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研讨了各种人控恒温和自然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周期,各发育阶段以及卵裂同步率等的影响,在水温9.6±3.6度到23度之间,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均能发育;最适发育水温为18-23度,29度以上,胚胎不能发育,变温对胚胎发育有益,胚胎在卵裂阶段对水温特别敏感,水温越高,卵裂虽然越快,但卵裂期同步率越低;胚胎处在自然水温中,经过低温,卵裂期同步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鱼油和豆油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生长、免疫、代谢和耐低氧性能的影响,配制了添加不同比例鱼油和豆油的3种蟹用饲料,添加3%鱼油饲料组、3%豆油饲料组、3%鱼油和豆油混合组(1∶1,质量比),将其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115 d后测量蟹体重、壳长和壳宽的变化,再将其放入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为(9.06±0.06)mg/L和(2.57±0.44)mg/L的水体中,测定其免疫、代谢指标及耐低氧性能的变化。结果发现:投喂添加3种不同油脂饲料的中华绒螯蟹各组间体重无显著性差异;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代谢指标影响较大;添加鱼油和豆油混合油饲料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密度、血蓝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都为最高,说明鱼油与豆油混合添加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增加其耐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饥饿代谢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 10~ 12月 ,对体重为 5 4 .5 9(± 2 .37) g的亲蟹在 2 0 (± 0 .5 )℃温度条件下进行饥饿实验 ,研究了饥饿对中华绒螯蟹亲蟹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经过 30d的饥饿处理 ,亲蟹的耗氧率降低为摄食状态的 5 0 .0 % ;CO2 排出率减小为摄食状态的 6 3.4 % ;NH3 N排泄率减小为 5 9.1% .耗氧率和CO2 排出率、NH3 N排泄率的变化差别较大 ,耗氧率的减小可分为 4个阶段 ,而CO2 排出率和NH3 N排泄率的减小仅可分 3个阶段 .与此同时 ,亲蟹的标准代谢水平同样受到饥饿的影响 ,饥饿 30d后 ,由 4 .4 5J·g-1·h-1减小为 2 .36J·g-1·h-1;在饥饿亲蟹的代谢中 ,脂肪消耗最多 ,其次是碳水化合物 .  相似文献   

5.
体重温度及温度驯化对中华绒螯蟹呼吸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流水式呼吸仪研究了体重,温度及温度驯化对中华绒螯蟹(又名河蟹)的呼吸率的影响。作者首次运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呼吸率与体重和温度的关系。对于河蟹,这种关系可归纳为:R=1280M-0.50/[1+exp(2.351-0.138T)]μgO/(g·h)。温度驯化能导致速率补偿,表现为25℃驯化河蟹的呼吸率明显低于10℃驯化河蟹的呼吸率。因温度驯化所导致的速率补偿与眼柄内分泌因子有关。在急性升温的条件下,河蟹呼吸率对温度的反应并不完全遵循van'tHoff-Arrhenius定律。在低温区(10-16℃),两种驯化河蟹的呼吸率对温度较为敏感,Q10值大于2;在高温区(16-30℃),两者均不敏感,Q10值小于2。这说明速率补偿不仅可通过长时间温度驯化达到,而且在温度急剧变化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这种速率补偿可能涉及一种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两地理亚种的线粒体DNA序列变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线粒体16SrDNA的PCR/RFLP鉴定和对Cyt b基因全序列的分析对中国大陆7水系绒螯蟹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两亚种在17条Cyt b全序列上以40个固定的碱基变异位点相区别。前者分布在瓯江及其以北的水系;后者主要分布在瓯江及其以南的水系。发现了4种在鸭绿江以南的北方水系中生活的合浦亚种单元型,对这些单元型的形成提出了3种可能的解释[动物学报51(5):862—866,2005]。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Milne,Edwards)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有关河蟹同工酶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报道,为了弥补这一空白,作者对中华绒鳌蟹的醋酶(EST)、谷氨酸草酞乙酸转氨酶(GOT)、苹果酸脱氢酶(MDH)三种同工酶进行了电泳分析,研究了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并探讨其基因表达特点,以期为中华绒鳌蟹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品种的定向选育等提供生物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用31个可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辽河、瓯江和长江种群进行了RAPD分析。121个扩增片段中有27个多态片段。遗传距离指数(D)表明中华绒螯蟹种内遗传变异较低(D=0.004~0.063)。3个种群中,辽河种群(D=0.018)和瓯江种群(D=0.025)遗传变异较高,而长江种群遗传变异较低(D=0.013);辽河种群和瓯江种群间遗传距离(D=0.023)小于它们与长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值分别为0.028和0.032)。提示人类经济活动可能已使这2个种群发生了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的受精生物学(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1998年第12期第8页)2.2精子入卵卵不仅只许与同种精子结合,并且每枚卵基本上只准与1个精子结合,也就是说,受精除对精卵质量检测外,还必须数量调控。表面附有精子的蟹卵从输卵管下段,通过生殖孔,排出雌蟹体外。这些附在卵上的精子就在卵膜某些物质,...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幼蟹标准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耗氧率、CO2 排出率及NH3-N排泄率进行了测定 ,并研究了幼蟹的能耗率及能源物质的供能比。结果表明 ,体重 ( 2 70± 1 4 0 )g的幼蟹 ,在水温 ( 2 0± 0 5 )℃时 ,耗氧率、CO2 排出率和NH3-N排泄率分别为 ( 0 4 14± 0 0 91)mg·g-1·h-1、( 0 4 76± 0 12 5 )mg·g-1·h-1和 ( 4 179± 1 171) μg·g-1·h-1;标准代谢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为 7 3∶3 8 8∶5 3 9。其耗氧率 (R0 )受水中溶氧水平的影响 ,并与体重(W )呈负相关 (R0 =0 84 0 3W-0 72 6 5)。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讨了各种人控恒温和自然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周期,各发育阶段以及卵裂同步率等的影响。在水温9.6±3.6℃到23℃之间,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均能发育;最适发育水温为18—23℃。29℃以上,胚胎不能发育。变温对胚胎发育有益。胚胎在卵裂阶段对水温特别敏感,水温越高,卵裂虽然越快,但卵裂期同步率越低;胚胎处在自然水温中,经过低温,卵裂期同步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暗适应时中华绒螯蟹的光感受器超微结构与外界钙离子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出与培育在生理溶液中的光感受器相比,细胞外钙离子浓度升高,使得感杆束的直径急剧缩小,感杆束周围胞质增厚,胞饮泡增加,膜下猪泡囊极度减小。胞质中多囊体的数量和直径减小,而板模体和溶酶体的数量增加,同时细胞内的色素颗粒增多。分布在小网膜细胞的远端。细胞的结构表现为类似光适应状态,与之相反,细胞外钙离子浓度降低时小眼的感  相似文献   

13.
通过投喂不同锌含量的人工配合饲料,研究饵料微量元素锌对雄性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的影响。以ZnSO4为锌源,对照组投喂未添加锌的基础饲料,实验1组至实验4组分别投喂:添加50mg/kg饲料、100mg/kg饲料、200mg/kg饲料、400mg/kg饲料的配合饲料。实验为期70d,结果如下:精巢和副性腺锌含量均以实验2组最高,分别为300mg/kg和150mg/kg,对照组分别为85mg/kg和67mg/kg。睾酮含量和性腺指数亦以实验2组最高,分别为0.835ng/mL和25.94×10-3。精巢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30d时达到最高,而同一时间各组间的活性均以实验2组最高。副性腺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分别在50d和70d时出现两个峰值,而同一时间各组间酶活性均以实验2组最高,其中碱性磷酸酶在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实验结束时活性极低。结果表明:随着饵料锌含量的增加,河蟹生殖器官内锌的积累量也逐渐上升,但若超出最适添加量,则积累量反而下降。饵料中适量添加锌可促进河蟹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睾酮的分泌,河蟹精巢和副性腺中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明显与其锌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4.
Zn2+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Zn2+浓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状幼体肝胰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当Zn2+浓度超过200 μg/L时,与对照组相比,肝胰腺结构受到了显著的影响.成熟和正在形成的B细胞的空泡中有很多含有金属的电子致密颗粒(EDG,可能为金属蛋白复合体),随着B细胞的成熟和B细胞从肝胰腺管壁上脱落,这些EDG也被释放到管腔中,因此肝胰腺的管腔中常有许多此类颗粒存在.B细胞空泡或管腔中的EDG与环境中Zn 2+浓度高低呈正相关.E细胞质中也出现了很多空泡,与正常E细胞的结构明显不同.R细胞的细胞质常解体形成大的空泡,被破坏的程度较为严重.在Zn2+浓度>1 000 μg /L时,肝胰腺遭到严重破坏,细胞结构几乎不存在.研究结果表明,肝胰腺的B细胞在Zn 2+的解毒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当Zn2+浓度超过了肝胰腺B细胞的解毒能力时,就会引起肝胰腺细胞(如R和E细胞)结构异常,甚至破坏整个肝胰腺细胞结构,从而影响幼体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长期不同水体盐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成体雄蟹渗透压调节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在不同水体盐度条件下(0、6、12和18)对河蟹雄体进行为期60d的养殖实验, 并分别检测其渗透调节及生理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显示: (1)血清渗透压、Na+、Mg2+和Cl-含量随水体盐度上升而显著上升(P0.05), K+和Ca2+含量有上升趋势, 但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 无论何组雄蟹, 其血清渗透压均显著高于对应的水体渗透压; (2)0组雄蟹后鳃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3)就血清生理代谢指标而言, 12组雄蟹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而尿酸(UA)、葡萄糖(Glu)、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相对较低; 所有组尿素(Urea)、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4)就肝胰腺生理代谢指标而言, 6组肝胰腺MDA含量和-谷氨酰转肽酶(-GT)活力最低, 12组酸性磷酸酶(ACP)和-G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因此, 适当提高水体盐度可提高河蟹成体雄蟹的血清渗透压及其主要离子含量, 同时降低其后鳃中Na+/K+-ATP酶活性。肝胰腺和血清代谢指标暗示12盐度组雄体的代谢水平相对较低, 具有较强的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温度和体重对中华绒螯蟹幼蟹饥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于1998年9月—12月对均重为3.64、1.69和0.52g三种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幼蟹在15、20、25和30℃四种温度条件下的饥饿代谢进行了测定,以探讨体重和温度变化对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耗氧率(Ro)和氨氮排泄率(Rs)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体重增大而减小,其关系式可分别表示为:Ro=0.1309We^0.0490T和Ro=0.4254W^-0.1999;Rs=3.3649e^0.0484T和RN=0.4400W^-2.900不同体重幼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饥饿代谢率差异显,饥饿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大而减少,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体重对能源物质的供能比有较大影响,三种规格的幼蟹,其代谢底物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分别为6.4:41.8:518、6.7:27.8:65.5和7.3:43.8:48.9。  相似文献   

17.
在面积为2700hm2的东湖水库,以散养的方式养殖河蟹。在放养密度不同的情况下,研究放养河蟹对水库中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影响。2001年规格为220只/kg河蟹放养量为1500kg、密度为122只/hm2时,对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影响显著,而对其他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无显著影响。2002年同样规格的河蟹放养量增加至3500kg、密度为285只/hm2时,对底栖动物和部分沉水植物影响显著。本文对河蟹养殖容量作了讨论,认为东湖水库散养河蟹的放养量不应超过1500kg。    相似文献   

18.
草型湖泊河蟹养殖容量初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移栽有沉水植物的网箱和水泥池 ,放养不同规格和密度的河蟹 ,以定量研究河蟹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进而探讨草型湖泊河蟹的养殖容量。草型湖泊对河蟹的养殖容量 (或负荷力 )可以定义为对水生植被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时的最大的河蟹现存量。通过河蟹放养密度与沉水植物相对生长率的分析 ,获得了不同规格河蟹的养殖容量。当年幼蟹规格较小 (壳宽 18 0± 1 2mm) ,其养殖容量为 2 3ind·m-2 ;二龄幼蟹 (35 0± 3 6mmCW )的养殖容量是0 9ind·m-2 ;较大规格河蟹 (6 0 0± 5 7mmCW)的养殖容量是 0 0 83ind·m-2 。进一步分析得知 ,在草型湖泊中河蟹对沉水植物生长不构成显著影响的最大产量密度为 2 9 2 5kg·hm-2 。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初始体重为(0.900.02) 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试验对象, 采用酪蛋白、明胶、进口鱼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 配制成12组试验饲料, 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亮氨酸(Leu)和异亮氨酸(Ile)的需要量。饲料中Leu水平为0.87%、1.26%、1.64%、2.03%、2.39%和2.81% (分别记为Leu-1Leu-6组), Ile水平为0.69%、1.21%、1.70%、2.19%、2.70%和3.21% (分别记为Ile-1Ile-6组)。试验周期为60d。结果表明: (1)饲料中Leu含量为2.39%时, 幼蟹特定生长率和全蟹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 而各组之间的成活率和全蟹水分、粗脂肪以及灰分无显著差异(P 0.05)。当饲料Leu含量大于2.39%时, 河蟹肌肉Leu含量、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和肌肉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 0.05)。(2)饲料中Ile含量为2.19%时, 幼蟹特定生长率和全蟹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 而各试验组之间的成活率和全蟹水分、粗脂肪以及灰分差异不显著(P 0.05)。河蟹肌肉Ile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随饲料中Ile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最大值均出现在Ile-5组(2.70% Ile), 但Ile-4组(2.19% Ile)与Ile-5组差异不显著(P 0.05)。根据特定生长率与饲料Leu或Ile水平的折线模型, 确定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适宜需要量分别为饲料干物质的2.36%和2.25%, 即饲料蛋白的5.88%和5.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