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大豆3个不同亲本类型的杂交组合F2群体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遗传进度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遗传参数因性状或亲本类型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含有野生亲缘关系的组合,类型间、性状间F2遗传力有较大差异,性状变异幅度增大,相对遗传进度也较大,从而有较广泛的选择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有关生育期、产量、机械化栽培共17种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根据这些性状的表型和遗传型方差、遗传型变异系数及遗传力,估计预期遗传进度,从而揭示从大豆地方品种自然群体进行选择的潜力和预期效果。研究证实了本区大豆地方品种数量性状的遗传资源非常丰富;系统育种仍是大豆育种主要方法之一,应加以重视;并提出用数量遗传方法整理和研究大豆地方品种是育种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大豆3个不同亲本类型的杂交组合F2群体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遗传进度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遗传参数因性状或亲本类型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含有野生亲缘关系的组合,类型间、性状间F2遗传力有较大差异,性状变异幅度增大,相对遗传进度也较大,从而有较广泛的选择基础.  相似文献   

4.
多个典范选择性状的综合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综合优化方法,研究了在育种目标约束下,选择性状表现型向量与目标性状基因型向量的典范相关,提出了综合典范性状对的数学模型。综合典范性状对是S个间撞遗传系数较在的典范选择-目标性状对,在育种目标约束下间接遗传系数极大化的线性组合。综合典范选择性状,作为间接选择的指标,有较好地满足多目标育种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大豆杂交材料主要农艺性状早代遗传变异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豆育种涉及的主要农艺性状多属数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造成选择上的困难。研究分析大豆杂交材料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程度,遗传给后代的程度和环境条件影响的程度对于早期世代进行可靠的有预见性的选择是有帮助的。 Weiss等(1947,1949)研究了17个大豆杂交组合农艺性状在各世代间关系后认为,  相似文献   

6.
大豆育种行业创新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但主要依赖于进口,且进口依存度将持续增加。与国外大豆主要生产国相比,我国大豆单产还有很大差距,提高大豆单产是解决我国大豆危机的关键。加快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引领大豆育种实现跨越式发展,是赶超国外大豆生产的重要途径。2017年我国科学家克隆了一批控制大豆生育期、高产、优质相关性状的重要基因,且在大豆重要性状耦合遗传网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7.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同时也是人类食用植物蛋白及畜牧业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在国家粮食结构和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简单高效的遗传定位方法,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基因挖掘,开发紧密连锁分子标记,有利于加快大豆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分子设计育种进程。集群分离分析法(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是一种利用样本混池的建库方式对极端性状进行QTL定位的方法,因其具有“快速、准确、经济、实用”的特点,已成为当下应用较为广泛的基因定位方法。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兴起,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BSA方法更为广泛地应用在粮油作物、蔬菜花卉等物种中,并且成功定位出许多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本文简要介绍了BSA方法及流程步骤,总结了BSA在大豆农艺性状、抗逆性状以及雄性不育性状遗传定位中研究进展,并讨论了下一代测序(NGS,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背景下BSA的机遇与挑战,以及BSA在大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中发展趋势,以期为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粳稻品质性状间及其与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文彦  张鉴  邵国军  周鸿飞  曹萍 《遗传》2005,27(4):601-604
利用朱军等提出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采用 3×3 NCⅡ正反交设计的亲本和部分组合F2代种子,分析了品质性状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AC间及上述品质性状与株高、穗部性状等的遗传相关,以期为粳稻育种后代选择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精米重与糙米率存在极显著的母体加性相关;虽然控制品质性状的主要遗传效应分量与植株性状相应遗传效应分量遗传协方差不显著,但在其他相应遗传效应分量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东北春大豆种质资源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质资源是大豆遗传育种和解析复杂数量性状的基础,通过对种质资源的评价,可指导育种实践中优异互补亲本的选择,提高优异基因交流累加和新品种培育的效率。本研究选用来自东北三省一区1923-2010年间选育的340份春大豆种质资源,通过在牡丹江地区对12个表型性状的2年综合鉴定,评价品种群体遗传变异特点和筛选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春大豆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丰富。除生育期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品种间和年份间均呈显著的差异,且2年变化趋势相同。有效分枝数变异幅度最大,其次是主茎荚数、单株粒重和株高,这些性状选择潜力较大,品质性状的变异幅度较小,选择潜力有限;(2)表型性状特征频率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受育成单位纬度和育种目标的影响,生育期呈现北早南晚,北部育成品种营养体较小、植株矮小、节数相对较少、脂肪含量较高,南部育成品种营养体较大、植株高大、单株有效节数多且主茎单节最多荚数多,部分品种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3)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表明,吉育71的ZF值最高,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表型性状与ZF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地上部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主茎荚数和主茎单节最多荚数等7个表型性状可作为春大豆种质资源综合评价指标。在大豆育种中应重视利用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基因资源,在亲本选配时适当选择综合性状优良、育种性状优势互补的种质。  相似文献   

10.
重庆大豆地方资源多样性评价及群体表型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集于重庆市的103份大豆地方品种进行了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了群体表型特点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大豆地方种质资源以灰色茸毛、黄粒、褐色脐居多,个体之间数量性状上存在较大变异。主成分分析以3个主成分反映了10个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将主要农艺性状归纳成产量因子、生长势因子及籽粒因子。聚类分析将103份地方种质资源聚为6个类群, 同一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品种表现较为相似,少部分地方品种差异大,品种类群间的表型分化与地理分布既有一定的联系又不绝对相关。利用这些种质选配育种亲本应关注各类群间性状差异作选择,而不能仅关注地理来源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若干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大豆许多重要农艺性状都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对这些数量性状进行QTL定位是大豆数量性状遗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栽培大豆科新3号为父本、中黄20为母本杂交得到含192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构建了含122 个SSR标记、覆盖1719.6cM、由33个连锁群组成的连锁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等农艺性状的调查数据进行QTL分析,共找到两个株高QTL,贡献率分别为9.15%和6.08%;两个主茎节数QTL,贡献率分别为10. 1%和8.6%;一个蛋白质含量QTL,贡献率为9.8%;一个单株粒重QTL,贡献率为11.4% .通过遗传作图共找到与所定位的4个农艺性状QTL连锁的6个SSR标记,这些标记可以应用于大豆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而为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豆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可以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中黄13(轮回亲本)×东山69(供体亲本)的142个家系的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BC2F7,利用具有多态性的113对SSR引物构建了一张涵盖除B2之外的19个大豆连锁群、总长度为1630.95 cM、平均遗传距离为14.43 cM的遗传连锁图谱。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IR)、气相色谱技术(GC)分析群体蛋白质、脂肪及5种脂肪酸主要组分含量;采用ICIM-ADD作图法定位QTL。两年共定位到34个QTL,其中与蛋白质、脂肪、硬脂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相关的QTL分别为5、2、11、6、3、4、3个,Sat_003~Sat_147两年均被检测出与油酸含量呈负相关,5个区间与2个性状含量相关,Satt523~Sat_405与棕榈酸、蛋白质相关,Staga001~Satt658、Satt263~Satt651与油酸、硬脂酸相关,Satt228~Satt525与亚油酸、蛋白质相关,Satt658~Satt433与亚麻酸、硬脂酸相关;总体而言,定位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对大豆分子育种中优良品种的选育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了灿型黑米稻品种双列杂交F1和F2种子的粒重,粒长,粒宽和粒长/粒宽等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米粒中矿质元素Fe,Zn,Mn和P含量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粒形性状同时受制于种子直接遗传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作用影响,其中种子直接遗传效应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的作用更大,且种子直接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占主导,粒重,粒宽和粒长/粒宽的种子直接遗传率较高,杂种早代单粒选择效果较好,粒长的种子直接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均属中等,较高世代的杂种进行单株选择和单粒选择均有一定效果,4种粒形性状与其米粒中矿质元素Fe,Zn,Mn和P含量表现较强的种子直接加性相关,直接显性相关,细胞质相关,母体加性相关和母体显性相关,在特种稻育种实践中,可以通过粒形性的间接选择,达到改良其矿质元素含量等营养品质性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大豆对斜纹夜蛾幼虫抗性遗传的发展表达过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分离分析方法,通过4个感抗杂交组合研究了在网室人工接入斜纹夜蛾幼虫的条件下大豆抗斜纹夜蛾植株反应发育过程的遗传。不论P1、P2、F1、F2、F2:3多世代联合分析或单个分离世代分析,结果均表明大豆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抗性为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式。但在大豆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随害虫数量的变化,其抗虫性遗传呈动态变化过程。在两对主基因充分表达日期,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达70.40%-99.21%,环境影响较小;多基因遗遗传率较低,为0.00%-22.29%。  相似文献   

15.
马英斌 《遗传》1979,1(3):11-12
选育作物新品种时,了解杂种第二代不 同性状间的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是很有必 要的,因为它可以指导我们的育种工作。但是 由于表现型相关包括了环境条件的影响,可靠 性较小,而基因型相关去掉了环境条件的影响, 可靠性较大,所以根据基因型相关进行选择就 更加准确,可信度较高。我们在以前研究的基 础上,初步分析了大豆品种间杂种第二代主要 性状的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以便为大豆 育种寻找出更可靠的间接选择方法,从而提高 选择效果,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6.
炸荚是野生大豆繁衍后代的一种原始自然属性,同时也是栽培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其发生规律和分子遗传基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育种应用价值。文章在剖析抗炸荚大豆荚部细胞学微观组织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大豆炸荚的发生规律和大豆炸荚表型性状的鉴定指标与方法,介绍了抗炸荚种质鉴定与抗炸荚品种选育概况,同时详细阐述了大豆抗炸荚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进展,最后对大豆抗炸荚性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小麦种子活力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利用12个普通小麦品种对10个种子活力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研究,表明除正常幼苗百分率外,其余种子活力性状在品种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种子贮藏物质转换效率、电导率两个性状问及与其它性状均无显著的遗传相关,因此对他们的选择不会影响到其它性状。通径分析表明幼苗干重主要取决于种子贮藏物质转换效率、种子贮藏物质利用速率;发芽指数主要由平均发芽时间决定。电导率、发芽势、幼苗于重、种子干重、发芽指数、种子贮藏物质消耗比率6个性状表现中到高的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展,指明通过遗传育种手段改良这些性状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绿色性状的遗传改良为绿色超级稻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色性状,如高产、抗病、抗逆、氮磷高效利用等,大多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关联分析和基因组选择是对植物复杂数量性状进行遗传解析和改良的重要方法。在绿色超级稻的育种实践中,需要同时改良多个绿色性状。然而,目前关联分析和基因组选择方法大多仍专注于对单个性状的分析,忽略了性状间的相关性。现分别提出关联分析和基因组选择的多性状方法,两者充分利用了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信息;而模拟研究和实证研究均表明,多性状方法能有效提高基因定位和表型预测的准确性,为绿色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河南夏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个河南夏大豆主栽品种为材料,对与株粒重有关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遗传参数和通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株高、每节粒重、株有效荚数、粒茎比和株粒重呈高度正相关,与环境相关较小;株高与粒茎比的遗传力较大,每荚粒数与每节粒重的遗传力较小;各性状对株粒重的重要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每节粒重、株有效荚数与粒茎比。因此,大力提高节粒重、株有效荚数与粒茎比是河南夏大豆高产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顾双平  石岑 《遗传》1988,10(2):1-4
提高产量是大麦育种的最终目标之一。由于产量性状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诸因素间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某一性状的变化必然导致其它性状的相关改变,这给正确而又有效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曾用两个多棱大麦杂交组合和3个二棱大麦杂交组合研究了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对大麦杂种后代的直接选择和处理提出了一些指标[3], 但未能涉及到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变化。本研究着重分析长江下游大面积推广使用的一些高产二棱大麦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进行各性状的通径分析,剖析产生这些相关的原因及估测各性状的相对重要性,为利用这些高产品种作为原始群体,从中选择出更高产品种或某些性状有所改良的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