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三角帆蚌精子的发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报道了光镜和透射电镜下三角帆蚌精子的发生过程及其一系列重要的形态变化。包括核延长,染色质浓缩,线粒体逐渐融合并后移;胞质减少及鞭毛形成,精原细胞是精巢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细胞膜界限不明显,内质网发达,精母细胞开始出现中心粒,精细胞分化可分为3个阶段。成熟精子属原生型,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2.
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石安静  张兵 《水生生物学报》1987,11(3):i003-i004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外套膜细胞的超徽结构。外套膜内表皮细胞中,有具纤毛的柱状细胞,顶端具小分泌泡的杯状细胞,胞质中含大分泌泡以及线粒体聚集成群的柱状细胞四类。各类表皮细胞的细胞质电子密度和内含物均有差异。细胞核呈椭圆或棒形。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多分布在细胞核上方细胞的游离端。各类细胞游离表面都密生微绒毛,其中内表皮的柱状细胞还着生有纤毛,但无分泌泡。其余几种表皮细胞在细胞顶部都具有大小不等,电子密度不同的分泌泡。在外表皮中只观察到一般的柱状表皮细胞和胞质中具有成群线粒体的细胞两类。另外,外表皮细胞中具有较多的溶酶体。从三角帆蚌外套膜表皮细胞超微结构来看,内、外表皮都具有分泌和吸收机能。内表皮的纤毛柱状细胞有运动功能,而外表皮细胞有较强的消化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3.
褶纹冠蚌精子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电镜褶纹冠蚌精子的形态和结构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精子全长约40-43μm,由头部、中段和鞭毛组成。头部呈子弹头形,长约2.6μm,直径约1.5μm,内含细胞核,核属浓缩型,外被核膜,5个球形的线粒体构成了精子的中段,中段长约0.6μm,最大直径约1.8μm。近端中心粒位于核基部的凹陷处,并通过致密的无定形的基质与远端中心粒相连,远端中心粒与鞭毛领之间通过硬功夫个围中心粒器紧密相连,鞭毛长约37-40μm。精子顶体退化,仅由几个顶体囊泡组成。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了褶纹冠蚌精子球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精子球呈球形,直径约65-70μm,容纳2300多个精子.从外向内,精子球由非细胞层、表面层和内部区组成.非细胞层薄,厚约0.6μm,易碎.表面层厚约7.5μm,被分隔成许多辐射状排列的小室,单个精子头部位于小室内,指向精子球的中央,而精子的单个鞭毛由精子球的表面伸出.精子质膜在鞭毛领处与表面层相连,相邻精子间无细胞质桥相连.内部区呈球状,内含絮状物质.精子球从雄蚌出水管排出后,位于精子球外周的鞭毛沿固定方向不停地摆动,精子球翻滚着向前运动,且单个精子依次从精子球上脱落下来,最后精子球成为一中空的球,历时120h.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三角帆蚌幼蚌贝壳形态及体重的生长规律,采用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幼蚌一个生长周期内4个贝壳性状形态及体重性状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幼蚌的贝壳形态与体重的增长过程均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运用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估计出生长模型中的3个生长参数,得到在观测周期内各性状的生长极限值分别为,壳长9.216 cm、壳高4.985 cm、壳宽2.212 cm、全高8.262 cm、体重75.240 g;各性状的快速生长区间分别为壳长2.211 ~ 5.181月龄、壳高2.107 ~ 5.363月龄、壳宽2.712 ~ 5.470月龄、全高2.294 ~ 5.026月龄、体重4.247 ~ 8.065月龄,可见体重具有明显的生长延缓现象。各性状的瞬时增长率曲线均呈钟型,先增大到达生长拐点后又逐渐减小;瞬时增长加速度曲线为倒S型曲线,有最高和最低点;相对增长率在养殖初期最大,然后随着生长逐渐下降。上述结果可为三角帆蚌的养殖生态及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台湾东风螺精子发生和精子形态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柯才焕  李复雪 《动物学报》1992,38(3):233-238
透射电镜研究结果表明,台湾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精子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形态变化,主要有核逐步拉长、染色质浓缩、顶体形成、线粒体逐渐发达与融合以及中心粒演变为轴丝等过程。其中精细胞分化可分为6个时期。成熟精子的外形呈发丝状,由头部和尾鞭两大部分组成,头部包括顶体复合体和核,尾鞭可分为中段、主段和末段。精子的形态及功能与软体动物的系统发育有密切关系。本文还就台湾东风螺精子形成过程和形态与其它前鳃类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秀丽虾精子进行了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是要发现,秀丽白虾精荚中有形似外翻状的成熟精子,精子主体部凸面伸长约6-7um的单个棘突,主体部基部为非电子致密的均匀核,核膜呈半解体状态,帽状体中有约20根放射状纤丝和大量内含电子致密基质的膜泡,棘突和帽状构成顶体复合体,成熟精子中未发现中心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生物化学研究方法,采用弱酸去钙法成功除去无机成分碳酸钙,并保留完整的有机大分子,运用红外吸收光谱(IR)对其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珍珠有机质具有特定的IR图谱,且珍珠有机质可分为可溶有机质和不可溶有机质,可溶有机质在3298cm^-1,1658cm^-1,1547cm^-1,1534cm^-1等处有特征吸收峰,表明可溶有机质主要是蛋白质和色素分子形成的复合物,不可溶有机质在3281cm^-1,1655cm^-1,1524cm^-1等处有较强吸收峰,表明不可溶有机质主要是壳角蛋白。  相似文献   

9.
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在感染三角帆蚌瘟病病料组织后第3、5、7、9、11 d,运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主要消化器官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瘟病病毒(H.cumingii Plague Virus,HcPV)严重破坏了三角帆蚌消化器官的结构.主要消化腺肝损伤最为严重:光镜下,攻毒7 d内腺管肿大,管腔缩小,7 d后腺管细胞空泡化并形成多核体;电镜下,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结构破坏,病毒粒子增殖速度快.消化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胃、肠结构的破坏,胃肠基本结构及感染病毒后的病理变化相似:光镜下,攻毒7 d内胃肠结构变化不大,7 d后柱状细胞肿大,纤毛脱落,并伴有上皮细胞的脱落;电镜下,细胞器结构破坏,甚至空泡化,病毒粒子前期增殖较慢,后期增殖较快,但总体增殖速度比肝慢.  相似文献   

10.
日本沼虾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结合细胞化学方法对日本沼虾精子进行子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沼虾精子琪似外翻的伞状,无鞭毛,不运动的精子主要由前端棘突,中间帽状体和后主体部分组成,精子的核属非浓缩型,内布许多絮状物质,外无核膜包被,呈Feulgen阳性反应,位于后主体部内;中间帽状体的细胞质内含有一对中心粒和15-20根放射状排列的纤丝,纤丝在帽状体凸面中央汇聚并延伸成精子的棘突,棘突和放射状纤丝皆具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三角帆蚌控制水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如截污分流和污水集中处理,主要用于控制点源污染;二是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如微生物修复、底泥疏浚、化学法、人工湿地、水生植被恢复等,其目的是控制面源污染和加快湖泊的恢复速度[1—5]。上述研究方法单一或联合采用,已在一些湖泊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以汉阳莲花湖为例,在实验室多次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引入三角帆蚌,研究利用三角帆蚌控制浮游植物的过量生长。1材料与方法莲花湖已经严重富营养化,水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外来种池蝶蚌引入的生态风险,对池蝶蚌(C)与三角帆蚌(S)及其杂交种正交F1(三角帆蚌♀×池蝶蚌♂,SC)、反交F1(池蝶蚌♀×三角帆蚌♂,CS)幼蚌的低氧、干露和重金属汞耐受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幼蚌对低氧、干露和重金属汞均有不同程度的耐受能力.其中CS 的窒息点最低(0.92 mg·L-1),对低氧的耐受力最强,其次是C和SC,窒息点分别为1.04和1.10 mg·L-1,S窒息点最高(1.31 mg·L-1),方差分析表明S与其它3种差异均极显著(P<0.01),耐低氧能力最弱.C、SC和CS的干露耐受力无明显差异,但要显著强于S(P<0.01).根据4种幼蚌72 h和96 h对汞的半致死浓度的耐受力由强至弱依次为C>CS>SC>S.表明池蝶蚌的耐受力显著强于三角帆蚌,今后应加强对池蝶蚌的监控和防范力度,以避免对中国的特有种三角帆蚌构成生存威胁.  相似文献   

13.
三角帆蚌食性及摄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三角帆蚌( Hyriopsis cumingii) 属滤食性双壳贝类, 通过滤水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等食物, 可使水质得到相应改善。作者在水库已连续多年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三角帆蚌净水试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贝壳珍珠层颜色的遗传规律,为珍珠层颜色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利用三角帆蚌紫色和白色选育品系进行自交和正反杂交,建立了白色♂×白色♀、白色♂×紫色♀、紫色♂×白色♀和紫色♂×紫色♀4个交配组合,统计分析了每个交配组合子代的珍珠层颜色分离情况.结果显示,白色自交组合的子代贝壳珍珠层颜色全部表现为白色,没有发生颜色分离;杂交组合的子代珍珠层颜色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全部表现为紫色,二是颜色发生分离,且紫色和白色个体比例符合1∶1的比例关系;紫色自交组合的子代珍珠层颜色也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全部表现为紫色,二是颜色分离出紫色和白色,且比例符合3∶1的比例关系.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受遗传基因控制,可以稳定遗传,属质量性状.珍珠层紫色性状对白色性状为显性,两种颜色性状均不存在母性遗传.白色个体为隐性纯合体,选育纯化较为容易,而紫色个体既有显性纯合体又有杂合体,选育纯化相对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三角帆蚌五个野生群体线粒体DNA 16S rRNA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主要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及巢湖)三角帆蚌5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得到473bp的碱基序列,没有发现插入/缺失突变的核苷酸位点。检测到了32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共7种单倍型。鄱阳湖群体的222(C→G)和325(A→G)位点,太湖群体的233(A→G)位点,巢湖群体的40(A→G)、138(A→T)和294(C→T)位点,洪泽湖群体的241(A→C)位点的变异可以作为区分群体分子遗传标记位点。洞庭湖群体未发现特异位点。在5个群体间鄱阳湖群体多态性位点、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多态性和单倍型数量4个指标都最高,表明鄱阳湖群体具有最为丰富的遗传结构,遗传变异最大,可作为三角帆蚌选育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16.
利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ldraco)、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实验,分析了幼虫在寄主鱼上的寄生周期和脱落数量与寄主种类、寄主鱼单尾体重的相关关系.以未寄生幼虫的罗非鱼为空白对照,测定分析了罗非鱼在幼虫寄生前、脱落后主要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黄颡鱼、罗非鱼平均每千克体重脱落稚贝的数量分别为(26 435±6 430)只、(26 327±3 091)只,两种寄主鱼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脱落的稚贝数量随着寄主鱼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并呈显著线性相关.在水温(24±1)℃条件下,黄颡鱼组、罗非鱼组的稚贝脱落高峰分别出现在寄生后的第8 d、第7 d,罗非鱼组表现为明显的"早脱落"现象.罗非鱼在寄生前后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糖(Glu)、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均未出现显著变化,而血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下降(P=0.001,0.020).未寄生组罗非鱼的7项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实验结果将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相关营养因子的探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