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反向遗传学在呼吸道合胞病毒减毒活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的病毒病原,减毒RSV活疫苗能模拟自然感染充分活化机体固有免疫系统,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不会产生疾病增强作用,经黏膜途径应用,能突破母传抗体的干扰,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反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在减轻野生型RSV毒力和增强其免疫原性等方面具有传统减毒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综述了反向遗传学在RSV减毒活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单克隆抗体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目前尚无成熟疫苗应用于临床。展开对RSV被动免疫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单克隆抗体成为深入研究和防治RSV感染的有力武器。本文综述了单克隆抗体在RSV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给婴幼儿和老年人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自福尔马林灭活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FI-RSV)失败以来,RSV疫苗研究进展缓慢。但近年随着对RSV F蛋白(fusion protein, F)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RSV的候选疫苗取得了快速进展,RSV的候选疫苗种类也逐渐增多,包括RSV mRNA疫苗、重组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减毒活疫苗和嵌合疫苗等。其中,RSV mRNA疫苗具有成本低、免疫原性强、生产工艺简单、研发周期短、安全性高和易于标准化生产等特点,适合应对新发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现就RSV疫苗的研究现状、RSV mRNA疫苗发展历程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1977—1979年我们使用国内建株的类淋巴传代细胞(SL)分离培养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证实该株细胞对RSV敏感,可形成广泛典型的融合细胞病变。近几年来又将其使用于RSV的分离培养及中和试验等工作中。1979年曾对  相似文献   

5.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在RSV形态发生上具有重要作用,因含有CTL抗原表位,在疫苗研究上具有一定意义。为此,应用RT-PCR 方法从感染RSV的HEp-2 细胞中扩增获得M蛋白基因,构建了含M基因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并进行表达和鉴定。基因序列分析显示RSV M基因仅有一处碱基发生错义突变。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DNA分子FGAd/RSVM转染293细胞,观察到细胞出现CPE,RT-PCR发现M基因有转录,Western blotting及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检测到M蛋白。成功克隆A亚型RSV Long株M基因,并获得一株可表达A亚型RSV M蛋白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FGAd/RSVM,可用于体内研究观察其免疫效果及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诊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方法,根据RSVN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经RT-PCR扩增,可检出RSVRNA该引物不能检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NA。应用该法可检出疑为RSV感染的婴幼儿鼻咽分泌物中的病毒RNA且比病毒分离法敏感,特异性与免疫荧光法一致。结果表明RT-PCR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可用于RSV感染患儿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造成世界范围内婴幼儿下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也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被动免疫制剂能够有效预防RSV感染。静注RSV免疫球蛋白(RSV-IVIG)降低RSV易感儿童住院率,但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抗RSVF蛋白的单抗Palivizumab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种用于传染病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预防RSV感染、安全性高;其优化后的单抗Motavizumab亲和力和效力更强于Palivizumab。本文对RSV被动免疫制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一种引起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易感人群为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预防疫苗。RSV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蛋白)具有高度保守性,其诱导的抗体可同时抑制A型和B型两个亚型的RSV感染。因此,以F蛋白作为靶抗原的RSV亚单位疫苗、颗粒样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策略。现就基于F蛋白的RSV疫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索白藜芦醇(RSV)对不同程度肥胖小鼠脂肪氧化应激状态和血脂的影响。高脂日粮(HFD)处理12周的昆明小鼠分为3类:肥胖抵抗(DIO-R)、中体重(Med)和肥胖(DIO),分别饲喂HFD、HFD+0.3 g/kg RSV和HFD+0.6 g/kg RSV日粮18周,并以正常日粮小鼠为对照。结果表明,0.6 g/kg RSV处理可显著降低DIO小鼠体重、腹脂率,显著提高脂肪组织抗氧化能力,改善血脂。0.3 g/kg RSV处理对DIO-R小鼠也有类似趋势,但0.6 g/kg RSV处理引起DIO-R小鼠脂肪组织抗氧化能力下降、血脂紊乱。总之,RSV在不同程度肥胖小鼠具有剂量特异性的氧化应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核酸特异、快速、敏感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方法:比对编码RSV非编码蛋白的基因序列,选取其保守片段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与传统RT-PCR方法进行比较,分别对两者的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及临床样本检验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可用于RSV的特异性检测。相对于传统RT-PCR方法100拷贝/反应的检测灵敏度,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0拷贝/反应,检测范围为1010~101拷贝/反应,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从169份临床呼吸道标本中检出RSV阳性40例,高于普通PCR方法(31/169)。结论:建立了RSV的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可用于临床鼻咽拭子样本的检测,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黄萎病抗性棉(海 7124)根际土壤中酵母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病原真菌大丽轮枝菌和全齿复活线虫的拮抗效果,为生物防治棉花黄萎病和全齿复活线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镜检、糖发酵实验、碳源同化实验、26S rRNA测序对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进行鉴定,并利用七叶苷筛选、刚果红染色、平皿对峙实验、盆栽实验、平板生测实验测试其产酶活性以及抑制大丽轮枝菌和杀线虫活性。[结果] 从大批黄萎病抗性棉(海 7124)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编号为YIN9的酵母菌菌株,分类鉴定结果表明:YIN9菌株属于假丝酵母属Candida。平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菌株YIN9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率达59%;将菌株YIN9的无菌发酵滤液与大丽轮枝菌孢子共培养12 h后镜检发现,用菌株YIN9处理的实验组,大部分棉花黄萎病病菌孢子不能正常萌发。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YIN9对棉花黄萎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60.02%,可以显著降低感病棉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此外,与从黄萎病抗性棉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的其他酵母菌株相比,菌株YIN9具备较高的杀线虫活性:菌株作用全齿复活线虫48 和60 h后,线虫死亡率分别为90%和100%。将菌株YIN9发酵液煮沸后,其抑制大丽轮枝菌和杀线虫活性均急剧下降,进一步测试发现,该菌株拥有较高的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结论] YIN9中的生防因子可能是热不稳定性物质,具备较高的杀线虫活性,可以显著提高感病棉对黄萎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I. Voicu  J.-M. Girault  S. Ménigot 《IRBM》2012,33(4):263-271
Techniques dedicated to the fetal heart rate detection identify the patterns that repeat themselves over the time. The heart rate estimation is algorithmically similar to the estim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pitch) of voice signals. The new YIN technique introduced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is applied to fetal heart rate estimation from the directional Doppler signals. We compare the performances in terms of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and accuracy of the estimation of the technique YIN with those of the cross-correlation, implemented in the Oxford SONICAID? monitors. A better detection probability and accuracy of estimation of fetal heart rate was obtained in case of YIN.  相似文献   

13.
以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 采用开顶室增温小室进行增温模拟实验, 设置CK(对照点)、T1(增温1.5—2.5 ℃)、T2(增温3—5 ℃)3种处理, 研究了短期增温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生物量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 (1)T1增温显著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生成, T2增温幅度过大, 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 导致这种促进效果在T2内不显著。(2)T1, T2增温均使得0—2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降低, T1增温促进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的生成, 但这种促进效果在T2内并不显著。(3)T1, T2增温均使得0—20 cm 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降低, 20—30 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无明显变化。(4)模拟增温促进了长江源高寒沼泽草甸地上生物量的生成, 并且增温幅度越大地上生物量增加越多。T1增温促进了地下生物量的生成, T2增温幅度过大, 对地下生物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的这种促进作用有所抑制。(5)土壤有机碳(SOC),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三者碳组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表明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16年8月和2017年8月, 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旅游公路的运营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道路致死状况。结果表明, 公路两侧昆虫的遇见率(14.55±4.45 只•km–1)显著的高于林中(8.27±2.22 只•km–1; P=0.018), 公路两侧0—5 m区域内节肢动物的捕获数(33.45±3.23 只•m–2)也显著的高于20—30 m区域(23.92±4.72只•m–2; P=0.027); 并且距离公路0—5 m区域内的节肢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21)也高于20—30 m区域(1.90), 说明公路运营对节肢动物群落产生正的边缘效应。动物的平均道路致死率为9.01±3.17只•km–1, 其中昆虫的道路致死数量最高, 占总数的69.44%。说明道路边缘可能由于车辆的行驶而变成生态陷阱。另外还记录到大量的脊椎动物被车辆撞死, 造成动物非自然死亡, 进而对当地的野生动物群落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的生态安全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耕地生态安全现状, 以宁波市南郊小尺度区域为研究对象, 基于人与耕地的相互作用机理, 通过改进的PSR模型从而构建出适用于研究区域的评价体系, 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 对2005—2014年间宁波市南郊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表明: (1)从时间尺度上看, 2005—2014年宁波市南郊耕地生态安全经历了“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安全”的变化阶段。(2)从空间尺度上看, 各乡镇街道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西部地区整体水平较高, 东部地区次之, 其中东部以北最低; 2005—2014年宁波市南郊生态安全指数变化较小; 宁波市南郊生态安全指数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 高—高聚类显著性较弱, 低—低聚类显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核苷酸且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肿瘤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使LncRNA在人类肿瘤研究方面的功能更加显著。基因间LncRNA(LincRNA)-重编码调控因子(ROR)作为一种新型LncRNA,其作用机制在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报道。我们就LincRNA-ROR在肿瘤中的相关调控机制以及在不同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做简要综述,以便对其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7.
目前,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最常见的导致人类死亡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和防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是一种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够通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自噬和凋亡等直接和间接地作用于心肌组织,可以引起轻度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心肌肥厚,甚至心力衰竭等。因此,本文从形态与功能学特征、发病机理等方面阐述ISO所致的动物心肌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氧化应激下植物线粒体自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自噬,是指通过选择性的识别并清除损伤、衰老及功能紊乱的线粒体,对维持细胞内线粒体质量和数量的平衡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动物和酵母中线粒体自噬的研究进展相比,植物线粒体自噬的途径及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基于GFP标签,本文探究了氧化胁迫下植物线粒体自噬发生情况。研究发现甲基紫精诱导线粒体在液泡中积累,并呈现两种状态:1) GFP小体包含的线粒体; 2)不含GFP的线粒体。本研究发展的GFP标签策略可为植物线粒体自噬关键调控因子的筛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外施褪黑素对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光合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评价红松适宜分布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红松的适宜区分布,对于红松种质资源保护和阔叶红松林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R软件的ENMeval数据包,通过调整MaxEnt模型的参数(特征组合、调控倍率)来优化模型.基于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利用168个红松分布点数据和22个环境因子图层,模拟了红松的分布区域,并分析决定红松适宜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及其阈值.结果表明,当特征组合为线性、二次型、片段化和乘积型,调控倍率为3时,模型复杂度和过拟合程度较低,模型模拟准确性提高,被确定为最终的设置参数.红松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山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24%;低度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分别占研究区的28.54%和52.22%.影响红松适宜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主要是年降雨量、降雨量季节性变异系数、海拔和年平均温度,其适宜值范围分别是630 ~ 1090 mm、86%~97%、210~1140 m和0.3 ~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