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和中师生物教学大纲中都要求学生学会做“解剖蚯蚓”这一实验。通过实验,旨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了解蚯蚓的运动情况,实践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并学会解剖小动物的一般技能。为了使学生能成功地进行这一分组实验,并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时间较充裕的情况下(如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有必要对课本上的实验指导作几点补充讲授,以适当扩大实验的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2.
3.
分组宜小不宜大过去,我们学生做生物实验,六十多人的一个班分八个组,每组约八、九个人,大家围在一个大实验桌的周围,少数人动手,多数人观看。初二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往往为了争夺实验而造成一片混乱,实验效果极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解剖蚯蚓如按常规,用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后的蚯蚓做解剖实验,因浸泡后蚯蚓收缩,体壁变厚变硬,虽容易解剖但内脏已退色,血管、心脏较难看清。如用活蚯蚓直接麻醉后解剖(10%酒精浸泡5~10min),由于此时蚯蚓体壁薄而软,容易将消化管剪破,使肠内容物溢出,影响观察。我们经多次实践总结,认为将药液直接注入蚯蚓体腔,解剖效果较好。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做解剖蚯蚓实验时,用活蚯蚓经酒精麻醉后解剖,由于其体壁薄而软,易将内脏剪坏,使血液以及肠内容物溢出,固定时又易把体壁扯破,解剖时间较长,效果不理想。用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后的蚯蚓,由于浸泡时间过长,蚯蚓收缩厉害,体壁变得厚而硬,虽易解剖,但内脏均变白,较难看清血管和心脏。我们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将活蚯蚓放在5%福尔马林溶液  相似文献   

6.
按初中《动物学》课本对蚯蚓实验要求是先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状况,后用浸制标本进行解剖。这样安排的缺点是:(1)需要活和死蚯蚓各一条;(2)浸制标本的甲醛气味,会使一些学生头昏;(3)解剖的是死材料。如果改用酒精麻醉则只需一条活蚯蚓,避免了强烈刺激性气味,还能观察蚯蚓在麻醉状况下的一些生命现象:如在剪开蚯蚓体壁,观察内部器官的构造时,  相似文献   

7.
这份讲授计划是根据"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和"人体解剖生理学"课本,并参考苏联先进教师教学经验的材料编写而成的.计划中只提出了每课讲授的重点,没有拟订复习提问、留作业和巩固教材等问题,希望教师们在制订课时计划时要考虑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蚯蚓的科学的、系统的研究是19世纪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开始的。他用金属的口笛在蚯蚓旁吹出尖锐的声音,在旁边弹琴,吹喇叭、看蚯蚓有无反应。通过多次试验,蚯蚓毫无反应。当放在钢琴上花盆中的蚯蚓刚钻出洞穴时,弹奏这架钢琴,蚯蚓则会缩回洞穴。同样,当蚯蚓刚钻出地面一点点时,在旁边的地面上敲击,蚯蚓也会蠕蠕地缩回洞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他认为蚯蚓是一个聋子,所以才出现前者的情况。而后者情况的出现并不是蚯蚓听见了声音,而是由于蚯蚓感觉到了洞口土壤的震动而引起的反应。近代通过对蚯蚓组织学的研究也证明了蚯蚓没有感觉声音的效应器。但在它身体表皮层内具有许多感受触  相似文献   

9.
“解剖蚯蚓”一课的教学体会栾礼成(湖北省宜昌县乐天溪中学443124)“解剖蚯蚓”是中学生第一次进行解剖实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如何上好“解剖蚯蚓”这第一节实验课?本文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1解剖之前的蚯蚓处...  相似文献   

10.
解剖蚯蚓实验教学的改进──酒精麻醉法使用酒精麻醉蚯蚓,使蚯蚓处在昏迷状态下被解剖,效果较好,其方法是:(1)选用小号搪瓷盘,好处是使蚯蚓不致缠在一起,取出时既方便,又不会拉伤蚯蚓,同时便于观察蚯蚓麻醉程度。(2)将浓度为10%~15%的酒精倒入搪瓷盘...  相似文献   

11.
用小白鼠做实验材料有很多好处:材料来源广、价格便宜;内脏器官俱全,有代表性;体型小、操作方便。我们试用医用小白鼠代替家兔做实验材料,效果很好。准备工作 1.实验用具解剖板、大头钉、小锤、镊子、解剖剪、棉球(脱脂棉)、每个实验台放一个培养皿,内盛少量清水、乙醚。  相似文献   

12.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蚯蚓运动实验时,往往发现蛆蚓在玻璃板上不但能正常运动,而且运动得比在粗纸上还快。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实验中所用的普通玻璃板板面的光滑度不够。蚯蚓在这样的玻璃板上运动时,其刚毛仍然能固定和支撑身体,又由于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主要是摩擦力)比在粗纸上所受到的阻力要小,所以蚯蚓在玻璃板上的运动要比在粗纸上快。为了解决普通玻璃板板面光滑度不够的问题。为此对实验特作如下改进;实验观察时,先用清水将粗纸和玻璃板弄湿。使粗纸湿透、玻璃板板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然后再将蚯蚓分…  相似文献   

13.
这一节课是在初二动物学中,学习了蠕形动物,蚯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两节课后,紧接着进行的。目的在使学生巩固蚯蚓的形态构造的知识,并在这一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动物体的构造是和它的生活条件统一的,从而体现蠕形动物的构造比腔肠动物既复杂,又高等;并为以后讲节肢动物的进化作好准备。课前准备好活蚯蚓十几条,清水一杯,玻片六张,预先浸在清水内,用酒精或高粱酒慢慢麻醉,全麻醉的蚯蚓6—7条,解剖刀、剪或剃胡刀片,麻醉后用10%蟻醛固定的大蚯蚓标本6个,放大镜6个,分学生为6个组。  相似文献   

14.
在整理本省收集到的蚯蚓标本过程中,发现透明环毛蚓Pheretima.lumbricata Chen,1936和前定环毛蚓Pheretima antefixa Gates,1935两种蚯蚓的一些特征与过去的记载有较大的差异,为了避免这两种蚯蚓在分类上的混乱,特补充记述于后:透明环毛蚓P.lumbricata Chen系陈义(1936)在重庆采得的13条标本命名的。1959年,陈义在《中国动物图谱——环节动物》一书中略有改动。前两文记载的主要特征是:体无色素,微透明。刚毛退化,不易数清数目。雄孔在一乳突上,雄突外侧有皮褶腔,雄突藏于腔内或突出成一锥形,其内侧有二腺区或二腺区合而为一。受精囊孔二…  相似文献   

15.
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补充徐冠昭(广东省连平县连平中学517100)互绿叶进行呼吸作用的验1.l使用仪器:见图1、图1.2准备材料:生长期的绿叶。在进行实验前的l~2天,选取叶片大小适度的绿叶,连同叶柄一起摘下,分别装入两个或多个瓶中,塞紧瓶塞。(如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教材中观察蚯蚓的学生实验,介绍实验的主要拓展点和基本设计,以及拓展设计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蚯蚓的采集和储备当学习“蚯蚓”一课的时候,就需要对蚯蚓进行观察和实验。我们采集蚯蚓,应該在肥沃的菜园土壤里、粪堆下挖掘,將采集的蚯蚓放在結实的木箱子里,最好把木箱子放在房间里,溫度保持,4—8℃,但箱底須要撒一层粗砂,厚度达5—8厘米,在粗砂上面撒上一层肥沃而被篩过的上,在土上放一层枯萎的叶子,然后再放上土,这样一层一层的直到填满箱子为止,最后在上面再撒一层砂子,在填每一层的时候,就需要紧密一些,最后把蚯蚓直接放在砂子上面,它们自己就能钻入箱子里去,但剩在表面的蚯蚓就把它拿掉,在砂土上面时常撒水,保持一定的湿度,这  相似文献   

18.
对于青蛙体色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的演示实验,学生们做完后,往往得出片面的的结论:外界环境变化是动物体色变化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为了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蛙体色变化的原因,我们又补充了下面实验: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动物学》《蝗虫》一节的教学中,一般是采用溺水实验(将一只活蝗虫头部浸在盛水的烧杯中,另取一只从中胸及腹部浸在水中。二分钟后,看哪只溺死),证明蝗虫的气门是气体出入身体的门户,而不是从头部某部位进出气体的。然而,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几乎冻僵的蝗虫在水中浸泡24小时后均未死亡。经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低温对蝗虫的影响所致。我们对蝗虫分别采用光照或温箱内加热办法,使蝗虫活动显著增加,再取出实验,约3-5分钟可出现结果。  相似文献   

20.
植物生理学是农业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其教学内容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两部分,前者主要是课堂讲授,后者也主要局限在实验室内。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按照规定的教学时数、教材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具有系统性强、密度高的特点,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但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利于培养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一些抽象概念、理论往往不易理解深透,且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外实验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