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有机磷杀虫剂亚胺硫磷在茶树及茶叶上的残留量情况。此试验自1969年9月到1970年8月在杭州进行。用25%的亚胺硫磷乳剂以1:400—800倍浓度稀释后喷洒在茶树上,喷洒后每天连续采摘鲜叶,并制成成茶。用薄层层析法测定鲜叶及成茶中的亚胺硫磷残留量。 根据四次实验的结果,亚胺硫磷在茶叶中的消失趋势,以喷药后第一天残留量下降最为迅速,平均在50%左右,以后逐渐下降,6—9天后残留量基本消失,若中间遇雨,可缩短至3—7天。  相似文献   

2.
溴氰菊酯(DECIS)在茶叶中的残留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溴氰菊醋在田间条件下在茶树新梢上降解很缓慢,低于二氯苯醚菊酯;它在叶表的渗透力较弱。以每亩0.44—0.73克有效成份用量(合2.5%乳剂6000—10,000倍液)喷施茶树后,鲜叶中原始附着量(以鲜叶干重计)为1.34—3.23ppm。溴氰菊酯在鲜叶和成茶中的半衰期(按原始附着量计算)均为2.8天。气候条件对溴氰菊酯降解的影响较小,但如喷药后1-2天遇雨会加速溴氰菊酯残留量的降解。由于溴氰菊酯的蒸气压特低,因此鲜叶中的残留量通过加工过程的降解率很低,平均仅为29.79%。由于溴氰菊醋在水中溶解度很低,因此,成茶中的残留农药,在泡茶过程中,进入茶汤中的数量,不会超过其中含量的1%。 根据已报道的溴氰菊酯的ADI值,作者建议溴氰菊酯在成茶中的暂定允许残留标准为2ppm,茶树喷施2.5%乳剂 6000—10,000倍液时的安全间隔期为3天,这样通过茶汤进入人体的量不会超过0.02ppm。  相似文献   

3.
在田间条件下,二氯苯醚菊酯(以下简称“二氯”)在茶树新梢上降解缓慢,渗透性弱,在叶表始终保持较高的比例。以原始附着量计算,10%“二氯”3000倍液在茶树鲜叶上的半衰期为0.85天,在成茶中的半衰期为2.8天。反式异构体的降解速度高于顺式。在相同施药剂量条件下,超低容量喷雾的残留量比常量喷雾高85%左右。 由于“二氯”的蒸气压低,因此鲜叶中的“二氯”残留量在加工过程中降解率较低,平均45.2%;由于“二氯”水溶性弱,在泡茶过程中只有3.9—4.7%进入茶汤。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认为“二氯”是一种适于在茶叶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优良农药品种。建议茶叶中“二氯”的允许残留标准暂定为3ppm,茶树喷施10%“二氯”5000—6000倍液后的安全间隔期为3天。  相似文献   

4.
每日8~13小时日照可以诱导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开花和块茎的形成,每日14小时以上的日照则抑制其开花和块茎的形成。生长在短日照(每日8小时日照)和自然日照下的菊芋,在花芽刚一出现时匍匐茎即开始膨大,CTK含量也随之增加,块茎膨大最快时,CTK含量最高。生长在长日照(每日18小时日照)下的菊芋,匍匐茎始终不膨大,其中CTK含量一直保持较低水乎。诱导前菊芋匍匐茎中含有一定数量的GA,短日照诱导25天后的第5天,GA含量减少,低水平的GA一直维持到最后。在长日照下生长30天后的匍匐茎GA含量增长1倍多,GA含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自然日照下匍匐茎膨大前GA含量变化不大,膨大开始后则显著减少。在短日照诱导中喷施GA_3溶液,匍匐茎膨大也被抑制。在短日照稻自然日照下菊芋块茎形成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强度和酶带数随匍匐茎的膨大而增大,生长在长日照下的菊芋,匍匐茎不膨大,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也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
在生长均匀的茶园喷施氰戊菊酯(fenvalerate),采摘施药后2 h和1 h、2 h、3 h、5 h、7 h、9 h、14 h、21天的茶树鲜叶加工成绿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成茶、茶汤和茶渣中反式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的含量,研究了氰戊菊酯在成茶、茶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反式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在成茶中的残留水平随施药间隔天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0 mL/667 m2施药剂量下,分别由施药当天2 h的9.40 mg/kg和17.51 mg/kg减小到第21天的1.07 mg/kg和1.53 mg/kg,消解幅度为88.62%和91.26%,40 mL/667 m2施药剂量下,分别由施药当天2 h的20.37 mg/kg和38.67 mg/kg减小到第21天的1.94 mg/kg和3.06 mg/kg,消解幅度为90.49%和92.09%。茶汤中氰戊菊酯含量(y)与成茶中氰戊菊酯含量(x)呈二项式函数关系,反式氰戊菊酯的函数关系为y=-0.0007x2 0.0242x,顺式氰戊菊酯的函数关系为y=-0.0002x2 0.0114x。按我国标准饮茶摄入的氰戊菊酯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0.049%,足以达到保护人体健康水平的要求。而按欧盟的标准,饮茶摄入的氰戊菊酯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0.0019%,即在10-5水平上,这样的风险水平已接近对非阈效应化学物质的风险控制水平(10-6)。  相似文献   

6.
氚标记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738在家蚕体内的吸收和排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首林  易永 《昆虫学报》1983,(2):121-129
用氘标记的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738(代号3H-JHA-738)对5龄中期家蚕进行涂布蚕体和涂布桑叶添食,经测量查明:涂体处理后,放射性经蚕粪平均排泄速率,4小时为1.8%,48小时达到61.7%。试验终了为 67.2%;吸收率为 32.8%。涂叶添食处理后,放射性经蚕粪平均排泄速率4小时内达 48.5%,48小时内为90.8%,试验终了达到93.3%;吸收率仅为6.7%。3H-JHA-738及其代谢产物在蚕体内的半活性期,涂体者为48小时,添食者仅有4个多小时。血液里放射性在处理后前4小时迅速升高,之后则大幅度下降。两种处理,各组织器官里放射性物质的代谢率自48小时后都较缓慢且大体接近。它们在蚕体各组织器官里的绝对分布量涂体者大于添食者,但相对或平均分布率仍较接近。它们进入蚕体后主要分布在脂肪体、体壁、丝腺和消化管里。涂体者的放射性如以3H-JHA-738残留量计量,蚕蛹内平均为 0.027ppm,丝平均为0.0019ppm,卵为0.013ppm。添食者残留量,蚕蛹内平均为0.0057ppm。丝平均为0.001ppm,卵为0.0035ppm。 研究结果表明,3H-JHA-738在家蚕体内的吸收和排泄,运转和分布、积累和残留,受处理方式的影响,与蚕体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日照时间和不同的雨淋时间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核多角体病毒(SeNPV)杀虫剂的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在22℃时的LC50值为20.4242μg/ml,防治效果最好,低于或高于22℃的LC50值都增大;秋季日照对防治效果的影响不大,日照在4小时之内,防治效果在97.42%以上,而夏季日照对防治效果的影响则较较为明显;在降雨强度为5mm/hr的条件下,雨淋1小时后其防治效果仍为100%,雨淋4小时内防治效果为89.80%,但当雨淋6小时和雨淋8小时后,防治效果降低为83.67%和81.63%.  相似文献   

8.
不同遮荫水平下4个玉簪品种的生长性状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研究了4 个玉簪品种(Hosta ‘Golden Edger’, H.‘Antioch’, H.sieboldiana ‘Elegans', H.plantagenea‘Aphrodite')在全日照的50%、30%和5%条件下的生长性状, 结果表明, 4 个玉簪品种的生长性状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 随遮荫程度的加深, 所有供试品种的各生物量增量均表现下降, H.‘GoldenEdger'和H.plantagenea ‘Aphrodite'对光照较H.‘Antioch'和H.sieboldiana ‘Elegans'敏感, 前二者的适合生长光强为全光照的50%以上, 后两者适合生长的光强为全光照的30%~50%;光强对所有供试品种的单株总叶面积和株高均没有显著影响;各品种比叶重随光强减弱而下降;50%以上遮荫不利于芽及花序的产生。遮荫还改变各品种器官间的生物量分配比例, 50%以上遮荫使根生物量比例减少, 叶片生物量增加;随着遮荫程度的加深, 所有供试品种的各器官干重的总体减少程度大于鲜重。  相似文献   

9.
遮荫对库拉索芦荟细胞超微结构和芦荟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生长在遮荫和自然光照条件下库拉索芦荟叶片的超微结构和芦荟素含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遮荫处理6个月后,库拉索芦荟叶片细胞中叶绿体基粒数量减少,类囊体片层数目减少且排列疏松,质体中原来积累的淀粉粒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内膜系统不发达.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生长在遮荫条件下的库拉索芦荟叶片,芦荟素含量明显低于生长在自然光照下的含量.其中,遮荫下幼叶芦荟素的含量是自然光照下的63.33%,而成熟叶芦荟素含量仅有自然光照下的23.77%.无论自然光下还是遮荫条件下生长的芦荟,芦荟素的含量与叶龄有显著的负相关性,遮荫对成熟叶的影响更大.综合两方面的实验结果认为,遮荫首先影响芦荟叶片细胞内膜系统的发育,进而限制了芦荟素的合成和运输,使芦荟叶片中芦荟素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对8个光敏感雄性不育籼稻杂种一代及其亲本花药培养的研究发现,光敏不育粳稻虽然为雄性不育,但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与植株再生能力不在一般正常粳稻品种之下,为籼稻“新会粘”的28倍。绝大多数光敏不育之籼粳杂种的花药培养能力也是十分高的。在起源于体细胞及花药的光敏不育水稻之再生植株共1146株试管苗中,发现少数在5月下旬及6月上旬抽穗的已表现为完全雄性不育。这些材料之幼穗的第二枝梗分化时(4月下旬至5月上旬)之日长尚不足13小时,远在农垦58S的临界日长14小时之下。在8个组合的籼粳光敏杂种一代花粉植株中,有的组合完全表现为粳型(组合4及7,表2),有的完全表现为籼型(组合2及6),多数则两者兼有。在全部80个愈伤无性系中,单倍体20个,二倍体58个,多倍体2个。58个二倍体无性系申不育的为20个,占34.5%。其中在晚造短日照条件下能转变为可育的有11个,占二倍体的19%,占二倍体不育的55%。所有光敏不育花粉植株,在早造条件下I-KI之花粉染色率与结实率均为0%,在晚造(9月份之后)条件下,能转换为可育。但不同组合、不同无性系之间育性转换的频率与稳定性差异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