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雷惠质  江建云 《昆虫知识》1992,29(3):165-168
<正> 水稻害虫对我国水稻的高产、稳产影响极大,一般年份损失约10%,大发生年达20%。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报道,全国稻区已知的稻虫种类有250多种,其中严重危害的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等6种;某些年份或局部地区危害较重的有大螟、稻苞虫、稻蓟马等31种;其余种类危害较轻或偶而见到。我国稻虫种类虽多,但其中以  相似文献   

2.
(一)二化螟在江苏省中粳区、沤田区及晚粳区为害严重,大部分枯心苗均为其造成。白穗中幼虫数目相当高,最多一株有137头。 (二)二化螟的发蛾期,一般来讲,第一代盛发期约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盛发期约在8月中、下旬。根据观察记载资料,望亭一带,1952年、1953年均在9月中、下旬又起高峰,可能有不完全第三代的出现。 (三)试验记录中指出,人为的移栽对蚁螟的生存,有抑制作用。在栽培制度上,应控制第一代蛾螟卵盛孵期,在秧田内进行。以期达到水稻少受二化螟的为害。 (四)水稻受二化螟为害后,除造成枯心苗白穗外,并造成有虫株。其百分率最高占14.5%。有虫株穗与健穗,穗重相差0.46克。千粒重最高相差3.09克。 (五)在稻根稻草中,二化螟越冬比例,稻根为43.41%,稻草为56.59%。 (六)在不同播种期;移栽期各处理间,受二化螟为害,差异显著。望亭一带适宜播种期、移植期,以5月25日播种,6月28日移栽为最佳。 (七)第一代螟卵之寄生率平均为25.46%。寄生蜂种类有:(1)日本赤眼蜂,(2)稻螟黑卵蜂。 (八)在防治上,除运用行之有效的治螟办法,如秧田捕蛾采卵、点灯诱蛾、剪除枯心苗和白穗、保护寄生蜂、处理稻根外,在栽培制度上,如何利用适宜播种期,减轻或免除二化螟灾害,为今后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侵害越冬作物的习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78年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在吴县东部突然大暴发,有7万余亩水稻遭到严重为害。受害田的平均螟害率达9.6%,严重田块57.3%,对产量的损失很大。为此,我们从1979年春季开始,对越冬二化螟的活动规律及为害越冬作物的习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观察。现将结果整理于下: (一)二化螟为害越冬作物的种类及程度 1979年9月中下旬,经对麦、油菜、紫云英、蚕豆田的调查,二化螟越冬幼虫都能侵入为害以上各种越冬作物,造成虫伤株、青枯、青白穗等症状。其为害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稻根中的二化螟越冬密度,如在唯亭乡调查,越冬密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1961年在湖南滨湖区水稻生长季节中每五日调查稻虫的结果。 查明该地区共有水稻害虫46种。田间虫口密度大小因稻田类型和季节的不同而异, 早稻田和中稻田有7种害虫数量较大, 一季晚稻田有9种, 双季晚稻田有4种。 全年内各种主要稻虫种群数量高峰出现的时间、次数、以及峰态的高低均有不同。种群数量较大的害虫, 依其高峰期出现的迟早顺序, 有稻象虫、稻蝗、二化螟、褐稻虱、黑尾叶蝉、稻苞虫、三化螟和粉白飞虱等。 在不同历史条件的稻田里, 稻虫群体组成及数量互有差异。老稻田稻虫种类较复杂, 主要稻虫虫口密度较高。新开稻田稻虫种类较少(如颤蚓、三化螟等), 而叶蝉和飞虱等较多。 分析了稻田历史条件、稻由生物学特性、还及气候和食料条件, 对于稻虫群体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祥庆 《昆虫学报》1977,(2):237-238
稻绿刺蛾(Parasa sp.),俗称禾辣蛆或辣椒蛆,在容县山区的石头、松山、灵山等公社,桂平县的罗秀、沙坡等公社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每年发生两次为害,一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害早稻,发生面大,为害重;另一次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为害晚稻,发生面小,为害较轻。禾蔸被害后严重时叶片被全部吃光,只剩下光秃的穗株,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千粒重,造成减产。发生面积,一般年约占公社面积5—10%,严重年约占20—30%。但是过去未见有该虫为害水稻的报道,遵照毛主席关于“灭虫保苗”的教导,  相似文献   

6.
1999年东北稻区北部二化螟出现不完全第二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 9月 2 6日至 1 0月 1 1日 ,水稻收获季节 ,作者在黑龙江省五常市及通河县进行大面积调查 ,在稻杆中发现大量二化螟 Chilosuppressalis(Walker)的 3~龄幼虫及蛹壳 ,其中在五常市的调查结果为 :有幼虫株率1 0 .8% ,有蛹壳株率为 4.9%。按幼虫历期推算 ,调查时 3~ 4龄幼虫应当是由 8月下旬到 9月上旬的成虫所产的卵块孵化而来 ,这些成虫应属第 1代 ,从而表明以上地区今年出现了二化螟不完全第 2代。1 999年夏季我国东北稻区气温较常年偏高 ,高温持续时间较长 ,如黑龙江省五常市和通河县出现 3 0℃的高温 ,比常年高 1~ 2℃ ,前后达 2…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为害蕉藕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化螟为害蕉藕过去尚未曾有报导。今年7月底8月初我在平阳县宜山、金乡等地调查,发现早稻收割后,第二代二化螟幼虫从稻草内爬出转移到晒草场附近的蕉藕上取食为害,并能继续发育化蛹和羽化。据7月25日在金乡区调查200株蕉藕,被害率高达99%。剥查10株有二化螟幼虫338头,平均每株有虫33.8头,最多一株有史高达86头,最少也有7头。  相似文献   

8.
<正> 华东稻铁甲,华东亚种Dicladispa armigerasimilis(Uhmann)。属鞘翅目铁甲科,俗名“黑壳虫”,是我县近年来水稻上发生较严重的害虫。1977年在陇戛公社开始发现,以后几年逐渐扩大,1980年由陇戛公社扩散到城关、坪上、后寨,波玉、龙潭等七个公社。仅就陇戛一个公社发生面积达3,700余亩。为摸清该虫在我县的发生规律、为害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1981年作了一些调查工作,现将观察的主要内容作一初报。  相似文献   

9.
三化螟虫的分布北限有很多的说法,三化螟虫不像二化螟那样耐低温,凡是在1—2月间的平均温度在3.5℃以下的地区三化螟就难以生长,此其一。在1956年稻螟预测预报技术总结里曾提到三化螟随着水稻的向北扩种逐渐北移,但到目前为止仅是接近北纬34°的皖北宿县和涡阳等地有三化螟发现。以上二种说法  相似文献   

10.
1961—1963年在安徽省五河县对小地老虎进行了越冬调查,现将结果简报于后。 1.越冬虫态 三年来均以蛹及幼虫越冬。其比例是:蛹分别为47.2%,48.1%和79.0%;老熟幼虫为31.5%,32.0%和16.2%;低龄幼虫为19.9%,21.3%和4.8%。人工饲育低龄幼虫的安全越冬率是18.5%。 同时发现成虫也有越冬的可能。1961年2月21日在新集公社大庄生产队的草垛内捕得未活动成虫2头;1962年2月24日在红旗公社高粱秸垛内捕获1头活动成虫,1963年3月4日从作者宿舍内芦席搭的  相似文献   

11.
一、越冬习性考查 1.越冬场所调查: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Dudgeon)幼虫越冬场所主要是在稻根内,几年来的田间调查资料指出:以中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大;晚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小。此外,中、晚稻稻草内也有幼虫越冬,但密度很小,约占0.06%株。作者曾先后在百色专区的百色、田东、靖西、睦边、东兰、田林等县实地解剖观察高粱稈、玉米稈、小米稈、甘蔗宿根等均尚来发现有越冬幼虫。 2.虫口密度与稻田的关系:1)与稻田耕作制度有关。中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最多,每苗平均有效越冬幼虫4,745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37.5%,二化螟次之,占30.39%,大螟较少,占25.2%,三化螟最少,占6.88%。晚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较少,每亩平均有效越冬幼虫540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14.06%,二化螟也少,占13.14%,大螟最少,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二化螟发生出现各代均偏重或大发生的新特点。为探索杀虫剂防治二化螟的新策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早晚稻田中分别研究5%氟虫腈加25%灭.水胺的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对二化螟幼虫的为害和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试验地,二化螟第1和第2代发生在早稻田,第3和第4代发生在晚稻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第1和第3代二化螟幼虫孵化高峰施药1次、隔10d再施药1次对早稻田和晚稻田的幼虫防效显著,分别达到了92.4%和92.6%。在早、晚稻田分别发生的第1和第3代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1次、同时在次代孵化高峰期再施药1次,均可显著降低虫伤株率和白穗株率,提高保穗效果,并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水稻产量(3.98%~4.20%)。因此,对第1至第4代二化螟幼虫均进行1次药剂防治是二化螟各代均大发生的新形势下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江苏太兴县,原来大部为旱作地区,近年来由于水稻面积逐渐扩大,在去年发现有玉米螟为害水稻,而造成枯心苗或白穗的。据调查,太兴镇附近水稻的被害率达2%左右。黄桥周围严重的竟达30—40%。 今年我在太兴公社检查三化螟越冬情况时,也发现有玉米螟在稻根中越冬的,其比例低的2.24%,高的则达11.62%。 从以上情况看,玉米螟为害水稻是新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我们学习了朝阳农学院以生产科研带动教学的教育革命经验,与工人、工农兵教师及原有教师相结合,在大搞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过程中,试验了二化螟性引诱剂在防治上的应用,并获得了初步效果。 利用二化螟活雌蛾诱虫笼诱蛾 1975年4月22日至5月14日,在第一代二化螟发蛾期间,在草籽田及草籽留种田内共设置9个雌蛾诱虫笼(分1、3、5头三种),两虫笼之间距离为30米,共诱到二化螟雄蛾3,937头。其中有一重点虫笼(每天换1头新羽化的雌蛾),共诱雄蛾1,150头。每晚每雌蛾最多可诱雄蛾207头,平均可诱雄蛾57.5头,一般每个虫笼只放1  相似文献   

15.
天敌对稻螟的抑制,在某些地区个别年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例如四川南充第三代三化螟卵盛期的卵寄生率,一般都在40%左右,晚期高达82.87%。湖南长沙1954年第三代二化螟卵寄生率63.54%,1962年双峰第四代三化螟寄生率77.86%(等腹黑卵蜂达71.88%);1963年长沙三化螟卵寄生率第一代28.35%(稻螟赤眼蜂达20.25%),第二代47.78%(稻螟赤眼蜂达42.49%),第三代28.27—53.45%(稻螟赤眼蜂21.37—33.94%),第四代45.99—54.70%(等腹黑卵蜂达38.93—41.61%)。湘中邵东第四代卵寄生率高达83.46%(螟卵啮小蜂达71.17%)。浙江余姚第二代二化螟卵寄生率为80.82%,第三代最高达87.70%;浙江加兴二化螟卵寄生率最高达90.74%(1956年5月)。 稻螟幼虫天敌种类为数更多,作用也不小,例如1962年长沙越冬幼虫被三化螟虫霉(Erctomophothorasp.)寄生致死平均达48.65%,1963年长沙西数大队  相似文献   

16.
利用加权列联表分析法预测二化螟发生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在水稻孕穗期做好二化螟Chilo supressa-Iis(Walker)发生程度预测,防患于未然,已是植保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我县1971~1983年的虫情和气候资料,应用加权列联表分析法(李百炼,昆虫知识,1984年第3期第141~144页),对第二代二化螟发生量进行了如下分析。 预测资料的选择 第二代二化螟发生量的预报量可选用白穗率或发蛾量两个指标。但由于二化螟在稻田中的数量分布受水稻品种类型影响,田块间差异很大,如作白穗率调查的取样方法不当,加上此虫有转株习性,调查数据往往不能代表实际发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鸭对稻鸭复合系统中病、虫、草害及蜘蛛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研究鸭子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对蜘蛛及病、虫、草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稻田中放入 4 5 0只鸭 / hm2 ,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为 98.8% ;稻鸭共栖小区蜘蛛数量显著高于施药小区。高峰期蜘蛛量 ,稻鸭共栖小区比施药小区高 6 3.6 % ;第 4、第 5代稻飞虱虫量稻鸭共栖小区比对照小区分别下降 4 7.6 %、72 .8% ,稻鸭共栖对稻飞虱可以起到稳定、持续的控制作用 ;可减轻二化螟、纹枯病的发生量和发病程度约 5 0 .0 % ,对二化螟和纹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稻鸭共栖对纵卷叶螟控制效果较差 ,水稻生长后期需结合采用药剂防治 ;稻鸭共栖可改变农田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 ,减少用药次数 ,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以人工饲料、转Bt水稻"克螟稻"(cry1Ab纯和基因型)及其对照亲本"秀水11"稻苗为供试寄主植物开展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1~5龄幼虫的室内饲养试验,以明确不同龄期二化螟种群的生活史参数。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在低龄时死亡率最高。克螟稻对二化螟各个龄期表现出高抗性,其各个龄期在克螟稻上均不能化蛹,随着龄期的增加二化螟的耐受性增强。以秀水11和人工饲料饲养二化螟对其蛹期、成虫期、单雌产卵量、羽化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以人工饲料饲养的二化螟蛹重显著高于以秀水11饲养的二化螟的蛹重,蛹重与人工饲料饲养时间呈正相关。与秀水11幼苗相比,人工饲料饲养下有利于二化螟雌虫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对优质香稻鄂香1号和武香988及优质常规中稻鄂中5号的田间为害特性。结果显示,1代二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数优质香稻略低于优质常规中稻。2代二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孕穗和白穗优质香稻鄂香1号低于常规中稻,平均每15丛7.91株。田间剥查发现优质香稻中4~5龄2代二化螟所占百分比高于常规中稻,武香988中2代二化螟蛹所占比例高于常规中稻,达46.51%。3代二化螟量优质香稻低于常规中稻。结果说明香稻受二化螟的危害集中在2代,因而香稻二化螟的防治应注意消灭1代老熟幼虫和2代幼虫。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笔者从事水稻纹枯病研究工作,每3~5天即在稻田调查。1996年8月中下旬发现有虫暴露在水稻植株上为害,经鉴定确认为棉铃虫He伽ovefpaa七Wigero--xxx-xxuo。此类报道未见,故简报如下。(l)水稻品种为粳稻(武有粳3号);(2)调查稻田距棉田200~500m;(3)稻田中棉铃虫幼虫l~6龄均有;M幼虫均在稻株顶叶或穗部,水稻未抽穗时,幼虫啮食嫩叶叶肉,少数食成缺刻,抽穗后,幼虫多数爬至穗部咬食灌浆、乳熟稳粒;(5)千株有虫0~5头不等。1996年本市四代棉铃虫在棉田落卵量为1556粒/百株,属特大发生。笔者分析认为稻田中棉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