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蜜蜂是一妻多夫制,处女蜂王可与7-17只雄蜂交配。说细介绍了雄蜂内阳茎的构造,交配时内阳茎翻出体外的过程,蜂王和雄蜂交配的情况,一次交配后留在蜂王蜇针腔的交配标志,以后与蜂王交配的雄蜂如何将堵塞在蜇针腔的交配标志除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2005 年10 月至2006 年4 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扫描取样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北方森林动园4 对圈养狼交配活动进行了观察,以期了解无人干扰下圈养狼的交配过程及其交配模式。观察时间共计25 d, 225 h,实际录像时间为126 h,记录到爬跨741 次,成功交配46 次,成功爬跨交配占总爬跨次数的6. 2% 。狼在交配过程中有锁结现象,雄狼通常在一次爬跨、多次抽动后出现射精。交配行为一般发生在8∶ 00 ~10∶ 00和14∶00 ~ 16∶ 00。雌性具有明显的邀配模式,一旦邀配成功,雌狼站立不动,尾巴偏向一侧,腰部微下躬,配合雄狼爬跨。对交配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4 只雄狼的抽插时间没有差异(P = 0. 827),而其锁结行为的时间差异极其显著(F = 71.43,P <0.001),交配期持续5 ~ 14 d,交配平均持续时间为534 ± 402 s,最长达1 588 s,
最短只有28 s。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雄蛾交配行为与精巢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明确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雄蛾交配行为与精巢大小的关系,阐明信息素群集诱杀防治二化螟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通过测定和比较不同日龄、交配状态以及性信息素诱捕的二化螟雄蛾精巢体积,建立精巢体积与雄蛾发育及交配状态的相关性。【结果】雄蛾日龄显著影响二化螟的交配,刚羽化(0日龄)雄蛾的交配率较低,1日龄雄蛾的交配率最高,之后随着日龄增加交配率逐渐降低。精巢体积与二化螟雄蛾日龄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同一日龄交配的二化螟雄蛾的精巢体积显著大于未交配雄蛾;性诱捕器诱捕雄蛾的精巢体积显著大于未被性诱捕器诱捕雄蛾,与已交配雄蛾的精巢体积相似。交配之后,精巢的发育过程和未交配雄蛾相似。田间性信息素引诱二化螟雄蛾精巢体积小于0-1日龄未交配雄蛾,大于2-6日龄未交配雄蛾。【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的反应与其精巢大小存在正相关性;性信息素引诱的二化螟雄蛾具有更强的性信息素反应能力,同时性信息素引诱的大部分雄蛾为未交配状态;交配过程并不影响二化螟雄蛾精巢体积,也不影响精巢发育。二化螟交配能力与精巢大小的关系在理论上解释了性信息素群集诱杀二化螟的防控有效性,并为其他蛾类昆虫的交配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昆虫行为观测仪与室外饲养观察,分析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的交配行为,阐明交配经历和温度对意大利蝗交配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1)意大利蝗的交配行为包括相遇和交配两个阶段。相遇行为包括避让、打斗和交配3种类型,其中打斗多发生在雄雄相遇、雄虫与一对正在交配成虫相遇情况。避让和交配则多发生在雌雌相遇、雌雄相遇、雌虫与一对正在交配成虫相遇情况。雄虫在交配过程中占据主动。意大利蝗的交配行为包括曲腹、爬背、抱对和交配4个过程,平均时间为11.25±1.40 min。(2)雌雄虫初次交配的持续时间(12.88±0.67 min)显著长于雌雄虫均有交配经历的时间(10.47±0.39 min)(P0.05);初次交配雌虫和有交配经历雄虫的交配持续时间(11.00±0.75 min),与初次交配雄虫和有交配经历雌虫的时间(12.12±0.67 min)无显著差异(P0.05)。(3)随温度升高意大利蝗的交配持续时间缩短,27℃时交配持续时间最长(15.93±2.25 min),且与36℃、42℃时的时间差异显著(P0.05),42℃时的交配持续时间最短,为6.01±0.43 min,与36℃时的时间(7.47±0.52 min)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采取所有事件取样法,对成都动物园5只(2雄,3雌)圈养金钱豹(Panthera pardu)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圈养金钱豹的交配情况。记录交配行为1 174次。结果显示,圈养金钱豹全年皆可发情。具有明显的交配模式,交配姿势仅有一种,为背腹式。平均交配持续天数为(4.75±1.26)d。昼夜都有交配行为,但白天交配次数较夜间多。日交配的高峰发生在08:00~10:00时,不同的雄性个体出现的交配高峰日不同。平均交配持续时间为(7.48±1.22)s。在交配持续时间(P=0.000)、总交配次数(P=0.04)上,不同的雄性个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同一雄性在与不同雌性交配时,其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金钱豹交配的特点为,交配的频次多,但每次交配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在温度为(24±2)℃、光周期为L∶D=14∶10、相对湿度为50%~70%环境条件下观察了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Zeller)交配行为。结果表明,1~2日龄、3~4日龄成虫交配高峰期分别发生在进入暗期后的8.0~10.0h、6.5~8.0h内。两性交配率随日龄的增加显著下降。马铃薯块茎蛾雄成虫具有多次交配能力,在连续发生2次以上行为交配时会导致雄蛾有效交配率下降。雄蛾平均有效交配次数可达3.8次/头,最高达6次。增加雄性比例不会显著提高单雌产卵量,但将性比(♀:♂)由1∶1升至2∶1时即可显著降低单雌产卵量。  相似文献   

7.
半散养状态下东北虎交配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6~2007年,采用行为取样法对泰山东北虎园7只(3雌,4雄)半散养状态下(园区占地面积20 000 m2)的东北虎的交配活动进行了为期22 d的观察,旨在了解无人干扰下东北虎的交配过程及其交配模式.结果显示:东北虎在交配过程中无锁结现象,雄虎通常在一次爬跨多次抽动后即出现射精.在1 h内出现2次射精次数的比例占总射精次数的74.0%.东北虎的交配模式属于Dewsbury分类系统中的第11种,即无锁结、有抽动、单次插入、多次射精.交配期内,每只雌虎平均日邀配28±3次,平均邀配持续时间为20.0±1.2 s;每只雄虎平均日爬跨14±1次.平均抽动持续时间为20.9±0.5 s,平均交配持续时间为45.2±1.3 s.  相似文献   

8.
饲养条件下东北虎交配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和 2 0 0 0年的 1 1~ 1 2月期间共记录了黑龙江东北虎林园 1 6对东北虎的 1 693次交配事件 ,对其中 1 1 92次成功的交配事件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东北虎的交配行为谱 ,记录了 1 6种个体行为和 7种社会行为。东北虎的交配持续期为 (6 5 0± 2 5 0 )d ,不同繁殖对的交配次数差异很大 ,最少为 49次 ,最多可达 1 1 3次 ,交配成功率为 70 41 %。东北虎的交配高峰出现在 8∶0 0~ 1 0∶0 0时和 1 6∶0 0~ 1 8∶0 0时。交配成功的次数在第 3~ 5d达到高峰 ,失败的次数在开始交配时最高 ,以后则逐渐降低。在将雌、雄虎赶入小围栏内的首次爬跨前东北虎需花费 (2 0 2 4± 1 2 85 )min的时间做准备 ,其后的各次爬跨与首次相似 ,只是花费时间大大缩短 ,且持续的时间相差很大 ,最短仅为 4 70s,最长则达 6 3 1min。交配后的休息过程同时也是下一次交配前的准备阶段。每次将雌、雄虎赶入小围栏内东北虎要连续进行 (9 40± 4 60 )次爬跨 ,整个交配过程持续 (1 2 67± 3 0 5 )min ,每次爬跨历时 (1 0 0 9± 5 45 )s。  相似文献   

9.
在围栏条件下,观测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的交配过程,分析其行为模式,旨在建立北草蜥交配行为谱,探讨雄性交配成功率与个体特征的关系。北草蜥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雌雄接近→咬尾→咬腹→交媾。该行为过程的持续时间分别为0.53m、1.77m、0.47m和141.3m。所观察到的51对成功交配中,70%的配对为雄体>雌体,且雄体平均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配对雌体。雄体的交配成功率与其体长成正相关,但与头长、头宽、尾长、体重及体色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甜菜夜蛾交配行为和能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罗礼智  曹卫菊  钱坤  胡毅 《昆虫学报》2003,46(4):494-499
在(27±1)℃,光周期L14∶D10的条件下对甜菜夜蛾I>Spodoptera exigua的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虫在羽化当晚即可进行交配,交配率以羽化后头三个晚上的较高(>82%),但从第4天起则显著下降。成虫一天中的交配时间出现于23:30~05:30之间,交配高峰出现在01:30~02:30和03:00~04:00 之间, 其中以第1高峰的发生频率较高。成虫交配持续时间从22~191 min不等,但以30~60 min的为多(40.8%, n=97), 60~90 min的次之(19.4%),超过180 min的较少(10.2 %)。另外,交配持续时间与蛾龄紧密相关。蛾龄越大,交配持续的时间越长,且差异显著。雄蛾一生的交配能力由1~11次不等,但受性比的影响显著:在性比为1∶1的条件下,雄蛾平均交配次数仅为3.0 次,而在2♀∶1至5♀∶1时,则增加到5.1~6.0 次。雌蛾交配比例及次数受性比的影响也很大:没有交配的雌蛾比例从1∶1时的8.3%增加到5♀∶1时的32%,仅交配一次的比例从16.7%增加到38.7%,而交配≥5 次的比例则从 25%下降到0。最后,对这些结果在甜菜夜蛾防治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mating potential, effects of delayed mating and male mating history on longevity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female rice stem borer (RSB), Chilo suppressalis ,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Given the opportunity, RSB males copulated an average of 2.7 times, while females generally mated only once. Females were more severely affected by mating delay than males in terms of female longevity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With increasing age at mating, females' longevity increased, while oviposition period, fecundity and egg fertility decreased. Mean fecundity and egg fertility of females mated 1 and 7 days after emergence were 251.3% and 99.2%, and 96.2% and 75.5% respectively. Both were reduced significantly when female mating was delayed beyond 4 days after emergence. However, irrespective of the first mating age and different mating history of the mal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did not result i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quality of their contributions to female longevity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potential effect on pheromone control of RSB.  相似文献   

12.
二化螟幼虫的田间分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建中  杜正文 《昆虫学报》1991,34(3):303-310
本文通过采用平均拥挤度的概念,运用动态分析方法,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幼虫在稻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就聚集强度、格局纹理及动态的扩散过程进行了描述,综合地分析了各龄期幼虫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并揭示了幼虫种群在稻田的分布特征及分布形成的内在过程,明确了二化螟幼虫空间分布研究在生态学及害虫管理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建中  杜正文 《昆虫学报》1992,35(2):187-194
本文基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与水稻被害株的相互联系,着重研究了二化螟被害株空间、数量、时间结构及其动态,揭示了幼虫为害后水稻的枯鞘、枯心及白穗的空间聚集强度、聚块面积及其动态变化的内在规律.文中给出了二化螟幼虫及其被害株的数量动态与空间动态的综合模型.本研究明确了二化螟的扩散为害行为对稻株群体的影响,为探索水稻对二化螟为害损失及其补偿的规律,确立合理的防治指标以及害虫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韩永强  刘川  侯茂林 《生态学报》2010,30(21):5967-5974
采用对二化螟敏感(汕优63)和中抗(盐丰47)的水稻品种,设置硅酸钙处理,观察二化螟蚁螟和三龄幼虫在不同处理稻茎上的钻蛀率、蛀入率和蛀入耗时,同时测定不同处理植株的硅细胞数量及植株与土壤的二氧化硅含量,旨在明确水稻施用硅肥对二化螟幼虫钻蛀行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龄期幼虫和不同抗虫性水稻品种间是否存在差异。蚁螟和三龄幼虫钻蛀率随硅肥施用量增加而降低(幅度为5%—28%)。蚁螟蛀入率在硅肥处理之间和水稻品种之间均没有差异;三龄幼虫蛀入率随硅肥施用量增加而显著下降10%—40%,盐丰47上的蛀入率显著低于汕优63(差异10%—30%)。蚁螟蛀入耗时随硅肥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延长,三龄幼虫蛀入耗时与品种抗性有显著关系。稻茎硅含量随硅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大,并且与三龄幼虫蛀入率呈负相关、与三龄幼虫蛀入耗时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施用硅肥可直接抑制二化螟幼虫钻蛀,蛀入耗时的延长可间接地延长幼虫暴力于其它防治措施的时间;施用硅肥对三龄幼虫成功蛀入的影响大于对蚁螟的影响;相对于抗虫品种,施用硅肥能在更大程度上增强感虫品种对二化螟幼虫钻蛀行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研发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雌蛾植物源引诱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电生理及风洞技术测试了二化螟雌蛾对香根草挥发性物质的定向行为反应。【结果】二化螟雌蛾对供试的16种香根草挥发性物质均能产生EAG反应,且对0.1、1.0、10.0μg/μL 3种浓度下的油酸、胆固醇的EAG反应随浓度升高而增大,对柠檬醛、樟脑、软脂酸的EAG反应随浓度增加而降低。二化螟雌蛾对1.0μg/μL浓度的香根草提取物的EAG反应值为426.11×10?3 Mv,显著高于其他化合物标样(P<0.05)。在风洞中,胆固醇、柠檬醛、正十五酸、正十四碳酸、单棕榈酸甘油、邻苯二甲酸二异辛脂等香根草挥发物对二化螟雌蛾均有引诱作用,并筛选出了具有较好引诱效果的不同配比的混合物,分别为胆固醇︰柠檬醛︰正十四碳酸=33︰24︰11、邻苯二甲酸二异辛脂︰柠檬醛︰单棕榈酸甘油=130︰48︰1、胆固醇︰柠檬醛︰正十四碳酸:单棕榈酸甘油=66︰48︰22︰1、柠檬醛︰单棕榈酸甘油=48︰1。【结论】具有电生理和行为活性的香根草挥发物可作为二化螟雌蛾植物源引诱剂的候选化合物成分。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性信息素在种群监测、大量诱捕、干扰交配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并就其影响因子、评价标准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一种采集水稻二化螟卵(块)的高效简便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卵块的塑料袋收集法和稻株法。结果表明 ,塑料袋法和稻株法收集的卵粒总数及卵孵化率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均为 2 79粒卵 雌蛾和 95 %。塑料袋法收集的卵块数较稻株法的多 ,但小卵块比例较高 ( <1 0 0粒卵 卵块 )。还讨论了采用塑料袋法收集二化螟及其它昆虫卵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对杀螟硫磷产生抗性的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启发  庄佩君 《昆虫学报》1995,38(3):266-271
本文就二化螟Ckilo suppressalis Walker对杀螟硫磷抗性发生的机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活体增效作用研究表明,脱叶磷(DEF)和氧化胡椒基丁醚(PBO)对抗性种群可分别增效1.3和34.8倍。这表明了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增强,而似乎与水解酶的活性无关。对寓体解毒酶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抗性和敏感种群的非特异性酯酶活力无明显差异,但羧酸酮酶(CarE,加入10-4mol/L的毒扁豆碱)和MFO的活力在抗性种群中有所增高。R种群幼虫CarE活力分别是s的2.42和2.92倍(以a-和β-乙酸萘酯为底物);R种群幼虫MFO的O-脱甲基作用的活力为s幼虫的1.43倍(以对硝基茴香醚为底物);R幼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对乙酰胆碱的活力是s的1.3倍,两者相差不大。但从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看,R幼虫是s幼虫的1.9和1.6倍;以对氧磷为抑制剂的R幼虫150是s幼虫的2倍。这些表明了R和s的AChE是不同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二化螟对杀螟硫磷抗性的机理至少包括:(1)CarE活性的增高;(2)MFO的O-脱甲基活力的增高和(3)AChE敏感性的降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