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棉田棉铃虫卵估值抽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岩钦  陈玉平 《生态学报》1985,5(2):136-146
由于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布结构属负二项分布,并且它在棉株上的垂直分布特征系上部卵量明显较下部为多,这样,本文应用了二阶抽样技术代替当前国内采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法,在允许误差为10%时,每株抽取上部15个叶蕾,每块棉田共抽60株棉株。 抽样单位的大小对于抽样的时间消费与抽样精确度亦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确定最适的抽样单位也是很重要的。本文根据棉铃虫卵在田间个体群平均占据的面积大小,提出一次调查6抹(2行×3株/行)棉株较单株为优。即在棉田中每次调查6株,共调查10次 新的抽样方法较当前国内应用抽样法,提高效率2.2—2.6倍。  相似文献   

2.
将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松毛虫中肠分为四种类型 ,研究各型所占比例与病毒产量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单位虫重的病毒产量随Ⅰ、Ⅱ类比例的增大而增高 ,Ⅰ、Ⅱ类比例为 2 1% - 80 %时 ,每公斤虫的病毒产量为 5.59× 10 10 PIB - 55.2 1× 10 10 PIB ,适宜的采收时机为Ⅰ、Ⅱ类比例为 60 % -80 %时 ,此时采收 ,每公斤虫可产出质型多角体病毒 37.2 1× 10 10 PIB~ 55.2 1× 10 10 PIB  相似文献   

3.
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不仅反映种群的生态调控能力和环境可塑性机制,也是其在群落中地位与生存能力的外在表现。在宁夏盐池县,选择以蒙古冰草为优势种的荒漠草原为对象,按丛径将蒙古冰草个体划分Ⅰ级株丛(0—5 cm)、Ⅱ级株丛(5.1—10 cm)、Ⅲ级株丛(10.1—15 cm)、Ⅳ级株丛(15.1—20 cm)和Ⅴ级株丛(﹥20 cm)5个株丛级,采用点格局分析中的O-ring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蒙古冰草种群的株丛结构、各级株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蒙古冰草种群中Ⅰ、Ⅱ级株丛占比(79.24%)明显高于Ⅳ、Ⅴ级株丛占比(8.46%),种群中可供更新的幼苗充足,种群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在小尺度范围内,蒙古冰草Ⅰ、Ⅱ、Ⅲ级株丛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而且个体越小聚集程度越高,随尺度的增大,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Ⅳ、Ⅴ级株丛在所有尺度上均为随机分布。(3)蒙古冰草种群Ⅰ级株丛与Ⅱ、Ⅲ级株丛,Ⅱ级株丛与Ⅲ级株丛在小尺度内呈显著正关联,随研究尺度的增大趋于无关联,其余各级株丛在0—5 m尺度上主要呈无关联。  相似文献   

4.
在石羊河上游高寒退化草地,应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按狼毒个体分枝数设置Ⅰ级株丛(1—10枝)、Ⅱ级株丛(11—20枝)、Ⅲ级株丛(21—30枝)、Ⅳ级株丛(30以上)4个株级,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各株级狼毒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并统计了狼毒种群的大小组成。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Ⅰ、Ⅱ级狼毒株丛个体数减少,Ⅲ、Ⅳ级狼毒株丛个体数增多;Ⅲ、Ⅳ级狼毒株丛在各海拔梯度上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Ⅰ、Ⅱ级狼毒株丛在低海拔地区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随海拔升高聚集强度增强,聚集尺度减小,在较大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Ⅰ级狼毒株丛与Ⅲ、Ⅳ级狼毒株丛、Ⅱ级狼毒株丛与Ⅳ级狼毒株丛小尺度上表现为正关联关系,随海拔升高正关联关系发生的尺度减小。狼毒种群对环境变化具有明显的响应机制,可通过相互之间的庇护作用、减少繁殖、减弱种内竞争以及提高聚集强度实现生存繁殖。  相似文献   

5.
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对棉蚜生命表参数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新型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生命表参数及种群动态的影响。2010—2011年以常规棉中棉所49为对照,对新型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在室内进行了生物测定和田间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和常规棉相比,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上棉蚜的净增值率降低81.69%,差异达显著水平;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分别降低65.00%和13.01%,但差异不显著;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分别增加5.54%和154.19%,后者差异达显著水平。和常规棉相比,2010年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百株苗蚜、伏蚜和秋蚜的数量分别降低10.79%、37.18%和17.49%,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2011年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百株苗蚜的数量增加2.03%,伏蚜和秋蚜的数量分别降低37.41%和64.03%,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东北斑蚜科及蚜科新种及新纪录(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我国东北地区斑蚜科一新种和蚜科一新种及一新纪录种。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椴绵叶蚜Sinishivaphis tilisucta Zhang新种(图1) 有翅孤雌蚜 活体灰绿,被白粉。体背及足股节、胫节有明显蜡片。腹部背片Ⅷ有一中瘤。喙不达中足基节。翊脉镶黑边如图所示。毛数:头背10,前胸背10,腹部背片Ⅰ—Ⅶ各4,Ⅷ6或7,触角节Ⅰ3,Ⅱ3或4,Ⅲ25—29,Ⅳ14—18,Ⅴ4或5,Ⅵ3+0,顶端3或4,喙节Ⅳ+Ⅴ10,附节Ⅰ7,尾片7,尾板15或16。触角次生感觉圈有睫:  相似文献   

7.
六斑平颜蚜蝇Eumerus seximaculatum Huo et Liu是一种对肉苁蓉造成毁灭性危害的蛀茎害虫,本研究旨在探索温度对六斑平颜蚜蝇生长发育及繁殖影响,为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在室内测定了六斑平颜蚜蝇在16、20、24、28和32±1℃ 5个恒温处理下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以及种群增长指数。结果表明,在16~32℃恒温范围内,六斑平颜蚜蝇均能完成整个世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逐渐缩短;而存活率、繁殖力、种群增长指数随着温度升高先增多后减少。28℃时世代存活率、每雌平均产卵量、预计下一代产虫数、种群趋势指数均最大,分别为66.67%、150.77粒、2 277.25头、34.68,说明28℃为六斑平颜蚜蝇种群增长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8.
2005-2006年,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江苏沿海棉区棉盲蝽优势种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Bt棉的为害与产量损失。结果表明,Bt棉田的被害株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其对数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直线相关也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Bt棉田棉盲蝽的防治可以若虫数量与被害株率两项指标来把握,2种盲蝽混合种群第2、3、4代虫量推广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有2、3龄若虫5头、10头和20头上下;或被害株率依次为3%、8%和15%左右。  相似文献   

9.
鲜食大豆蚜虫种群增长规律与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永利  姚士桐 《昆虫知识》2006,43(3):395-397
大豆蚜Aphis glycinesMatsmura种群增长随时间而变化,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得出回归方程N=58.5330/(1+e4.8704-0.2274t),当t≈21时,可作为防治大豆蚜的关键时期,此时正值田间大豆苗期的营养生长盛期。大豆苗期随着蚜量上升,危害损失增加。根据田间蚜虫密度与危害损失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大豆蚜的防治指标可确定为平均每穴蚜量24头或800头/百株。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河北省棉区普遍发生棉小造桥虫(Anomisflava F.),中南部发生尤重,1961年在大名县、1962年在成安县和邯郸县都曾大量发生。 据1962年邯郸农科所调查,被害重的棉株每株平均减产籽棉12.7克,有效铃数减少1.13个,用沸水泼种测定受害株的棉籽成熟度为79.5%,未受害株为87.2%。 因此,我们在1959-1962年对小造桥虫的发生规  相似文献   

11.
入侵性害虫——苹果绵蚜田间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6月中旬到10底在山东省莱阳市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的田间发生数量进行调查研究。在田间定点调查5株苹果树上苹果绵蚜虫落数量和虫落面积,并在其它苹果树上随机选择20个虫落,计数每个虫落中苹果绵蚜的活体数,从而计算单位面积虫落中苹果绵蚜的平均数量。分析指出,以计算法求得的虫落中苹果绵蚜的实际数量为指标,既考虑了苹果绵蚜虫落的数量和大小,也考虑了单位面积虫落中苹果绵蚜活体数,并且把被苹果绵蚜蚜小蜂寄生的僵蚜排除在外,能较客观地反映出田间实际情况,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表示苹果绵蚜田间数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长春地区1976年—1988年引起小儿肺炎的135株3.7型腺病毒核酸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结果表明:75株7型腺病毒经BamHⅠ、BelⅠ、BglⅠ、XbaⅠ、SmaⅠ、HindⅢ分析后表现为二个基因组型—7b和7d。其中60株7b(88%),流行于1976—1988年;15株7d(12%)自1982年出现逐年增加,到1987—1988年的5株都是7d。60株3型腺病毒被BglⅡ、BamHⅠ分析后表现为三个基因组型,我们用3Ⅰ、3Ⅱ、3Ⅲ代表它们,其中S6株3Ⅰ(93.3%)流行于1976—1888年;3Ⅱ、3Ⅲ散在分布。通过临床资料整理,发现该地区3.7型腺病毒的不同基因组型在毒力致病性上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1983年棉花蕾铃期棉蚜发生情况。从7月上旬到9月上旬发生量超过往年同期的10倍。绘出了蚜虫数量的对数值和生理时间关系图,描述了棉蚜种群下降过程中年龄结构变化及其与寄生率变化的关系。在棉蚜种群下降过程中Ⅰ龄若蚜占百分比下降表明成蚜生殖力下降。高密度组Ⅱ龄若蚜百分比下降,表明Ⅰ龄若蚜死亡率增大。高密度组成虫比例下降是因为有翅若蚜比例高。上述年龄结构变化和寄生率关系密切,表明蚜群下降到低水平时寄生率上升不完全由于寄生蜂增殖,而Ⅰ、Ⅱ龄若蚜比例下降、有翅若蚜增加和高龄若蚜比例上升中是重要原因。棉株不同位置棉蚜寄生率没有差异。寄生率和单位面积内的蚜虫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洪雅林场不同年龄柳杉林赤腹松鼠危害情况,测量各年龄段被害木与健康木的生长差异,计算出单株材积损失率,用回归拟合危害程度与单株材积损失率的关系,计算当地柳杉经济允许损失水平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材积损失率与危害等级均成正相关。赤腹松鼠危害造成的材积损失率随着树龄略有差异,10~12年、13~15年生柳杉林的经济允许材积损失率分别为2.411%和2.742%,对应的新危害指数(∑(各危害级株数×危害等级)/(调查株数×危害最高级)×100%)为2.42和2.92。  相似文献   

15.
二化螟为害蕉藕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化螟为害蕉藕过去尚未曾有报导。今年7月底8月初我在平阳县宜山、金乡等地调查,发现早稻收割后,第二代二化螟幼虫从稻草内爬出转移到晒草场附近的蕉藕上取食为害,并能继续发育化蛹和羽化。据7月25日在金乡区调查200株蕉藕,被害率高达99%。剥查10株有二化螟幼虫338头,平均每株有虫33.8头,最多一株有史高达86头,最少也有7头。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新型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生命表参数及种群动态的影响.2010-2011年以常规棉中棉所49为对照,对新型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在室内进行了生物测定和田间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和常规棉相比,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上棉蚜的净增值率降低81.69%,差异达显著水平;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分别降低65.00%和13.01%,但差异不显著;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分别增加5.54%和154.19%,后者差异达显著水平.和常规棉相比,2010年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百株苗蚜、伏蚜和秋蚜的数量分别降低10.79%、37.18%和17.49%,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2011年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百株苗蚜的数量增加2.03%,伏蚜和秋蚜的数量分别降低37.41%和64.03%,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的结构和格局动态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赖江山  张谧  谢宗强 《生态学报》2006,26(4):1073-1079
重庆丰都世坪森林公园的常绿阔叶林是长江三峡库区低海拔区残存的较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在此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群落设立1hm2固定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通过乔木层优势种群结构和格局研究,探讨群落的特点和动态.结果表明(1)此群落的优势树种是小红栲(Castanopsis carlesii)、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2)小红栲和丝栗栲种群立木级结构呈不规则金字塔型,幼苗储备丰富,为增长种群,种群从Ⅰ、Ⅱ级幼苗发育到幼树过程中的死亡率较高,中等径级的株数偏少.枫香种群幼苗缺乏,为衰退种群.(3)应用偏离指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及Morisita指数,在10×10m2尺度下对优势种群进行格局分析,发现3种优势种群成树总体上均为集群分布;小红栲和丝栗栲种群在发育过程中分布格局是由集群分布过渡到随机分布,而枫香是由随机分布过渡到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18.
尚素微  冯明光 《生态学报》2006,26(10):3380-3384
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5月在杭州上空诱获桃蚜(Myzus persicae)的迁飞性有翅蚜2351头,将其带回室内在(21±1)℃和12L∶12D条件下单头饲养12d,其中639头在定殖后7d内发病死亡,初始感染率达27·2%。在病死有翅蚜中,99·4%系5种蚜科专化性虫霉侵染所致,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的发生比例高达81·4%。带病迁飞的有翅蚜在发病死亡前具有一定生殖力,定殖后第6天平均累计产若蚜(2·4±0·13)头,远低于同期未带病有翅蚜产下的(11·6±0·33)头。在带病有翅蚜建立的后代蚜群中,接触传染在母蚜死亡2d后即可见到。在定殖后第12天,二级感染占总观察蚜群数的13·3%,三级感染占总观察蚜群数的4·4%,占二级感染蚜群数的33·3%。此时,未带病有翅蚜的后代蚜群的平均活蚜数达(50·6±2·30)头,而带病有翅蚜的后代蚜群平均仅有(21·5±1·98)头。结果表明,虫霉病能够通过寄主带病迁飞传至寄主迁入地,并在后代蚜群中相互传染而起到调节蚜虫数量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然天敌对苗蚜和伏蚜控制作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合理利用自然天敌,定量评价棉田自然天敌对苗蚜和伏蚜的控制作用。【方法】采用接虫罩笼法结合系统调查。【结果】发现苗蚜的主要自然天敌是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大部分时间能够有效的控制苗蚜种群在防治指标以下,控害指数高达91%;伏蚜主要自然天敌是蜘蛛、草蛉和龟纹瓢虫,由于其种群数量太少,益害比低,对伏蚜控害指数始终低于20%,无法有效的控制伏蚜种群。【结论】结果提示,应根据苗蚜和伏蚜自然天敌控制作用不同,制定合理的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亚洲棉与比克氏棉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观察分析了亚洲棉×比克氏棉杂种后代的形态表现及减数分裂行为。结果表明,野生比克氏棉的形态性状遗传传递力较强,F_1在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为15.14Ⅰ+5.29Ⅱ,二价体的平均交叉数为1.07;F_2的染色体构型为2.55Ⅰ+24.5Ⅱ+0.15 Ⅲ,二价体交叉数为1.83。F_2的开花习性表现异常,完全自花受精将有利于后代性状的快速稳定。F_2中分离出无腺体的植株,为将“油腺延缓形成”特性转育到栽培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