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兜铃酸类物质(aristolochic acids, AAs)由于具有不可逆转的肾脏毒性被列为I级致癌物,主要来自马兜铃属、细辛属等马兜铃科植物.目前,一些含AAs植物仍作为传统药物使用,甚至用于食品行业,对公众健康的利益-风险评估值得关注.本文综述了AAs的基本化学结构、含AAs中药及其基原物种鉴定、AAs含量检测方法及生物合成调控等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AAs的方案和建议:对潜在含AAs中药进行系统性质量评价研究;强化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公众健康生活;寻找含AAs药材的替代品;深入研究AAs生物合成途径,降低中药材和中成药AAs含量等.本文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科研人员进行新药和食品研发提供参考,对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选用肾发育完成(受精后3天)的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用马兜铃酸进行染毒处理,观察胚胎的表型变化及死亡情况,分析马兜铃酸对胚胎的毒性作用及规律;利用肾荧光观察及肾组织切片,观察马兜铃酸处理后胚胎肾形态和肾组织结构的改变情况;利用qPCR检测马兜铃酸处理前后nephrin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足细胞在马兜铃酸毒性作用中的功能状态。20μmol/L马兜铃酸处理24 h后,胚胎出现明显眼周水肿表现;在马兜铃酸高浓度组(40~80μmol/L),除眼周水肿外,胚胎血循环系统功能出现异常,表现为心率降低、血流缓慢甚至停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马兜铃酸处理组胚胎肾出现肾小球囊性膨胀、前肾管囊性扩张和形态异常;切片显示马兜铃酸处理组胚胎肾组织结构受到损害,表现为肾小球结构疏松、囊性扩张,前肾管上皮细胞细胞排列松散、紊乱及管腔扩张样改变;qPCR结果,马兜铃酸处理组斑马鱼胚胎nephrin的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研究表明,马兜铃酸能损害斑马鱼胚胎肾结构和功能,其毒性作用与肾小球足细胞的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4.
从管花马兜铃中分得马兜铃酸-A,7-甲氧基马兜铃酸-A,马兜铃内酰胺-β-D-葡萄糖甙,尿囊素和Eupomatenoid-7。  相似文献   

5.
变色马兜铃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变色马兜铃块根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溶解部分中分得一个倍半萜内酯(B_2),分子式C_(15)H_(20)O_2,熔点94—95℃,[α]_D~(36)-49°(C=1.8,EtOH)。通过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测定了结构,并证明它与异马兜铃内酯(isoaristolactone)为同一化合物,从而使异马兜铃内酯的结构得以明确。B_2系首次从植物中分到。另从石油醚不溶部分中分得12个成分(D_1—D_3,D_(4f),D_(4y),D,—D_(10)和 C_2)。其中7个分别鉴定为6-甲氧基去硝基马兜铃酸甲酯(D_1)、去硝基马兜铃酸(D_3)、6-甲氧基去硝基马兜铃酸(D_(4f))、6-甲氧基马兜铃酸甲酯(D_(4y))、马兜铃酸A(D_5)、β-谷甾醇-D-葡萄糖甙(D_(10))和尿囊素(C_2)。D_(4f)亦系首次从植物中分到。动物试验表明,D_1、D_3和 D,均有明显的抗生育活性。  相似文献   

6.
马兜铃酸对斑马鱼肾损伤因子(KI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子定量方法检测斑马鱼(Danio rerio)幼鱼组织中KIM-1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水平,了解马兜铃酸处理后斑马鱼体内肾损伤因子的表达变化情况,并与幼鱼表型变化相比较,探讨KIM-1作为肾功能特异标志物在斑马鱼肾功能损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马兜铃酸处理30 h后,幼鱼出现水肿,水肿发生率呈剂量依赖性特点。0.5~5.0μmol/L马兜铃酸处理组幼鱼水肿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但幼鱼KIM-1因子的蛋白含量及Kim-1基因表达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在马兜铃酸浓度为2μmol/L时达到最高。表明在肾功能损伤检测中,KIM-1是一种比表型更早发生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开展马兜铃酸I(aristolochic acid I,AAI)致急性肾损伤的转录组学分析,以探讨AAI肾毒性的分子机制。雄性C57BL/6小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6)和模型组(n=9)。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AAI 20 mg/kg,每天1次,连续5天,第6天处死。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两组各随机选取3例肾组织提取RNA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将两组间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2.0且P值<0.01定义为差异基因,筛选正常肾与模型肾组织差异基因,应用GO、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分析;并选择两组间差异倍数变化最为明显的前5个基因进行qRT-PCR验证。最终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Scr、BUN含量明显升高;HE染色显示,正常肾组织结构正常,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均未见到明显改变;模型组肾组织结构紊乱,肾小球水肿、固缩,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脱落。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按照筛选条件最终获得差异基因共计4975个,其中上调基因有2511个,下调基因有2464个。聚类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中前5位为kap、Spp1、Aldh1a2、Serpine1、Tnc。GO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在小分子代谢过程、胞外间质组织、中性粒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颗粒腔、细胞质囊泡腔等相关的GO分类中显著富集;在炎症信号通路、过氧化反应、糖代谢等途径中富集明显。qRT-PCR检测提示,模型组kap表达减少,Spp1、Aldh1a2、Serpine1与Tnc表达增加,与转录组结果一致。这表明AAI具有明显的肾毒性,其毒性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糖代谢等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8.
双向发酵——毒性中药炮制减毒的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涂霞  潘扬 《菌物研究》2010,8(1):52-56
就现代双向发酵工艺替代传统杂菌发酵工艺,运用于毒性成分分别为生物碱、内酯物质、苷类化合物、毒蛋白、马兜铃酸、蒽醌、鞣质和重金属8类毒性中药炮制减毒的可行性、可靠性进行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9.
邱运平  陈秀珍   《广西植物》1981,(1):48-48
<正> (山弄)岗通城虎Aristolochia longganensis C。F。Liang,sp。nov。系马兜铃科马兜铃属的新种,是广西(山弄)岗综合考察队调查发现的。经分析其根含马兜铃酸比同属其他植物高,收得率可达0.62%,经薄层检查其藤茎亦含有马兜铃酸。其他成分正在研究中。 (山弄)岗通城虎的化学成分显示如图1。粗粉用95%乙醇回流提取至色淡,减压至干状,得浸膏8%。将其溶于热乙醇,经硅胶吸附,硅胶柱层析,以醋酸乙酯—氯仿洗脱,硅胶薄板  相似文献   

10.
主要对马兜铃属植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马兜铃属植物主要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镇痛、终止妊娠以及对血管的影响等药理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属植物中某些品种有较强的肾毒性及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因此,应用时要引起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1.
<正> 葫芦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cucurbitoides C.F.Liang系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为宿根性多年生草质藤本,具圆形肉质根。分布于广西百色地区。民间用于止痛。其化学成分尚未见详细报导。我们对产自广西隆林县的样品,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现介绍其主要药用成分之一马兜铃酸的分离,葫芦叶马兜铃根中含粗马兜铃酸0.15%左右。经薄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与已知马兜铃酸比较鉴定,其结果一致。为了进一步证明是马兜铃酸,经用锌粉醋酸在油浴中回流,得到黄绿色马兜铃内酰胺C_(18)H_(11)O_4N与已知马兜铃内酰胺的薄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对照基本一致。证明葫芦叶马兜铃根中分离出来的黄色微针状结晶是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相似文献   

12.
<正> 竹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bambusifolia.C.F Liang sp.nov.是最近在广西隆林首次发现的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新种。该属植物大部分为药用或民间有名草药。文献曾报导广西马兜铃属植物有12种,但无此种,民间亦未使用。其化学成分尚未研究过,因此我们对其块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马兜铃水提液对斑马鱼胚胎的致畸作用和心脏毒性.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马兜铃水提液和马兜铃酸A(AA)处理斑马鱼胚胎,观察致畸作用和对心脏发育影响.结果:给药组的斑马鱼胚胎出现畸形和死亡;当水提液中AA含量为0.5 μg/mL时,胚胎心率明显减慢;AA含量为5μg/mL时,胚胎在24~48 hpf之间全部死亡;水提液的LC50为1.43 μg/mL.结论:与AA相比,马兜铃水提液对斑马鱼胚胎有着更强的致畸和心脏毒性,且毒性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生命科学》2008,20(3):336-336
马兜铃酸(AA)是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的致病原因,最新研究显示它也可能是巴尔干地方性肾病(Balkan endemic nephropathy,BEN)的致病原因,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但其导致肾毒性的机理并不清楚。上海药物所安评中心肖瑛博士与全体人员,经过五年的努力,应用世界上少有的肝脏P450还原酶基因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将毒理学、药代动力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我室近来发现的一种天然钙调素(Calmodulin,CaM)拮抗剂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TA)的研究。利用丹磺酰标记的CaM(D-CaM)对马兜铃酸的研究表明,马兜铃酸是一种非钙离子依赖性钙调素拮抗剂,实验测得马兜铃酸与D-CaM结合的解离常数,有Ca~(2+)和无Ca~(2+)情况下分别为70μmol/L、77μmol/L。两种状况下马兜铃酸对D-CaM荧光强度的抑制分别为40%、41%。暗示马兜铃酸主要作用于CaM上Ca~(2+)诱导的疏水区之外。三氟啦嗪(TFP)引起的D-CaM荧光增强可被马兜铃酸明显降低,而TFP在达到马兜铃酸浓度的15倍以上仍未能逆转马兜铃酸对D-CaM荧光强度的降低作用,这为马兜铃酸主要作用于CaM上Ca~(2+)诱导的疏水区以外提供了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藏药处方中诃子与乌头的配伍概况及诃子配伍乌头的减毒机理进行分析,探讨其配伍的机理和意义。方法:从《四部医典》和《藏医秘方精选》中遴选出诃子配伍乌头的相关处方进行分析;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与诃子及乌头的相关化学成分研究文献,进行遴选分析。结果:从选出相关藏药处方中发现,诃子与乌头配伍,诃子通常用量大于乌头;通过相关文献分析,诃子配伍乌头减毒存在物质基础。结论:藏药处方中乌头常配伍诃子共用,诃子配伍乌头减毒的情况及机理已有初步的分析结果,进一步的相关研究需要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马兜铃酸诱导的RAW264.7细胞向M1型极化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马兜铃酸和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24h,伴或不伴黄芪甲苷进行药物干预处理.采用细胞计数检测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活性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分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相似文献   

18.
鉴于目前减毒沙门氏菌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沙门氏菌减毒研究进展、减毒沙门氏菌疫苗活载体的构建、减毒沙门氏菌侵入及其携带外源基因诱导免疫应答的机制和减毒沙门氏菌疫苗活载体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旨在为减毒沙门氏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减毒沙门氏菌作为抗肿瘤及肿瘤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毒沙门氏菌在作为疫苗用于预防疾病的同时,其抗肿瘤特性及作为肿瘤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对沙门氏菌的抗肿瘤作用、减毒沙门氏菌的抗肿瘤研究及减毒沙门氏菌作为肿瘤基因治疗载体的相关研究进展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李亚光  蔡捷  苏承武 《蛇志》2009,21(3):209-211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多发病。恶性肿瘤的防治与研究是全世界医学家非常关注的课题。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有化疗、放疗及手术治疗,三种治疗手段各有千秋。却也都有其不足之处。手术治疗常不适于某些晚期恶性肿瘤及身体极度虚弱患者;放、化疗则常引起如胃肠反应、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使患者难以坚持治疗。中医药是祖国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其独特的中医辨证理论和卓越的中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