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ASFV E248R蛋白调控cGAS-STING信号通路的机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ASFV E248R蛋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GAS-STING和HT-DNA诱导的IFN-β的产生。通过相对定量PCR技术验证,过表达E248R抑制IFNB1、RANTES、IL-6和TNF-αβ基因的转录水平。免疫共沉淀和激光共聚焦试验结果表明,E248R与STING相互作用。通过蛋白印迹试验证实,过表达E248R可抑制STING的表达。研究表明ASFV E248R蛋白通过抑制STING的表达拮抗天然免疫应答。该结果将扩展对ASF免疫逃逸的认知,为疫苗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究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I226R蛋白(I226R protein, pI226R)抑制cGAS-STING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证明pI226R显著抑制cGAS-STING通路介导的I型干扰素及干扰素刺激相关基因的产生。免疫共沉淀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试验发现pI226R与cGAS蛋白相互作用。免疫印迹分析证明pI226R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促进cGAS蛋白的降解。同时,pI226R阻碍了cGAS与E3泛素连接酶三基序蛋白56 (tripartite motif protein 56, TRIM56)的结合,导致cGAS的单泛素化减弱,从而抑制了cGAS的活化和cGAS-STING通路的激活。总之,本研究证明ASFV pI226R通过拮抗cGAS进而抑制宿主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进一步增加了对研究ASFV免疫逃逸机制的理解,为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γ疱疹病毒科,是第一个被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的DNA病毒。EB病毒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信号通路,诱导I型干扰素的大量释放和功能性的自噬机制,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然而,相对于其他疱疹病毒,EB病毒已进化出更为精细且错综复杂的机制来破坏和逃逸宿主的免疫系统,如限制自身蛋白表达、活化宿主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干扰或逆转自噬与泛素化修饰等。这些机制会引发EB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持续性感染,导致宿主免疫功能失调,引发EB病毒相关疾病(如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因此,研究EB病毒特异性的免疫调控机制不仅对深入理解EB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和致癌性至关重要,而且还将为EB病毒诱发的相关疾病的免疫预防与治疗鉴定出新的潜在靶点。此文主要阐述了EB病毒调控宿主免疫应答和逃逸先天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曾喻兵  李飞  朱玲  徐志文 《病毒学报》2021,37(4):957-963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动物传染病.由于ASFV基因组庞大,变异能力强,免疫逃逸机制复杂,至今无有效药物和疫苗.近年来,对多基因家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变区多基因家族拷贝数变化是导致ASFV变异的主要原因,且陆续发现多基因家族在决定细胞宿主范围、影响病毒毒力强弱、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抑制干扰素抗病毒效应和促进病毒蜱源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当前的ASFV多基因家族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阐述其在基因变异和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以期为非洲猪瘟免疫逃逸机制的探索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非洲猪瘟病毒跨膜蛋白CD2v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 V)感染家猪和野猪,引起的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动物传染病,不同品种和年龄阶段的猪均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ASFV是全球生猪产业的重点疫病之一,目前无商品化疫苗.ASFV是一种大而复杂的双链DNA双层囊膜病毒.ASFV主要跨膜蛋白CD2v是介导血细胞吸附(Hemadsorption,HAD)和鉴定病毒血清型的关键蛋白,它参与ASFV宿主免疫应答、免疫逃逸和病毒复制等生理生化过程,且是ASFV疫苗和抗病毒分子研发的潜在重要靶点.探究CD2v在ASFV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渐成热点.因此,本文对ASFV CD2v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报道进行分析综述,将为阐明ASFV致病机理和疫苗研发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流感病毒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呼吸道感染已是全世界严重的经济和公共卫生问题。在感染早期,流感病毒会导致机体的先天免疫信号被激活,起到防御、清除病毒以及辅助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作用。但在与宿主共进化的过程中,流感病毒形成了多种逃逸策略,主要是通过病毒自身蛋白质阻断宿主天然免疫通路,抑制干扰素和炎性因子的生成。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流感病毒先天免疫应答和先天免疫逃逸的机制做一扼要综述,这有助于加强流感病毒抗原进化的监测、探索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合理靶标,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罗瑞  潘力  孙元  黄淑坚  仇华吉 《微生物学报》2021,61(12):3903-3917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出血性、致死性的猪烈性传染病。ASF在全球广泛传播,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ASFV基因组庞大,可编码150多种蛋白,一些非必需基因编码的蛋白与调控病毒毒力、复制和免疫逃逸等相关。通过删除ASFV毒力相关的非必需基因所构建的减毒株是当前比较有前景的疫苗,然而其安全性有待提高。系统地鉴定ASFV非必需基因及其功能,不仅有助于ASF基因缺失疫苗的研发,也有益于ASFV致病机制研究。本文对目前已鉴定的ASFV非必需基因及其功能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着重讨论了影响ASFV毒力、调控病毒复制、参与免疫逃逸的非必需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旨在加深对ASFV病原学的认识,为新的ASFV非必需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A71)感染常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严重者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近年来,EV-A71引起的手足口病已成为我国以及亚太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EV-A71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但逃逸宿主免疫应答被认为是其重要的致病机理之一。现主要就EV-A71逃逸宿主固有免疫的分子机制做一综述,概述近年来有关EV-A71如何利用其自身编码的2A pro、3C pro等非结构蛋白,影响宿主对病毒核酸的识别、IFN诱发生成及IFN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逃逸宿主固有免疫的主要进展情况,并对抗病毒感染免疫治疗策略作简略讨论。  相似文献   

9.
痘病毒是人和多种动物痘病的病原体,作为嗜上皮型的DNA病毒,在进化过程中,痘病毒特定的基因产物作用于机体免疫调控系统,调节免疫反应的进程和作用方式,进而完成其感染细胞、复制和繁殖的生物学过程。NF-κB信号通路是机体免疫系统重要的信号转导调节系统,各种痘病毒采用自身特殊的策略作用于这一免疫调节的重要靶系统,应对机体对其免疫清除和免疫反应。对痘病毒介导的宿主免疫调节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研发新型疫苗和治疗性制剂。本文对近十年来各种痘病毒编码的多种目标蛋白参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调控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毕英杰  谢晶莹  李倬  冯若飞 《病毒学报》2021,37(4):1004-1010
病毒与宿主在长期的斗争中共同进化,病毒形成各种逃逸机制来躲避宿主的免疫应答.本文针对小RNA病毒科成员如何通过逃逸RIG-Ⅰ样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先天免疫反应进行介绍,为深入了解RNA病毒的逃逸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相关疫苗及药物的研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毒的第一道防线。病毒侵染宿主后,宿主的病原识别受体(PRR)鉴别出病毒的核酸或蛋白质组分,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一系列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被PRR激活,通路下游的转录因子随之活化并进入细胞核,核内各种免疫相关基因依次开始转录调控。首先,干扰素大量表达并被分泌至细胞外,随后上百种干扰素刺激基因(ISG)转录表达。这些ISG蛋白分布至细胞内外,通过多种机制抵御病毒的感染复制,以清除机体内的病毒。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nt、不具有蛋白编码特性的RNA分子。近年来大量实验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在细胞  相似文献   

12.
时静  张险峰  郑永辉 《病毒学报》2018,34(1):113-120
Nef蛋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及其他灵长类动物慢病毒编码的一种附属蛋白,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疾病进程和病毒的复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附属蛋白活性的策略可以改善传统抗逆转录病毒方案的疗效,因此深入理解这一附属蛋白的功能和其分子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Nef蛋白通过三个主要活性调节宿主细胞环境,增强病毒复制。下调细胞表面分子如CD4,MHC-Ⅰ,MHC-Ⅱ等的表达,使病毒逃逸宿主的免疫应答;通过调节T细胞的信号通路降低T细胞的活化,从而营造有利于病毒复制的环境;直接增强新生子代病毒粒子的感染性。这一功能的分子机制直到最近宿主限制性因子丝氨酸转运蛋白(SERINC5)的发现才得以明晰。本文总结了Nef的功能及其增强病毒感染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也归纳了SERINC5蛋白与Nef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为深入了解病毒复制机理,改善HIV-1防治方案提供新的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13.
非洲猪瘟病毒编码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家猪或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病程短、高热和出血性病变,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但目前尚未开发出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ASFV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为大型双链DNA病毒,主要在巨噬细胞胞质中复制,其基因组约170?193 kb,含有150?167个开放阅读框,编码150?200种蛋白质。目前已知功能的病毒编码蛋白约有50个,大部分为病毒的结构蛋白,仍有一半以上的ASFV编码蛋白功能尚不清楚。除结构蛋白以外,病毒含有完整的酶和与病毒转录有关的因子,编码调节宿主细胞功能及与病毒免疫逃逸相关的蛋白等。本文综述了ASFV的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以及参与免疫逃逸等相关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ASFV病毒蛋白研究及疫苗研发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病毒和机体斗争的不断发展,病毒逐步进化出各种免疫逃逸机制来躲避宿主的免疫应答,以实现增殖的目的。该文归纳总结了病毒通过宿主的Toll样受体、RIG-I样受体、DNA识别受体及NOD样受体等主要模式识别受体进行逃逸的机制,并且为深入探究病毒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也为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与免疫逃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逃逸(Immune evasion)是指病原体逃避机体免疫监控的现象。在宿主和病毒的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病毒形成了各种逃选机制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控,其中病毒基因变异是最主要机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在感染个体中表现出极高的基因异质性,能有效地逃逸机体免疫识剐和破坏宿主免疫应答的能力,HCV还可侵袭免疫细胞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建立HCV持续性感染。了解HCV病毒突变与免疫逃逸机制将会为预防和控制丙型肝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细胞过程中为了对抗宿主细胞的抗病毒作用,依靠种群长期培育的一系列功能性基因,如干扰素抗性基因、Bcl-2样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抑制物基因等,遏制宿主细胞免疫清除和免疫调节作用。同时,ORFV也利用某种机制干预细胞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的信号调控途径,有效抑制胞内信号传导和CD8+T细胞活化,以庇护病毒粒子成熟和释放。本文综述了细胞UPS功能与病毒干预机制的内在联系及其相关元件的关键作用,探讨ORFV在选择压力下,主动采取的抑制宿主细胞免疫应答和设计胞内免疫逃逸的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能引起猪腹泻等肠道疾病,属于α属冠状病毒,它的爆发给很多国家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0年以来,PEDV感染在中国出现大规模爆发,一种突变型PEDV也于2013年在美国出现并迅速传播。 RNA病毒能够通过Toll样受体通路3(TLR3)和RIG-I样受体通路(RLR)诱导I型干扰素的产生。但以往的研究表明,PEDV感染能抑制I型干扰素的合成。近年来有关PEDV调节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PEDV主要通过编码作为干扰素拮抗剂的病毒蛋白以及隐藏病毒自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等两种方式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目前已报道,PEDV非结构蛋白1可通过降解CBP阻碍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组装成增强子复合体;木瓜蛋白酶样蛋白酶可通过其去泛素化酶活性阻断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传递;3C样蛋白酶可通过剪切NEMO发挥干扰素拮抗剂活性;核衣壳蛋白通过结合TBK1抑制I型干扰素产生。PEDV也可通过合成加帽酶隐藏其病原相关分子dsRNA来避免激活天然免疫通路。PEDV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阐明为研究PEDV感染免疫和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研发抗PEDV新型疫苗和药物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cGAS-STING信号通路:免疫监视的重要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萍萍  王涛  孙元  仇华吉 《微生物学报》2021,61(7):1882-1895
免疫系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机制之一是识别其核酸。环磷酸鸟苷-腺苷合成酶(cGAS)是一种胞质DNA感受器,感知病原DNA后激活cGAS-STING通路。该通路不仅介导天然免疫应答以抵抗多种含DNA的病原微生物感染,还能感知肿瘤来源的DNA而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然而,自体DNA对cGAS-STING通路的异常激活也会导致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本文综述了cGAS-STING信号通路及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调控作用与功能,阐述了cGAS-STING通路在抗病毒感染和疾病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沙门菌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其流行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天然免疫应答对于宿主抵御沙门菌的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沙门菌已演化出一系列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策略,使其在宿主体内定植,并得以持续性感染。本文对由受体(TLRs、NLRs和RIPs)、细胞因子(IL-22和IL-4)和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沙门菌逃逸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期望为沙门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I型干扰素(IFN-Ⅰ)是机体固有免疫应答的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及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IFN-Ⅰ成为病毒学、疫苗学及肿瘤学等研究的热点,对干扰素诱导基因(ISGs)的功能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的作用机制。麻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等病毒均可通过与IFN-Ⅰ或其上、下游调节因子结合阻断IFN-Ⅰ信号通路,从而逃逸IFN-Ⅰ的抗病毒作用,这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是新的挑战。近期研究发现IFN-Ⅰ是疫苗诱导抗体产生的必要信号,同时参与调节T、B细胞的活化过程,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对IFN-Ⅰ免疫应答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