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银杏叶超临界流体提取物对杉木种子的发芽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8(2^7)及超临界萃取技术,乙醇作夹带剂,就银杏(Ginkgo biloba L.)叶提取物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种子的发芽效应进行了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不同萃取条件下,纯CO2及夹带剂和CO2混合萃取的银杏叶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发芽的影响不同;就尉值(敏感指数)而言,在纯CO2萃取的浓度为200mg/kg银杏叶提取物中,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为0.23,绝对发芽势为0.15,胚根长为0.01,胚轴长为-0.02;夹带剂和CO2混合萃取的浓度为200mg/kg银杏叶提取物除了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和绝对发芽势表现为促进作用外(尉值分别为0.03和0.34),对胚根长及胚轴长则表现为轻微的抑制作用(尉值分别为-0.09和-0.03)。  相似文献   

2.
随着毛竹杉木混交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它们之间既会产生促进作用,又会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浓度毛竹各器官(鲜叶、干叶、枝条、竹杆、竹鞭和鞭根)的浸提液及枯落物、根际土浸提液对杉木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探讨了毛竹各器官浸提液及枯落物、根际土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处理前期,毛竹各器官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当浸提液浓度为1∶25和1∶50的高浓度时,相对于低浓度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为持久;(2)处理后期,低浓度的毛竹各器官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促进作用较快,而高浓度的浸提液仍呈现抑制作用,促进作用出现较为缓慢;(3)枯落叶浸提液总体上对杉木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低于对照组的发芽率,仅在1∶50浓度时略高对照组实验;而根际土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自始至终都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低浓度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故在实际的毛竹杉木混交林生产营林过程中可选用毛竹根际土制备浸提液,促进杉木种子萌发,为毛竹杉木混交林的生产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种子发芽的抑制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植物的种子都有休眠现象,引起休眠的原因不一。在排除了胚未成熟,种皮机械障碍等因素后,如果给以适当的温、光、气、水条件仍不萌发,则应考虑是否有发芽抑制物的存在。发芽抑制物的种类抑制种子发芽的物质很多,既有简单的无机物,也有许多有机物及植物激素。氢氰酸(HCN)是常见的发芽抑制物,主要以耷的形式分布于植物界中。如苦费科中的梅、杏等,其种子中的苦杏仁耷含量可达百分之几。银杏、甘薯、高粱、亚麻等种子中均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各种氨氰酸的着类。如果在播有小麦种子的培养血中放两个苦杏仁,小麦种子发芽就受到抑…  相似文献   

4.
植物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所有的化感物质都对一些植物的种子萌发产生影响.本文介绍了植物化感作用和化感物质的定义,化感物质的释放方式和种类,然后重点综述了化感物质影响种子萌发的作用机理、内外因素和生态学意义.化感物质通过影响细胞膜透性、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呼吸作用、蛋白质合成、基因表达、激素合成和平衡,最终影响种子萌发.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与化感物质的种类、浓度、受体植物种类和环境条件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培养和生物测定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香草醛和肉桂酸对黄萎菌(Verticillium dahliae)及茄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香草醛和肉桂酸对茄子黄萎菌的化感效应存在差异,表现为所有浓度的肉桂酸都抑制了黄萎菌孢子萌发,当浓度为0.5mmol/L时抑制作用最大;香草醛在浓度为0.1mmol/L时抑制孢子萌发,其余浓度则表现出促进作用.对香草醛和肉桂酸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当浓度为0.1mmol/L时,肉桂酸促进茄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其余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加大抑制作用增强;香草醛在各浓度水平下都促进了茄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当浓度为0.5mmol/L时促进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6.
杉木根际土壤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发芽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杉木根际土壤经丙酮和乙酸乙酯1:1混合提取并真空浓度成浸膏后,用杉木种子发芽试验做生物检测。结果表明:3种浓度处理的杉木根际土壤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发芽及芽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就浓度之间的差异而言,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和根长生长均表现为200mg/kg处理的较100mg/kg和50mg/kg处理的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杉木根际土壤提取物对绝对发芽率的最低抑制浓度为34mg/kg,对绝对发芽势及根长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58mg/kg和62mg/kg。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绝对发芽率而言,200mg/kg处理的与100mg/kg处理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于绝对发芽势以及根长而言,其200mg/kg处理的与100mg/kg以及50mg/kg处理的相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西洋参果实中抑制白菜种子发芽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进了传统的发芽抑制物质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以系统溶剂法初步提取各组分,通过TLC分离与纯经,用GC-MS联用仪进一步分离鉴定,最后以标准品核对并测定抑制物质的活性半抑制深度(IC50)。首次从西洋参果实中分离鉴定中出不合三氯乙酸、已酸和辛中发芽抑制物质,其半抑制浓度分别为577.6、128.4和87.7μl/L。  相似文献   

8.
青霉素对水稻老化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工老化的水稻种子经青霉素处理后,发芽率受影响不大,但发芽指数,活力指数,S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提高子浸泡液的电导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对腐解6个月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及生物检测。结果表明,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极性和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和胚轴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提高,枯枝落叶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率、胚轴长及幼苗干质量的抑制作用及极性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势、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均逐渐增强;腐殖土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及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及极性化感成分对胚轴长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枯枝落叶中的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及幼苗干质量的抑制效应高于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  相似文献   

10.
对腐解3个月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并用杉木种子进行了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杉木枯枝落叶中的极性和弱极性化感成分以及腐殖土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和胚轴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幼苗干质量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随浓度的提高,杉木枯枝落叶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势和胚轴长的抑制作用明显提高,极性化感成分对胚根长的抑制作用不断减小。随腐殖土中弱极性化感成分浓度的提高,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增加;腐殖土中的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及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1.
用太阳黑子和自相关因子预测杉木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太阳黑子和自相关因子为预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胸径生长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前3年和8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及前5年杉木胸径生长的年轮指数值对杉木胸径生长存在正相关,前1年和4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及前6年和7年杉木胸径生长的年轮指数值对杉木胸径生长存在负相关,该模型的模拟精度和预测精度分别为9895%和9845%,且可提前5年进行预测,为林木生长预测提供了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人工林单叶至冠层光合作用的扩展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文发 《生态学报》1998,18(6):621-628
根据野外条件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针叶光合作用的测定结果。考虑到光合作用对光的非线性响应特性,及其与叶所处的实际冠层环境变量和冠层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的相关,以筒化的林冠辐射传输模型为基础,结合不同部位和年龄针叶的光响应曲线,实现了叶室测量结果向冠层环境的调整,并进行了冠层光合作用模拟的初步研究。经过调整后的冠层光合作用平均比未经过调整的值高1  相似文献   

13.
对林龄为25 a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 Burtt et Hill]纯林、南酸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 )混交林和南酸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 Hook. ]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的解剖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在25 a的树龄内,南酸枣-马尾松混交林、南酸枣-杉木混交林和南酸枣纯林中南酸枣木材纤维的长度分别为0.843~1.401、0.858~1.489和0.873~1.347 mm,宽度分别为19.28~23.58、19.34~22.34和19.76~25.26 μm,长宽比分别为39.70~62.04、39.20~63.96和40.60~59.34;随树龄的增加,纯林和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纤维的长度、宽度及长宽比均逐渐增加,且不同林分间的差异逐渐达到显著水平,并以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纤维的长度和长宽比最大、宽度最小.3种林分中南酸枣木材的导管组织比量、纤维组织比量和木射线组织比量分别为16.1%~16.7%、64.7%~65.2%和12.9%~13.4%,以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导管组织比量和纤维组织比量最大,但差异均不显著;仅纯林的木材轴向薄壁组织比量(5.8%)显著高于混交林(5.1%和5.2%).随树龄的增加,3种林分中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均逐渐减小,南酸枣-马尾松混交林、南酸枣-杉木混交林和南酸枣纯林中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分别为23.33°~16.82°、 23.20°~16.36°和23.34°~17.41°, 且仅在树龄16~25 a阶段,混交林中的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显著小于纯林, 其中又以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的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最小.研究结果显示,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的解剖特性总体上最优,在南酸枣木材品质定向培育过程中宜选择杉木作为伴生树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杉木自毒物质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2个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苗(分别记为01号、02号)叶片的膜质过氧化及渗透物质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邻羟基苯甲酸对杉木叶片MDA的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对01号的促进效应低于02号;(2)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使杉木叶片电导率及伤害率增加,对照与各胁迫处理间均达显著差异(P〈0.05),对02号伤害率及电导率的促进效应均大于01号;(3)40mg/L、80mg/L胁迫浓度对2个杉木无性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化感效应随时间变化由抑制转为促进,对01号的促进效应更大、更早,120mg/L胁迫浓度均表现为抑制效应,对01号的抑制效应更小;(4)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杉木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均表现为促进效应,且随胁迫浓度升高而增大,对01号的促进效应远远大于02号。研究认为,01号杉木优良无性系具有较强的耐自毒物质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的效益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7年生福建含笑-杉木[Michelia fujianensis Q.F.Zheng-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混交林的生长效果、改土效益、水源涵养功能以及混交机理的分析研究表明,该混交林种间关系协调,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合理,能调节林分小气候,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增强水源涵养功能,促进林分生长。福建含笑与杉木混交林是改造杉木低产林、防止地力衰退及扩大珍贵阔叶树种植范围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天然更新常绿阔叶林、老龄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林(代表一代杉木林)、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和二代杉木人工林作为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模式的系列样地,研究了不同季节(3月、6月、9月和12月)4个样地0~20和20 ~ 40 cm土层土壤中酚类物质(包括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样地土壤总酚含量最高(278.40 ~3 012.98 μg·g-1),复合态酚含量次之(20.67~ 430.54 μg·g-1),水溶性酚含量最低(0.36~6.01 μg·g-1).各样地问不同土层中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含量均值的高低变化不一致,但总体上顺着森林生态系统转换的方向(天然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人工林→二代杉木人工林),0~20和20~ 40 cm土层中总酚和复合态酚含量以及O~20 cm土层中水溶性酚含量均值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20~40 cm土层中水溶性酚含量均值则无明显变化规律.各样地0~20 cm土层中各种酚类物质含量总体上高于20~40 cm土层,表明随土层加深,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各种酚类物质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总酚和复合态酚含量总体上呈现出3月和9月较高、6月和12月较低的变化趋势,水溶性酚含量总体上呈现出随着季节变化(3月至12月)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季节间土壤中各类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显示:随杉木人工林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中会积累一定量酚类物质,但其中水溶性酚含量远低于使植物中毒的水平(50 μg·g-1),造成杉木中毒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7.
The white rot fungus, Trametes sp., was cultivated in a medium containing ferulic acid, glucose and ethanol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in submerged culture. The ferulic acid was transformed into coniferyl alcohol, coniferylaldehyde, dihydroconiferyl alcohol, vanillic acid, vanillyl alcohol, 2-methoxyhydroquinone and 2-methoxyquinone during 48–120 hr of cultivation. The amount of coniferyl alcohol in the culture reached a maximum after 90 hr with ca 40% of the initial amount of ferulic acid. Cinnamic acid, p-methoxycinnamic acid, 3,4-dimethoxycinnamic acid, p -coumaric acid and sinapic acid were also transformed into the corresponding alcohols, benzoic acids and benzyl alcohols in the fungus culture.  相似文献   

18.
The properties of cinnamic acid 4-hydroxylase of aged swede root disk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innamic acid 4-hydroxylase of swede root disks is a microsomal enzyme with a specific requirement for NADPH and cinnamic acid. The enzyme is inhi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