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u鱼鳋能在16 ℃以上的适宜水温中繁殖,在25 ℃左右,繁殖快,感染力强;fu鱼鳋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由外界因素(如水温、水质和水体流速等)的变化以及它的繁殖和感染力的变化所引起的;fu鱼鳋的频数在宿主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fu鱼鳋的感染可能引起大鳍fu产生抵抗力,抵抗力的强度随感染次数和感染强度增加而增强;在天然条件下,影响fu鱼鳋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大鳍fu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鱯鱼鳋能在16℃以上的适宜水温中繁殖,在25℃左右,繁殖快,感染力强;鱯鱼鳋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由外界因素(如水温、水质和水体流速等)的变化以及它的繁殖和感染力的变化所引起的;鱯鱼鳋的频数在宿主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鱯鱼鳋的感染可能引起大鳍鱯产生抵抗力,抵抗力的强度随感染次数和感染强度增加而增强;在天然条件下,影响鱯鱼鳋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大鳍鱯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
4.
嘉陵江大鳍Hu的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大鳍Hu促性腺激素分泌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德寿谷期  H.J 《动物学报》1998,44(3):322-328
用非洲鲶鱼促性腺激素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了Chang科鱼类样品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用这种方法和鲤鱼促性腺激素β-亚基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大鳍Hu同一批血清样品结果也相当吻合。通过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或多巴胺的D2受体拮抗剂地欧酮后,定时取样测定血清促性腺激素含量,证明大鳍Hu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同时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多巴胺的双重调节。但是,多巴胺只能抑制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  相似文献   

6.
寄生于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Bleeker)的原虫共10种,其中有3新种,分别属于4纲7科和7属。除对新种进行了描述外,还研究了各种原虫的感染率与水温、宿主全长以及季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鲇鱼鳃部寄生的固着鳋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者研究了江西江口水库鲇鳃部寄生固着鳋的种群生态学及其对寄生部位的选择性。固着鳋的感染率和丰盛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以夏初最高;其繁殖也具有季节性,怀卵个体的比例同样有夏初最高。固着鳋对寄生部位的选择性似乎与种群的数量有关,当种群数量高时更多的固着鳋分布于中间的鳃片上,对多种寄生虫同时寄生条件下固着鳋寄生部位选择性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固着鳋和寄生鲇鳃部其它种类的寄生虫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诱导大鳍Hu和长吻Wei排卵过程中血清GTH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繁殖期从嘉陵江收集性成熟的大鳍Hu和长吻Wei野生亲鱼,用Linpe方法(即LHRH-A加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地欧酮)或传统的LHRH-A加脑垂体的方法进行催产,定时取血样,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催产过程中血清GTH水平的变化,进一步证实鲇形目鱼类GTH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多巴胺的以重调节;排卵和产卵也是以血清TGH的急剧升高为先导的,而最终能否排卵还有赖于血清GTH峰是否超过“排卵阈值”,尽管催产后的大鳍Hu和长吻Wei雄鱼血清GTH水平也有一个高峰出现,但血清GTH水平升高幅度都大大低于雌鱼,这种现象在硬骨鱼类可能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性成熟的大鳍HuMystus macropterus 野生鱼,单独注射多巴胺的抑制剂地欧酮不能影响血清促性腺激素水平,也不能诱导排卵;单独注射类似物LHRH-A,虽能使血清GTH水平显著升高,但仅产生较低的排卵率;而当DOM与LHRH-A结合注射却显著增强LHRH-A促进血清GTH水平升高的作用,并诱导出较高的排卵率。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镜对黄颡鱼、大鳍的消化道粘膜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大鳍和瓦氏黄颡鱼血液学指标的季节变化及种间差异 ,旨在为探讨三峡工程所引起的环境变化 ,对两种鱼所产生的生理生态学影响提供基础资料。于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6月期间 ,分春、夏、秋和冬 4个季节在嘉陵江水土镇以下江段共采集大鳍 111尾 ,瓦氏黄颡鱼 12 4尾。测定了这两种鱼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清葡萄糖浓度、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和血清总蛋白浓度等 6项血液学指标。结果表明 ,两种鱼的多项血液学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季节间差异 ,血液指标的变化趋势并不是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繁殖期两种鱼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降低。两种鱼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浓度存在种间差异 ,瓦氏黄颡鱼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高于大鳍。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大鳍鳠消化道粘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仕梅  罗莉  叶元土 《四川动物》2003,22(2):63-65,F002
利用扫措电镜对黄颡鱼、大鳍鳠的消化道粘膜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  相似文献   

13.
汪少平 《四川动物》1993,12(1):39-40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和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Richardson)是我国常见的二种小鱼,栖息于河川支流和湖泊中,除西南、西北和少数地区外,均普遍存在。它们寄生有多种寄生虫,并传播寄生虫病。我们近年来在福建许多县市进行黄颡鱼复殖  相似文献   

14.
红鳍原bai鳃部寄生单殖吸虫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寄生单殖吸虫越来越多受到寄生虫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关注,生态位分析也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工作[5~8].近年来,我国单殖吸虫生态学的研究也吸引了不少科学家的兴趣[1~3,9].  相似文献   

15.
单殖吸虫的感染率和丰盛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三种指环虫的丰盛度高峰依次出现在4、6、8月.单殖吸虫对寄生部位的选择性与种群数量有关,时间生态位的分离,正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红鳍原Ba鳃部寄生单殖吸虫的种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单殖吸虫的感染率和丰盛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三种指环虫的丰盛度高峰依次出现在4、6、8月。单殖吸虫对寄生部位的选择性与种群数量有关,时间生态位的分离,正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草鱼和点鳢寄生锚头鳋的四新种和一新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51年开始,我们先后在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以及内蒙和东北等地区,调查了淡水鱼类的寄生虫区系,特别是饲养鱼类,在收集的标本中,共有锚头鳋十余种。经鉴定后,其中有4种是尚未兄诸文献的新种,和一个新属,分别叙述于后,其余种类将于另文与生活史和生态部分一同发表。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鳃部寄生单殖吸虫和鳋类的空间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鳃部的寄生单殖吸虫(Monogeneans)和鳋类(Copepods)的空间分布特点.寄生于黄颡鱼鳃部的单殖吸虫和鳋类在两侧鳃上的感染强度及其差异表明,两种寄生虫对于鳃片的左右位置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在黄颡鱼四鳃间的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P<0.01);在鳃片的各区均存在选择性;对鳃丝的各分段也均有极显著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淡水鱼寄生桡足类鳋科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文英 《水生生物学集刊》1956,(2):i010-i045,271
桡足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由生活的创水溞(Cyclopoida)和镖水溞(Calanoida),它们都是鱼类的优良食料。另一部分就是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其中有些对于鱼类的危害性很大。鳋科(Ergasilidae)是一羣由自由生活的剑水溞演变成寄生生活的过渡类型,其幼虫及雄虫完全营自由生活,只有雌性的成虫始寄生在鱼体土。  相似文献   

20.
对采集于长江水系、黑龙江水系及海南岛的36尾大鳍(鱼矞)(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有须个体和无须个体在分子系统树中处于混合分布状态,各个体相互间遗传变异远小于与外类群(A.chankaensis、A.tokinensis)间差异,统计了其主要形态度量数据,也显示各主要性状数据无显著差异,结果均支持有须个体和无须个体(曾经被鉴定为A.taenianalis)为同一物种,A.taenianalis为A.macropterus的同物异名.序列分析显示,36个个体明显聚合成5个大的分支,其中clade1分支全部由黑龙江水系类群组成,clade5分支由海南岛的1个个体组成,长江水系的所有个体分散在clade2、clade3、clade4这三个分支中,显示出一定的地理相关性.在clade2、3、4中,clade2包括了长江上游的5个个体和长江中游的2个个体,同时还包括了黑龙江的2个个体;clade3包括了中游的2个个体;clade4包括了中游的12个个体,三个分支间又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率(均>5%),从21个个体在三个分支中的分布情况来看,三者间这种较大的遗传变异率不能由地理隔离解释,故推测,造成同一水系的A.macropterus间出现较明显遗传分化的原因可能与其特殊的性选择生殖方式有关,该生殖方式限制了不同生殖集群间同种鱼类的基因交流.基于系统分支图,计算了各分支间的遗传距离,由结果推测大鳍(鱼矞)的生物地理过程为:海南岛水系类群同大陆类群较早产生隔离,黑龙江水系类群由长江水系类群在晚近时期向北扩散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