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萨仁 《植物分类学报》2007,45(3):343-345
报道了豆科Leguminosae昆仑岩黄耆Hedysarum krassnovii B.Fedtsch.在中国的分布。昆仑岩黄耆与近缘种红花岩黄耆H.multijugum Maxim.形态易混淆,但以其小叶3-9×3-7mm;旗瓣倒卵形,顶端凹陷约2mm深;翼瓣狭披针形;龙骨瓣近半圆形或矩圆形;花萼二唇彤;荚果具1-2节荚等性状易于区分。另外,此二种的物候期、生境及地理分布亦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多年生草本,高9—15cm。根直伸,暗褐色,直径8—10mm。茎短缩,不明显。叶奇数羽状,托叶合生,淡褐色;小叶2—3对,卵圆形,长15—24mm,宽10—15mm,顶生小叶较大,长可达30mm,宽20mm,先端钝圆,两面密被绢状毛,上面绿色,下面银白色。总状花序,具短于叶的总梗,有花6—20朵;花序轴密被贴生的绒毛;苞片长圆形;小花梗长约1mm,稍短于苞片;花萼钟状,萼齿较筒部长2—4倍,披针状钴形,密被贴生的毛;花冠淡紫色;旗瓣宽倒卵形,长9—10mm,先端微凹,基部急剧缢缩成很短的瓣柄;翼辦短,约4 mm长,瓣片长圆形,基部有短耳,具长约1 mm的瓣柄;龙骨辦长于旗瓣,约14—16mm长,瓣片近斜三角形,基部有耳,瓣柄很短;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模式标本和模式产地标本以及大量腊叶标本的研究,结合野外居群生物学观察,认为科布尔黄耆(Astragalus koburensis Bunge)、宁夏黄耆(A.ningxiaensis Podlech et L.R.Xu)、河套盐生黄耆(Astragalus salsugineus Kar.et Kir.var.hetaoensis H.C.Fu)、德令哈黄耆(Astragalus acceptus Podlech et L.R.Xu)均为乳白花黄耆(Astragalus galactites Pall.)的异名,该文对其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产于中国新疆的黄耆属(Astragalus)丁字毛类群2新种,即额尔齐斯黄耆(Astragalus eerqisiensis Z.Y.Chang,L. R. Xu & D.Podlech)和沙地黄耆(A.shadiensis L. R. Xu,Z.Y.Chang & D.Podlech).其中,额尔齐斯黄耆仅见于新疆布尔津县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与哈巴河黄耆(A.habaheensis)近缘,区别在于前者小叶菱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25(30)mm,宽(3)7~12(15)mm,旗瓣长20~22(25)mm,翼瓣顶端2裂;沙地黄耆产于新疆托克逊县东北部,散生于沙地荒漠,形态上与变异黄耆(A. variabilis Bunge ex Maxim.)接近,区别在于小叶5~7(9)枚而非11~19枚,旗瓣在中部收缩,植株全体被灰色毛而呈灰色.2新种均系中国特有种,其中额尔齐斯黄耆隶属于乌拉尔组(A. Sect.Helmia Bunge),沙地黄耆隶属于旱生组[A. Sect.Craccina(Stev.)Bunge].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藏药萨嘎尔(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ODS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PHPLC)对坚硬黄耆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NMR和HR-ESI-MS等波谱方法对所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9个黄酮衍生物和1个倍半萜苷,其结构分别为7-O-methylorobol-4''-O-β-D-葡萄糖苷(1)、mildiside A(2)、柚皮素(3)、樱黄素4''-O-β-D-葡萄糖苷(4)、orobot(5)、山柰酚-3-O-β-D-(6''-乙酰)葡萄糖苷(6)、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2''-O-β-D-葡萄糖苷(7)、amarantholidoside IV(8)、山柰酚-3-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9)、山柰酚(10)、5,7,4''-三羟基异黄酮(1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2)、(S)-mucronulatol(13)、毛蕊异黄酮(14)、槲皮素(15)、红车轴草素-7-O-β-D-葡萄糖苷(16)、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17)、山柰酚-3-O-芸香糖苷(18)、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醇-3-O-芸香糖苷(1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0)。化合物1-9为首次在黄耆属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在坚硬黄耆中分离得到。该结果为坚硬黄耆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未来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国产黄耆属(Astragalus)6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表明,这6种黄耆属植物均为二倍体,其核型公式分别为:甘青黄耆(A.tangutlcus),2n=16=6m 8sm 2t,“3A”核型;悬垂黄耆(A.dependens),2n=16=10m 6sm,“2A”核型;四川黄耆(A.sutchuenensis),2n=16=8m 8sm,“2A”核型;萨雷古拉黄耆(A.pavlovlanus),2n=16=12m 4sm,“1A”核型;喜石黄耆(A.petraeus),2n=16=14m 2sm,“1A”核型;拟糙叶黄耆(A.pseudoscaberrimus),2n=16=14m 2sm,“1A”核型。这6种黄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产于中国西北地区豆科山羊豆族2属5种植物的核型.结果表明,这5种豆科植物均为二倍体,其核型公式分别为:单叶黄耆(Astragalus efoliolatus),2n=16=12m 4sm,2A"核型;鸡峰山黄耆(A.kifonsanicus),2n=16=12m 4sm,2A"核型;太原黄耆(A.taiyuanensis),2n=16=8m 6sm 2t(2SAT),2B"核型;变异黄耆(A.variabilis),2n=16=14sm 2t(2SAT),3A"核型;贺兰山岩黄耆(Hedysarum petrovii),2n=16=12m 4sm(2SAT),2A"核型.除变异黄芪外,其余各种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标本采集、鉴定和对国内标本馆大量标本的观察研究,在国内文献中首次报道了科布尔黄耆(As-tragalus koburensis Bunge);纠正了之前国内几个标本馆将科布尔黄耆鉴定为乳白花黄耆(A.galactites Pall.)的错误;同时将宁夏黄耆(A.ningxiaensis Podlech et L.R.Xu)处理为科布尔黄耆的一个异名;并对科布尔黄耆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生态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对莲山黄耆(A.leansanicusUlbr.)和长管萼黄耆(A.li mprichtiiUlbr.)的形态及微观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两者的萼筒皆为较明显的管状,荚果皆为线形,支持将二者归为同一组,即将长管萼黄耆从原先的旱生组(Sect.Crasinna(Stev.)Bunge)移至鸟爪组(Sect.Crasinna(Stev.)Bunge)。但是莲山黄耆叶的上表皮无毛,荚果明显较短,两者在丁字毛臂长比和气孔分布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再结合其地理分布的差别,认为两者应为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地区11种黄耆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11种黄耆属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其中9种作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杯萼黄耆(Astragalus cupulicalycinus)为六倍体(2n=48),酒泉黄耆(A.jiuquanensis)具有2种细胞型:2n=32的四倍体和2n=48的六倍体,其余种类均为二倍体(2n=16)。9个种的核型公式分别为:木黄耆(A.arbuscula),2n=16=14 2sm,“1A”核型;胀萼黄耆(A.ellipsoideus),2n=16=10m 6sm,“2A”核型;粗毛黄耆(A.scabrisetus),2n=16=14m 2sm,“1A”核型;秦岭黄耆(A.henryi),2n=16=8m 8sm(2SAT),“2A”核型;哈巴河黄耆(A.habaheensis),2n=16=10m 6sm(2SAT),“2A”核型;变异黄耆(A.variabilis),2n=16=4m 10sm(2SAT) 2t,“2A”核型;喜沙黄耆(A.ammodytes),2n=16=6m 10sm(2SAT),“2A”核型;密花黄耆(A.densiflorus),2n=16=6m(2SAT) 10sm,“2A”核型;茧荚黄耆(A.lehmannianus),2n=16=14m(2SAT) 2st,“2A”核型。所有研究种中,仅变异黄耆的染色体数目有过报道,其余种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簇毛黄耆亚属的种类主要沿亚洲的“山链”分布,即横断山,喜马拉雅,查谟和克什米尔,帕米尔—阿赖,兴都库什和苏莱曼山脉,表达了东亚、西亚和中亚的植物区系地理关系。本文基于亚属的分布式样,对其8个分布区进行了分析生物地理学中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8个分布区可划分为4类,即1)华北—东北;2)横断山和西藏;3)西喜马拉雅,西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4)内蒙古—新疆。在本亚属的分布式样中,有两个地理“结点”,即横断山和西喜马拉雅,后者主要指克什米尔。推断地理上的衍进方向是由东向西发展,喜马拉雅是连接东西分布的通道。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簇毛黄耆亚属(Pogonophace)4组8种和外类群Caragana roborovskyi的ITS序列,从GenBank中调出相关12属47种的ITS序列,组成数据距阵,应用PAUP程序中的最大简约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状图.扁荚组(Sect. Sesbanella)与亚属其余类群在系统树上处于不同的分支,亲缘关系较远,这个亚属不是一个单系类群;膨果组(Sect. Bibracteola),背扁组(Sect. Phyllolobium)和袋果组(Sect. Trichostylus)作为一个单系类群能得到ITS序列的支持,但与鱼鳔槐亚族比与黄耆属其他类群的关系更近; Astragatus complanatus和A. tribulifolius可能为一对替代种;亚属下的分组以及膨果组下系的划分都得不到ITS序列分析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蒙古高原黄耆属属下部分争议类群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用11条ISSR引物对8个种的45份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条带18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78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94.7%。用NTSYSpc2.10e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UPGMA聚类分析,在相似性系数为0.73处,45份材料被划分为7大类群,其中,科布尔黄耆(Astragalus koburensis)与乳白花黄耆(A.galactites)聚为一支,表明前者可能仅是后者的生态型,应当处理为后者的异名;不同产区的糙叶黄耆(A.scaberrimus)和变异黄耆(A.variabilis)分别聚为一支,其各自的形态变异得以区分,但均应属于种内变异的范畴;莲山黄耆(A.leansanicus)与长管萼黄耆(A.limprichtii)分别聚为一支,支持将二者处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种。在相似性系数为0.66处,45份材料又被划分为4大类,类群的划分与黄耆属属下"组"的划分接近,但又存有差别。PCoA分析的结果与UPGMA聚类分析基本一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以组为单位划分黄耆属植物具有合理性,但部分组的设立以及部分种的归属仍需调整,准确地揭示黄耆属植物间的系统进化关系,还需要更多的材料采用多种分子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依据秦黄耆所持有的圆锥花序,成立黄耆属一新组,圆锥花序组SeecioPaniculaSect.nov.L.R.XuetZ.H.Wu(SubgenPhaca(L.)Bunge)。  相似文献   

16.
依据植物野外和腊叶标本形态观察以及小叶脉序观察,对贺兰山岩黄耆(豆科)及其近缘种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贺兰山岩黄耆及其近缘种之间较为稳定的差别体现在花器官的形态方面。贺兰山岩黄耆与短翼岩黄耆的主要区别特征是小苞片长为萼筒的1~2倍,旗瓣与龙骨瓣近等长,而后者的小苞片长为萼筒的0.5~0.8倍,旗瓣长为龙骨瓣的0.8倍。贺兰山岩黄耆与华北岩黄耆和费尔干岩黄耆的主要区别是翼瓣长为龙骨瓣的0.3~0.5倍,而后二者的翼瓣长均为龙骨瓣的0.7~0.8倍。在小叶脉序特征方面,贺兰山岩黄耆与短翼岩黄耆和华北岩黄耆近似,均为小叶一级脉纤细,二级脉不分支,二级脉环外有较多网结三级脉,具少量复合二级间脉或不明显,而费尔干岩黄耆小叶一级脉粗,二级脉多分支,二级脉环外有少量网结三级脉,具明显的简单二级间脉。此外,小叶脉序特征可能在岩黄耆属组间关系的探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硕黄吉丁属(Megaloxantha)包括了吉丁甲科(Buprestidae)最大的华丽种,体长可达70mm以上。C.Kerremans(1902)建立Megaloxantha是作为金吉丁属(Chrysochroa)的1个亚属,后来他修订这个复合类群时(1908-1909)将各作者的许多种归为3个种。J.Obenberger(1926)所发表的《鞘翅目名录,吉丁甲科Ⅰ》中也只认可了5种;与此同时,A.Thery(1926)又恢复了2个异名作为有效种,并提出了3个种为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簇毛黄耆亚属(Pogonophace)4组8种和外类群Caragana roborovskyi的ITS序列,从GenBank中调出相关12属47种的ITS序列,组成数据距阵,应用PAUP程序中的最大简约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状图。扁荚组(Sect.Sesbanella)与亚属其余类群在系统树上处于不同的分支,亲缘关系较远这个亚属不是一个单系类群;膨果组(Sect.Bibracteola)。背扁组(Sect.Phyllolobium)和袋果组(Sect.Trichostylus)作为一个单系类群能得到ITS序列的支持,但与分组以及膨果组下系的划分都得不到ITS序列分析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张树德 《生态学报》1990,10(2):145-149
本文探讨了鹰爪虾黄渤海群系的种群结构特征。结果如下:1.种群体长范围、生殖群体为20—107mm;越冬群体为13—101mm。2.种群的年龄结构为3个年龄组,4个世代(0—3龄)。3.头胸甲长和体重关系W=0.002421L~(2.5173),r=+0.9961。4.雌、雄性比组成为1.35:1;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龄虾。  相似文献   

20.
边陲黄耆和乌拉特黄耆间断分布于蒙新荒漠的西侧和东侧,二者在外部形态上接近,是一对易混淆的种。对这两个种的核型研究表明,边陲黄耆的核型公式为2n=16=10m(2SAT)+6st,其中第1、2、3号染色体较长,其余染色体较短,核型呈现出明显的二型性,在第4号染色体(m型)长臂上有明显的随体,而乌拉特黄耆的核型公式为2n=16=6m+6sm+4st(2SAT),其中除第1号染色体较长外,其余染色体相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