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濮菊芳 《蛇志》2012,24(3):326-327
肾性高血压是指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是由肾实质疾患或肾动脉狭窄引起,其发病机制为"容量依赖性"或"肾素依赖性"。肾性高血压通常较顽固,尽管大多数肾性高血压患者长期口服多种降压药或服用剂量、频率较其他高血压患者多,但部分患者仍控制不理想,甚至出现血压严重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小叶间肾动脉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肾动脉阻力指数对高血压患者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5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肾小叶间动脉的RI,彩超检查的当天测量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计算脉压(PP)、平均血压(MBP);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清尿酸(UA),估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析小叶间肾动脉RI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患者小叶间肾动脉RI与Ccr、SBP、DBP、PP、年龄、高血压发病时间均有相关性.高血压分级、平均血压、BUN、Scr、UA与小叶间肾动脉RI无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小叶间肾动脉RI与Ccr、SBP、DBP、PP、年龄、高血压发病时间相关,可以间接反映高血压对肾动脉的影响及全身动脉硬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究表明,精氨酸加压素(AVP)作为一种血管活性肽与高血压发病有关。本文应用光镜、电镜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视上核加压素分泌神经元进行了研究,并与正常大鼠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二肾一夹法制成实验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本文的结果表明,实验性高血压大鼠视上核AVP阳性细胞内分泌颗粒密集呈棕黄色。正常大鼠组则染色浅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两组AVP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实验性高血压大鼠组AVP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4.
兔肾性高血压时的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智  何瑞荣 《生理学报》1989,41(4):338-345
14只雄性家兔在双肾缩扎术后12周,经氨基甲酸乙酯静脉麻醉,分别在缓冲神经完整、切断两侧减压神经或切断两侧窦神经后静注新福林或硝普钠升降血压以改变动脉压力感受器活动,观察其心率、后肢血管阻力和肾交感神经活动的反射性变化,并与正常血压兔的反射效应相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 动物双肾动脉缩扎后12周,平均动脉血压(131±9mmHg)较正常动物血压(95±10mmHg)有显著升高(P<0.001);(2) 缓冲神经完整时,新福林和硝普钠升降血压诱发的心率反射性变化与正常血压动物相比显著减弱(P<0.001),而后肢血管阻力和肾交感神经活动的反射性调节无明显改变,表明肾性高血压动物的心率反射性调节与外周循环的反射性调节机能不相平行;而由股动脉内直接注射新福林或硝普钠时,股动脉灌流压的增减幅度与正常血压动物相比并无明显差异;(3) 切断两侧减压神经或切断两侧窦神经后,在正常动物仅使反射性心率调节作用减弱,而后肢血管阻力和肾交感神经活动的反射性调节无明显改变;但在高血压动物,除心率的反射性调节进一步减弱外,新福林和硝普钠升降血压时后肢血管阻力和肾交感神经活动的反射性调节效应也显著地减弱(P<0.001),提示肾性高血压时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潜在调节能力降低。由此似表明,肾性高血压时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急性实验性高血压抑制效应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工作在清醒犬上进行,介绍了两种间接测量动脉血压的方法。观察到电针“足三里”穴对正常动物的血压、心率、呼吸并无显著影响。当静脉内匀速注射去甲肾上腺素造成急性实验性高血压时,电针具有显著的降压效应,对心率和呼吸则无明显影响。电针产生降压效应时,内脏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而心输出量并不减少,且降压效应不被阿托品阻断。在实验性高血压时静脉注射吗啡可产生与电针相类似的降压效果,静脉注射纳洛酮可阻断电针的降压作用。结果表明:电针对实验性高血压的降压效应主要是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受抑制使外周血管舒张而产生的,此种抑制效应与电针时中枢内产生的内源性鸦片样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现有的经腹部切口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探索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实验组大鼠16例,经背部切口进入腹膜后间隙,游离钳夹双侧肾动脉45min后开放血流,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伪手术组8例,不夹闭肾动脉,余步骤与实验组相同;对照组8例无处理。术后通过建模成功率、组织病理检查、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及氧化应激水平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15只成功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1天病理检查显示实验组肾组织出现广泛损伤,术后实验组肾小管坏死评分、肾MDA水平、血肌酐及血尿素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背部切口钳夹双侧肾动脉可建立稳定的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该造模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且具备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建立的模型适合于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侧脑室注射ET-1受体阻断剂BQ123可明显降低腹主动脉狭窄──高盐摄入型实验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大剂量的BQ123还可以使该型高血压大鼠心率减慢。侧脑室注射血管内皮素抗血清也可使该型高血压大鼠血压下降。以上结果表明中枢内皮素在高血压发生的病理生理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另外ET-1的拮抗剂BQ123与ET-抗血清的抗高血压作用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根据免疫病理特征分为Ⅰ型抗GBM抗体型、Ⅱ型免疫复合物型和Ⅲ型微量免疫复合物型,代表性的动物模型分别是实验性自体免疫肾小球肾炎、肾毒血清肾炎和实验性自体免疫脉管炎。本文就这些模型的造模方法、免疫机制和应用范围进行综述,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血管粗,因此肾的血流量大,这样有利于提高肾小体的有效滤过率,所以肾的血液循环与肾的功能关系极为密切。肾动脉入肾门后,在肾窦内分支,成为叶间动脉,走向锥体间的肾柱内、并在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形成与肾表面相平行的弓状动脉。由弓状动脉沿一定间距的皮质发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动脉向被膜发出毛细血管,并在沿途向两侧发出输入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内形成血管球,再汇合成输出小动脉离开肾小体。然后形成毛细血管网汇合进入小叶间静脉和弓状静脉。肾被膜和皮质表面的毛细血管进入星形静脉,然后也进入叶间静脉。分布在髓质的血管,大部分与肾  相似文献   

10.
易小敏  张更  马帅军  刘克普  袁建林 《生物磁学》2011,(21):4027-4029,4042
目的:对现有的经腹部切口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探索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实验组大鼠16例,经背部切口进入腹膜后间隙,游离钳夹双侧肾动脉45min后开放血流,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伪手术组8例,不夹闭肾动脉,余步骤与实验组相同;对照组8例无处理。术后通过建模成功率、组织病理检查、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及氧化应激水平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15只成功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1天病理检查显示实验组肾组织出现广泛损伤,术后实验组’肾小管坏死评分、肾MDA水平、血肌酐及血尿素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背部切口钳夹双侧肾动脉可建立稳定的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该造模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且具备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建立的模型适合于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的疗效,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完善针灸在临床急、慢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选择10只作为空白组,余下40只用于模型制作,并随机均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单纯肾性高血压组、复合模型电针组、复合模型未电针组。大鼠高脂高糖膳食4周后,予快速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成单纯2型糖尿病模型,待模型血糖稳定,再用改良的"两肾一夹法"结扎大鼠单侧肾动脉,造成肾动脉狭窄,形成肾性高血压。最后获得稳定的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病的复合模型。其中除复合模型未电针组大鼠不予电针治疗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两个周期(2周)的电针治疗。最后,检测各组大鼠电针前后的血压(BP)、空腹血糖(FBG)、血肌酐(Cr)、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GHb A1c)、肾素(PRA)及血管紧张素II(Ang II)值的变化。结果电针2周后,复合模型电针组与复合模型未电针组相比,BP、FBG、GHb A1c、PRA、Ang II值均降低(P0.01),但Cr和BUN值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刺激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模型大鼠的双侧足三里穴,能使复合模型大鼠的血糖和血压降低至正常水平,且经单次电针刺激后2-3天内,复合模型大鼠的血糖和血压均能稳定在治疗后水平。另外,针灸疗法较其他治疗方法还具有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更适合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病的早期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2.
答: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泌尿,尿的生成过程同肾的血流情况密切相关。肾动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垂直分出,粗而短,故肾血流量很大。正常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钟约有1000~1200ml血流流经两侧肾脏,占心输出量的20%一25%左右。两肾重约3009,按每百克组织平均血流量计算,安静时可达400ml/min100g组织,比心肌还大几倍,仅次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体内血流量最大的器官之一。这样大的血流量并非肾代谢所需,而是出于全身血液要求肾及时加工处理以维持内环境恒定的需要。由肾动脉流入肾单位的血液,要流经两段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  相似文献   

13.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TGF-βⅡ型受体在实验性IgA肾病及正常小鼠肾内的表达。结果表明TGF-βⅡ型受体在实验性IgA肾病及正常小鼠肾内均有表达,但最明显的是IgA肾病的肾小管。该结果提示IgA肾病时,肾小管有可能在TGF-β的作用下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从而导致肾小管间质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14.
两种高血压大鼠模型证候特征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两种经典高血压实验动物模型的证候特征,以便更好地考察降压中药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肾性高血压大鼠两种经典常用动物模型,从宏观表征和行为学的角度,对二者的证候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辨析比较。结果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在14~18周龄,基本符合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中肝火上炎证型的表现;两肾一夹型肾性高血压大鼠在术后4~8周,基本符合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中阴虚阳亢证型的表现。结论两种高血压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不同,在进行降压中药的疗效评价和作用机理实验研究时,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选用。  相似文献   

15.
硝普钠造成犬低血压时电针升压作用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工作观察到给清醒犬静脉内匀速注射扩血管药硝普钠可造成稳定的急性实验性低血压,电针相当于“足三里”或“内关”穴部位对此实验性低血压具有显著的升压作用,而对心率和呼吸频率无明显影响。在麻醉动物身上,电针对此类实验性低血压仍可产生显著的升压作用。电针产生升压作用时,心输出量增加,肾血流量减少,而肠系膜上动脉及股动脉血流量变化不显著。还观察到电针可使实验性低血压部分的血压-心率曲线右移,斜率增大。实验性低血压时,静脉注射纳洛酮不能阻断电针的升压作用,而注射阿托品或东茛菪碱后给予电针不再出现升压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对舒血管药物造成的急性实验性低血压具有明显的升压作用,此升压作用仍可在麻醉动物身上产生,并与电针时中枢内胆碱能系统的激活有关,而心输出量增加和肾血流量减少在电针升压效应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不同高脂饲料喂养时间对诱发型2型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侧肾动脉结扎+高脂饲料喂养+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造模,结扎单侧肾动脉后,DN1组及DN2组分别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或8周,其后予STZ 30 mg/kg腹腔注射,比较两组大鼠在STZ注射4周后及实验结束时的UAER,观察两组大鼠血糖、体重、HOMAIR、肾指数及肾脏病理等情况。结果 STZ注射4周后,两组大鼠均可出现UAER的升高,且DN2组UAER明显高于DN1组(P0.01)。第12周末,DN1组与DN2组肾组织HE染色均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肥大,系膜基质增多;肾小囊腔狭窄等病理改变。DN2组体重高于DN1组(P0.01),肾指数低于DN1组(P0.01),而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HOMA-IR及UAER与DN1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延长高脂饲料喂养时间能够加重DN肾损害,但有可能会推迟干预时间,因此在试验中应权衡选择。  相似文献   

17.
肾动脉内注射腺苷兴奋肾神经传入纤维的自发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HJ  Ma HJ  Liu YX  Wang QS 《生理学报》2004,56(2):192-197
应用记录肾神经传入纤维多单位和单位放电的方法,观察肾动脉内注射腺苷对麻醉家兔肾神经传入纤维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肾动脉内注射50,100和200nmol/kg腺苷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兴奋肾神经传入纤维的活动,而动脉血压不变。(2)肾动脉内预先应用选择性腺苷A1受体阻断剂DPCPX(160nmol/kg),可部分阻断腺苷对肾神经传入纤维的兴奋作用。(3)静脉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0.1mmol/kg)预处理,延长并增强了肾神经传入纤维对腺苷的反应。以上结果提示,肾动脉内应用腺苷可兴奋肾传入纤维的自发放电活动,一氧化氮作为抑制性因素参与腺苷诱导的肾神经传入纤维兴奋。  相似文献   

18.
囊性肾细胞癌5例超声特征及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囊性肾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我院5例经病理诊断为囊性肾细胞癌病例的超声图像、临床症状和预后随访。结果:肿瘤声像图在肾囊肿的基础上,分为(1)单房囊肿型(2例),囊壁见光斑,不均匀增厚,或乳突状突起。(2)多房囊肿型(2例)。(3)低回声实体型(1例)。CDFI、CDF在肿瘤的周围、内部及囊壁均无明显异常血流信号。5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特别是血尿,全部为透明细胞癌,均行根治性切除术,无淋巴转移,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细胞癌,是少血管性肿瘤,一般为早期,临床上一般无症状,预后较好。超声显示复杂性囊肿在临床上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郑辉  潘敬运 《生理学报》1997,49(3):344-348
实验用二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探讨心肌肥厚发生和逆转以及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表明;(1)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术后第2 ̄12周,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左室重量/体重(LVW/BW)比值明显升高;左心室α-MHC基因表达明显减弱;β-MHC基因表达明显增强。(2)术后第4周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巯甲丙腈酸和术后第8周切除肾动脉狭窄侧肾  相似文献   

20.
猫肾F_(81)传代细胞中犬细小病毒原位PCR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在猫肾F81 细胞中犬细小病毒原位PCR的检测方法。方法 在猫肾F81 细胞上感染犬细小病毒 ,设计特异性引物 ,用直接原位PCR法在染毒 12h ,2 4h ,48h细胞片上检测出犬细小病毒 ,并与常规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 在染毒 48h的细胞片上 ,用阳性记分法将两种检测方法得到的阳性细胞进行统计比较 ,差异极显著 (P <0 .0 0 1) ,用原位PCR法所得出的阳性率高。结论 原位PCR法检测犬细小病毒具有敏感性高和组织定位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