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藏半野生小麦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一、发现西藏半野生小麦的经过情况及其分布地区 1974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从四川进藏,沿途进行了线路考察。在昌都专区察雅县吉塘区调查野生大麦时,藏族社员提供了半野生小麦的情况。它是一种在形态上很象小麦,而在成熟时穗轴折断的一种小麦,一般是做为田间杂草混杂在青稞与小麦田间。采集了植株标本和种子。当考察队到达西藏自治区农科所吋,得知自治区农科所程天庆、董玉鳌同志早在1962年曾在山南专区隆子县三安曲林采集到一种成熟时穗轴折断的小  相似文献   

2.
云南小麦和西藏半野生小麦的核型及带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萍  张自立 《遗传》1983,5(4):20-22
云南小麦和西藏半野生小麦是我国特有的 小麦种。云南小麦是金善宝教授1937年发现、 1959年定名为普通小麦的一个亚种。西藏半野 生小麦由邵启全1975年发现[1]1980年定为普 通小麦的另一个亚种山。由于发现的时间不长, 在染色体研究方面还未见报道。本文对这两个 普通小麦的亚种进行了核型及Giemsa N带分 析,并且把它们同研究较深人的中国春小麦进 行了详细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西藏半野生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DS-PAGE分析了50份西藏半野生小麦(Triticum aestivum ssp.tibetanum Shao)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等位基因组成。结果表明,43份材料的HMW-GS组成是同质的,7份材料为异质。供试材料共有7种HMW GS组合,以Null、7 8、2 12为主要类型,占所分析材料的68.4%。在Glu-1位点共检测到10种等位基因,Glu- A1位点2种,Glu~B1位点4种,Glu~D1位点4种。Null(96%)、7 8(80.4%)和2 12(94.9%)分别是Glu-A1、 Glu-B1和Glu~D1位点上主要的等位基因。在Glu-B1位点还新发现2个亚基,暂时分别命名为8*和7**。说明西藏半野生小麦中存在着较广泛的HMW-GS等位基因变异,是小麦品质育种潜在的可利用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4.
西藏半野生小麦LMW-G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5.
西藏半野生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以及原位保存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1998年对277份西藏半野生小麦的研究表明:西藏半野生小麦形态类型多样、断穗特征稳定,是六倍体小麦中独特的小穗下节位断裂的裸粒型断穗小麦。在性状聚类中,它与栽培小麦各居一群,泾渭分明,明显特点是断穗性强、成熟早、穗密度偏稀,植株较高,千粒重偏低。通过等电聚焦同功酶分析显示,14个生化位点中有lO个位点存在遗传多样性;在RFLP分子标记中,第3、4、5、6、7同源群表现多态性,但只有在第5、6、7同源群染色体长臂或短臂上与栽培品种存在不同,因而断穗基因可能存在于5S、5L、6L或7S染色体之一上。西藏半野生小麦中有4.5%的材料具有中抗和高抗白粉病能力;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均超过对照2~5个百分点。建议在不同海拔的加查县和察隅县建立西藏半野生小麦的原位保存点。  相似文献   

6.
1995-1998年对277份西藏半野生小麦的研究表明西藏半野生小麦形态类型多样、断穗特征稳定,是六倍体小麦中独特的小穗下节位断裂的裸粒型断穗小麦.在性状聚类中,它与栽培小麦各居一群,泾渭分明,明显特点是断穗性强、成熟早、穗密度偏稀,植株较高,千粒重偏低.通过等电聚焦同功酶分析显示,14个生化位点中有10个位点存在遗传多样性;在RFLP分子标记中,第3、4、5、6、7同源群表现多态性,但只有在第5、6、7同源群染色体长臂或短臂上与栽培品种存在不同,因而断穗基因可能存在于5S、5L、6L或7S染色体之一上.西藏半野生小麦中有4.5%的材料具有中抗和高抗白粉病能力;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均超过对照2~5个百分点.建议在不同海拔的加查县和察隅县建立西藏半野生小麦的原位保存点.  相似文献   

7.
云南小麦(Triticum aestivum ssp.yunnanense King)和西藏半野生小麦(Triticum aestivum ssp.tibetanum Shao) 是我国西部地区特有的两个普通小麦(T.aestivum L.)亚种。我们采用改进的高离子强度法,提取云南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普通小麦的两个品种(中国春和鄂恩1号)的叶绿体DNA, 并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它们的叶绿体DNA进行了酶切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在普通小麦及其两个亚种中没有叶绿体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差异,反映了叶绿体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相对的稳定性。 Abstract:Yunnan wheat(Triticum aestivum ssp. Yunnanense King) and Tibet semiwil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ssp. Tibetanum Shao) are two endemic subspecies of common wheat (T. eastivum L.) in the west of China.Improved high ionic strength medium was adopted to extract the cpDNAs of Yunnan wheat,Tibet semiwild wheat and two cultivars of common wheat (Chinese Spring and Een 1).Restriction fragment analysis of cpDNAs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use of 7 restriction enzym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diversity of cpDNAs from common wheat and the two subspecies,indicating the conservatism of the chloroplast genome during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相似文献   

8.
高原 《生命世界》1993,(6):14-15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东部和南部山高谷深,是天然的植物博物馆,在几十公里范围内,就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植物种类。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植物学家刘慎谔、王启无、崔友文、钟补求、武素功、郎楷永、郭本兆、倪志诚、洪德元等上百人次前往考  相似文献   

9.
西藏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地域辽阔 ,面积为 12 0万平方公里 ,占我国总面积的 12 .5 % ,海拔由 6 0 0m左右至 884 8m ,有高耸的山脉、众多的水系与湖泊 ,蕴藏着丰富而特有的物种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 5 0 0 0余种 ,占全国高等植物 1/ 6 ,其中有 10 0 0余种具有珍贵药用价值的植物。西藏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广而分散。比较集中的为一江两河流域的高山峡谷地带。除冬虫夏草、红景天、雪莲等分布于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及雪线以上外 ,多数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于藏东南地区的有林地带 ,以三江流域、察隅、墨脱、波密、林芝、米林等地最为突出 ,是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引种驯化野生牡丹,培育新品种,我们在1991年六、七月份,赴西藏林芝地区考察野生牡丹资源。一、西藏林芝地区气候特点林芝四季如春、气候温暖、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17.8%。全年平均温度8.5℃,10℃以上积温2262.8℃,冬季不足70天。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0.1—3.6℃,极端最低温度  相似文献   

11.
西藏草地面积辽阔,饲用植物资源丰富.饲用植物共有2 672种,分属于83个科、557个属.其中以莎草科、禾本科和杂类草等为主要种类.充分利用当地野生优良牧草资源,培育适应西藏不同生境的当家牧草品种,对改良和建设草地、改善草地生态环境、遏制藏北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植株高度、基部粗度、分枝部位、分枝总数、每株角果数等14个考种性状为指标,对西藏各地(市)搜集而来的27份野生芥菜型油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当阈值为0.94时,将供试材料分为上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1)、下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2)和匀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3)三大类群;可以根据育种目标及当地的生态因子等选择不同的株型,从而达到稳产、丰产的目的;2)当阈值为0.61时,将材料分为SG1、SG2、SG3、SG4、SG5、SG6、SG7等个七亚类群;发现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距离并不能确切反映其遗传上的差异,因此提出研究西藏的作物生长环境时,不应以行政区划为研究标准,应参考当地的区域小气候;3)各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分类群的考种性状差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3.
糜鹿在半野生状态下喜集群括动,不同月份集群的大小以及各种组群出现的频率均有所变化。半野生糜鹿有5种组群类型:雄鹿群、母仔群、混合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其中混合群出现频率最高,集群最大,是其主要的组群类型,雄鹿群最为稳定,母仔群中采食组群所占比例和组群大小都大于非采食括动的组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出现频次较少。麋鹿发情期与非发情的集群有明显差异,不同生境内的集群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西藏小麦耐盐性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种不同盐胁迫浓度下对161份来源于西藏的小麦材料进行了苗期耐盐性鉴定,其中有147份西藏半野生小麦及14份密穗小麦。以普通小麦耐盐品种荼淀红麦和盐敏感品种P194341为对照。在147份西藏半野生小麦中有14份表现为耐盐,占9.5%。14份密穗小麦中没有发现耐盐材料。在这161份材料中还发现了3份对盐胁迫浓度梯度不敏感的品种。结果表明,我国特有的西藏半野生小麦中蕴藏有丰富的耐盐种质,它们可供小麦耐盐育种用做亲本。  相似文献   

15.
半野生麋鹿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陆军  丁玉华 《兽类学报》1995,15(3):198-202
麋鹿在半野生状态下喜集群活动,不同月份集群的大小以及各种组群出现的频率均有所变化。半野生麋鹿有5种组群类型:雄鹿群、母仔群、混合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其中混合群出现频率最高,集群最大,是其主要的组群类型,雄鹿群最为稳定,母仔群中采食组群所占比例和组群大小都大于非采食活动的组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出现频次较少。麋鹿发情期与非发情的集群有明显差异,不同生境内的集群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西藏小麦耐盐性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种不同盐胁迫浓度下对161份来源于西藏的小麦材料进行了苗期耐盐性鉴定,其中有147份西藏半野生小麦及14份密穗小麦.以普通小麦耐盐品种茶淀红麦和盐敏感品种PI94341为对照.在147份西藏半野生小麦中有14份表现为耐盐,占9.5%.14份密穗小麦中没有发现耐盐材料.在这161份材料中还发现了3份对盐胁迫浓度梯度不敏感的品种.结果表明,我国特有的西藏半野生小麦中蕴藏有丰富的耐盐种质,它们可供小麦耐盐育种用做亲本.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明确不同种源喜马拉雅紫茉莉野生种质资源的果实形态差异,在西藏选取了16个居群,测量了8个果实性状,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为喜马拉雅紫茉莉遗传多样性的评价和种质选育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8个果实性状的平均值在不同居群存在差异,八宿县怒江山居群(TNC2)的总苞筒长、总苞裂片长和宽、果长、果形、百粒重均最小,其他居群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9个居群均以果纹路的变异系数最大,多数居群以果宽或果长变异最小。(2)总体上看,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8.58%~25.57%之间,其中总苞裂片宽变异最大(25.57%),而果宽变异最小(8.58%);各性状的F值在12.180~134.761之间,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表明8个性状在不同居群间均存在明显差异。(3)主成分分析显示,果长和总苞裂片大小是造成各居群间果实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4)根据果实性状,16个居群分为两大支,聚类结果与各居群的地域分布并无关联。(5)除总苞裂片宽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经度、纬度和海拔对8个果实性状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藏野生油菜性状演化与分支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藏野生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和野生芥菜型油菜(B.juncea Czern.et Coss.)的39个形态学性状为依据,以醉蝶花(Cleome spinosa Jacq.)为外类群,确定了性状的祖征和衍征。应用最大同步法,对35个西藏野生油菜种源的性状演化与分支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白菜型油菜和野生芥菜型油菜的基生叶、薹茎叶和花器官性状既有同期演化性状也有非同期演化性状;而伸长茎叶的所有性状均为非同期演化性状,有各自独特的演化规则。西藏野生白菜型油菜分为藏东野生白菜型油菜和藏中野生白菜型油菜2个组,野生芥菜型油菜分为藏中西野生芥菜型油菜和藏南野生芥菜型油菜2个组,各自沿不同的路线演化。  相似文献   

20.
应用微卫星标记研究西藏野生大麦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西藏不同地区的106份野生大麦为材料,其中包括50份野生二棱大麦(HS),27份野生瓶形大麦(HL)和29份野生六棱大麦(HA),用Liu等(1996)发表的SSR连锁图的每个连锁群的两个臂的不同位置上选取3~5个共30个SSR标记,研究了西藏3类野生大麦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这3类野生大麦在遗传组成及等位变异频率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在总样本中,共检测到22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SSR位点检测到7.6个等位变异,其中70个为这3类野生大麦间共同的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数在这3类野生大麦间有明显的差异,亚种问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亚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多样性大小顺序为HS〉HL〉HA。聚类分析表明,野生二棱大麦、野生六棱大麦分别聚在不同的两类,而野生瓶形大麦中各有约50%的材料分别聚在这两类。根据本研究及前人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中国栽培大麦是从野生二棱大麦经野生瓶形大麦向野生六棱大麦进化的。该结果支持了栽培大麦起源的“野生二棱大麦单系起源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