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度对黄褐新圆蛛(Neoscona doenitzi)历期和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赵敬钊  余克庆 《生态学报》1988,8(2):140-146
在20—35℃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黄褐新圆蛛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其发育速率随温度增加的拐点约为25℃。雌蛛历期长于雄蛛历期,相差1—3天。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的极限值:雌蛛为24天,雄蛛为22天。幼蛛的死亡率随龄期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全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35℃,有效积温为738.19日度。 25—30℃为繁殖的最适温度。在该温度条件下,产卵袋致多、产卵总量多、孵化率也高。产的卵袋效与卵粒致总量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真水狼蛛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彭宇  赵敬钊  刘凤想  胡萃 《生态学报》2000,20(4):606-610
报道了具水狼蛛发育和繁殖的影响,20~32℃恒温条件,随着温度的升高历期变句。真永恒蜂在武泽地区一可发生2~3代。幼蛛发育到成熟所蠕蜕皮次数与温度有关,在各种温度下,均以蜕皮6次的个体最多,27℃恒温条件下,产卵率最高,化率最高;30』下单此产卵量最大。每蛛携带幼蛛的时间随温度和升高的而缩短。根据真水蛛蛛在6种恒温下的的幼蛛存活率,雌蛛产卵率,产量量和孵化率组了真水狼蛛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种各增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白斑隐蛛个体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凤想  赵敬钊 《蛛形学报》1998,7(2):146-152
白斑隐蛛在湖北省以成蛛和幼蛛混合群体越冬,全年可完成3代。3代平均发育历期:雌蛛分别为69.13d、71.80d和76.40d,雄蛛为67.30d、61.39d和69.45d。成蛛寿命一般70~90d,其寿命长短与温度呈负相关。发育起点温度、胚胎期为15.88℃;雌蛛全幼蛛期为13.71℃,雄蛛为14.51℃;全世代为13.69℃。有效积温、胚胎期为128.60日度;雌蛛的全幼蛛期为654.21日度,雄蛛全幼蛛期为655.87日度;全世代为818.67日度。抗高温能力较强,胚胎的最适温度是37℃;幼蛛期是35℃。25~30℃为产卵率最高温区。产卵袋最适温区是20℃~35℃之间,其中以30℃产卵袋数最多。产卵间隔在20℃~35℃温区内,与温度呈负相关。在15℃~35℃温区内,温度对卵袋含卵量影响不大,但超过35℃就显著减少。20℃~30℃为单雌产卵量最高温区,高温(35℃以上)可出现无效卵袋。在正常情况下,卵的孵化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三突花蛛个体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结果表明:(1)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的卵在35℃恒温条件下不能孵化。(2)在15°-32℃恒温条件下随温度升高历期逐渐缩短,脱皮次数也随之减少,以25°-30℃恒温条件下幼蛛的存活率较高;同一温度梯度下雄蛛的平均历期均短于雌蛛。(3)在28℃恒温条件下产卵率为最高,产卵量最高;25℃下孵化率最高,30℃下生育力最强。(4)三突花蛛在繁殖力上具有种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星豹蛛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星豹蛛(Pardosa astribera Koch)在20℃、23℃、29℃、32℃和35℃6种恒温条件下的发育历期、幼蛛存活率、成蛛产卵率、产卵量和孵化率组建了星豹蛛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种群增长表,结果表明星豹蛛在所试验的6种恒温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可保持上升趋势,其中以在29℃条件下种数量增长最快、繁殖1代种群数量对增加37.78倍;以在20℃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最慢,繁殖1代其中种群数量可增加15.77倍。  相似文献   

6.
食虫瘤胸蛛的生活史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在湖北省以幼蛛和成蛛越冬。全年最多可完成4个世代,其中以第二代历期为最短,第四代(越冬代)最长;雌蛛交配一次可终生产受精卵,单雌最高产卵最可达600垃以上,平均300粒左右;孵化率平均在85%以上。该蛛的寿命长短与温度呈负相关,在20℃-30℃温度范围内产卵袋数多,产卵总量多;以30℃恒温条件下的历期为最短;其耐饥能力的大小与温度高低、有无水份供应以及发育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蜘蛛繁殖力和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敬钊  刘凤想  常瑾  彭宇 《生态学报》2002,22(9):1470-1477
从我国常见10科18种蜘蛛的温度实验数据中,找出温度对蜘蛛繁殖和实验种群增长影响的一般规律和不同种类蜘蛛繁殖的最佳温度。根据实验可以看出:大多数蜂蛛在1-35℃温区内均可产卵和孵化;由于蜘蛛种类不同,雌蛛产卵袋数最多、卵袋内含卵量最高、产卵间隔时间最短、产卵率最高、单雌产卵量最多、孵化率最高和种群增长指数最大的最适温度也表现出差异;大多数种类雌蛛产卵袋数最多的温区是25-32℃;产卵间隔最短的温区是30-37℃;产卵率最高的温区是25-32℃;孵化率最高的温区在25℃左右;种群数量增长最多的温区是25-29℃。温度与蜘蛛繁殖力的关系可以用曲线方程和数学模型表示。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细毛水狼蛛个体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结果证明:(1)细毛水狼蛛(Pirata tenuisetae)的卵粒在15℃恒温条件下,不能孵化;(2)在20—32℃恒温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历期逐渐缩短;其中以25—30℃恒温条件下幼蛛的成活率较高。在同一温度梯度下雄蛛的历期均短于雌蛛;(3)在28—32℃恒温条件下产卵率为最高,产卵量最大,25—30℃时孵化率最高;(4)母蛛携带卵袋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35℃条件下,有取食自产卵粒习性。  相似文献   

9.
据室内观察,星豹蛛在安徽省芜湖市(12.7—29.8℃)一年发生不完全的二代,以若蛛和成蛛越冬。雌蛛一生只交配一次,多次产卵。越冬代雌蛛平均产卵囊2.4个,每个卵囊平均具卵52粒;第一代雌蛛平均产卵囊2.2个,每个卵囊平均具卵39粒。卵粒孵化率最低为65%,最高达100%。从若蛛发育至成蛛,一般蜕皮5—6次,少为7次,雌雄性比为1.5:1,成蛛平均寿命为133.2天。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明确温度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本实验在恒温条件(15, 19, 23, 27和31℃共5个温度梯度)下, 以板栗为寄主食料, 研究了温度对桃蛀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对桃蛀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存活率、 蛹重以及种群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在15~27℃范围内, 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但是, 当温度上升至31℃时, 幼虫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其发育历期比27℃时延长了1.11 d, 而卵期、 蛹期和产卵前期仍符合随温度升高趋于缩短的趋势。此外, 15℃下桃蛀螟5龄幼虫发育停滞, 表明老熟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高于其他低龄幼虫。桃蛀螟世代存活率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大小顺序为23℃>27℃>19℃>31℃, 其中, 23~27℃的存活率较高, 为54.44%~63.56%, 31℃时为4.30%, 说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成虫产卵量在23℃时最高, 单雌平均产卵量达55.00粒, 其次为19℃和27℃, 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43.30和39.70粒; 31℃下产卵量最少, 仅为20.90粒。由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桃蛀螟卵期、 幼虫期、 蛹期、 产卵前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37, 10.06, 14.27, 7.47和11.85℃, 有效积温依次为70.84, 287.71, 118.42, 58.33和509.06日度。研究结果为桃蛀螟发生期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对指导生产实践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文华  赵敬钊 《生态学报》1991,11(2):171-175
本文根据前齿肖蛸(Tetragnatha praedonia)在20℃、23℃、26℃、29℃、32℃和35℃6种恒温条件下的发育历期、幼蛛存活率、成蛛产卵率、产卵量和孵化率组建了前齿肖蛸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种群增长表。结果表明前齿肖蛸在所试验的6种恒温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可保持上升趋势,其中以在29℃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可增加74.28倍;以在20℃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最慢,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可增加20.74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高温逆境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的生存特性对其种群发育的影响,利用短时高温刺激试验,研究加州新小绥螨卵、幼螨、雌成螨在35、38、42、45 ℃等4个温度下、处理1~8 h后的孵化率、存活率、后期发育历期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处理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卵和幼螨的存活率越低,其后续发育历期随处理温度升高和时间增加先缩短后延长.当温度为38 ℃,处理8 h后,卵的后续发育历期最短,为4.1 d.卵在45 ℃下处理2 h以上将不能正常孵化,而幼螨在45 ℃下处理8 h后不能存活;雌成螨产卵期和产卵量基本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35 ℃处理8 h后,单雌产卵量最高,为38.9粒;38 ℃处理8 h后,单雌产卵量为36.7粒;45 ℃处理8 h后,单雌产卵量仅为14.5粒.短时高温主要影响加州新小绥螨的孵化率、存活率和后续发育历期,对雌成螨的产卵前期和存活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高温逆境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的生存特性对其种群发育的影响,利用短时高温刺激试验,研究加州新小绥螨卵、幼螨、雌成螨在35、38、42、45 ℃等4个温度下、处理1~8 h后的孵化率、存活率、后期发育历期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处理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卵和幼螨的存活率越低,其后续发育历期随处理温度升高和时间增加先缩短后延长.当温度为38 ℃,处理8 h后,卵的后续发育历期最短,为4.1 d.卵在45 ℃下处理2 h以上将不能正常孵化,而幼螨在45 ℃下处理8 h后不能存活;雌成螨产卵期和产卵量基本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35 ℃处理8 h后,单雌产卵量最高,为38.9粒;38 ℃处理8 h后,单雌产卵量为36.7粒;45 ℃处理8 h后,单雌产卵量仅为14.5粒.短时高温主要影响加州新小绥螨的孵化率、存活率和后续发育历期,对雌成螨的产卵前期和存活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芦苇卷叶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卷叶蛛在山东青州一年可发生2-3代,以若蛛,成蛛越冬,若蛛经4-5次蜕皮发育为成蛛。雌,雄可多次交配,雌蛛一生可产卵囊3-5个,单雌产卵量平均41.6粒,孵化率为87%。世代平均历期128.35天,寿命230天左右,♀:♂=1.36:1。耐饥力的大小与温度高低,有无水分供应及发育阶段有关,在相同条件下,成蛛的耐饥力在于幼蛛,温度高耐饥力弱,反之,则强。  相似文献   

15.
景军  苏超  方燕  李恺   《生态学杂志》2014,25(3):819-824
设置16、19、22、25、28和31 ℃ 6个温度梯度条件,研究了温度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9种鳞翅目昆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9种鳞翅目昆虫在19~28 ℃范围内可顺利产卵并孵化,随温度升高成虫的产卵前期缩短;四川尾尺蛾等8种昆虫在22 ℃时繁殖力最强,之美苔蛾最大繁殖力出现在25 ℃;9种昆虫的卵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产卵同步性和卵孵化同步性最大值均出现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四川尾尺蛾卵的发育起点温度较低,为9.52 ℃,其他8种昆虫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在13.32~14.72 ℃;四川尾尺蛾卵的有效积温为120.82日·度,显著高于其他8种昆虫(45.09~68.30日·度).研究得到的有效积温回归方程可初步用于9种昆虫发生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食物和温度对猫卷叶蛛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和温度对猫卷叶蛛(Dictyna felis Boes.et Str.,1906)的产卵前期、卵袋形成数量、卵袋形成间隔、卵粒数和孵化率有较大影响。在4种不同食物中以喂摇蚊的产卵量为最高,喂粪蝇的次之,喂棉蚜的又次之,以喂豆蚜的最少;温度对产卵量影响是:以30℃恒温条件下产卵最高,依次是28℃、32℃,25℃、35℃、20℃和15℃。  相似文献   

17.
观察了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 Hughes在5种温度(15、20、25、30和35℃)、食料为芦笋蓟马,相对湿度72%,L∶D=12∶12条件下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巴氏钝绥螨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及世代发育历期在15℃下最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5℃下最短。产卵前期在15~30℃下,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35℃下稍有延长。存活率15℃下最低,随温度的上升而提高,30℃下最高。产卵量15℃下最少,其次是35℃,20~30℃下产卵量较多。根据实验结果,组建了巴氏钝绥螨以芦笋蓟马为食料在5种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相似文献   

18.
观察了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 Hughes在5种温度(15、20、25、30和35℃)、食料为芦笋蓟马,相对湿度72%,L:D=12:12条件下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巴氏钝绥螨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及世代发育历期在15℃下最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5℃.下最短.产卵前期在15~30℃下,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35℃下稍有延长.存活率15℃下最低,随温度的上升而提高,30℃下最高.产卵量15℃下最少,其次是35℃,20~30℃下产卵量较多.根据实验结果,组建了巴氏钝绥螨以芦笋蓟马为食料在5种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相似文献   

19.
核桃扁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观察测定5个恒温条件下,核桃扁叶甲Gastrolina depressa Baly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6~32℃温度范围内,核桃扁叶甲均能完成发育,其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期、幼虫期、蛹期、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12.2,14.3和11.1℃,有效积温分别为43.2,77.2,36.0和104.7日.度;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0℃,有效积温为260.5日.度。持续过高温度不适合核桃扁叶甲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王兴科  吴福安  陶士强  汪伟  程嘉翎 《生态学报》2008,28(6):2645-2645~2653
采用生命表分析、生存分析、"王-兰-丁"模型及线性模型等分析方法,对15~28℃温区的5个恒温处理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实验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此温区内,种群在生殖、发育和生存3方面,有明显的温度效应:内禀增长力、周限增长力、净增殖力和平均日产卵量、世代平均周期、及种群倍增时间的倒数呈线性增长;而平均寿命、最大死亡年龄,随温度升高而递减;性比和实际产卵天数对温度不敏感.种群在生殖、发育和生存三者之间,采取了较为"折衷"的策略:8℃为发育临界点;13℃左右为生殖和种群增长临界温度;22℃左右为生殖和种群增长最适温度;30℃左右为发育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