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四种木蠹蛾的形态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木蠹蛾为阔叶树的重要蛀干害虫之一,近年来在山东境内普遍发生,有些地方已酿至成灾,严重威胁着防护林及城市行道树的正常生长。笔者从1979年着手对省内该类害虫进行研究,发现种类繁多,且混杂发生,在种类辨认中颇易造成错误,现就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 Ersch.、榆木蠹蛾(即柳干木蠹蛾、黑波木蠹蛾、柳乌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Wlkr.、东方木蠹蛾Holcocerus orientalis Gaede.、小木蠹蛾(即小褐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 Stgr.四种木蠹蛾的形态特点整理如下: 一、成虫形态 蒙古木蠹蛾 体长24.5—33毫米,翅展58—69毫米。触角雌雄均为单栉齿状,栉齿呈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防治蛀干害虫小线角木蠹蛾,本研究采用皮透与13种农药分别组配,利用树干喷雾法,筛选防治小线角木蠹蛾的最佳组配剂.结果表明,防治当年孵化的小幼虫,皮透与1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SC)配比为2∶1的100倍液,防治效果达到95.94%;防治跨年度的大幼虫,皮透与15%氯氟·吡虫啉SC配比为2∶1的3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到90.13%.结果发现采用皮透与15%氯氟·吡虫啉SC配比为2∶1的30倍液能够有效控制小线角木蠹蛾的危害.本研究为小线角木蠹蛾等蛀干害虫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探索出了新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3.
沙棘木蠹蛾生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娇  李娟  翁强  骆有庆 《昆虫知识》2012,49(6):1629-1635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Chou,Fang et Chen属鳞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dae),是我国的特有种.2001年以来,沙棘木蠹蛾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是屹今为止我国沙棘林最大的蛀干害虫,给我国的沙棘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论文从形态学和组织学2个方面确定了沙棘木蠹蛾雌、雄生殖系统的特征,同时,对比了雄性交尾前后生殖系统各部位的差异.未交尾雄蛾的生殖系统贮精囊、附腺管和射精管呈白色,其内包含大量的精子束待交尾,已交尾雄蛾的生殖系统呈透明或半透明状.除雄性附腺外,在交尾后的精巢、贮精囊和射精管中都能观察到真核精子束.通过上述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尤其是对贮精囊和射精管中精子束观察,可判断精子束的填充状态,从而判断雄蛾交尾与否,能够检验性信息素引诱剂对沙棘木蠹蛾的防治效果,确立判断雄蛾交尾与否的标准对指导沙棘木蠹蛾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金桐  孟宪佐 《生命科学》2002,14(4):229-231
综述了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及在综合防治措施中应用的最新进展,重点评述了木蠹蛾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与化学结构。至今有4种木蠹蛾的性信息素被鉴定,另外还筛选出2种木蠹蛾的性诱剂。在我国,对木蠹蛾的防治,应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使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或性诱剂诱捕法和迷向法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荔枝两种茎蛀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庭玉 《昆虫学报》1964,(2):159-171
本文记载两种钻蛀荔枝树茎的害虫,荔枝拟木蠹蛾及相思拟木蠹蛾。它们是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的荔枝和其他热带、亚热带果树及林木的常见害虫,而我国大陆过去尚未有记载。已查悉寄主植物有无患子科的荔枝、龙眼,芸香科的柑桔类等24科42种类。 这些害虫的幼虫钻蛀树茎成坑道后,匿居其中,夜出食害树茎韧皮部,并以虫粪、木屑等在树皮上缀成隧道,以循避敌害;它们一年皆发生一代,只幼虫在坑道中越冬,4-5月间相继化蛹,4月下旬至7月上旬有成虫出现。卵块生于树皮上。幼虫多于树茎分叉处蛀害。 以666及DDT粉剂或油剂滴注坑道,以及以该药剂较高浓度的水悬液,于7-8月间喷布树茎虫害处,皆有甚好的防治效果。 华南各地荔枝产区,蠹害荔枝树茎的害虫,主要有隶属于鳞翅目,拟木蠹科(Metarbelidae)的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 Swinhoe)及相思拟木蠹蛾(Arbela baibarana Mats.)等两种。这些害虫发生普遍,被害的植株往往导致风折或严重削弱树势,尤以幼树受害更显著,需要加以防治。 鉴于这些害虫除致害荔枝外,尚加害其他多种热带、亚热带果树及林木,而我国大陆过去缺乏记载,为此,笔者将近十年(1952-1962)来累积的一些资料整理报导,冀供昆虫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沙棘主要蛀干害虫种群生态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宗世祥  姚国龙  骆有庆  许志春  王涛 《生态学报》2005,25(12):3264-3270
沙棘木蠹蛾(H olcocerus h ipp ophaecolusHua,Chou,F ang et Chen)是近几年在我国内蒙古、辽宁、山西、宁夏、陕西和甘肃等地大面积爆发的一种钻蛀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沙棘(H ipp ophae rham noid ea)的根部和干部。在宁夏,沙棘除受到沙棘木蠹蛾的危害,还受到红缘天牛(A sias ha lod end ri Pa llas)的严重危害,该虫主要危害沙棘的干部。作者根据种群生态位理论,从时间、空间等资源利用上,定量地描述了沙棘木蠹蛾与红缘天牛种群之间的联系和竞争共存机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幼虫主要分布在根部和干部80~120cm的范围内,不同时期,幼虫具有从干部向根部转移危害的习性;而红缘天牛主要分布在干部40~120cm的范围内,不同时期,幼虫没有转移危害的习性。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的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较大,发生期较长,在沙棘上的活动范围较广,而不同时期内沙棘木蠹蛾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变动较红缘天牛大,其在沙棘上的活动范围在不同时期有较大的变动,而红缘天牛则较小。空间生态位重叠较小,在沙棘上的分布趋于分离,对空间资源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而时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在沙棘的生长季节均能同时危害,危害期长但不具有明显的危害高峰期。两种害虫在空间生态位上的种间竞争强度较小,而在时间生态位上的种间竞争强度较大,在整个发生期内,两种害虫均能同时危害沙棘,但其位置有较大差异,在沙棘根部和干部40cm范围内,两种害虫几乎不能共存。  相似文献   

7.
<正> 山东境内现有木蠹蛾六种,其中以东方木蠹蛾Holcocerus orientalis Gaede.及榆木蠹蛾(柳干木蠹蛾)H.vicarius Wlkr.分布广泛。 东方木蠹蛾曾作为Cossus cossus的一个亚种,命名为orientalis Gaede.。后因两性触角皆为线状,移入Holcocerus属,并为单独的种。 分布:山东29个市(县)、安徽(蚌埠和怀远)、江苏(南京和射阳)、湖南(澧县)、江西(九江和泰和)、河南(汝南)、贵州(贵阳和龙里)、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朝鲜,日本,苏联。 主要危害旱柳、垂柳、龙爪柳、榆树、麻栎、国槐、沙兰杨、滇杨、桃树、白蜡等。  相似文献   

8.
在非洲进口木材中截获的长蠹科害虫的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志粦 《昆虫知识》2003,40(2):154-159
报道了近年来从非洲进口木材检疫中截获的长蠹科 1 4种害虫 ,并分别对细齿叉尾长蠹Xylionadustus、多齿叉尾长蠹X .plurispinis、毛额奸狡长蠹Apatefemoralis、大角胸长蠹Bostrychoplitesmegaceros、长缘缝棘长蠹Xyloperthodesdiscedens、三胝双棘长蠹Sinoxylonsenegalense、红角双棘长蠹S .ruficorne、褐斑木长蠹Xylodectesornatus、多毛碎木长蠹Xyloperthacrinitarsis、棕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brunneus等重要长蠹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编制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小线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 insularis Staudinger幼虫取食不同寄主后的肠道转录组,旨在挖掘幼虫对寄主适应的相关基因,为探究小线角木蠹蛾幼虫对寄主的适应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数据。【方法】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测定小线角木蠹蛾幼虫取食3种不同寄主树种(洋白蜡、银杏和国槐)15 d后的肠道转录组,使用BLAST软件对unigene序列进行GO和KEGG富集,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幼虫对寄主适应的相关基因。【结果】取食国槐与取食洋白蜡的小线角木蠹蛾幼虫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有916个,取食银杏与取食洋白蜡的小线角木蠹蛾幼虫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1 163个,取食银杏与国槐的小线角木蠹蛾幼虫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1 621个;其中,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与解毒代谢、水解酶和转运蛋白等密切相关;取食不同寄主的幼虫肠道差异基因中,解毒酶(17个)和消化酶(20个)的差异基因数量都明显多于保护酶(5个)。本研究筛选出2个解毒酶基因、3个消化酶基因和1个保护酶基因,可作为小线角木蠹蛾幼虫对寄主适应机制的重点研究对象。【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小线角木蠹蛾幼虫响应不同寄主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探究小线角木蠹蛾对寄主的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性诱剂在沙棘木蠹蛾监测和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性诱剂在全国7个省9个地区对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Chou,Fang etChen进行连续3年的野外监测和控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性诱剂具有较好的野外监测和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26.6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45.9头/d,诱捕器之间的最佳设置距离为120 m,诱捕效率达50%以上。沙棘木蠹蛾性诱剂已成为沙棘木蠹蛾控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芳香木蠹蛾中国亚种Cossus cossus chinensis是Rothschild(1921)在Seitz编著的《世界大鳞翅》(Macrolepidoptera of the World)一书中首次描记的,模式产地为中国山东省的青岛,以后Daniel在“古北区木蠹蛾科专论”(1956,Mitt.munch.ent.Ges.,46:255)中也把它作为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的一个亚种。但芳香木蠹蛾原产于欧洲的指名亚种 Cossus cossus cossus L.以及分布于远东地区的亚种Cossuscossus orientalis Gaede等胸部背面和翅基片褐灰色,后足胫节中距发达,基跗节明显膨大,另外抱器背突呈“M”形,骨化较弱。而Cossus 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胸部背面和翅基片全为黄色,后足胫节中距常退化,基跗节不膨大,抱器背突骨化明显,呈长马蹄形;此外,根据地理亚种的定义,一种之内不同地理亚种不可能分布在同一地区,而Cossus 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和Cossus cossus orientalis Gaede却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广大地区重叠在一起。很显然,把Cossus 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 作为芳香木蠹蛾Cossuscossus的亚种是不合适的,而应将它提升为种,即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由于该种昆虫胸部背面全为黄色,所以山东省林科所方德齐先生称其为黄胸木蠹蛾,很恰当。 根据文献记载及所收集到的标本,黄胸  相似文献   

12.
河南农学院郑州果园,在1957年栽植果树的同时,四周营造了石榴树围墙,形成了天然的绿篱,每年结出大量的石榴。近几年来,由于蛀茎害虫的为害,枝条枯死,产量下降。据1973年的调查,枝条被害率达95%以上。 为害石榴茎的蛀虫,根据在河南各地调查有两种:石榴茎窗蛾和豹纹木蠹蛾,以前种的发生量较多,为害性大。  相似文献   

13.
东江林场20个乡土阔叶树种拟木蠹蛾为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木蠹蛾Arbela spp.是华南地区严重影响人工林质量和稳定性的一类钻蛀害虫。本研究以广东省东江林场20个乡土阔叶树种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拟木蠹蛾对不同树种的为害状况及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7 a生时共有5个树种受到拟木蠹蛾为害,分别为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翻白叶Potentilla fulgens和楝叶吴茱萸Evodia glabrifolia,8 a生时新增1个受害树种——秋枫Bischofia javanica;受害树种生长表现和感虫情况均差异显著(P0.05),但种内感虫个体生长表现与未感虫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这些受害树种的虫口高度分布范围不同,生长较快的翻白叶和西南桦,其虫口主要分布在树冠以下,生长速度中等的海南红豆和山杜英的虫口分别集中在树冠下缘附近和树冠下缘上部,生长较慢的楝叶吴茱萸和秋枫的虫口则分别多在树冠下缘附近及其下部和树冠下缘及其上部,据此初步提出以枝下高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分析其虫口高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补充完善了拟木蠹蛾发生规律和为害特征方面的资料,且为该区域营建混交林的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沙棘木蠹蛾卵和幼虫空间分布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沙棘木蠹蛾(H olcocerushippophaecolus Hua,Chou ,Fang et Chen)是近几年在内蒙古、辽宁、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大面积爆发的一种钻蛀性害虫,其危害发生在幼虫期,主要危害沙棘(H ippophae rhamnoidea)的根干部。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深入了解种群的空间结构,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两种受害程度不同的林分内沙棘木蠹蛾幼虫种群和重度受害林分内卵块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受害程度不同的林分内,沙棘木蠹蛾的危害具有显著差异,轻度受害林分内无虫样本所占的比例较大,达70 % ,而重度受害林分内不到2 0 % ;虫口密度在轻度受害林分内超过6头/株的只有6 .9% ,而重度受害林分内高达31.9%。根据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分析得知:重度受害林分和轻度受害林分内幼虫种群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7.3m和87.4 18m,而局部空间连续性强度分别为0 .914和0 .178。重度受害林分内幼虫表现较强的空间聚集性,而轻度受害林分则表现为随机分布。在重度受害林分中,单株沙棘树上沙棘木蠹蛾卵块数量最多的为11个,最少的为1个,有卵株率达72 %。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拟合卵块的实际变异曲线图,得知其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为指数型,空间依赖范围大小为3.6 m,局部空间连续性强度为0 .876 ,卵块在重度受害林分中呈现较强  相似文献   

15.
多纹豹蠹蛾Zeuzera multistrigata Moore属鳞翅目、豹蠹蛾科;是福建省沿海防护林的重要蛀干害虫,主要为害木麻黄Casuarina equsetifolia Linn.等10余种植物。对于蛀干性害虫幼期饲养测定方法及龄数的研究,难度较大,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多;其幼虫龄数的测定,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85~1987年在  相似文献   

16.
荔枝、龙眼是水果上品,曾经大规模发展,由于多种原因,目前部分果园管理缺失,蛀干害虫危害程度加剧。记录当前严惩危害荔枝、龙眼树干、枝条枯萎甚至植株干枯的龟背天牛和咖啡木蠹蛾特征、习性和防治方法,维护果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木蠹蛾(Cossus vicarirus Butler)为兰州地区行道树和果树的蛀茎害虫。据调查,钻天杨的蛀茎株达90%以上,梨树一般每株有幼虫10—134头,苹果和桃的蛀茎株在3%左右。 成虫灰色,前后翅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条纹。雌蛾展翅87—110毫米,体长38毫米,雄蛾略小。体长32毫米(见图1)。卵乳白色,长1.5毫米,宽1.3毫米,  相似文献   

18.
多纹豹蠹蛾(Zeuzera multistrigata Moore)属鳞翅目豹蠹蛾科,是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木麻黄(Casuarina)的主要蛀干害虫。国内对此虫的发生规律研究,尚未见正式报道。国外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一、研究方法(一) 生物学特性观察在惠安赤湖林场,莆田县山星林场设立研究基点。(1) 每隔3—15天定期上山解剖有虫株,1982—1987年共剖木5748株;(2) 在不同方同设立3个林间养虫室,种植有虫木;(3) 野外套笼1382株虫害木;(4) 室内水培苗木饲养,养虫笼木段饲养,玻璃培养皿盛木屑饲养;(5)黑光灯诱蛾。各方法互相验证,取长补短。(二) 生态因子调查采取踏查和标准地  相似文献   

19.
越桔两种蛀干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淼 《昆虫知识》2001,38(3):221-222
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和樟泥色天牛Uraecha angusta(Pascoe)是江苏地区的美国兔眼越桔上2种主要蛀干害虫。前者在枝干中向顶端方向蛀食,排出圆粒状虫粪;后者向植株基部方向蛀食,排出粉末状虫粪,均造成枝干枯死。咖啡豹蠹蛾发生量较大,是主要虫种。防治这2种蛀干害虫,应采用保护利用天敌、改善果园生态环境、促使树体健壮生长等综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小线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 insularis是一种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其寄主范围广,尤其对城市园林树种威胁严重。本研究测定了小线角木蠹蛾幼虫分别取食3种喜食寄主(洋白蜡、银杏和国槐)和4种普通寄主(旱柳、栾树、香椿、毛桃)后的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和消化酶(内切-β-1,4-葡聚糖酶、外切-β-1,4-纤维二糖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和木聚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寄主对小线角木蠹蛾幼虫的消化酶和解毒酶都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取食普通寄主的幼虫3种解毒酶的平均活性(P450、GST和CarE酶活性分别为21.12、4876.86、0.035μmoL/min/mg protein)均高于取食喜食寄主的幼虫(P450、GST和CarE酶活性分别为15.87、3760.55、0.027μmoL/min/mg protein),且普通寄主的平均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更高(普通寄主总酚、类黄酮和单宁含量分别为173.10、110.07、88.77 mg/g,喜食寄主为105.22、14.05、55.74 mg/g);而取食普通寄主与喜食寄主的幼虫EG和CBH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仅取食普通寄主的幼虫β-葡糖苷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略高于取食喜食寄主的幼虫,幼虫的消化酶活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和寄主营养物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未在普通寄主和喜食寄主中表现出明显趋势。因此本研究认为小线角木蠹蛾的寄主适应性与寄主次生代谢物质(总酚、类黄酮和单宁)含量的关联性更强,而与营养物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