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土壤添加Pb和叶面喷施Pb溶液的方式,分别研究了土壤Pb和大气Pb在玉米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规律和Pb污染浓度与籽粒Pb含量、叶片Pb含量与籽粒Pb含量的相关性,以及土壤Pb和大气Pb对玉米籽粒Pb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土壤添加Pb后,玉米各器官中Pb含量表现为根>茎>叶>籽粒,且主要富集在根系中;叶面喷施Pb后,玉米各器官Pb含量大小顺序是叶片>茎、根>籽粒,且主要富集在叶片中;随着土壤和大气Pb浓度的增加,玉米各器官Pb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中的Pb含量与土壤和叶片Pb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施加Pb的毒性临界值为118.95 mg·kg-1;大气Pb对玉米籽粒的贡献率为53.7%,土壤Pb对玉米籽粒的贡献率为46.3%,说明大气Pb通过叶面传输是玉米籽粒吸收Pb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因具处理方式多样、可因地制宜、对环境影响小、处理成本低等特点,目前微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本文从原理、技术及处理工艺三方面综述了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及土壤微生物修复再今后发展方向和趋势,为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污染土壤的酶学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土壤酶在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污染土壤的酶修复具有专性强、适应性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等特点。文中综述了土壤酶对污染土壤修复的优势,酶的固定化技术与方法、氧化还原酶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介绍了用于土壤修复的酶的来源及主要特征,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综述了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现状,着重讨论了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及其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介绍了真菌-细菌协同修复石油污染耕地以及该技术与秸秆填埋发酵相集成修复油-盐混合污染耕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大气-土壤-小麦生态系统中铅的分布和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铅在国道附近大气-土壤-小麦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及其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大气中铅浓度与汽车流量成正比,而与风速、温度等相关性不明显;距公路越远,土壤及小麦中铅的含量越高,含是与距离呈一定的匀相关性,5m及60m为其转折点;铅在土壤中由上上及在小麦体中由根向茎、穗的迁移较小;小麦各器官中铅含量大小依次为根〉叶〉穗〉茎〉籽。叶片、穗尚从大气中直接部分铅。在小麦不同生长阶段中,各器官积累铅量不同,其积累  相似文献   

6.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与土壤酶活性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不同油浓度污染土壤经过两个为期125d的生物修复后的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脂肪酶的酶活变化,分析了土壤中3种酶活性的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油浓度的增加,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下降,脂肪酶活性增加;经过生物修复后,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第二周期要比第一周期提高,而脂肪酶活性下降;这3种土壤酶活性变化受污染物浓度影响不显著,但不同浓度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要大于对多酚氧化酶和脂肪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生物修复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因其环境友好、高效且无二次污染并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问题而受到关注,已经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梳理和凝练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状况,本专刊收录了该研究领域的16篇论文,分别从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联合修复、重金属吸收积累的相关分子机制、资源化再利用等方面,详细阐述生...  相似文献   

8.
土壤添加玉米秸秆对小麦Pb毒害缓解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盆栽和网室盆栽的方法研究了Pb污染土壤上玉米秸秆对小麦幼苗生物效应、成熟期籽粒Pb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讨了玉米秸秆缓解Pb毒害小麦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添加3g/kg和6g/kg的玉米秸秆对Pb污染土壤上小麦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缓解Pb对小麦的毒害.具体表现为,与对照相比,小麦幼苗根长、芽长、植株干重增大,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升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下降,小麦成熟期籽粒Pb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以及生物产量升高.  相似文献   

9.
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土壤淋洗修复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污染土壤治理技术,适合于快速修复受高浓度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土壤与沉积物。本文综述了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的特点、技术流程、土壤淋洗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指出异位土壤淋洗修复技术因修复效果稳定,易于实现系统控制和废弃物减量化等优点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天然螯合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环境友好型淋洗剂正逐渐取代人工螯合剂和化学表面活性剂成为土壤淋洗剂研究的主流方向,而现代超分子化学的引入和发展有可能对复合污染土壤的高效淋洗修复研究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49,自引:4,他引:149  
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采用物理化学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根据其作用和过程和机物,物理化学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固化,土壤淋洗和动电修复;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稳定,植物挥发和植物提取,本文就各种修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实用性及其国际研究与发展动态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1.
小麦珠心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衰退前的珠心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大多数珠心表皮细胞和离胚囊较远的珠心细胞有较大的核质比,细胞质中游离核糖蛋白体的密度较大;线粒体和质体数量较多,形态上也有较大变化;有具活跃分泌功能的高尔基体和少量或长或短的粗糙内质网槽库;细胞中有或多或少的小液泡,其中常常含有被消化的细胞质碎片;细胞壁上有很多纹孔和胞间联丝与邻近细胞相通。在离胚囊稍近的珠心细胞中,粗糙内质网迅速增生,出现平行内质网槽库和同心内质网环,后者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成为一种自噬结构。同心内质网环包围的细胞质被消化后往往形成小液泡。通过新液泡的形成,原有液泡的扩大和合并,珠心细胞形成大的中央液泡。这时,珠心细胞呈现薄壁组织细胞的典型特征。此后,胚囊进一步扩展??引起这些珠心细胞衰退和死亡。  相似文献   

12.
高分化潜能小麦胚性悬浮系的建立及保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小麦具高度植株再生潜能的优质胚性悬浮系的建立与保持方法。Ⅱ型胚性愈伤组织在改良MS液体培养基中增殖快,分散好,两周左右即可建立起优质悬浮系;在改良N6液体培养基中增殖较慢,较易形成块状结构;AA液体培养基不适于小麦胚性悬浮系的培养。长时间悬浮培养后,小麦胚性悬浮系再生能力下降,在NBD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转回液体培养可使其再生能力得以保持与恢复。  相似文献   

13.
小麦的小孢子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孢子培养是在花药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再生体系,其在植物育种中的作用一直受到关注.但是,由于培养技术的限制,小麦(Triticum aestivum)小孢子培养还未能推广应用.近年来小麦小孢子培养发展很快,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小麦叶片细胞周质微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铜网粘附-负染色法,并结合超薄切片,对小麦幼叶和成熟叶片细胞内的周质微管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 粘附于铜网支持膜上的质膜片段,往往包含一个组织中心的微管体系。微管组织中心具有电子致密度很高的浓密物质。微管从组织中心呈辐射状或扇形分布。微管之间,有单个或数根成束排列, 有的相互平行,有的则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结构。微管的外径为24—24.76毫微米,最大长度为12微米。(2) 周质微管与质膜之间有密切联系,两者之间有连丝结构(“桥”)相连接。微管-桥-质膜三者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3) 不仅质膜能粘附于铜网的福尔马支持膜上,分离原生质体残留的细胞壁纤维素微丝也能粘附于其上。被粘附的网状排列的纤维素微丝与幼叶细胞中周质微管的网状排列相一致,说明周质微管与纤维素微丝排列方向的密切关系。(4) 正在迅速生长的幼叶细胞比成熟叶片具有更多的周质微管和小泡结构(Vesicles),显示这两种细胞器的数量与细胞生长及细胞壁增生加厚的活动强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小麦幼胚培养中的体细胞胚胎发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麦品种崇阳红麦和鄂思一号杂种一代幼胚培养具有再生植株的潜力。从一个幼胚经200天左右的连续培养获得530多株再生植株,并从中获得了典型的具有两极性的与愈伤组织块仅局部相连的胚状体。体细胞胚胎发生是小麦幼胚培养的主要途径,但受培养条件的影响,以MS培养基作基本培养基,低浓度2,4-D(0.4mg/1)和水解酪蛋白(1000mg/l)有利于体细胞胚胎发生。  相似文献   

16.
基因枪介导小麦成熟胚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成熟胚作为转化受体可克服小麦幼胚存在的受季节和幼胚发育阶段限制的缺点。以湖北省小麦品种‘鄂麦12’和模式品种‘Bobwhite’为材料,成熟胚为转化受体,优化基因枪转化法的轰击压力、轰击距离、选择剂等因素,建立以小麦成熟胚为转化受体的高效转化系统。结果表明:小麦成熟胚作为转化受体时,适宜轰击压力和轰击距离组合是900 psi、6 cm;成熟胚对选择剂G418的敏感性强于幼胚,轰击后需要延长恢复时间,选择剂G418的适合浓度为20~40 mg/L。在以上优化条件下小麦成熟胚转化频率达0.3%~0.9%,已初步建立基因枪介导的小麦成熟胚遗传转化系统。  相似文献   

17.
小麦苗期水分胁迫诱导差异表达cDNA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小麦幼苗为材料 ,采用mRNA差异显示方法和银染技术 ,对经过用 16 % (- 0 .5MPa)PEG - 6 0 0 0溶液处理不同时间而诱导表达的小麦基因进行分离 ,共得到cDNA差异片段 5 2条。经ReverseNorthern验证 ,检出阳性表达片段 15个 ,克隆并测序。经GenBank查询 ,11个片段序列与已知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 ,4个片段同源性非常低 ,可能为新基因。  相似文献   

18.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和产量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9个冬小麦品种进行子粒产量和氮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氮胁迫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子粒产量具有明显差异。缺氮条件下子粒产量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可划分为氮高效、中效和低效三类,氮高效品种在其中所占比例较少。在缺氮条件(N-)下,不同氮效率品种成熟期植株全氮含量差异不大,植株氮素积累量、氮效率(NUE)、吸收效率(UPE)和利用效率(UTE)均以氮高效品种最高,中效品种次之,低效品种最低。缺氮条件下较强的氮索吸收和利用能力是氮高效小麦品种氮胁迫条件下高氮效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基本亩数(X_1)、基苗氮肥(X_2)、孕穗期氮肥(X_3)、过磷酸钙(X_4)和氯化钾(X_5)用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X_4、X_1和X_2对蛋白质含量有显著作用,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作效应.利用计算机模拟选优,获得了本试验条件下蛋白质含量大于13%的5个农艺因素组合方案,X_1=172.35~186.75万/ha;x_2=116.6~123.6kg/ha;x_3=33.75~39.15kg/ha;x_4=333.9~448.8kg/ha;x_5=190.65~233.10kg/ha.  相似文献   

20.
Growth of wheat seedlings (Triticum aestivum L. cv. Mehran-89), in hydroponic culture, was affected by abscisic acid (ABA). Using salinity stress and exogenous ABA application (10-6 M) to enhance endogenous ABA level, the growth of roots was more suppressed than the growth of shoots. On the other hand, norflurazon, which inhibits ABA biosynthesis, reduced only the growth of shoot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