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小泡巨鼠对森林种子选择和贮藏的观察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小泡巨鼠是四川省都江堰林区一种占优势的鼠种,取食多种林木种子和果实,可能影响这些树种的更新。于2001年秋季,调查了小泡巨鼠对栓皮栎、袍树、栲树、石栎、青冈和油茶等6种重要林木种子的选择和贮藏,并初步探讨了其对森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泡巨鼠对上述6种林木种子有很强的选择性,种子的营养价值和单宁含量是影响其选择和贮藏的主要因素。小泡巨鼠喜好取食和贮藏单宁含量较低的栲树、油茶和石栎种子,而不喜好取食和贮藏单宁含量较高的袍树、青冈和栓皮栎种子。小泡巨鼠在围栏内分散贮藏了部分种子(特别是石栎和油茶种子),且绝大部分贮藏点仅有1粒种子。小泡巨鼠对种子的选择和贮藏可能对有关林木的更新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种子类别和埋藏深度对雌性小泡巨鼠发现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肖治术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4,24(4):311-314
2001年9~12月,在四川省都江堰林区实验围栏内研究了栓皮栎、袍树、栲树、石栎、青冈和油茶种子与6种埋藏深度对小泡巨鼠雌性成体发现埋藏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不同种子在种子大小、营养价值和单宁含量等存在差异,雌性小泡巨鼠对个体最大的石栎种子发现率最高,油茶(脂肪含量高)和栲树(单宁含量低)次之,单宁含量较高的袍树、青冈和栓皮栎则较低;2)埋藏深度与雌性小泡巨鼠发现栓皮栎种子的比例呈显负相关,即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小泡巨鼠发现埋藏种子的比例则减少。  相似文献   

3.
种子中的单宁影响鼠类的取食和贮藏策略.高单宁假说认为鼠类倾向于优先贮藏单宁含量高的种子、取食单宁含量低的种子.同域分布的鼠类对种子的取食和贮藏选择是否符合高单宁假说的预测尚缺乏足够的实验证据.本研究通过围栏实验研究了四川都江堰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小泡巨鼠(Leopoldamyys edwardsi)、针毛鼠(Niv...  相似文献   

4.
红豆树(Ormosia hosiei)为我国特有的国家Ⅱ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有关动物对种子的捕食和扩散作用是否影响其种群更新目前尚无研究.2009年秋季,我们在四川省都江堰地区利用大型实验围栏研究了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和社鼠(Niviventor confuciamus)对红豆树种子的捕食和贮藏格局,以便了解鼠类在红豆树种子扩散中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小泡巨鼠和社鼠均取食红豆树种子,但二者贮藏种子的方式不同:社鼠主要集中贮藏种子,对红豆树种子的扩散作用不大,而小泡巨鼠则主要分散贮藏种子,故对红豆树种子有一定的扩散作用.研究结果说明尽管鼠类可通过捕食而降低种子存活,但分散贮藏的鼠种能促进红豆树种子的扩散,从而有利于其种群维持.  相似文献   

5.
同种竞争压力对小泡巨鼠贮藏油茶种子行为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2年11~12月,在四川省都江堰地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利用人工修建的半自然状态围栏进行实验,研究了小泡巨鼠在有同种竞争存在条件下对油茶种子的埋藏行为。结果表明,小泡巨鼠在有竞争存在条件下,显增加了埋藏油茶种子的量。这一结果支持了“竞争的存在刺激鼠类埋藏”的假说。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小泡巨鼠在有竞争存在条件下,显增加了对埋藏种子的搬运距离,每个贮藏点埋藏种子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同时埋藏的生境更多地偏向于遮蔽较好的微生境(草丛底层、灌丛下层)中。这些行为策略有可能有利于种子被埋藏植物的种群扩散。在讨论中,我们还通过比较鸟类和兽类在感觉器官上的差别,分析它们在有竞争存在条件下所采取的不同贮食策略。  相似文献   

6.
种子大小对小泡巨鼠贮藏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小泡巨鼠为研究对象,在围栏条件下,测定小泡巨鼠对大小两种栓皮栎种子的贮藏行为差异,以检验最优贮藏空间模型的两个预测:(1)大种子(高价值食物)的贮藏率大于小种子(低价值食物);(2)大种子的贮藏距离远于小种子.结果表明:大种子的搬运比例(39%)多于小种子(21.5%),多数的小种子(53%)被取食,大种子的贮藏比率(16%)远大于小种子(7%),上述结果支持模型的预测(1).但是,不同大小种子在贮藏距离上没有显著差异,因而预测(2)没有被支持.实验结果表明种子价值对鼠类的取食和贮藏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围栏空间可能影响对模型预测(2)的检验.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自1982年设立以来, 尚未进行过兽类资源的深入研究。为此, 作者于2012年9–10月, 采用笼捕法、陷阱法和红外相机法等对保护区内森林动态永久监测样地及周边常见植被类型中的地栖性小型兽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捕获小型兽类12种, 其中啮齿目8种, 食虫目4种。结合以往记录, 该保护区现已记录的小型兽类有20种, 而本次调查新增分布记录物种6种, 即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s)、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灰黑齿鼩鼱(Blarinella griselda)和藏鼩鼱(Sorex thibetanus)。陷阱法所捕获个体的体重显著小于笼捕法。此外, 不同生境类型对小兽多样性有重要影响。建议综合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对整个保护区兽类多样性资源进行深入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青毛鼠(Rattus bowersi latouchei)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安徽、四川等省。我们在1977年和1978年的10-11月在闽北的邵武和建瓯两县的山区对青毛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告如下: 不同地区鼠种的组成和青毛鼠的数量:在青毛鼠经常活动的地方布笼捕捉,两年中除了捕得青毛鼠外,还有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 edwardsi)、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 huang)和社鼠(Rattus niviventer confucianus)。邵武、桂林地区鼠种主要是白腹巨鼠和社鼠,其次是青毛鼠;邵武大埠岗地区主要为青毛鼠,其次为社鼠和针毛鼠;吉阳、玉山、迪口地区主要为针毛鼠,其次是青毛鼠。以上地区合计平均青毛鼠占36.88%,针毛鼠占33.76%,两者为当地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9.
不同干扰强度生境中啮齿动物对苦槠种子的取食和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省千岛湖地区,选择了受人类活动干扰较轻、中度和严重的3个生境,采用金属片标记法研究了啮齿动物对苦槠种子的取食和扩散.结果表明:在研究点捕获的取食种子的啮齿动物为针毛鼠( Niviventer fulvescens),尽管捕获的数量少,但种子被取食和扩散的速率很快,3个样地内的种子均在2d内被取食或扩散完毕;中等干扰强度的生境中,被就地取食的种子最多,占鉴别种子总数的37.8%.种子扩散距离大多<5m,最大扩散距离为24.76m,3个样地种子扩散均符合负指数分布,且样地间没有显著差异;饱满种子与虫蛀种子被就地取食与搬运后取食的命运没有显著差异,但饱满种子的最大扩散距离均显著大于虫蛀种子(P<0.05),除中等干扰样地中饱满种子与虫蛀种子平均扩散距离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2个样地中饱满种子的平均扩散距离均显著大于虫蛀种子,显示啮齿动物对饱满种子与虫蛀种子有一定的区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常罡 《生态学杂志》2012,31(3):684-688
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的优势鼠种——小泡巨鼠为实验动物,通过半自然状态围栏控制实验,检验了几种种子标签法对鼠类扩散植物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线和细钢丝两种标记线在跟踪扩散种子命运上都是很有效的,但考虑到鱼线有时会被实验鼠咬断,细钢丝是更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标记线。3种标记牌(大塑料牌、小塑料牌和金属牌)在跟踪扩散种子命运上没有显著差异,但由于较大的尺寸和较强的可见度,大塑料牌更适合作为标签应用于野外种子扩散标记。  相似文献   

11.
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种子雨、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对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种种种子雨、种子库的研究表明,建群种早期和晚期的种子雨无活力;种子偏早或偏晚成熟及大籽粒的树种,其种子雨被取食的比例大;种子雨、有活力种子雨、种子库三者的数量变化不一致;有活力种子雨量较大的栲、石栎、小叶青冈、扁刺栲、香桂等,其种子库密度在早期以近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元江栲、银木荷种子库小,存在时间短,翌年无一生年萌发苗;种子库数量动态、消减率动态决定于种子被取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对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种子雨、种子库的研究表明,建群种早期和晚期的种子雨无活力;种子偏早或偏晚成熟及大籽粒的树种,其种子雨被取食的比例大;种子雨、有活力种子雨、种子库三者的数量变化不一致;有活力种子雨量较大的栲、石栎、小叶青冈、扁刺栲、香桂等,其种子库密度在早期以近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元江栲、银木荷种子库小,存在时间短,翌年无一年生萌发苗;种子库数量动态、消减率动态决定于种子被取食的强度、种子衰老的速度以及种子对病菌、逆境的抗性和种子萌发的整齐性.  相似文献   

13.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seed size on dispersal by comparing dispersal distances in five rodent-dispersed fagaceous species (Lithocarpus harlandii, Quercus variabilis, Q. serrata, Cyclobalanopsis glauca, Castanopsis fargesii) with different seed size. We tracked individual seeds with coded tin-tags in two stands over 3 years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the Dujiangyan Region of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Our seed tracking data indicate that dispersal distances (including mean, maximum and distribution range) of seeds in primary caches and of seeds eaten after dispersa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seed size, for both stands and all years. In addition, larger seeds (L. harlandii and Q. variabilis) were re-cached more often than smaller ones, which further reduced the relative density among caches and extended dispersal distance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greater dispersal distances for larger seeds might benefit the evolution of differences in seed size, and that scatter-hoarding might be advantageous for rodent-dispersed tree species.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应用永久样方法和每木调查法调查了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并对主要组成种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依据胸径级频率分布的形状,将各树种的种群结构归纳为5种类型,并结合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分别讨论了其更新类型,同时对调查群落所处的演替阶段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1)群落为6种共优势群落,出现木本植物69种。2)种群结构为单峰型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檫木(Sassafras tzumu)等为阳性高大乔木,无正常更新能力,更新类型是先锋群落优势种或是顶极性先锋种;间歇型的木荷(Schima superba)、黑山山矾(Symplocos heishanensis)和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等为具有耐荫性的常绿阔叶树种,更新具有波动性和机会性,是演替系列或顶极群落优势种;逆-J字型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和长叶石栎(Lithocarpus harlandii)等为强耐荫性的常绿阔叶树种,通过幼苗库和根萌生枝进行更新,是顶极群落的优势种;浙江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 var. chekiangensis)、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等为L字型;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na)、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等为单柱型,此二型是群落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主要组成种。3)调查群落已进入演替的顶极阶段,但仍处于其前期,将进一步向以米槠、栲树为主要优势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天童几种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在砍伐后萌枝更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以萌生方式形成的木荷、石栎、苦槠、栲树、米槠植株的根桩和萌枝状况进行了调查及测量。结果显示各种类萌枝数的大小顺序是:木荷>苦槠>石栎>米槠>栲树;结合萌枝状况可以推断萌枝能力的大小顺序应该是:木荷>苦槠>石栎>栲树>米槠。砍伐对木荷、石栎、苦槠、栲树、米槠萌芽更新都会造成影响,对栲树、米槠影响更大,而对木荷、石栎、苦槠影响较小。从植物萌生角度来说,这是形成研究地区大面积的以木荷、石栎、苦槠为优势种组成的次生灌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槠林优势种群生态位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胡正华  钱海源  于明坚 《生态学报》2009,29(7):3670-3677
采用样方法进行不同资源位群落调查,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公式测试了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甜槠林14个优势种群[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is)、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虎皮楠(Daphniphyllum macropodum)、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石栎(Lithocarpus glaber)、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钩栗(Castanopsis tibetana)]的生态位.结果表明:甜槠和木荷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其Bi、Ba分别为0.8703、0.8528和0.8446、0.7824;而石楠、栲树和钩栗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其Bi、Ba分别为0.2956、0.1359,0.2953、0.1356和0.2684、0.1064.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的生态相似性比例较大,如甜槠与木荷、甜槠与马银花、木荷与马银花的生态相似性比例分别为0.7630、0.7252和0.6452;对生境需求有较大相似性的生态位宽度不同的物种其生态位相似比例也会较高,如木荷与马尾松生态位相似比为0.6866.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树种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如甜槠、木荷、马银花等.甜槠林中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1的有39对,仅占21.4%,生态位重叠值不大,表明甜槠林中因利用相同的资源位而产生的种间竞争并不激烈,是一个稳定的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17.
 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植被—气候相关分析的气候指标,如Kira的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徐文铎的湿润指数,Penman的可能蒸散和干燥度指标,Thornthwaite的潜在可能蒸散和水分指数,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以及气温和降水等单一气候因子,综合对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种进行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可将植物种分为8个水热分布类群,较好地反映出优势种及常见种沿热量和水分梯度的分布格局。并总结了这8个水热分布类群的气候指标范围。这8个类群是:Ⅰ高温湿润型,Ⅱ高中温湿润型,Ⅲ低中温湿润型,Ⅳ高低温中湿型,Ⅴ低低温中湿型,Ⅵ低温半湿润型,Ⅶ高低温低湿型,Ⅷ低低温低湿型  相似文献   

18.
演替研究在常绿阔叶林抚育和恢复上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动态过程为例,比较研究了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主要树种白栎(Quercus fabr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和栲树(C.fargesii)的群落生态学特征、种群生态学特征和生理生态学特性。阐明了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间的相互更替过程;探讨了主要优势种群的植株结构及其更新能力的演变规律;揭示了演替系列群落主要优势种相互更替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