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蚜虫性信息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蚜虫属同翅目蚜总科,是重要的农作物害虫。蚜虫长年行孤雌生殖,在中、高纬度深秋时,产生性蚜,以卵越冬。雌性蚜分泌性信息素荆芥内酯(nepetalactone)和荆芥醇(nepetalactol)。该文综述了蚜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与组分、性腺的形态结构、性信息素释放及影响因素;性信息素对雌性母和天敌的引诱作用;性信息素在蚜虫种间隔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蚜虫性信息素在蚜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蚜虫与体内布赫纳氏菌及其次生共生菌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献辉  李保平 《昆虫知识》2006,43(4):443-447
对蚜虫与其内共生细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布赫纳氏菌Buchnera普遍存在于蚜虫体内特殊的菌胞中,与蚜虫形成专性共生关系,为宿主蚜虫提供多种必需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蚜虫体内的菌胞数量是一个动态变量,受蚜虫体内、外环境因子的影响。在某些蚜虫体内菌胞中还发现有若干种类次生共生细菌,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蚜虫的生态学特征有关。对蚜虫与其体内共生菌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特异性与历史渊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系统分析了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区系成分的复杂性、古北与东洋成分的交融性、区系组成的特有性和物种分布的间断性.进一步结合地质历史事件对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历史渊源及其特异性演化进行了初步讨论.根据蚜虫类分布特点,建议古北区和东洋区在横断山区的分界线南移至丽江一线;横断山区蚜虫和其他地区的间隔分布可能是由地质历史上板块运动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循环往复造成的;横断山区蚜虫区系是一个复合区系,同其他动物地理区划如新北区、澳洲区、非洲区等的蚜虫区系都有密切的历史渊源,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的隆起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循环往复又使得本区蚜虫区系有着独特的演化历程,从而造成了本区蚜虫区系的特有性.  相似文献   

4.
重组GNA对蚜虫的抗生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雪花莲外源凝集素(GNA)对蚜虫有强烈的毒性,是防治蚜虫最有希望的植物源蛋白杀虫剂。该试验在获得高效表达GNA的重组大肠杆菌的基础上,测试了重组GNA蛋白对蚜虫的抗生效应。采用5种不同浓度的重组GNA直接喷杀蚜虫,观测蚜虫吸食重组GNA后的成活率,生殖速率和平均繁殖率等生命参数,结果表明浓度为0.2g/L时即对蚜虫有明显的致死性和降低生殖、抑制发育进程的作用,且随浓度升高,毒性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5.
动物和细菌的内共生关系一直是生物学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不但对于了解动物宿主的生长、繁殖等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探讨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生命现象。蚜虫类昆虫体内存在一类专性的胞内共生菌Buchnera,它对于蚜虫营养代谢和正常发育至关重要,被称为蚜虫的初级内共生菌。由于两者间具有专性共生关系,使其成为内共生关系研究的理想模型。本文将从Buchnera的基本特征、Buchnera与蚜虫进化关系、Buchnera在共生关系中的作用及Buchnera基因组学等方面对Buchnera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DNA条形编码在蚜虫类昆虫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3年提出的DNA条形编码技术给生物分类研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蚜虫类昆虫具有多型、转主寄生等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其形态特征多有特化或退化,因此,DNA条形编码在蚜虫类昆虫中的应用必将给蚜虫分类学研究带来巨大的活力.文章总结了国际DNA条形编码技术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并展望了DNA条形编码在蚜虫类昆虫研究中应用的方向,该研究技术主要用于对蚜虫物种快速准确的鉴定、解决多型性问题、发现隐存分类单元,探讨蚜虫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蚜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解释蚜虫地理分布格局和推测近期分化物种的成因等.  相似文献   

7.
杨雪  姜立云  陈静  乔格侠 《昆虫知识》2016,(6):1274-1287
【目的】蚜虫体内共生菌种类丰富,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几乎所有蚜虫都具有一类专性的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 aphidicola,二者的专性共生关系使蚜虫-Buchnera成为研究共生关系演化的理想模型。本研究对蚜虫-Buchnera在低级阶元水平上的"平行演化假说"进行了验证。【方法】选取在杨属Populus或柳属Salix植物上营同寄主全周期生活的毛蚜属Chaitophorus蚜虫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来源的分子标记(蚜虫线粒体基因、核基因和内共生菌基因),运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蚜虫和Buchnera的系统树,并利用Tree Map、Jane和Para Fit检验二者是否具有协同系统发生关系。【结果】Tree Map和Jane分析检测到毛蚜属蚜虫与Buchnera具有显著的共成种信号,Para Fit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总体关联极为显著。【结论】毛蚜属蚜虫与其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在种级及以下水平上符合"平行演化假说",并且二者的演化关系不会受到寄主植物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异色瓢虫对菜花上蚜虫的防治效果以指导生产,以不同的益害比放置异色瓢虫的卵卡用于控制菜花上的蚜虫。试验结果表明,当益害比为1∶10时防效最佳,释放后5 d防效可达61.36%,释放后28 d平均防效仍有59.23%,对菜花蚜虫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持效性。  相似文献   

9.
环斑猛猎蝽对猎物的选择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环斑猛猎蝽雌成虫对玉米螟和蚜虫混合种群的选择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当玉米螟2龄幼虫和3龄幼虫共存时,环斑猛猎蝽雌成虫对玉米螟在各猎物密度下均表现正喜好性,而对蚜虫在各猎物密度下均不表现喜好性。对玉米螟的转换效应因总猎物密度的不同而不同,即在低密度(60头·瓶-1)和中密度(90头·瓶-1)时无转换行为,在高密度(120头·瓶-1)时有负转换行为;对蚜虫在低密度(60头·瓶-1)和中密度(90头·瓶-1)时有负转换行为,在高密度(120头·瓶-1)时无转换行为。当2龄、3龄玉米螟幼虫和蚜虫3种猎物共存、总猎物密度为90头·瓶-1时,环斑猛猎蝽雌成虫对玉米螟3龄幼虫表现正喜好性并有正转换行为,对蚜虫则表现负喜好性和负转换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不同菊花品种抗蚜虫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掘抗蚜虫种质,对32份切花菊进行了人工蚜虫接种,统计了蚜虫接种后不同品种上虫口数量和蚜量比值。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蚜虫的抗性表现出明显差异,蚜虫接种21d时各品种上虫口数量差异甚大,为0~267头不等;根据蚜量比值可将菊花抗蚜虫性分为5级,分别为:高抗,0~0.25;中抗,0.26~0.50;抗,0.51~0.75;低抗,0.76~1.25;不抗,1.25。32份切花菊中,有14个菊花品种为不抗品种;4个品种为低抗品种;3个品种为抗虫品种;1个品种为中抗品种;10个品种为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