲜艳的橙黄色,明显区别于周围的组织,易解剖、易观察,且其他结构也较典型,在河蚌中可观察到的结构亦可在中国蛤蜊中清楚地观察到。在动物学实验中多次采用,效果很好。因此,中国蛤蜊是一种贝类解剖尤其是神经系统解剖的好材料。中国蛤蜊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沿海,埋栖于潮间带中下区的…  相似文献   

20.
做解剖蚯蚓实验时,用活蚯蚓经酒精麻醉后解剖,由于其体壁薄而软,易将内脏剪坏,使血液以及肠内容物溢出,固定时又易把体壁扯破,解剖时间较长,效果不理想。用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后的蚯蚓,由于浸泡时间过长,蚯蚓收缩厉害,体壁变得厚而硬,虽易解剖,但内脏均变白,较难看清血管和心脏。我们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将活蚯蚓放在5%福尔马林溶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