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益生菌制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主要讨论益生菌对乳糖消化的作用及对腹泻的治疗作用。1乳糖的消化与所有的成年动物一样,绝大多数成年人于幼时断奶后起,小肠刷状缘乳糖酶的活性便逐渐下降,故全世界大多数人消化乳糖的能力差。其结果是乳糖吸收不充分,大量进入肠道产生乳糖不耐受症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2.
探讨复合益生菌活菌制剂对慢性肝病患者血内毒素 (ET)的影响 ,明确此类药物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选择了 6 0例住院慢性肝病患者随机分组作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按照Child分级标准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6月选择ChildB级和C级慢性肝病病人 6 0例 ,随机分为 3组 :Ⅰ组为一般治疗组 ,ChildB级 4例 ,C级 16例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4~6 0岁 ;Ⅱ组为益生菌组 ,其中ChildB级 4例 ,C级 16例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4 0~ 6 8岁 ;Ⅲ组为乳果糖组 ,其中Chil…  相似文献   

3.
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是指采用现代发酵技术将益生菌与中药联合发酵,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畜禽免疫功能、保护畜禽健康的一种新型动物微生态制剂。文中通过调研近几年关于益生菌及中药微生态制剂等方面的文献,综述了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产生背景及菌种特点,并重点阐述了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与建议,以期为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儿肝移植术后益生菌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治疗小儿肝移植术后肠功能紊乱,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2例小儿肝移植术后肠功能紊乱,肠道感染,并监测血肝功能,血,大便细菌培养。结果:服药后患儿症状消失,肝功能好转。结论:益生菌制剂对小儿肝移植术后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调整肠道功能,改善消化道症状,防治其他病原菌感染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制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缓解期维持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两种方法,以益生菌及其近义词、溃疡性结肠炎等主题词检索Cochrane国际协作网随机对照试验(RCT)注册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1978-2009),所选文献符合缓解期UC的诊断标准,以美沙拉嗪为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2推荐的方法纳入文献,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包括629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复发率益生菌组与美沙拉嗪差异无显著性(OR=0.84,95%CI:0.59~1.19,P=0.33)。结论益生菌制剂与美沙拉嗪对于UC缓解期维持治疗的疗效相近,益生菌制剂是有效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维持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益生菌制剂对小鼠是否具有改善肠胃道的功能.方法:选用近交系实验小鼠,按"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检测程序和检验方法"检测,益生菌制剂的配制采用研磨后,溶解于无菌稀释液中,连续灌胃10~14d,剂量分别为人体推荐剂量的5,10,30倍(0.75,1.5, 4.5g/kg体重).结果:益生菌组小鼠粪便粒数、排便总重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首粒排黑便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能显著对抗地芬诺酯引起的肠抑制;益生菌组每克粪便中所含的双歧杆菌菌落数显著高于灌服前及对照组,其他指标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益生菌制剂对实验动物有一定的改善肠胃道功能.  相似文献   

7.
益生菌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对人体的有益作用越来越被关注,其在治疗众多疾病上有显著效果,本文将分析和总结益生菌对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方面的重要影响。益生菌通过黏液层、上皮层、肠相关淋巴组织这三个层次对肠道进行作用,并且增加黏液和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以及上皮细胞的存活力来增强肠道屏障,而且又可以发挥营养作用。在其对CKD的影响中,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可以降低尿毒症毒素,也可以减少免疫炎症的反应,提高肾功能和生活质量。益生菌组合剂量、益生菌与益生元组合方式都会影响益生菌制剂的效果,并且个体肠道的差异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也都对实验有影响。本综述包括了益生菌对CKD的潜在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的进展,对以后精准医疗模式下防治CKD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相似文献   

8.
益生菌制剂改善肠胃道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益生菌制剂对小鼠是否具有改善肠胃道的功能。方法:选用近交系实验小鼠,按“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检测程序和检测方法”检测,益生菌制剂的配制采用研磨后,溶解于无菌稀释液中,连续灌胃10-14d,剂量分别为人体推荐剂量的5,10,30倍(0.75,1.5,4.5g/kg体重)。结果:益生菌组小鼠粪便粒数、排便总重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首粒排黑便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能显著对抗地芬诺酯引起的肠抑制;益生菌组每克粪便中所含的双歧杆菌菌落数显著高于灌服前及对照组,其他指标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益生菌制剂对实验动物有一定的改善肠胃道功能。  相似文献   

9.
模拟消化环境对益生菌制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胃液及肠液的变化对益生菌制剂中活菌数量的影响 ,向服用者建议合理而有效的服用方式。方法 :采用四种益生菌制剂 ,溶于不同 p H值的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 ,不同的时间后进行活菌计数。结果 :四种益生菌制剂在高 p H值胃液 ,短时间作用后的存活菌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中的存活菌数 (P<0 .0 5 )。在人工肠液中经过不同时间的作用后 ,在较短时间点检测到的存活菌数明显高于在较长时间点检测到的存活菌数 (P<0 .0 5 )。结论 :建议服用者在进餐的过程中 ,服用益生菌制剂。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观察益生菌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6例肝性脑病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乳果糖组(A组)、益生菌联合乳果糖组(B组)。结果 三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水平、数字连接实验(NCT)均有改善,其中A、B组各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 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B组效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益生菌联合乳果糖能够显著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并降低血氨水平,减轻肝昏迷症状,达到治疗肝性脑病目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综合治疗及单独加用乳果糖,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值得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科临床益生菌制剂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儿科医生合理使用益生菌制剂提供帮助。方法抽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12月门诊处方1627024张,并将2月、10月含益生菌制剂的处方9173张按临床诊断进行分类,统计益生菌制剂使用情况,使用制剂,用药年龄,用药科室及疾病,益生菌制剂间的联用及与抗生素联用。结果1627024张门诊处方中含益生菌制剂处方为54950张,占总处方数的3.38%。54950张含益生菌制剂处方中,含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处方最多,为19052张,占34.67%(19052/54950);用药患者年龄≤1岁的处方43163张,占78.33%(43163/54950);来自感染消化科的处方31048张,占56.50%(31048/54950);2种益生菌制剂合用的处方765张,占1.39%(765/54950);与抗生素联用的处方13641张,占24.82%(13641/54950)。2月、10月共9173张含益生菌制剂处方中,用于消化道疾病5717张,占62.32%(5717/9173);呼吸系统疾病2389张,占26.04%(2389/5717);新生儿黄疸541张,占5.90%(541/5717);过敏性疾病525张,占5.72%(525/5717)。结论儿科门诊常用双歧杆菌为主成分的益生菌制剂,主要治疗肠道疾病,1岁以下婴儿为主要施治对象,符合微生态制剂药理机制;医生对微生态制剂的成分和耐药益生菌情况不够清楚,造成益生菌制剂与抗生素联用较普遍,并存在组成菌相同或类似的益生菌制剂联用。  相似文献   

12.
在水产养殖中作为生物防治因素的益生菌制剂(节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产养殖 (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藻类植物 )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 ,其产量在 1984~ 1995年间 ,每年以近10 %的速度增长 ,与之相比 ,畜牧业和捕捞业的产量每年仅以 3%和 1.6 %的速度增长 (Rana,K.J.1997)。疾病的爆发抑制了水产养殖产量的增长和水产贸易的发展 ,甚至影响了一些国家水产行业的发展。如在虾类养殖业中 ,疾病已成为产量增加的限制因素。到目前为止 ,应用常规办法 ,如使用消毒剂和抗菌剂对预防和治疗水产疾病的效果并不理想 ,并且在水产养殖业中也存在着类似在人类用药和农业中抗菌剂过量使用问题 ,这已经引起人们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观察复合益生菌制剂“海生元”各重要组分对实验性肠菌群失调症的治疗效果 ,初步探讨“海生元”纠正肠菌群失调症的疗效机制。方法 :(1)制备SPF BALB/c小鼠肠菌群失调症模型 ;(2 )处理因素分组 :对照组设自然恢复组 (空白对照 )和生理盐水组 (安慰剂对照 )。治疗组按“海生元”制剂中的主要药效学干预成分 (组成成分 )分为 :T9菌液 (双歧杆菌 )组 ,M9菌液 (乳杆菌 )组 ,螺旋藻组 ,组方中药组 ,复方制剂 (“海生元”)组。 (3)比较观察各组疗后第 2、4、6天腹泻症状恢复情况及全程治疗后 (共 6d)肠菌群定量分析结果。结果 :(1)各处理组对模型小鼠腹泻恢复的影响 :疗前各组 10 0 %为Ⅱ~Ⅲ (中~重 )度腹泻。疗后第 2天 ,两对照组Ⅱ~Ⅲ度腹泻为 99%和 93% ,而 5个治疗组依次为 5 3%、5 1%、5 8%、6 7%和4 7% ;疗后第 4天 ,两对照组Ⅱ~Ⅲ度腹泻为 6 5 %和 5 7% ,而 5个治疗组依次为 15 %、2 1%、19%、2 4 %和16 % ;疗后第 6天 ,两对照组和组方中药组Ⅱ度腹泻率分别为 36 %、2 9%和 18% ,其余各组均正常或为I度(轻度 )腹泻。上述 7个处理组大便正常率分别为 2 1%、2 1%、86 %、79%、77%、4 5 %和 89% ,以复方制剂(“海生元”)组最高。 (2 )各处理组肠菌群定量分析 :两对照组疗后第 2、4、6天 ,五  相似文献   

14.
益生菌制剂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5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均予静脉营养及早产儿配方奶喂哺,治疗组在早产儿配方奶喂哺时添加益生菌制剂,每次0.5g,3次/d,2组同时记录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黄疽消退时间。结果治疗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微生态制剂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生菌制剂可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促进患儿体重增长,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水产养殖中益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能够净化水质、预防疾病、促进生长且安全、环保、无抗性,是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从益生菌制剂的定义概述、作用机理及特性进行阐述,分析益生菌制剂存在的问题,探讨水产养殖用益生菌制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肠道益生菌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在人群 ,尤其是婴幼儿中逐年增高。其治疗策略仍是以排除致敏食物为主 ,但效果欠佳。由于益生菌所独有的生物学特点和肠道粘膜免疫反应的特异性 ,使肠道益生菌疗法作为治疗食物过敏的一种新兴疗法 ,日益受到人体的重视。本文就其临床疗效、作用机制、选菌原则、使用安全性等问题作一综述 ,以期加强对益生菌的研究和应用。1 益生菌治疗食物过敏的疗效研究进展益生菌在人体中主要以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为主 ,具有粘附肠粘膜、稳定胆汁酸、使用安全 ,是人类肠道共生细菌等共同特点。作为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者和肠道粘膜免…  相似文献   

17.
脂类介质与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类介质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在肝脏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介质作用。本文介绍了脂类介质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其与肝损害和肝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益生菌制剂对预防和治疗肝硬化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调整胃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对肝硬化三大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的影响。方法设腹水治疗组和出血治疗组,2组均给服金双歧片,同时设对照组。观察各组SBP、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肠道二重感染的发病率。结果治疗组SBP、肝性脑病、二重感染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服益生菌能减少肝硬化患者SBP、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的治疗方法价格昂贵、效果差且副作用大。帕金森病患者常见胃肠道功能障碍,帕金森病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已得到实验证实,患者有望通过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达到治疗的目的。工程益生菌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益生菌,提高其稳定性和靶向性,展现出其特有的应用潜力。本文将从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出发,阐述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机制,进一步分析工程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行性,为该疾病的安全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杂交瘤技术建立20多年来,单抗走过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从最初的完全鼠源单抗,经含不同程度鼠源成份的人鼠嵌合单抗,人源化单抗,现已发展为完全人源单抗,抗体的人源化技术和噬菌体展示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使单抗从诊断工具变为有效的治疗药物,被人们誉为“生物魔弹”,鉴于单克隆抗体(单抗)对相应的抗原决定簇具有高度特异性以及抗体的均一性等特性,近20多年来单抗作为疾病诊断剂以及生物学研究试剂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作为治疗剂的应用进程则十分缓慢,近两年来,单抗作为治疗制品,获得了迅速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