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开运  陈新露   《广西植物》1990,10(2):121-126+187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山茱萸科Cornaceae4属(按照Wangerin1910年的概念)27种花粉形态,结果如下: 1.根据花粉特征,支持把青荚叶属Helwingia,桃叶珊瑚属Aucuba,鞘柄木属Torricellia三属分别独立成科的观点。 2.梾木属Cornus可明显区分为两种类型,即梾木型和四照花型;梾木型还可再分为三个亚类型.即灯台树亚型,长圆叶梾木亚型和梾木亚型。 5.支持四照花属应从梾木属中分出而独立成属;而在四照花属Dendronbenhamia下设立北美四照花亚属Subg. Apocarpea和四照花亚属Subg. Syncarpea;在梾木属下设立梾木亚属Subg. kraniopsis, 灯台树亚属Subg.Masomora等亚属的观点。 4.建立了—新亚属——长圆叶梾木亚属。  相似文献   

2.
梾木种子低温层积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研究了梾木种子低温层积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激素与种子休眠与发芽的关系。结果表明:(1)梾木种子中IAA含量在层积处理初期剧烈降低,持续一段时间后又显著升高,但后期下降,且IAA/ABA也出现同样的变化;种子中ABA含量在层积处理前期较高,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趋于下降;种子内GA1/3含量以及GA1/3/ABA均随层积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种子内ZRs和iPAs含量的变化相对较为平稳,尽管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呈渐趋增高趋势。(2)梾木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在未经层积处理以及处理时间少于90d的条件下均为0,但随着层积处理时间的延长二者明显上升,层积处理的时间长短对梾木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3)相关分析表明,梾木种子内GA1/3含量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88、0.662;种子内GA1/3/ABA增大有利于种子休眠解除和萌发。  相似文献   

3.
以成都云顶山5种人工林(Ⅰ:柏木枫杨林;Ⅱ:银杏楠木林;Ⅲ:光皮梾木香樟林;Ⅳ:枫杨桤木林;Ⅴ:柏木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灌草层重要值最高的物种不同,光皮梾木香樟林林下植物组成最丰富,而银杏楠木林最贫乏。各人工林灌木层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以光皮梾木香樟林最大,而均匀度指数Jsw无显著差异;草本层HDJsw均以柏木林最大,银杏楠木林最小,而H''差异不显著。不同人工林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差异显著,pH值、全磷含量柏木枫杨林最高,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银杏楠木林最高。显著影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土壤因子为有机质、速效磷,草本层为pH、全磷、速效磷。结论:光皮梾木香樟林林下整体植物多样性水平最高,经营此种林分有利于林下植物多样性维持及发展,pH、有机质、全磷、速效磷是影响研究区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4.
郭英兰 《菌物学报》2001,20(2):156-158
报道钉孢属一个新种生在梾木属Cornussp.上的梾木钉孢Passaloracorni和1个新组合生在四叶重楼Parisquadrifolia.上的重楼钉孢Passaloraparidis;尚有尾孢菌属的4个中国新记录种南蛇藤生尾孢Cercosporacelastricola.,危地马拉尾孢Cercosporaguatemalensis,大薸尾孢Cercosporapistiae,和鼠尾草生尾孢Cercosporasalviicola。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英文描述并绘图。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偃伏株木(Cornus stolonifera)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其叶片再生体系.同时系统地研究了离体再生芽及丛生芽分化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不定根诱导的关键因子以及再生芽生根后植株移栽成活的影响因素.叶片外植体在添加0.5 mg/L 6-BA和1.0 mg/L IBA的1/2 MS培养基上再生频率达100%,平均每个外植体上再生芽数为5.0±0.7.不定芽在添加0.5 mg/L 6-BA和0.25 mg/LIBA的1/2 MS培养基上能有效增殖.再生芽在添加0.5 mg/L IBA的1/2 MS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佳.在叶片再生过程中选取典型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观测,进一步证实了偃伏株木叶片直接体细胞胚发生过程.用携带有gus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碱型EHA105农杆菌菌株浸染叶片外植体,能观察到其中gus基因的瞬时表达.  相似文献   

6.
胡文光 《植物研究》1984,4(3):101-112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为狭长形,下面密被长柔毛。产湖北、贵州、四川扣云南等省;生于海拔850-2400米的山坡上或森林中;不丹、印度也有分布。无毛长圆叶梾木改隶新组合  相似文献   

7.
报道钉孢属一个新种:生在梾木属 Cornus sp.上的梾木钉孢 Passalora corni和1个新组合:生在四叶重楼 Paris quadrifolia.上的重楼钉孢 Passalora paridis;尚有尾孢菌属的4个中国新记录种:南蛇藤生尾孢 Cercospora celastricola., 危地马拉尾孢 Cercospora guatemalensis, 大薸尾孢 Cercospora pistiae,和 鼠尾草生尾孢 Cercospora salviicola。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英文描述并绘图。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 (HMAS)。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小偃6号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李万隆  李振声 《遗传学报》1990,17(6):430-437
本文报道了小麦品种小偃6号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小偃6号及其亲缘品种与中国春小麦杂交,杂种F_1染色体配对资料表明:小偃6号及其父本小偃96与中国春在染色体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八倍体小偃麦小偃693与小偃6号和小偃96杂种F_1减数分裂中期出现19″+2′′′+5′的染色体构型,说明小偃6号和小偃96至少含有两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片段。将小偃6号与中国春双端体系列杂交,杂种F_1中1AL、2AS、5AS、6AS和7BS端着丝点染色体配对频率极显著地低于(中国春×小偃6号)F_1的平均染色体臂配对频率(90.1%),从而将小偃6号中的异源片段局限于这5个染色体臂内;同时发现:1AL、2DS、4DS、6AL及3B(t″s+t′L)端体中的端着丝点染色体参与了杂种F_1中多价体的形成,或与此有关,故认为小偃6号与中国春至少有两个相互易位的差异,涉及到染色体1A、2D、3B、4D和6A。文章还对小偃6号异源易位的起源和鉴定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应用形态一地理学方法、综合数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未做过居群研究的复合群进行合理划分的一个成功尝试。康定梾木群(山茱萸科、梾本属)共包含9个名称,分布从横断山区到湖北西部。该合复群内形态变异复杂,特别是交叉变异很多,虽有九个名称,却没有一个性状能将它们间断分开,使标本鉴定极为困难。为弄清其性状的变异规律以进行合理划分,作者将分布区划为四个小区随机取样,选择6个常用作分类特征的数量性状做统计分析,并对有关分类特征作形象化散点图分析,与地理分布综合考虑,得出该合群为两个亚种组成的一个种之结论。  相似文献   

10.
八倍体小偃麦染色体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钟冠昌  张学勇 《遗传学报》1991,18(4):339-343
本文对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Agropyron elongatum.2n=70)杂交选育出来的5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染色体组进行了研究。通过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八倍体小偃麦相互间杂交,观察了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根据观察结果,讨论了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的构成,认为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组为E_1E_2F_2F_2N较为合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5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染色体组:7430为ABDE_1,68为ABDF_1,693为ABDF_1,7631为ABDF_2,784为ABDN。另外,还讨论了八倍体小偃麦染色组的重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郭英兰 《菌物学报》2011,30(6):865-869
报道钉孢属Passalora Fr.的1个新种,日本防己钉孢Passalora cocculi-trilobi,1个新组合,漆钉孢P. rhoidis和2个新名称,梾木生钉孢P. cornicola,穿龙薯蓣钉孢P. dioscoreae-nipponicae。文中提供了各个种的形态描述、绘图及讨论,新种还提供了拉丁文描述。研究的标本包括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2.
红瑞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青华 《植物学通报》2008,25(2):220-220
红瑞木(Comus albaL.)山茱萸科(Cornaceae)梾木属(Comus L.),落叶灌木。叶对生。椭圆形,聚伞花序。顶生。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园林绿化价值。 选取红瑞木当年生的嫩枝段为外植体。用自来水冲洗30分钟,在无菌条件下先用70%乙醇表面消毒20秒。再用0.1%HgCl2溶液(加2-3滴吐温)处N8分钟。  相似文献   

13.
中华蚊母树(Distylium chinense)是华中地区特有种, 在三峡库区局部地段占优势形成群落。对三峡库区不同生境下中华蚊母树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为其保护及消落带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数据分类和排序等方法, 对中华蚊母树群落物种组成、植物区系、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共发现维管植物56种, 隶属于36科54属, 植物区系以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主, 生活型以草本和灌木为主。自然消落带灌木层重要值最大的是中华蚊母树, 草本层重要值最大的是藤本植物地果(Ficus tikoua), 主要伴生种为具有一定水淹耐受性的灌木和多年生草本, 如小梾木(Swida paucinerv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等; 反季节消落带灌木层仅中华蚊母树一种, 草本层重要值最大的物种是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主要伴生种为苍耳(Xanthium sibiricum)、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c)等一年生草本。双向聚类分析将调查的6个样地分为四大类群: 中华蚊母树+小梾木群落、中华蚊母树+地果群落、中华蚊母树+细叶水团花(Adina rubella)群落、中华蚊母树+狗牙根群落。典范对应分析表明, 海拔高度和土壤pH是影响中华蚊母树群落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是次要因素, 但它们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子, 其中土壤氮是群落的限制因子。因此, 在反季节消落带植被重建中, 对中华蚊母树群落进行构建时, 除考虑细叶水团花、小梾木等作为高海拔消落带伴生物种外, 还应增加土壤氮和钾的供给, 使中华蚊母树群落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维持消落带生态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14.
利用染色体配对分析和酯酶及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研究了我国育成的11个八倍体小偃麦,结果表明:(a)来源于小麦和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6个部分双二倍体中,中1和中2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中3、中4、中5和小偃78829的偃麦草染色体组;(b)来源于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的5个部分双二倍体中,小偃784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表明在长穗偃麦草中有两个互不相同又不同于小麦的染色体组E和F,而小偃7430和小偃68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很可能是E和F染色体组的重组体;(c)小偃784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和中5及小偃78829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基本相同,而中2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F,这意味着在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中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染色体组E。部分双二倍体中酯酶及醇溶蛋白偃麦草染色体特征带的存在和发现,为这些染色体或其片段导入小麦后的鉴定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5.
对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与普通小麦杂交F1及其与普通小麦回交BC1F1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兰考矮早八’衍生F1(‘兰考小偃麦’)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56条;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平均值为19.81Ⅰ+15.78Ⅱ+0.75Ⅲ+0.59Ⅳ;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显示,兰考小偃麦中含有35条完整的长穗偃麦草和21条小麦染色体。‘兰考小偃麦’/‘科育818’和‘兰考小偃麦’/‘Cp02-3-5-5’杂交F1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及其所遗传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数分别为50~52和16~22条,且存在染色体易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染色体构型为14.54Ⅰ+17.40Ⅱ+0.55Ⅲ+0.14Ⅳ,平均49.4%的细胞出现多价体(三价体或四价体)。这些材料为创造小麦-长穗偃麦草新种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转移与利用百萨偃麦草耐盐、抗病等优良基因,用普通小麦中国春-百萨偃麦草双倍体与中国春杂交,通过染色体C-分带、分子原位杂交并结合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配对分析,从回交后代中选育出一套小麦-百萨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对这套异附加系进行的鉴定与分析表明,各附加系除添加了一对百萨偃麦草染色体外,小麦的21对染色体未见明显变化。各附加系所添加的百萨偃麦草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配对基本正常,仅有少量单价体,其自交后代中外源染色体亦能正常传递。这说明所培育的这套二体异附加系在细胞学上已相对稳定,暂分别编号为DAJ1、DAJ2、DAJ3、DAJ4、DAJ5、DAJ6和DAJ7。各异附加系中百萨偃麦草染色体在小麦族中的部分同源群归属和百萨偃麦草耐盐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7.
应用在小麦品种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杂交的五个世代群体中直接筛选2n=22Ⅱ植株的方法,获得11个双体异附加株,分别命名为DAL1、DAL2、……、DAL11。双体异附加株的细胞学稳定性较强,外源染色体传递频率高。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DAL1、3、5、6、8、9、10、11等8个异附加系中附加的可能是中间偃麦草第2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 其中,DAL5、9、10、11是同一种异附加系,DAL6和DAL8为同一种异附加系,DAL3可能与之相同;DAL1与上述7个异附加系均不同。DAL2和DAL4可能分别附加了中间偃麦草第5部分同源群的1对染色体,但二者在形态上存在差异。DAL7可能附加了中间偃麦草第7部分同源群的1对染色体。旗叶卷曲是异附加系DAL、3、5、6、8、9、10、11共有的形态标记。11个异附加系可作为进一步研究和转移中间偃麦草有益基因的良好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18.
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 ,杂种F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表明 :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的F或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 ;D2 型细胞质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但却抑制同源染色体配对 ;Sv 型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或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均有抑制作用 ;G型细胞质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1 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六倍体小偃麦杂交 ,F1结实率很低 ,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行为混乱 ,单价体过多 ,或许意味着在天蓝偃麦草 (Elytrigiain termedium)与长穗偃麦草 (E .elongatum)的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 ,选出G型、D2 型、Mt 型、Mu 型等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八倍体小偃麦品系 ,其中D2 型细胞质八倍体小偃麦具有光周期敏感性雄性不育的特征 ;G型细胞质“远中 3”育性正常 ,表明八倍体小偃麦“远中 3”的E组染色体中存在G型胞质的育性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19.
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杂交中间型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普通小麦×天蓝偃麦草)×普通小麦后代中选出具有普通小麦染色体组AABBDD和天蓝偃麦草染色体组EE(或FF)的中间型远中_2、远中_3、远中_4、远中_5与普通小麦附加一对天蓝偃麦草染色体的远中_1等类型,并利用中间型与普通小麦杂交,选出一批新品种与新品系。作者认为研究中间型的细胞遗传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间偃麦草麦、小麦和小麦-中间偃麦草2Ai-2附加系Z1、Z2、X6,代换系ZD28等进行RAPD分析,从320个RAPD引物中,鉴定出2Ai-2染色体特异的2个RAPD标记OPO05650和OPMO414000。利用这2个特异OPO05和OPM04,PCR扩增普通小麦CS(ABD)及其近缘植物中间偃麦草(E1E2St)、拟鹅冠草(St),长穗偃麦草(E)、簇毛麦(V)、黑麦(R)、大麦(H)粗山羊草(D)等基因组DNA。结果表明,OPO05650和OPO41400均是2Ai-2染色体上St基因组区域的特异标记。将上棕2个特异片段分离回收、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重新设计、合成特异引物,成功地转换RAPD标记为SCAR(sequence characterizked amplifed region)标记SC-05和SC-M4。利用SCAR标记对不同材料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凡含有2Ai-2染色体的抗黄矮病材料及拟鹅冠草均产生一条扩增带,不含2Ai-2染色体的材料,包括小麦、长穗麦草、簇毛麦、黑麦、在麦、粗山羊草以有含有其他他中间偃麦草染色休的附加系,均没有扩增产物,说明上棕2个SCAR标记是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的特异性PCR标记,且是2Ai-2染色体上St基因组区域的特异性标记。克隆与鉴定中间偃麦草的2个SCAR扩增片段TiSCO5和TiSCM4。结果表明,克隆的中间偃麦草TiSCO5和TiSCM4特异片段,分别是St基因组特异性的寡拷贝序列有多拷贝重复序列,为St基因组遗传研究的新探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