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密码子在遗传密码表中的分配原则,它与迄今所发现的一些线粒体内和线粒体外的密码表都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名额分配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继文〔1〕之后续论名额分配问题中的X~2拟合方法的特性.给出了名额分配的区域图和不违反公平分摊原则的几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3.
4.
5.
寄生蜂性别分配行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寄生蜂是性比分配行为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象,其性别决定方式为单双倍型,一般情况下,未受精的单倍型卵发育成雄蜂,受精的二倍型卵发育为雌蜂。局部配偶竞争和近交等因素使得偏雌性比成为这类生物的进化稳定策略;其性比具有可调节性,产卵个体可以根据对产卵环境的判定来调控后代性比,从而获得最大适合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局部配偶竞争理论阐述了寄生蜂性比的这种可调节性,成为进化论的优秀论据。  相似文献   

6.
7.
檵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反映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策略,是物种进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灌丛是中国亚热带灌丛生态系统最具优势的一种灌丛类型。该研究以该灌丛建群种檵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整株收获法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器官间的异速生长、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以及与个体大小、灌丛更新起源和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檵木地上-地下相对生长关系符合等速生长规律,但随径级增大其等速生长关系可能发生变化;较小径级檵木叶-茎、叶-根为等速生长,随径级增大转换为异速生长。不同灌丛起源间,檵木叶-茎、叶-根相对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器官间相对生长的尺度系数与生境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灌木层盖度和坡度通过影响檵木生长初期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影响其生物量在器官间的分配。檵木平均叶质比为0.11,茎质比为0.55,根质比为0.34,根冠比为0.65。随径级的增大,茎质比(0.50–0.64)逐渐增大,叶质比(0.12–0.08)、根质比(0.38–0.28)和根冠比(0.91–0.43)逐渐减小。在次生灌丛中,檵木叶质比为0.12,根质比为0.33;在原生灌丛中,檵木叶质比为0.07,根质比为0.36。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与灌木层盖度正相关,叶质比与坡度负相关,根质比与年平均气温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个体增大,檵木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关系由等速生长转换为异速生长,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增加,地上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茎干中;干扰通过影响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影响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干扰导致生物量向叶的分配增加,向根的分配减少;光照减少促进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坡度增加导致生物量向叶的分配减少,年平均气温升高促进生物量向根系的分配,年降水量的变化对生物量分配无显著影响。檵木生物量分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最优分配假说。  相似文献   

8.
5种毛茛科植物个体大小依赖的繁殖分配和性分配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繁殖分配和性分配是生活史理论的核心问题,一直受到生态学家、进化生物学家们的关注。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3 500 m)及亚高山草甸(2 900 m)毛茛科5种虫媒两性花植物花期的繁殖分配和性分配的研究发现:1)个体越大,繁殖投入越高,繁殖分配越低,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性分配是个体大小依赖的,大个体更偏向雌性器官的资源投入,花粉胚珠比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较复杂,因种而异;3)花期雌雄功能之间存在资源分配上的权衡(Trade-off),并且种群之间有差异,表明其受环境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9.
1991年秋,美国议会通过了1992财政年度的科研经费分配方案,经布什总统签署,正式成为法律。下面就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感兴趣的部分作了概括的介绍。 全国卫生研究院(NIH)。卫生和人类服务部HHSD的经费分配方案于11月26日正式生效。NIH得到90.10亿美元,比1991财政年度增加了73400万美元,增长率是9%。总统原计划总额是87.75亿美元。现多了23600万美元,其中,用于癌症研究多拔了16000万美元,还有1500万美元给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有  相似文献   

10.
脱落酸在光合产物分配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产量最终依赖于光合产物和矿质离子在相互竞争的库器官之间的分配方式,因此,弄清光合产物分配的控制机制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植物激素在光合产物分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业已证明,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能够通过刺激生长过程或直接影响韧皮部装入和卸出或由源向库的运输而增加源和库的强度.近年来,通过对库中脱落酸浓度和生长速率之间的相关性,脱落酸对韧皮部装入和卸出以及库对糖的吸收的响影等方面的研究,证明脱落酸也参与光合产物分配的调控。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森林的地下碳分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光水  杨玉盛  谢锦升  杜紫贤  张静 《生态学报》2007,27(12):5148-5157
通过收集国内33个森林样地的土壤呼吸和年凋落物量数据,分析中国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土壤呼吸年通量与年凋落物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319,P=0.000),其中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245,P=0.004),但未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R^2=0.3485,P=0.092)。中国森林的地下碳分配变化范围1.460~25.100tChm^-2a^-1,平均值为9.217tChm^-2a^-1;中国森林的TBCA与年均气温相关关系不显著(P=0.196),但与年均降水量则呈显著正相关(R=0.480,P=0.021)。中国森林TBCA和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平均贡献分别为74.2%和25.8%;中国森林TBCA对土壤呼吸的贡献随土壤呼吸增大而增大,而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则随土壤呼吸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雌雄同花植物的性分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志刚  杜国祯  刘左军 《生态学报》2005,25(10):2725-2733
性分配理论假定雌雄功能之间存在着trade-off,对一种性别的投入增多必然会减少对另一性别的投入。雌雄功能投入的适合度曲线的形状决定了哪种繁育系统是进化稳定的。因此,性分配理论可以解释植物繁育系统的进化,尤其被认为是雌雄异株进化的选择机制之一。目前的实验研究分别在物种间、种群间、个体间及花间四个层次上进行:自交率的程度对物种和种群的性分配都有影响;虫媒和风媒植物的性分配是个体大小依赖的;而且花序内花的性分配模式受昆虫访花行为的影响。相对于理论,性分配的实验研究明显滞后,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普及,性分配理论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繁殖分配需要进一步与性分配理论结合,尤其在空间尺度上资源分配与繁育系统变化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羊草种群生物量分配动态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4种密度羊草种群的温室模拟试验,分析了羊草种群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羊草种群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随生长期呈增加的趋势,且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密度间羊草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相对生长速率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密度羊草种群的根冠比随生长进程而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表明环境因子是影响羊草种群根冠比变化的主导因素;单株羊草及羊草种群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但幂函数指数与系数随羊草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表明资源竞争引起的微环境差异导致了羊草种群根冠比的动态变化,可为定量研究光合产物分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地麻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配格局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对不同年龄和器官山地麻竹养分垂直分布及生态系统现存养分分配格局研究 ,结果表明 :麻竹地上器官各养分浓度随高度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 ;在竹林层中 ,各年龄单株麻竹地下器官含量低于地上部分 ,但 N、Ca、Si O2 养分现存总量高于地上部分 ,P、K低于地上部分器官总量 ;各养分在竹秆不同高度含量不同 ,呈现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规律 ,竹枝和竹叶养分量随高度的分配呈现“小 -大 -小”的变化规律 ,但两个年度麻竹养分量最大值出现的高度不同 ;不同年龄麻竹单株养分含量都以幼竹为最小 ,1年生麻竹 N、P、K含量高于 2年生麻竹 ,但 Ca、Si O2 含量低于 2年生麻竹 ;地下器官中 ,竹蔸各种养分含量高于根。在群落中 ,各种养分都以麻竹林层占绝对优势 ,N、P、K、Ca、Si O2 分别占群落养分的 89.0 931%、89.0 2 4 7%、89.5 0 2 7%、93.186 7%和 88.4 135 % ,凋落物层养分其次 ,林下植被层最低  相似文献   

15.
笼养白腹锦鸡繁殖季节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笼养白腹锦鸡繁殖季节的日常活动占用时间从静栖、游走、取食、理羽、繁殖、鸣叫、沙浴、饮水到攻击依次减少。直接或间接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占96.19%。一天中除静栖外,其它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中午较小,而在早晚较大。白腹锦鸡雄鸟的发性行为与求偶行为的关系为密切;雌鸟的产卵与饮水、沙浴行为的相互关系较大。活动时间分配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科学院乌兰敖都荒漠化实验站35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的观测,研究樟子松林对降雨再分配作用,分析各部分产生的阈值,确定降雨有效补给量。结果表明:2015年5—9月共观测到降雨事件31次,呈现小数量、低强度的特征,樟子松林地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69.28%、1.26%和29.45%。林地有效补给量为117.67 mm,占降雨量的70.54%。穿透雨随降雨量增加而线性增加,发生阈值为0.85 mm降雨量;树干径流与降雨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当降雨量达到2.44 mm时,产生树干径流;林冠截留随降雨量呈现幂函数关系,截留率随降雨量呈指数减少趋势。降雨再分配比例受降雨等级影响,当降雨等级为15~20 mm时,林内有效降雨比例最高(90.35%)。明确樟子松林降雨再分配特征和比例变化对理解降雨补给作用和林地衰退的水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秦岭南坡商洛地区不同径级栓皮栎的地上部分构型、生物量及其分配和构型与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径级栓皮栎地上部分构型与生物量的分配存在差异.随着径级的增大,栓皮栎树高、胸径和冠幅逐渐增大;平均递减率先增大后减小;栓皮栎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先增加后下降;不同径级栓皮栎垂直方向上的比叶面积为0.02~0.03,叶重比、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比的较大值在径级为Ⅰ、Ⅱ、Ⅲ时出现于树干中、上部,在径级为Ⅳ、Ⅴ、Ⅵ时出现在树干中部,径级进一步增大则在垂直方向上出现2个峰值,分别位于树干中下部和中上部.栓皮栎地上部分生物量中,树干生物量占71.8%~88.4%,枝生物量占5.8%~19.6%,叶生物量占4.2%~8.6%.随着径级的增大,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先减小后增大,而枝、叶生物量所占比例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栓皮栎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树高、胸径、冠幅和逐步分枝率(R2∶1)呈显著正相关,与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R3∶2)呈正相关趋势,但相关性不显著.树干生物量、地上总生物量与树干递减率呈负相关趋势,枝生物量、叶生物量与树干递减率呈正相关趋势,但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选择苗期耐盐性较强的水稻(Oryza sativa)品种(株系)‘AB52’、‘02402’和‘02435’及敏感品种‘日本晴’, 在网室周转箱内,设置5 000和8 000 mg•L-1 NaCl两种盐处理,以清水为对照, 研究盐胁迫下苗期水稻植株不同部位Na+和K+的吸收和分配与品种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株高、绿叶干重和绿叶面积下降,绿叶中的水分含量降低,但茎鞘中的水分含量有所上升。5 000 mg•L-1 NaCl胁迫处理10 d,耐盐品种所受的生长影响和叶片伤害程度低于敏感品种,但8 000 mg•L-1 NaCl胁迫处理下品种间差异变小。盐胁迫下,水稻植株吸收 Na+和置换出K+,但不同器官部位中Na+和K+的区域化分布特征明显,各部位的Na+含量由低到高依次为绿叶、根、茎鞘和枯叶。下部老叶能优先积累较多Na+而枯黄;绿叶吸收Na+ 相对较少,维持较低的Na+水平,同时保持较高且稳定的K+含量;植株茎鞘通过选择性吸收大量Na+ 和置换出一部分K+到叶片中,保持绿叶较稳定的K+含量和相对较低的Na+含量,维持较高的K+ /Na+比,从而使植株少受盐害。敏感品种‘日本晴’在盐胁迫下绿叶中的Na+含量相对较高,且 5 000 mg●L-1 NaCl胁迫下绿叶Na+含量已接近高值,与在8 000 mg●L-1 NaCl胁迫下差异不大, 而耐盐品种绿叶吸收较少的Na+。另一方面,耐盐品种茎鞘的含K+相对较高,在盐胁迫下能吸收容纳较多的Na+,而绿叶中K+/Na+比较高。可以认为,绿叶的K+/Na+比可作为一个衡量耐盐性的相对指标。  相似文献   

19.
湖北石首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x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x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x2=15.657,df=3,P<0.01)、休息(x2=13.173,df=3,P<0.01)、警觉(x2 =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x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了患者因为医疗行为受到损害,要求医疗机构赔偿,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医方的过错。这就改变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的过错及因果关系的双推定原则,在平衡患者和法院举证能力,实现诉讼公平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