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苏联生物科学界近年来所达到的成就,乃是共产主义的伟大创造者列宁和斯大林的天才思想的有力影响的结果。其中,我以及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生活物质演发实验室的工作者,在生物演发上获得了若干的成就。根据斯大林同志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发展的指示,我们研究了“细胞起源於生活物质”问题。生活物质是由具有新陈代谢作用的和生活演发作用的蛋白质组成的。由於多年的工作和许多次的实验,我们得以证明,在多细胞有机  相似文献   

2.
在胚胎发育中期,半滑舌鳎胚胎由胚体、卵黄囊和卵周液构成.对半滑舌鳎胚胎发育中后期的卵黄囊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黄囊是由卵黄囊膜和包裹其内的卵黄物质组成.在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内的卵黄物质逐渐消耗产生低分子量的卵黄磷蛋白分裂小泡.分裂小泡转移到卵黄囊内部消黄细胞中,在消黄细胞的作用下分裂小泡转化成卵黄颗粒.随后卵黄颗粒在卵黄囊内表面聚集成囊状结构并转移运输到卵黄囊膜内部,最后把卵黄物质从卵黄囊膜转移并释放到卵周液中,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3.
Ο.Б.勒柏辛斯卡娅认为跌入于胚下腔中的卵黄球能够演变为胚胎的内胚层细胞和进入于内外二胚层之间的卵黄球能够演变为血岛的这一假说近年来在细胞学和胚胎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我们从1954年春天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工作可分三方面:(1)分别观察鸡胚正常发生过程中的内胚层和血岛的形成过程和卵黄球的变化——包括鸡胚和鸭胚从未孵到孵育20天各期的胚胎和卵黄囊切片,采用各种主要的细胞学上的染色方法和卵黄球的活体染色观察.(2)卵黄球的离体和活体培养——培养材料包括未孵及孵育各期的胚盘下卵黄球.离体培养  相似文献   

4.
秀丽白虾卵母细胞不同发育阶段滤泡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不同发育阶段卵巢滤泡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与卵母细胞的联系。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进程,滤泡细胞经历了发育和退化过程。在卵黄大量发生期,卵母细胞被多层滤泡细胞包绕,血窦伸入层间;滤泡细胞内含有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及原始卵黄颗粒。在卵子成熟期,滤泡细胞由内向外依次解体,血窦萎缩。这些形态变化支持滤泡细胞具有吸收血液营养、合成并向卵母细胞输送原始卵黄物质的功能的观点。与锯缘青蟹、长毛对虾和中华绒螯蟹的滤泡细胞的作用方式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三疣梭子蟹胚胎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和肝胰腺的发生与卵黄物质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胚胎的卵黄岛和卵黄囊结构分别出现在原肠期和无节幼体期,胚胎从原肠期至卵内第一期溞状幼体期,始终存在卵黄岛结构,且卵黄岛中的卵黄物质不断被分解和利用. (2)卵内第二期溞状幼体后,卵黄囊分为两个区域,卵黄囊壁中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此时肝胰腺前体已开始形成,卵黄岛开始融合. (3)卵内第三期溞状幼体阶段,卵黄囊发育成一双肝胰腺,由于肝胰腺中的卵黄物质互相融合,卵黄岛结构消失。此阶段胚胎对卵黄物质的利用加快, 卵黄物质中存在许多空泡状结构;(4)胚胎发育进入孵化前期后,肝胰腺腔内的卵黄物质极少,而初孵溞状幼体肝胰腺腔内卵黄物质已完全消失,肝胰腺为一对囊状结构。这些结果表明在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从原肠期到孵化前的过程中,卵黄岛和肝胰腺细胞对于卵黄物质分解和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方杯叶吸虫卵黄腺和卵巢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佩锋  郎所 《动物学报》1993,39(2):113-117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东方杯叶吸虫卵黄腺和卵巢的超微结构,并与体外培养成虫进行比较。根据形态特征和内含物的存在情况,将卵黄细胞和卵母细胞的发育均分为不同时期,详细描述了各期的形态特征,探讨了卵黄球和皮质颗粒等内含物的生理功能。体外培养成虫成熟卵黄细胞中有散在的卵黄物质,成熟卵母细胞中线粒体囊泡化,这些可作为体外培养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北京油葫芦卵黄物质形成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奚耕思  郎冬梅 《昆虫知识》2003,40(6):538-541
以蟋蟀科的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mitratrus(Burmeister)为材料 ,对其卵子发生的卵黄物质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根据电镜观察结果分析 ,北京油葫芦卵黄构成有卵母细胞内部物质与外部物质参与。卵黄发生初期 ,主要以卵母细胞自身合成为主 ,随着卵母细胞发育的进行 ,有外源物质介入卵黄合成之中。它包括两部分物质来源 :一部分是由血淋巴通过滤泡细胞间隙向卵母细胞提供合成卵黄物质 ;另一部分则由滤泡细胞通过指状微绒毛以多泡小体和多片小体的形式向卵母细胞提供合成卵黄的物质。  相似文献   

8.
罗氏沼虾卵母细胞细胞器与卵黄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作者研究了罗氏沼虾卵母细胞细胞器与卵黄发生的关系。细胞核物质通过核孔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由核仁而来的核糖体前体物在细胞质中形成大量的核糖体。一部分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囊泡的膜上,形成粗糙型内质网。粗糙型内质同囊泡具有合成和运输卵黄物质的功能。一部分核糖体是游离的,它们可在细胞质中合成致密蛋白质小颗粒,随后这些颗粒逐渐聚集融合成致密的卵黄粒。溶酶体可吞噬这些由游离核糖体形成的蛋白质颗粒团或其它膜状物,并将它们消化、融合,从而形成大的卵黄粒。部分线粒体参与了卵黄粒的合成并最终演变成卵黄体。微丝也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斑马鱼原肠胚期的深层细胞与卵黄合胞体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蓓 《动物学杂志》1995,30(5):17-20
用Brdu-Anti-Brdu细胞免疫化学法来标记斑马鱼原肠期处于S-期分裂球的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通过对整体鱼卵的观察,清楚地显示出了硬骨鱼所特有的深层细胞及卵黄合胞体层的存在。与大而圆、相对分散且在迁移中不断分裂的深部细胞相比,外围扁平紧凑的上皮细胞在原肠期开始后的分裂方面的活动则较少,而主要是细胞的伸长增大运动。另外,本实验还证明了卵黄细胞核出现于囊胚晚期,并与非卵黄颗粒的,不参加卵裂的细胞质共同形成多核的卵黄合胞体层,此种状态一直维持到原肠作用的结束。  相似文献   

10.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不同发育时期哲罗鱼(Hucho taimen)卵黄的超微结构.根据哲罗鱼卵黄物质在卵母细胞中的加工合成、积累以及卵母细胞中参与卵黄颗粒形成的细胞器的变化,可将该鱼卵黄发生分为4个特征时期,即卵黄发生前期、卵黄泡期、卵黄积累期和卵黄积累完成期.卵黄发生前期是指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卵黄物质开始积累前的时期,此时期核仁不断分裂,出现线粒体云和早期的滤泡细胞层、基层和鞘细胞层;卵黄泡期特点主要是细胞器不断变化产生卵黄泡和皮层泡;卵黄积累期的滤泡膜由内向外依次为放射带、颗粒细胞层、基层和鞘细胞层,此时外源性卵黄前体物质不断经过血液汇集于鞘细胞层,后经微胞饮作用穿过胶原纤维组成的基层,经过多泡体作用转运至颗粒细胞内,在细胞内经过加工和修饰形成小的卵黄蛋白颗粒,卵黄蛋白颗粒经微胞饮穿过放射带进入卵母细胞边缘形成的空泡中,不断积累形成卵黄球;进入卵黄积累完成期,卵黄球体积变大,向细胞中心聚集,填满大部分卵母细胞,卵黄积累完毕.  相似文献   

11.
鲫鱼卵发生过程中细胞学和细胞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序言 1960年我们在研究鱼类催情作用的时候,曾详细地观察了鲫鱼卵在发生过程中细胞学和细胞化学的变化。结果发现有些和前人记载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是卵黄球的来源、液泡和卵黄球的化学性质以及卵黄球和液泡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这些问题的阐明对细胞生理学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卵形成的生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应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日本血吸虫卵形成的过程,并进行了硫脲化合物对虫卵形成影响的实验。 日本血吸虫雌虫生殖系统是由发生卵细胞的卵巢和发生卵黄细胞的卵黄腺这两个腺体及其连接管道所组成。连接管道包括输卵管、卵黄管和卵-卵黄会合管,分别将卵细胞和卵黄细胞运送至卵形成部位——卵模及其周围的梅氏腺,在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虫卵,再通过子官将此新形成的虫卵送经生殖孔而排出。 一个完整的虫卵系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及约20个卵黄细胞以及包在它们外面的一种硬化蛋白质的卵壳所构成。卵细胞含有丰富的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芳香族氨基酸、磷酸酶和若干糖原。卵黄细胞含有许多脂类物质,其细胞质中的卵黄颗粒球是制造卵壳的原料,含有蛋白质、酚类物质和酸酶,它们是卵壳的前身物。卵壳形成的化学性质可能是酚类物质受酚酶的氧化作用变成醌,再与邻近的蛋白质结合成醌鞣蛋白,而成为一种硬化的卵壳物质。 日本血吸虫卵形成部位系在雌虫体中段的卵模及梅氏腺区域。卵模腔内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所构成,它是一种顶浆分泌腺细胞,含有丰富的碱性磷酸酶和芳香族氨基酸蛋白质。在形态上可分为静止相和分泌相,它的分泌机能呈现周期性并似与卵模腔内卵壳的形成有节奏地相配合。在卵模周围分布着一种单细  相似文献   

13.
仔鱼的开口摄食期及其饵料综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鱼类的受精卵在完成胚胎发育的正常过程后经过脱膜孵化成为仔鱼。此时,初孵仔鱼(newly hatched larvae)一般消化道尚未与外界相通,均有较大的卵黄囊作为孵化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发育的营养来源。但随着卵黄物质的逐渐消耗,消化管与口腔接通以后,仔鱼必需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必要的营养物质,以便进一步发育与生长,这就是仔鱼的开口摄食期。    相似文献   

14.
泥螺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应雪萍  杨万喜 《动物学研究》2001,22(5):T001-T002
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研究了泥螺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形态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从卵黄发生早期到晚期,卵母细胞内线粒体经历了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卵黄合成初期的卵母细胞内,线粒体多,结构典型,仅部分线粒体外膜破裂,嵴 和内膜逐渐消失,卵黄发生中期,线粒体基质空泡化,嵴和内膜消失,腔内充满颗粒状物质,最后演变成卵黄颗粒,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卵黄颗粒的数量和直径逐渐增加,卵黄发生后期,卵质中胞器不发达,细胞质中充满卵黄颗粒,在卵黄颗粒之间仅有少量线粒体存在,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此外,对线粒体在卵黄形成中的功能,去向及行为变化等 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黄胫小车蝗卵子发生及卵母细胞凋亡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卵子发生过程和卵母细胞凋亡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黄胫小车蝗卵子发生可明显分为3个时期10个阶段,即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和卵壳形成期。第1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经历减数第一次分裂;第2阶段,卵母细胞核内染色体解体成网状,滤泡细胞稀疏地排列在卵母细胞周围;第3阶段,滤泡细胞扁平状,在卵母细胞周围排成一层;第4阶段,滤泡细胞呈立方形排在卵母细胞周围;第5阶段,滤泡细胞呈长柱形排在卵母细胞周围,滤泡细胞之间、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之间出现空隙;第6阶段,卵母细胞边缘开始出现卵黄颗粒;第7阶段,卵母细胞中沉积大量卵黄,胚泡破裂;第8阶段,滤泡细胞分泌卵黄膜包围卵黄物质;第9阶段,滤泡细胞分泌卵壳;第10阶段,卵壳分泌结束,卵子发育成熟。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凋亡发生在卵黄发生前期,主要表现为滤泡细胞向卵母细胞内折叠,胞质呈团块状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人教版)安排了模拟探究性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该实验操作过程比较简单,但是需要学生用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迁移至真实的细胞,明确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效率与相对表面积成反比的关系,笔者在模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构建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相对表面积(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卵泡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光镜观察了无蹼壁虎卵泡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其卵泡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可分两期,即卵黄形成前期及卵黄形成期.卵泡来源于胚床内的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卵泡细胞,其发育过程有4个主要特点:1)卵泡鞘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层细胞碱性磷酸酶(ALP)阳性率为100%;2)卵黄形成前期卵泡核出现染色体及波状核膜;3)颗粒层早期由3种细胞构成:梨状细胞、中间型细胞及小细胞;4)后期颗粒层解体,卵母细胞内出现大量的卵黄小板.最后讨论卵泡鞘ALP高含量及卵黄小板形态差异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1.豹蛙受精卵与未受精卵在用×1500g 左右离心后都形成四层:脂类物质层,原生质层,黑色粒层,和卵黄粒层。但切片的观察:黑色粒层与卵黄粒层的界限不明。可是越近植物極卵黄粒愈多,黑色粒愈少。2.未受精卵奥受精卵在用×1500g 左右离心后有内外部形态的不同。大部分未受精卵的脂类物质层是光滑的,而受精卵的脂类物质层是绉褶的。3.根据卵内物层和结构在离心卵内的分布可以测定他们的相对比重。它们相对的比重是:卵黄粒>黑色粒>原生质>脂类物质。受精卵的质膜和皮层的联合相对比重是等于或小于原生质的比重,但大于脂类物质的比重。未受精卵的质膜和皮层联合比重,在大多数未受精卵内因质膜与卵黄膜的关系不能正确确定。可是根据少数卵的情况,未受精卵的层膜与皮层的联合比重可能也大于未受精卵的脂灯物质小于或等于原生质的比重。4.我们提出了两个解释受精卵绉褶脂类物质层的形成假说,并加以讨论。可是在现在的实验资料情况下,我们还不能最后肯定那一个假说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山溪鲵卵黄发生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育辉  贾林芝 《动物学报》2002,48(4):534-542
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不同发育时期卵母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特别注意了与卵黄发生相关的细胞器变化。结果表明,类核周体为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膜性细胞器聚集的场所;线粒体自身也可演变成卵黄前颗粒,参与构成卵黄小板的成分;吞饮泡和髓样小体是卵母细胞利用外源卵黄物质的中间媒介。经过与其他动物卵黄发生过程相比较,认为非哺乳脊椎动物卵黄发生是卵母细胞在多种细胞器参与下整体活动的结果,不是经由单一的模式或途径形成,因此呈现发生上的多元化;不同物种在卵黄发生中分别采取与各自相适应的模式或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形态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堵南山  姜焕伟 《动物学报》1995,41(3):229-234
中华绒螯蟹的成熟卵仅有初级卵膜,无次级和三级卵巢,质膜初期厚而多层,且具皱褶,卵核在卵的发育过程中变化很大,未发见中心粒,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始见于蟹卵发育的初期,皮层颗粒先出现于蟹卵深部,随后移到卵的表层,无滋养细胞,蟹卵由卵泡细胞提供物质,形成卵黄,此外,还可直接从血淋巴内摄取卵黄前身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