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前麝鼠香是麝香最好的天然替代物,麝鼠香来源于麝鼠生殖系统中的香腺,已发现其香腺中分泌细胞和支持细胞是麝鼠泌香的关键。本研究通过组织形态、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鉴定方法,初步描述了麝鼠香腺的发育过程。麝鼠香腺的形态结构显示其由小到大再至非泌香期萎缩;HE染色及组化结果显示,香腺在发育初期富含颗粒饱满的腺泡,雄激素分泌处于较低水平,分泌细胞数量较少,随着进一步发育,雄激素水平及分泌细胞数量逐渐升高,在两个月时达到最高,腺泡逐渐变大成熟并开始释放麝鼠香等分泌物;在泌香末期,腺泡逐渐被结缔组织取代。以上结果将有助于麝鼠香腺发育及分泌机制的研究,为提高麝香产量及实现体外泌香建立基础。另外,我们成功分离并鉴定了分泌细胞和支持细胞,以期为后续建立体外泌香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究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在不同年龄和泌香期与非泌香期香腺的组织结构变化,为深入研究林麝香腺发育和麝香分泌机制提供基础资料。收集6只雄性林麝的香腺组织,包括泌香期2岁龄林麝1例,非泌香期6月龄、2岁龄、4岁龄、6岁龄和8岁龄林麝各1例,采用大体解剖、石蜡切片及常规H.E染色技术,对香腺的形态、组织特征及腺泡直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林麝香腺位于腹部阴囊与腹脐之间,与阴囊的距离约为4.5 cm。根据功能,香腺可划分为香囊部和腺体部。负责分泌麝香液的腺体组织为肉眼可见的白色颗粒,嵌入腺体部肌层深处并环绕香囊颈分布。6月龄林麝香腺已具有成熟腺体结构,但腺上皮仍处于休止状态;成年林麝香腺的腺泡则增大且数量增多。成年林麝泌香期腺泡被挤压成团状分布,上皮游离面破碎不整,腺泡腔内含有大量明显的颗粒状分泌物与细胞碎屑混合堆积;非泌香期腺泡直径显著大于泌香期(P < 0.01),2岁林麝腺泡表现为紧密排列的椭球形,而4岁及以上的腺泡则呈不规则团状分布,腔内可见颗粒物,且4岁、6岁和8岁的腺泡直径无显著差异(P > 0.05)。林麝香腺组织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泌香能力与生长阶段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森林革蜱雌蜱唾液腺的结构与变化(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革蜱 (DermacentorsilvarumOlenev)雌蜱唾液腺由唾液腺管和大量的腺泡组成。从假头基到唾液腺末端 ,唾液腺管分为三部分 ,即中央腺管、主分支腺管和小叶管。球状的腺泡分布在各级腺管上。气管和中央腺管并行。腺泡呈圆形或近圆形 ,表面呈褶皱状 ,并有细小的气管分布。饥饿雌蜱唾液腺长度短 (5 4 7 3 3 μm) ;吸血后长度增加 ,吸血后 3天达到最大值 (1 1 0 9 40 μm)。从吸血后 3天到饱血后前 3 天 ,无明显变化 ,饱血后 4天明显缩短 (5 0 0 0 0 μm)。饥饿雌蜱的腺泡直径短 (45 2 4 μm) ,吸血期逐渐增大 ,吸血后 5天达到最大值 (74 1 0 μm)。饱血后腺泡逐渐萎缩并于饱血后 4天退化。  相似文献   

4.
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株NmuMG于4种不同培养系统中,利用内分泌素诱导后都可形成类腺泡细胞。唯有其中以培养于EHS-Insert’系统之细胞,最早于12小时就形成类腺泡结构,以后试验而将带有5种不同表现质体的NMuMG细胞培养于EHS-Insert’系统,经体外培养3~6天,转染乳牛BCN/GFP,经删减过后的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白细胞介素-6(IL-6)在小鼠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通过胰胆管结扎的方法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分离小鼠胰腺腺泡细胞。采用ELISA方法检测胰腺组织或腺泡细胞裂解物中的细胞因子;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检测组织或细胞中IL-6或ERK表达。结果:IL-6浓度在胰腺组织和腺泡细胞中显著增加(P0.05)。在离体原代小鼠腺泡细胞,TNF-α刺激增加IL-6释放(P0.05);与此同时,IL-6刺激可增加其它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两者都涉及ERK MAP激酶通路。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抑制IL-6刺激引起白细胞介素-6(IL-6)和人巨嗜细胞激活蛋白-1(CCL2/MCP-1)释放。最后进一步证实,IL-6激活人胰腺组织中的ERK。结论:IL-6在急性胰腺炎中增加,激活炎症通路并加重急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6.
红腹锦鸡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胃肠道5-羟色胺(5-hydroxtryptamine,5-HT)、胃泌素(gastfin,GAS)、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3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5-HT细胞在空肠和直肠分布密度最高,回肠和盲肠次之,十二指肠较少,腺胃和肌胃最少;GAS细胞在十二指肠和直肠分布密度最高,其次是空肠和盲肠,腺胃部最低,肌胃则呈免疫阴性;SS细胞数量较少,在直肠、盲肠处分布密度相对高,其次是十二指肠和空肠,腺胃部最低,肌胃则呈免疫阴性.3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杆状和不规则形,其中以圆形、椭圆形为主.细胞分布于固有膜、黏膜上皮细胞基部、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基部或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红腹锦鸡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与其内、外分泌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胚泡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EGE及其受体在胚泡着床前后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转录和表达。结果显示:未孕和受精后第4-5天,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细胞仍呈EGF,EGF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阴性着色,受精后第4-5天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GF及其受体转录和表达较未孕期增强,受精后第6天,EGF及其受体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阳性着色主要分布于初级蜕膜带(primary decidual zone,PDZ);随着胚泡植入的进行,PDZ区蜕膜细胞EGF及其受体的转录和表达明显减少,而PDZ周围蜕膜细胞EGF及其受体的转录和表达增强,结果提示,EGF是小鼠胚泡着床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8.
麝鼠泌香期香囊腺形态及组织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玉山  周爱莲 《兽类学报》1996,16(2):151-154
麝鼠香囊腺由腺细胞、支持细胞和排香管组成。其分泌腺属复管泡状腺。发育初期的腺泡胞质内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同、光滑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中心粒和线粒体、香腺细胞间连接发达,桥粒、半桥粒广为分布。胞质内含有电子致密度高和电子致密度低的两种分泌颗粒。其分泌方式为顶浆分泌。  相似文献   

9.
我们曾观察到大鼠经γ-射线照射后胰淀粉酶活性降低和分泌减少[1],为进一步探讨照射后胰酶分泌减少的机制,本研究制备出分散的大鼠胰腺腺泡悬液并以不同浓度的~3H-二苯羟乙酸-3-喹咛环酯(~3Hquinuclidinyll benzilatc,简称~3H-QNB)进行M受体结合测定,同时观察胆碱能介质氨甲酰胆碱刺激腺泡所引起的淀粉酶释放反应。结果表明,γ-射线10Gy照射后3天,大鼠分散的胰腺腺泡在氨甲酰胆碱刺激时淀粉酶释放量减少到对照的50%,腺泡M受体与~3H-QNB最大结合量(Bmax)减少到对照的38%,伋M受体与~3H-QNB结合的解离常数(K_D)无改变,说明胰腺腺泡细胞M受体数量的减少可能是照射后胰腺腺泡分泌淀粉酶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工蜂咽下腺的结构及形态,为蜜蜂形态学和蜜蜂生理学以及王浆分泌生理提供新知识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HE染色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从形态学和细胞学水平对意大利工蜂咽下腺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尽探究和分析.意大利工蜂咽下腺由多个卵圆形腺泡组成,每个腺泡的直径约为120×180 μm,腺泡之间有微气管相连,腺泡外侧有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胞体直径约为12μm.每个腺泡是由多细胞构成,最外层有0.1 ~0.2 μm的结缔组织膜,内部有壁细胞、酶原细胞和王浆分泌细胞,其中王浆分泌细胞分布较多,细胞直径约为16 ~ 18 μm,细胞核直径约为6μm. 由咽下腺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类型推断,意大利工蜂咽下腺主要分泌王浆,也具有分泌消化酶的功能,同时了解到分泌消化酶和王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高效的成年小鼠胰腺腺泡细胞钙振荡的激光共聚焦成像研究方法。方法:取成年昆明小鼠胰脏,用胶原酶法急性分离得胰腺腺泡细胞,加荧光染料fluo-4-AM标记胞内钙;以乙酰胆碱(ACh)为兴奋剂作用于胰腺腺泡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发射488 nm激光并同步、实时、动态地记录此过程中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钙振荡。结果:1一定浓度的ACh(如100 nmol/L)可稳定地激发胰腺腺泡细胞产生典型钙振荡,且此钙振荡可被阿托品完全阻断;2胞浆内不同部位的钙振荡有强弱不同,但呈同步变化节律;而不同细胞间的钙振荡强弱和节律往往不同;3钙振荡的幅度和节律与Ach具有剂量依赖效应。结论:小鼠胰腺腺泡细胞钙振荡的激光共聚焦成像研究方法简单易行、直观形象、高效、灵活,可作为常规方法使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蟋螽是直翅目中唯一具有吐丝筑巢行为的类群。本研究旨在探讨蟋螽丝腺的结构特点。【方法】应用解剖学观察、免疫荧光、苏木精-伊红染色、PAS苏木精染色、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方法从细胞水平对黑缘烟蟋螽Capnogryllacris nigromarginata丝腺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黑缘烟蟋螽丝腺由导管和腺泡构成。腺泡由鞘细胞延伸形成的结缔组织鞘包围。腺泡的主体有4种细胞,分别为Ⅰ型分泌细胞、Ⅱ型分泌细胞、围细胞和腔细胞。Ⅰ型和Ⅱ型分泌细胞为大的腺细胞,形状不规则。分泌细胞细胞核很大,胞质内有大量的内质网和分泌颗粒。Ⅰ型分泌细胞靠近腺泡中心,PAS-苏木精染色表明Ⅰ型分泌细胞内含糖蛋白,Ⅱ型分泌细胞在腺泡外周,位于Ⅰ型分泌细胞与围细胞或结缔组织鞘之间。腔细胞分散在分泌细胞之间,包围形成胞外运输分泌物的通道。围细胞与鞘细胞接触,具有由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微绒毛腔,胞质内有大量的线粒体。围细胞微绒毛腔与腔细胞包围的细胞外运输通道相连,分泌细胞分泌的颗粒聚集在分泌细胞和胞外运输通道之间的连接处,并将分泌物排出至胞外运输通道。多个腺泡的胞外运输通道汇集到由单层细胞组成的丝腺导管。单层导管细胞靠近管腔外围具有规则排列的质膜内陷和大量伸长的线粒体;靠近管腔的一侧具连续的细胞膜突起,在导管壁的表皮下紧密排列。【结论】黑缘烟蟋螽丝腺分泌细胞分为Ⅰ型分泌细胞和Ⅱ型分泌细胞。分泌物质产生及分泌过程依次经过分泌细胞、腔细胞包围的胞外通道、分支导管、总导管和唾窦。其中在腺泡细胞之间,分泌物向外运输过程中,围细胞微绒毛腔的微丝束可能对分泌物的外排提供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局部给氧促进兔耳缺血性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28只大耳白兔,双耳背各造成直径2.5cm全层皮肤缺损,结扎中央血管神经束及后边缘动静脉,形成缺血创面。56个创面随机分为七组:A组(-50mmHg负压同时给氧,浓度为40%±5%,每日4小时)、B组(持续-50mmHg负压4小时继之局部给氧1小时)、C组(负压治疗4min,停止1min,每日4小时,之后给氧1小时),D组(-50mmHg负压治疗每日4小时)、E组(-125mmHg负压治疗每日4小时)、F组(单纯给40%±5%氧1小时)和G组(空白对照)。在创面形成第0、1、3、5、7、10、14、18天拍照,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愈合时间;在各时相点切取创面标本,组织学观察创面肉芽、上皮生长、水肿和炎细胞,Ki67免疫组化标记增殖细胞并计算增殖指数,TUNEL法计算凋亡指数。结果:负压给氧组在相同时相点创面愈合率高于单纯负压、氧疗或空白组(P<0.05),创面肉芽生长快,水肿和炎症轻,细胞增殖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联合局部给氧能显著促进兔耳缺血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对麝鼠(Ondatra zibethicus)去势,探讨睾丸切除对麝鼠香腺形态和麝鼠香成分的影响。6只成年雄性麝鼠,随机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麝鼠香腺内香液排尽后,施行去势手术。去势30 d后,麻醉处死动物,采集和分离麝鼠的血清备用,然后采集麝鼠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和麝鼠香中的睾酮(T)含量。取香腺,测量其长度,H.E染色观察香腺组织结构的变化,并测量腺细胞直径。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麝鼠香化学成分。去势组的血清中睾酮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t=5.270,P 0.01),去势组麝鼠香中睾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3.229,P 0.05)。形态学上,去势组和对照组的麝鼠香腺长度无显著差异(t=1.243,P 0.05)。组织学上,去势组腺细胞直径显著缩小(t=9.434,P 0.01)。麝鼠香中,去势组和对照组含量最高的3类成分相同,均为大环类、类固醇和脂肪酸。其中,去势组的大环类物质含量显著升高(t=﹣3.084,P 0.05),而类固醇含量极显著降低(t=3.407,P 0.05)。完成建立麝鼠去势模型,切除睾丸后导致麝鼠香腺腺细胞形态和麝鼠香成分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李兆英  余红梅  孙艳  孙婧 《昆虫学报》2016,(10):1079-1085
【目的】咽下腺(hypopharyngeal gland)是蜜蜂重要的外分泌腺,是工蜂合成和分泌蜂王浆的主要腺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咽下腺的胚后发育特点。【方法】通过组织形态学、Brd U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细胞凋亡检测等技术,对中华蜜蜂工蜂咽下腺的胚后发育过程及组织结构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中华蜜蜂工蜂的咽下腺起源自预蛹阶段口器内壁的陷入,细胞分裂活动的高峰期集中在蛹发育的前3 d,随后分裂细胞数减少,并一直持续到蛹发育的第7天左右结束;分泌腺泡的出现大约在蛹发育的第5天。到蛹发育的末期,咽下腺已基本形成,但是没有发育完全;哺育蜂的咽下腺高度发育,分泌活动旺盛;采集蜂的咽下腺中有许多分泌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中蜂工蜂咽下腺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模式,为昆虫咽下腺的发育和功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GTPγs对柴胡皂甙(I)刺激胰腺腺泡酶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柴胡皂甙(I)[SA(I)]刺激大鼠胰腺腺泡酶分泌的信号传导通路,研究了GTPγs对SA(I)剌激通透腺泡细胞酶分泌的影响.用SLO通透细胞的同时,加入GTPγs在15min期间能诱发酶分泌,10'mol·L-1GTPγs有最大促泌效应.GTPγs浓度依赖性的增强SA(I)促酶分泌作用,l0-7 mol·L-1 GTPγs导致10-5mol·L-1 SA(I)刺激酶分泌量增加到1.6倍.用SLO预通透腺泡10min后,加入GTPγs使SA(I)刺激酶分泌的量-效曲线左移,SA(I)的EC50从2 0×10-5mol·L-1减小到1 0×10-5mol·L-1.以上结果提示,SA(I)活化受体偶联的G蛋白包括在其刺激酶分泌的信号传导通路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胚泡注射法制作嵌合体对家兔交配后96,120和144小时的ICM细胞的发育能力进行了研究。供体胚胎取自青紫兰灰免,受体胚胎取自新西兰白兔,结果表明96和120小时供胚的ICM细胞与96小时受胚胚泡组合后均能参与发育,形成嵌合兔,144小时者未获得嵌合体。由于120小时的ICM细胞发育的2只表型为雄性的嵌合兔,其中1只不育,其性腺和外周血核型表明不育兔为xx/xy性嵌合,性腺中有处于不同发育程度的卵巢和精细管,外周血含xx和xy两种核型。本实验结果首次证明家兔交配后120小时胚泡的ICM细胞仍具有参与嵌合体发育的能力。它不仅能参与体细胞的分化,并具有形成生殖细胞的能力。交配后144小时胚泡的ICM细胞其发育能力似乎已发生了局限。  相似文献   

18.
SD大鼠和Beagle犬大唾液腺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玉英  白文霞  苏宁 《四川动物》2005,24(4):620-622,F0004
目的-研究及观察SD大鼠和Beagle犬大唾液腺正常比较组织学.方法-SD大鼠和Beagle犬三对大唾液腺剖取后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和PAS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SD大鼠腮腺是纯浆液腺,Beagle犬腮腺属混合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偶见小的粘液细胞群.SD大鼠的下颌下腺属于以浆液腺泡为主的混合腺,Beagle犬的下颌下腺属于以粘液腺泡为主的混合腺.SD大鼠与Beagle犬的舌下腺均为粘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腺.Beagle犬的眶腺亦是以纯粘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腺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局部给氧促进兔耳缺血性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28只大耳白兔,双耳背各造成直径2.5cm全层皮肤缺损,结扎中央血管神经束及后边缘动静脉,形成缺血创面。56个创面随机分为七组:A组(-50mmHg负压同时给氧,浓度为40%±5%,每日4小时)、B组(持续-50mmHg负压4小时继之局部给氧l小时)、c组(负压治疗4min,停止1min,每日4小时,之后给氧1小时),D组(.50mrnHg负压治疗每日4小时)、E组(-125rnmHg负压治疗每日4小时)、F组(单纯给40%±5%氧l小时)和G组(空白对照)。在创面形成第0、1、3、5、7、10、14、18天拍照,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愈合时间;在各时相点切取创面标本,组织学观察创面肉芽、上皮生长、水肿和炎细胞,Ki67免疫组化标记增殖细胞并计算增殖指数,TUNEL法计算凋亡指数。结果:负压给氧组在相同时相点创面愈合率高于单纯负压、氧疗或空白组(P〈0.05),创面肉芽生长快,水肿和炎症轻,细胞增殖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联合局部给氧能显著促进兔耳缺血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用酶细胞化学和示踪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睾丸间质细胞中多泡体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溶酶体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睾丸间质细胞中多泡体的形成可分三个阶段:首先,一些含内吞物质的泡状结构进入高尔基体区域,与那里的小泡融合,形成内含少量小泡的前多泡体;然后,前多泡体互相融合,形成体积较大、基质电子密度低、内含小泡排列稀疏的低电子密度多泡体;最后,低电子密度多泡体通过表面长出微绒毛样结构并不断断裂的方式去除多余的界膜,形成体积较小、基质电子密度高、内含小泡排列紧密的高电子密度多泡体。因此,多泡体的形成既与内吞活动有关,又与高尔基体区域小泡有关。前多泡体和低电子密度多泡体不含溶酶体酶。在多泡体形成过程中,只有到高电子密度多泡体阶段,才与溶酶体发生关系,从溶酶体中获取溶酶体酶。多泡体形成后,常与自体吞噬泡靠近,可能参与睾丸间质细胞的自体吞噬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