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草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受精后0—200小时)6种同工酶系统(LDH、MDH、GDH、ADH、IDH、EST)的表达谱式。除了ADH以外,其余5种同工酶系统均具有明显的发育变化谱式。根据早期发育过程中同工酶的变化谱式及其组织分布,草鱼的同工酶可分为三大类型:(1)在未受精卵及早期发育过程中一直存在,并常有较广泛的组织分布;(2)未受精卵及早期发育过程中均不存在,一般仅分布于少数几种组织中;(3)未受精卵及胚胎发育早期不存在,直到早期发育过程中某一特定时期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3.
杨丽娥  沈勤龙 《兽类学报》1993,13(2):152-152,113
梅花鹿(Cervus nippon)的饲养是我国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梅花鹿的各项生化指标的测定显得十分必要。关于梅花鹿的血清学参数在国内外有过不少报道,而对LDH同工酶的分析,对鹿的品种鉴定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比较分析了梅花鹿的心、肺、肝、脾、肾、骨骼肌、睾丸、付睾、瘤胃、大肠、小肠 11种组织的LDH同工酶分布特征,建立了LDH同工酶谱,为进一步开展对梅花鹿的研究工作提供生化参数。  相似文献   

4.
采用垂直淀粉凝胶电泳及特异性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了草鱼成体脑、眼、心、肾、肌、肝等6种组织中的6种同工酶系统(LDH、MDH、GDH、ADH、LDH、EST)的分化表达谱式。结果表明,草鱼的同工酶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与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相比,草鱼的LDH、m-MDH和ADH同工酶具有特殊的表达谱式:m-MDH和ADH均由两个基因座位编码;肾脏在LDH-A_3B与LDH-A_2B_3之间多出1条LDH酶带(LDH-X)。本文还讨论了草鱼同工酶的遗传基础和亚基组成,以及本实验的某些结果与其他作者的结果不相符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蟾蜍种间核移植胚胎发育早期LDH同工酶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遵义  梁桂霞 《动物学报》1993,39(3):280-286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比gargarizans)与花背蟾蜍(Bufo raddei)种间核移植胚胎发育早期六个不同阶段中全胚胎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分析。酶谱比较的结果表明:在正、反种间移核胚胎中,供体核LDH基因的活动开始表现于尾芽胚期;此前,杂种胚胎中LDH同工酶谱类型与受体一致。  相似文献   

6.
吴晓林  罗柏林 《遗传学报》1999,26(5):506-511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随机抽样了后备,初产和产蛋3个阶段的优黄2000肉种鸡血清酯酶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血清酯酶Es-1和Es-2均存在遗传多态现象,Es-1区检出2-3条多态性酶带,Es-2区仅有1条带,表型为带的有或无。  相似文献   

7.
从发育遗传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htl、nodal、HomeoboxTF-β、Pax3基因在心脏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心脏发育的关系,旨在揭示发育遗传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联 。  相似文献   

8.
9.
鳙鱼受精早期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张天荫  封树芒 《动物学报》1991,37(3):293-296
镛鱼(Aristichthys nobilis)受精是精子通过卵膜孔附着于卵质膜表面精子穿入部的微绒毛,两者迅即发生融合,但未见到有明显的受精锥。授精一分钟,精子整个头部已与卵的质膜发生融合,并看到有精子整个尾部已被微绒毛包裹的情况。在受精精子附近有一尚未与卵完全分开的第一极体。本文还讨论了精子穿入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鳙团移核鱼LDH,MDH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二龄鳙鱼细胞核和团头鲂细胞质配合的核质杂种鱼--鳙团移核鱼及其亲本,供核体鳙鱼和受核体团头鲂肌组织LDH、MDH同工酶进行了研究试验。鳙团移核鱼和供核体鳙鱼肌组织LDH同工酶均具有LdhA2B2一条谱带;受核体团头鲂的则具有LdhA2、LdhA2B1、LdhA2B2、LdhA1B3、LdhB4等五条谱带。移核鱼和供核体鳙鱼肌组织的MDH同工酶都各具有二条谱带:S-mdhA2、S-mdhAB;受核  相似文献   

11.
二龄鲢和鳙血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以115尾二龄链和91尾二龄鳙为材料,测定了血液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脆性植、比积及比重,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分数计数值及各型血细胞大小等正常值。结果显示:红细胞和白细胞值,比积值及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值均是鲢高于鳙,而红细胞沉降率和中性粒细胞却是鳙高于链,在鲢上,其血液指标植也存在雌雄差异,上述血液指标值也存在周年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游泳行为是鱼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其逃避敌害、猎食、迁徙、求偶和躲避灾害环境的重要手段~[1—3]。在通常情况下鱼类游泳是通过游泳速度和时间进行描述的,可将其分为巡弋游泳能力(Cruising swimming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3.
鲢,鳙滤食器官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等方法研究链,鳙滤食器官的结构,并观察,分析了滤食器官各部分的功能,结果表明,它们的鳃耙,腭褶和鳃耙管上皮部分布有味蕾和丰富的粘液细胞,鳙腭褶和鳃耙管上皮中味着细胞数量明显一多于鲢的,腭褶表皮上分布着排列有序的枕状突起,鲢可通过沉食途径和阻塞效应有效地摄食直径为3.2μm的小球藻,本文还通过对腭褶,鳃耙管及鳃耙在摄食活动中的运动方式的直接观察,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4.
鳙(花鲢)在自然环境中分布于中国南部流域至阿穆尔河,是重要的经济性鱼类,具江湖生殖洄游特性。大坝建设阻碍了其洄游产卵繁殖通道,导致自然环境中其繁殖力的下降,需要有效的过鱼设施帮助鳙通过大坝等水流屏障。为了设计高效的鱼道引导鳙通过,本文通过自制密封的鱼类游泳实验装置,研究了鳙幼鱼游泳能力。测定了5个温度(5、10、15、20和25℃)下鳙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疲劳前后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和甘油三酯(TG)含量,评价疲劳运动引起的生理胁迫。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游泳速度显著提高(P0.05)。25℃时临界游泳速度最大,为7.01 BL/s(1.19 m/s)。在疲劳运动后,血清总蛋白、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P0.05)。水温低于15℃与高于15℃相比,鳙疲劳运动后血清总蛋白、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以鳙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非适宜温度环境和疲劳运动胁迫下鱼类的生理反应。以期为鱼类生理学研究和渔业保护管理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有效的鱼道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鲢鳙草青四大家鱼线粒体DNA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4,自引:2,他引:74  
对长江中、下游湖北石首、江西九江、安徽芜湖三江段鲢、鳙、草鱼、青鱼天然群体共365尾鱼的线粒体DNA(mtDNA)的ND5/6、Cytb基因和D-Loop区片段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鲢、鳙和青鱼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草鱼不甚丰富。发现鲢、鳙和青鱼的mtDNA基因型分别有28、19、27种,草鱼mtDNA基因型仅见7种;鲢、鳙和青鱼的基因型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热休克诱导鳙鱼四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洪云汉 《动物学报》1990,36(1):70-75
采用热休克法研究了诱导鳙鱼四倍体的可能性和处理条件。结果表明:1)恰好在卵子开始第一次卵裂前用39—42℃水浴处理1—3分钟,可获得较高频率的四倍体;2)开始处理的时间至关重要,提前或推迟处理导致几乎全部死亡或四倍体频率大大下阵;3)热休克组的孵化率显著下降,畸形率明显升高;4)含高频率四倍体的热休克组的细胞分裂和胚胎发育延迟。  相似文献   

17.
鳙Sox基因克隆及序列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简并引物SoxN和Sox9在鳙基因组DNA中进行PCR扩增和产物克隆测序,并对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文鉴定出鳙15个Sox基因HMG盒序列,分别属于SoxB、SoxC和SoxE组,依据斑马鱼同源基因将其分别命名为Sox1a、Sox1b、Sox2、Sox3、Sox4a、Sox4b、Sox9a、Sox9b、Sox10、Sox11b、Sox12、Sox14a、Sox14b、Sox19和Sox21a。基于鳙和斑马鱼 Sox1、Sox4和Sox9 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这3个Sox基因的复制时间发生在鳙和斑马鱼的分化之前,结果支持了鱼类特异的基因组复制假说。以Sox1a、Sox1b和Sox4基因为分子钟标记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鳙和斑马鱼的分化时间,结果显示,同属于鲤科鱼类的鳙(鲤亚科)和斑马鱼(鱼丹亚科)在原始的鱼丹亚科鱼类中存在一个共同祖先,大约出现在63.7百万年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鱼类Sox基因复制和基因组进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鲢、鳙的食性及其对藻类的消化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洁  林峰 《水生生物学报》1990,14(2):170-175
通过对青菱湖34尾刚起水的鲢、鳙食物团的检查,得鲢、鳙食物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数量比例分别为48.78:1和7.95:1;将其折算为生物量,则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之比,鲢为1:47.6,鳙为1:292.15,显示出两种鱼食物中的浮游动物生物量都大于浮游植物生物量。鉴于鳙所食的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大于鲢所食的6倍多,因此,仍可相对地认为鳙以食浮游动物为主,鲢以食浮游植物为主。滤食时,除了小于鲢、鳙鳃耙间隙的浮游生物被随水滤去外,从鲢、鳙所生活的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组成和它们肠管中的食物组成的一致性来看,它们对食物并无选择能力。此外,对鲢、鳙是否能够消化某些藻类,根据观察而获得了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消化道的菌群结构及影响因素, 用PCR-DGGE技术和序列分析调查投喂鲜活饵料(BI-L)和配合饲料(BI-C)的鳙肠道菌群, 和投喂鲜活饵料(PS-L, PI-L)和配合饲料(PS-C, PI-C)的匙吻鲟胃和肠道菌群。实验共回收测序16条DGGE条带,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鳙和匙吻鲟所有待测样本的优势菌为厚壁菌门(31.25%, 5条)。其他属于-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25%, 4条)、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2.5%, 2条)、梭杆菌门(Fusobacteria)(12.5%, 2条)、蓝藻门(Cyanobacteria)(6.25%, 1条)、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6.25%, 1条)、-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25%, 1条)。不同饵料喂养的匙吻鲟肠道菌群具有较高的相似性(49%), 不同饵料喂养的鳙肠道菌群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59%), 说明这些生态位中存在着更稳定成型的微生物群落。然而, 两组不同饵料喂养的匙吻鲟胃样本菌群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表明匙吻鲟胃部菌群可能更易受到饵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28-1035
通过对同一试验池中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胃肠道内含物的连续3次分析,揭示他们滤食的天然饵料生物组成及差异。首先根据物种鉴定结果对2种鱼的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组成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采样时间同一池塘内2种鱼饵料生物组成存在差异,分别聚为不同的分枝;分析匙吻鲟和鳙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种类时还发现不同采样时间前者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数均多于后者。同时对2种鱼胃肠道内各饵料生物的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大型饵料生物充足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在2种鱼胃肠道内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减少时,匙吻鲟摄食强度减小,但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仍显著较大(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消失后,轮虫生物量在匙吻鲟胃肠道内显著增加 (P0.05);相比较,鳙在各采样期则主要滤食较小型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另外,当动物性饵料减少后,匙吻鲟和鳙均通过大量滤食植物絮团来补充能量。综上,同一试验池养殖的匙吻鲟和鳙存在摄食竞争压力,该压力的大小与环境中大型饵料生物的丰富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