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5.
土壤—植物根际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土壤-植物根际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李法云高子勤(辽宁大学生物系,沈阳110036)(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StudyofPhosphorusBiologicalAvailabilityintheSoil_plantRhizosph... 相似文献
6.
7.
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南山区典型植物冰草、冷蒿、长芒草、百里香和铁杆蒿为对象,研究不同植物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碳、氮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植物对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铁杆蒿的根际土壤碳含量最高,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2.94、1.95和20.88g·kg-1,长芒草的根际土壤氮含量最高,总氮、可矿化氮和速效氮含量分别为2.05g·kg-1、23.73mg·kg-1和11.99mg·kg-1.冷蒿的根际土壤中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可矿化氮/总氮最高,有利于土壤中碳素和氮素向活性态转变.轻组有机碳、可矿化氮可作为植物生境改变的敏感指标.5种植物根际土壤各形态碳、氮含量总体上高于非根际土壤.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研究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黑土生态区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变化,试验采用DGGE-cloning测序技术与传统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S)对根际土壤细菌数量以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传统培养试验结果为RRS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的数量;DGGE图谱分析表明,RRS根际土壤细菌16SrDNA条带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要低于其他处理,聚类分析显示RRS带谱与RRS-S和Y-S差异较大,相似性分别为64%和64.4%;DGGE-cloning测序结果表明,在RRS处理中缺失条带1和条带12分别属于Uncultured bacterium和Nitrospira门Nitrospira属,其中条带1与其他切取条带最小遗传距离达0.4,与其他处理相比表现出弱势差异的条带2、4、5和条带11均属于Uncultured bacterium.研究表明,RRS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根际土壤细菌的数量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并对根际土壤中Nitrospira属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不同植物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抵御能力不同,研究不同植物对入侵植物根际土壤生态的影响可为筛选入侵植物的竞争替代植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同质园试验,以入侵植物黄顶菊为研究对象,设置黄顶菊单种、黄顶菊与不同植物(地肤、苘麻、苏丹草、反枝苋)混种处理,采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植物对黄顶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结合土壤养分的变化探究不同植物对黄顶菊根际土壤生态的影响。[结果] 与黄顶菊单种相比,地肤和苘麻降低了黄顶菊根际微生物的总含量,改变了黄顶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地肤、苘麻能竞争性抑制黄顶菊对铵态氮的吸收,从而抑制黄顶菊的生长。[结论] 不同植物的抵御能力与其土壤生态有关,替代植物通过改变黄顶菊根际土壤微生物,抑制黄顶菊对氮的吸收,从而抑制黄顶菊的生长,实现对黄顶菊的替代控制。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40
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在土壤中的活性,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区系有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动物区系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导入的外源基因特性和土壤类型相关,转基因产物进入土壤后引起的土壤生物变化的程度依赖于许多因素,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评价不同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急需发展和完善以分子生物学为主的风险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卡那霉素在植物转基因中的应用及其抗性基因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介绍了卡那霉素在转基因植物筛选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植物转化过程和转化后代中的应用现状。卡那霉素不仅在植物转化过程中可起到筛选作用,而且在转化后代中可通过其对后代进行遗传分析和测定种子纯度,同时还可用于后代田间成株的筛选。随着卡那霉素的广泛使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概述了转基因植物的杂草化、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水平扩散、抗生素医疗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在疫苗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转基因植物生产口服疫苗的发展、优点与作用机理、方法原理进行介绍,概述当前各种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前景 。 相似文献
13.
提高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表达效率的途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前,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效率低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现结合当前国内外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取得的进展,初步探讨实现外源基因高效表达的种种途径,包括:启动子的选择和改造;目的基因的改造;构建含有核基质结合区的表达载体;建立位点特异重组体系;利用细胞器定位信号和采用叶绿体进行转化等。同时对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Bt杀虫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玲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25(B04):91-94
概述了害虫对转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抗虫基因植物的行为学反应、Bt毒素基因的鉴定和定位、Bt辅助蛋白、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机理、天敌与转Bt基因抗虫植物的协同控害作用、Bt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利用转基因植物表达药用蛋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药物生物技术和植物基因工程迅速发展 ,转基因植物被用作生物反应器生产具有医疗价值的多肽和蛋白质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转基因植物表达的蛋白质能够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这预示它将为药用蛋白的生产提供一条安全和廉价的新途径。主要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转基因植物生产诸如疫苗、抗体和其他药用蛋白或多肽等的研究进展 ,并着重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
耕地农作物种植与退耕地种草养畜是喀斯特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喀斯特地区农耕玉米地为对照,研究退耕还草1、5、7a(恢复初期、旺盛期、衰退期)3种年限下桂牧1号杂交象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内在关联。结果表明:1)牧草地植物地上部分N、P含量均为5a牧草1a牧草7a牧草,C含量则刚好相反;3种退耕年限牧草地植物地上部分C∶N、C∶P、N∶P分别为26.50—33.91、631.70—2254.33、23.89—67.21,且均表现为7a牧草1a牧草5a牧草。2)土壤表层(0—10 cm)C、N、P含量均以玉米地最低,3种退耕年限牧草地中则均为5a牧草地最低;土壤C∶N、C∶P、N∶P在玉米及退耕牧草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值分别为9.20,27.88,3.38。3)玉米及牧草地土壤MB_C、MB_N、MB_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玉米地MB_C/SOC、MB_N/TN、MB_P/TP均高于牧草地,3种退耕年限牧草地中,则均为5a牧草地最高。4)MB_C、MB_P与土壤C、P含量分别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植物C、C∶N与土壤C、N含量均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分析表明,退耕还草地中植物与土壤系统C-N-P化学计量比表现出不一致的时间变化特征,且牧草地植物受P限制严重,尤以恢复旺盛期为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