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恩伯格(Roger D.Komberg)教授,以表彰他在真核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在细胞中,DNA的复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翻译是生命活动的核心过程。因此,研究遗传信息如何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传递过程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核心课题。科恩伯格的工作则在分子水平上向我们展示了RNA聚合酶Ⅱ(RNA polymerase Ⅱ)及各种蛋白因子在DNA模板上合成作为蛋白质合成模板的信使RNA(mRNA)的过程,为在转录水平阐明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奠定了分子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2.
真核转录的结构生物学——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测定的一系列RNA聚合酶Ⅱ复合物结构揭示了真核转录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领域做出贡献的化学家——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该文介绍真核转录过程及罗杰·科恩伯格在此研究领域所做出的研究及贡献。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美国科学家Roger Kornberg因其对真核RNA聚合酶的结构与作用机理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被授予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在此对RNA聚合酶,基因转录及转录调控的研究做一简单回顾。  相似文献   

5.
日本科学家最近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能抗疟疾的按蚊。 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和茨城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注意到海参体液中古一种能溶解人血的蛋白质。他们把编码合成这种蛋白质的基因植入传播疟原虫的按蚊体内,这种被改造的按蚊所吸食的人血。会被蛋白质溶解,疟原虫将因此死亡。  相似文献   

6.
罗杰·科恩伯格通过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相关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第1次阐明了真核生物转录的基本机制,从而独享了20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通过对真核生物转录研究的回顾、罗杰·科恩伯格在该领域的贡献及研究意义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本年度的诺贝尔奖,从而能对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8.
生物的遗传信息全都编写在DNA分子上。在进行基因表达时,基因首先被转录成mRNA,然后翻译成蛋白质。这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规律。正是在这个规律基础上,把从微生物到人的各类生物统一成为一个大的生物系统。  相似文献   

9.
真核基因转录机制研究的进展──1993年美国冷泉港会议简介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概况有关《肿瘤细胞:真核基因转录机制》的冷泉港会议分别在89年和91年举行过,今年是第三次在美国纽约州冷泉港实验室举行。本届会议由...  相似文献   

10.
11.
真核基因转录与染色质修饰机制及转录因子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是当前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其中的发展日新月异,涉及面广,从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到转录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关系,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作用是真核生物体内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组蛋白乙酰化与真核基因的转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真核生物的染色质结构中,核小体核心组蛋白氨基末端可以被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s)修饰。这种可逆乙酰化修饰作用可使染色质结构发生动态调整,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真核转录抑制因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Z  Huang QH  Chen Z 《生理科学进展》2005,36(2):151-154
转录调控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转录抑制因子通过与特异蛋白因子或染色体部位结合来阻碍基因的活化,对转录进行负调控。按照作用距离或抑制作用的直接与间接性来划分其调控机制,是过去比较主流的分类标准。但人们逐渐发现,许多转录抑制因子很难用这种标准进行确切的分类,于是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更加科学的分类方法:按照抑制作用是通过与基本转录复合物直接结合来发挥作用,通过转录激活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还是通过改变染色体结构来完成,将转录抑制因子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6.
真核基因转录激活的多位点协同调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真核基因的转录激活具有协同性的特征,表现为多个转录调控位点的共同作用效果大于每个位点单独作用之和,受多个位点调控的基因转录呈S型曲线.多个激活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激活蛋白与各DNA位点的协同结合以及激活蛋白与转录机器的协同作用,三种途径都对协同性转录激活行为产生影响.协同性转录激活的本质是多个结合在调控位点上的激活蛋白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多位点的协同转录调控机制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多种调控过程和建立基因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17.
DNA损伤修复机制——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mas Lindahl, 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三位科学家因发现“DNA损伤修复机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Lindahl首次发现Escherichia Coli中参与碱基切除修复的第一个蛋白质--尿嘧啶 DNA糖基化酶(UNG); Modrich重建了错配修复的体外系统,从大肠杆菌到哺乳动物深入探究了错配修复的机制; Sancar利用纯化的UvrA、UvrB、UvrC重建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关键步骤,阐述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分子机制.DNA损伤是由生物所处体外环境和体内因素共同导致的,面对不同种类的损伤,机体启动多种不同的修复机制修复损伤,保护基因组稳定性.这些修复机制包括:光修复(light repairing);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 B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以及DNA双链断裂修复(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repair, DSBR).其中DNA双链断裂修复又分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 homologous end joining, NHEJ)两种方式.本文将对上述几种修复的机制进行总结与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单分子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学术界发现了与传统认知大相径庭的转录现象——转录爆发。基因转录不是连续平稳且波动较小的过程,而是表现出发生时间极不规律、信使RNA产量波动极大的特征。转录爆发本质上是编码和传递调控信号的方式。本文综述了转录爆发现象、转录爆发的两态模型、转录爆发信号转导机制以及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最后,指出了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质谱和核磁共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Jonh B. Fenn和Koichi Tanaka发展了质谱鉴定生物大分子质量的方法,Kurt Wuethrich建立了核磁共振测定蛋白质分子溶液三维结构的方法。他们的研究成果是质谱和核磁共振方法发展的里程碑,极大地推动了这两种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如今,质谱和核磁共振已发展成为认识生物大分子的强劲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20.
如何识别和选择性降解蛋白质是细胞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泛素-蛋白酶体需能降解途径的发现,揭示了蛋白质在细胞内选择性降解的普遍方式.对于需要清除的蛋白质,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侧链ε-氨基连接多聚泛素链(降解标签),继而在蛋白酶体中被降解.这种选择性降解机制对于维持蛋白质在细胞内含量的动态平衡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