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分别用过碘酸——雪夫氏剂染色方法(PAS)和乌洛托品——硝酸银染色方法在光镜和电镜下检验毁灭泰泽球虫生活史各时期体内的多糖及其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子孢子内、各代裂殖体和裂殖子内都含有多糖。大配子和合子内除含有多糖外还含有成囊颗粒。成囊颗粒的成分是糖蛋白。无性世代的滋养体和多核体内未检出多糖。早期配子细胞,小配子体和小配子内也未检出多糖。本实验证明,毁灭泰泽球虫体内的多糖系由其自身合成,并在其发育过程中消耗。  相似文献   

2.
微小泰泽球虫内生阶段虫体内多糖的细胞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美清  陈淑玉 《动物学报》1990,36(3):257-260
采用纯种微小泰泽球虫(Tyzzeria parvula)卵囊,人工感染四日龄雏鹅,定时剖杀,取肠道组织进行石蜡切片,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微小泰泽球虫内生阶段虫体内多糖的分布。结果表明:滋养体、多核体、小配子体以及早期的大配子体内均不含多糖。裂殖子PAS反应阳性,但也有少数第二代裂殖子阴性。随着大配子体的发育,多糖逐渐在其体内合成,合子时期达到高峰。提示:微小泰泽球虫体内的多糖是一个合成—积累—消耗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肠艾美耳球虫(Eimeria intestinalis)大配子体(Macrogametocyte)带虫空泡内有许多泡内小管。大配子体外被单层限制膜,核大,有一明显的核仁。两种成囊颗粒几乎同时出现。发育中的大配子体胞质中出现多糖和脂肪小体,并逐渐增多。大配子表面被有两层膜。卵囊壁形成的标志是大配子表面的两层膜松弛地向带虫空泡内推移,成囊颗粒Ⅰ形成卵囊壁的外层,成囊颗粒Ⅰ的物质形成卵囊壁的内层,在内层之下又有一颗粒层的形成和消失。  相似文献   

4.
杨林  谢明权 《动物学报》1998,44(4):485-487
鸡球虫病是由顶器官亚门(Apicomplexa)艾美耳属(Eimeria)的一种单细胞寄生原虫引起的严重危害家禽生长发育的疾病。其中,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tenela)通过在鸡的盲肠上皮细胞内进行裂体生殖,形成大量的裂殖体并引起广泛出血而造...  相似文献   

5.
刘群  孔繁瑶 《动物学报》1993,39(4):343-347
肠艾美耳球虫大配子体带虫空泡内有许多泡内小管。大配子体外被单层限制膜,核大,有一明显的核仁。两种成囊颗粒几乎同时出现,发育中的大配子体胞质中出现多糖和脂肪小体,并逐渐增多,大配子表面能两层膜。卵囊壁形成的标志是大配子表面的两层膜松弛地向带虫空泡内推移,成囊颗粒I形成卵囊壁的外层,成囊粒Ⅱ的物质形成卵囊壁的内层,在内层之下又有一颗粒层的形成和消失。  相似文献   

6.
利用透射电镜对寄生于北京鸭小肠的毁灭泰泽球虫的裂殖生殖过程进行了观察。滋养体内未见多糖颗粒、脂肪体和致密体,在细胞质的被膜空泡内发现退化的微线和棒状体。在裂殖体核分裂过程中,出现典型的球虫型有丝分裂装置(如中心粒、中心锥、纺锤体)。裂殖子的发生是外瓣生方式,裂殖子在裂殖体的表面形成,并以母细胞的限制膜为外膜。  相似文献   

7.
昆明市家兔艾美球虫卵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兔球虫属于原生动物门(Protozoa)、孢子虫纲(Sporozoa)、球虫目(Coccidia)、艾美科(Eimeridae)、艾美虫属(Eimeria)。是家兔的重要寄生虫,常引起幼兔的大量死亡,是养兔业的大敌。 迄今,国内家兔球虫共记述有9种。包括裴锡庚等(1958)在成都、川西记录的7种;江静波等(1959)在广州报告的9种;孙希达(1966)在西安市报告的8种,以及蒋金书等(1979)在北京地区记录的7种。云南家兔球虫尚未见有报道。1978—1979年,我们对云南大学及昆明医学院兔场的300多只自养自繁的家兔进行了粪便检查,并剖检了数只私人饲养的家兔,发现寄生于昆明市家兔的球虫共有10种。多为混合感染。除了国内已报告的9种以外,还有新兔艾美球虫(Eimeria neoleporis)为国内新记录。此种球虫自然感染家兔是继Gill及Ray(1960)首次在印度报告之后的第二次报告。同时,对肝艾美球虫(Eimeria stiedae)的卵囊余体和穿孔艾美球虫(Eimeria Perforans)卵囊的胚孔也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离并鉴定安徽肥西病鸡盲肠内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方法 通过雏鸡进行单卵囊接种与增殖试验,对所获卵囊用形态学方法进行初步鉴定;运用PCR方法扩增该分离株的ITS-1基因序列,并与相关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该球虫分离株孢子化卵囊的平均大小为21.1 μm ×18.0 μm,卵形指数为1.17,潜隐期为140 h;其ITS-1基因序列与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GQ856310相似性达98.2%,二者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结论 该球虫分离株为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暂命名为柔嫩艾美耳球虫安徽肥西(AHFX)株.  相似文献   

9.
球虫是专一性地寄生于宿主体内且对宿主有很强致死性的一种原生动物。艾美耳球虫是高原鼠兔的主要寄生物。利用艾美耳球虫防治高原鼠兔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人工感染不同剂量的艾美耳混合球虫研究了对高原鼠兔的致死毒力。高原鼠兔的成体死亡率与球虫的感染剂量呈正相关关系,感染600 × 104 个/ mL 剂量的球虫可导致大部分高原鼠兔成体死亡,而感染60 ×104 个/mL 剂量的球虫可导致全部亚成体死亡;成体和亚成体的死亡率无性别间的差异,其死亡时间分别为第4 d和第8 d。感染60 × 104 个/ mL 剂量球虫的高原鼠兔随粪便排出的卵囊数量最大。本研究结果表明,艾美耳球虫对高原鼠兔的非急性致死效应类似于慢性杀鼠剂的作用。如果野外大剂量投放艾美耳球虫制剂后,不仅有望短期内有效降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而且其控制效果可具长效性的潜在优点。  相似文献   

10.
广东艾美虫寄生于乌鳢的消化道,其发育周期可分为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均在一个寄主体内完成。裂体生殖和配子生殖发生在幽门盲囊和前肠上皮细胞核之上方。成熟裂殖体为球形或椭圆形,含有8—14个香蕉形裂殖子。大配子的整个发育过程没有发现嗜伊红颗粒,嗜碱性颗粒在卵囊壁形成前后发生变化。成熟小配子母细胞内有许多新月形的小配子。孢子生殖在幽门盲囊和整条肠管内进行。    相似文献   

11.
隐孢子虫为原生物动亚界,端复原虫分亚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艾美球虫亚目,隐抱子虫科,隐孢子虫属。它是寄生在呼吸道的上皮细胞膜或消化道的肠细胞的微绒毛表面,直径仅有3~4μm的小虫体。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家兔(Oryctolagus curiculus)黄艾美耳球虫(Eimeria flavescens)的内生发育史,用不同接种剂量感染20只无球虫兔,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进行研究。共观察到4代裂殖生殖和1代配子生殖。每一代裂殖生殖阶段都含有2种类型的裂殖体:粗型和细型。第1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60~72h,主要位于空肠的腺上皮;第2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84h,位于盲肠和结肠的腺上皮;第3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96~120h,位于盲肠和结肠的绒毛上皮;第4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144~153h,位于结肠和盲肠的腺上皮。感染后167h,开始配子生殖阶段,成熟卵囊出现于感染后215h。本研究中对于裂殖生殖代数划分与文献报道不同,并观察到2种形态的裂殖体。  相似文献   

13.
鸡球虫18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利用18S rRNA基因进行鸡球虫系统进化分析,对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堆形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3种共8个不同来源的虫株,分别提取总DNA进行18S rRNA基因的扩增和测序;将得到的序列登录GenBank进行同源性和趋异性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其它原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扩增获得8株鸡球虫18S rRNA基因长度为1746~1756 bp,序列比对显示同种不同株间的同源性大于不同种间的同源性,其中3株E.maxima株间同源性在98.7%~99.3%之间,4株E.tenella株间同源性在99.7%~99.9%之间;不同种间同源性为96.5%~98.1%,其中E.maxima与E.tenclla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38;E.maxima与E.acervulina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21.顶复器门9个不同属所构建的进化树结果显示,E.imeria和等孢属(Isospora)聚为一支,说明亲缘关系比较近.与GertBank中其它5株不同鸡球虫的18S rRNA基因共同构建的进化树显示,3株E.maxima聚为一支,与E.brunetti、E.mitis、E.mivati、E.praecox和E.acervulina聚为一大分支;4株E.tenella与1株E.necatrix共同形成一个分支,说明E.tenella与E.necattix的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证实了在鸡球虫系统进化研究中,18S rRNA基因不仅可以区分不同种,而且有可能成为区分同种不同株的理想靶基因.  相似文献   

14.
寄生物对宿主繁殖的影响取决于宿主对当前繁殖值和剩余繁殖值的权衡。球虫为微型寄生物,而微型寄生物对宿主当前繁殖值的影响较剩余繁殖值要大。因此,本研究检验了寄生在高原鼠兔肠道内的艾美耳球虫可影响其当前繁殖的假设。在繁殖早、中、晚期,野外共观测高原鼠兔170只。结果表明,不同繁殖期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在繁殖中期,未感染雌性的妊娠率显著高于感染雌性。且未妊娠雌性较妊娠雌性有更高的感染强度,但在另外两个繁殖期没有发现此效应。在雄性中,任何繁殖期的感染强度和感染率与睾丸和附睾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且感染和未感染球虫雄性睾丸及附睾指数无显著差异。此外,野外观测实验结果表明,感染雌性的胚胎重较未感染雌性显著降低,与野外感染对胚胎重量影响的实验结果相一致。说明艾美耳球虫感染可影响胚胎的发育。上述结果说明,艾美耳球虫对高原鼠兔繁殖的影响随繁殖期而有不同效应,且存在性别间差异,这种效应可能与不同性别间的繁殖对策有关。  相似文献   

15.
家兔艾美虫     
动物学实验中常以疟原虫(Plasmodium)或单房簇虫(Monocystis)作为孢子虫纲的代表。黄咸凤同志在生物学通报1963年第4期发表“兔球虫的实验观察法”一文,介绍改用兔球虫作为孢子虫纲的代表,我们很赞同。因为兔球虫的确是孢子虫纲典型的代表,它的生活史显著地包括裂体生殖(即由营养体形成裂殖子的过程)、配子生殖(包括配子形成和结合成合子的过程)和孢子生殖(即由合子形成子孢子的过程)三个  相似文献   

16.
安健  汪明  孔繁瑶  殷佩云 《动物学报》2001,47(4):431-435
利用透射电镜对柔嫩艾美耳球虫配子生殖阶段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大配子体和小配子体于相邻的宿主肠上皮细胞内相产生,由末代裂殖子入后,长大变圆而形成,小配子的形成为直接分化型,首先细胞核分裂成为多核体,随后细胞核向周边移动,然后紧靠细胞处的限制向外突出,临近突出部位的限制膜下陷,在核上方形成中心粒,中心粒发育为基粒,鞭毛中的微管和附着微管,早期形成的小配子仍与小配子体的殖体相连,成熟的小配子与配子体分离,外型香蕉状,外被单位膜,内有一电子结构十分致密的细胞核,核的头端侧面有一个巨大的线粒体,小配子有鞭毛2根,每根鞭毛内有微管,组成为9+2结构,此外,小配子至少有6根附着微管,大配子体和大配子外被单位膜,内部形成大量的成囊体1和成囊体2,并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和脂肪体,中央有一个细胞核,卵囊臂有5层,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内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和脂肪体。  相似文献   

17.
1980年10月,我们在昆明市花红洞(岩洞)采到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 Thomas151只,其中105只感染一种艾美球虫,经鉴定为一新种,现描述如下。标本保存于云南大学生物系动物学教研室。昆明艾美球虫Eimeria kunmingensis,新种(图1) 卵囊近圆球形或为宽椭圆形。卵囊壁光滑,由二层组成,外层较厚,约1.0微米,淡黄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离鉴定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孢子发育阶段虫体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以柔嫩艾美耳球虫未孢子化卵囊和孢子化卵囊为驱动组、子孢子为实验组,或未孢子化卵囊为驱动组、孢子化卵囊为实验组,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了2个子孢子cDNA消减文库和1个孢子化卵囊cDNA消减文库。随机从3个cDNA消减文库中分别挑取50个克隆,经PCR鉴定2个子孢子cDNA消减文库的重组率都为96%,孢子化卵囊cDNA消减文库的重组率为98%。从每个文库中随机挑取50个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孢子化卵囊cDNA消减文库中获得了13个单一有效序列,其中8个EST与已知蛋白同源性很高;从2个子孢子cDNA消减文库中共获得了40个单一有效序列,其中9个EST与已知蛋白同源,其余可能为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新基因。这些结果为分离柔嫩艾美耳球虫新功能基因和进一步探索防治球虫病的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纯化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孢子化卵囊为模板 ,根据已知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用RT PCR方法扩增出球虫的SO7基因 ,通过三亲接合转移、新霉素筛选、序列分析等方法得到了转球虫基因工程蓝藻。这为球虫基因在蓝藻中表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柔嫩艾美耳球虫基因在丝状体蓝藻中的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纯化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孢子化卵巢为模板,根据已知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RT-PCR方法扩增出球虫的S07基因,通过三亲接合转移、新霉素筛选、序列分析等方法得到了转球虫基因工程蓝藻。这为球虫基因在蓝藻中表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