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芒果蛎蚧属于盾蚧类昆虫,食性杂,分布广,是危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随水果、苗木和交通工具等介质进行远距离传播。该虫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惠州口岸于2014年12月从芬兰进境的货物中截获该虫,属于我国口岸首次截获。【方法】在收集整理芒果蛎蚧的生物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芒果蛎蚧的主要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寄主植物和生物学特性,并分析了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结果】芒果蛎蚧雌成虫为椭圆形,长约1.2 mm,触角每侧有1根长毛,每侧前气门有3个盘状腺,形态特征与近似种Lepidosaphes camelliae和Lepidosaphes pallida非常相似。风险分析表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以及四川等省非常适合芒果蛎蚧生存和危害。芒果蛎蚧入侵我国会给芒果等果树造成危害,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影响从业人员收入,还影响生态环境,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结论与意义】芒果蛎蚧有入侵我国的可能,加强检疫是防范该虫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陆一新入侵种:七角星蜡蚧(半翅目:蚧总科:蚧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七角星蜡蚧Ceroplastes stellifera(Westwood)是一种多食、热带广布害虫,2007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该虫在我国以前仅记录于台湾省,2013年10月下旬,发现该虫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危害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和芒果(Mangifera indica),为我国大陆的新入侵害虫。本文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寄主植物、经济重要性等。  相似文献   

3.
无花果蜡蚧Ceroplastes rusci (Linnaeus)原产于非洲,是危害经济林和园林树种的重要害虫。2007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2012年4月下旬,该虫于广东省茂名市和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榕树上被首次发现,为我国的新入侵害虫。本文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寄主植物、生物学和经济重要性等。  相似文献   

4.
任立  张润志 《昆虫知识》2010,47(1):193-196
2007年5月2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隶属于鞘翅目象虫总科的2种象虫的学名需要更正。李虎象Rhynchites cupreus(L.)正确的学名应为Involvulus cupreus(L.);西瓜船象Baris granulipennis(Tournier)正确的学名应为Acythopeus granulipennis(Tournier),文章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对上述种类的学名变更进行论述。同时,文章还讨论进境植物检疫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谭谋  汪洋 《生物安全学报》2021,30(2):137-142
【目的】栎方翅网蝽是栎树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自21世纪入侵意大利以来,迅速在欧洲地区暴发成灾。本文旨在探明栎方翅网蝽入侵中国的风险性。【方法】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栎方翅网蝽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析栎方翅网蝽入侵、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结果】栎方翅网蝽入侵中国并在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定殖和扩散的风险性极高,高度适生区包括重庆市、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湖南省、贵州省和四川省。通过分析环境因子重要性表明,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是影响栎方翅网蝽适应区的最关键环境变量;年平均温度、等温性和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是影响栎方翅网蝽适应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结论】栎方翅网蝽在我国定殖扩散风险高,建议植物检疫部门加强栎方翅网蝽的监控,并将栎方翅网蝽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相似文献   

6.
【目的】2016年9月临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德国进境的杨木原木中检出活体象甲科昆虫。【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mt COⅠ)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对该虫进行了物种鉴定。【结果】该虫的形态特征与条纹根瘤象相似;测序分析发现,其COⅠ序列特征与Gen Bank中条纹根瘤象mt COⅠ序列相似性为100%;系统进化树表明,其与条纹根瘤象聚为一组。【结论】以上结果证实该虫为条纹根瘤象。这是我国首次从进境带皮杨木中截获该有害生物,需引起检验检疫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鉴定标准是检疫鉴定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共计446种(属),并发布了479项相关检疫鉴定标准,覆盖了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的423种(属)有害生物。为了解我国检疫鉴定标准的制定发展现状、发现其中问题并及时改进,本文对现有检疫鉴定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进行特点总结和问题剖析。目前我国检疫鉴定标准制定与修订工作快速发展,呈现不断更新、多方合作、方法多样化、综合化等特点,但我国检疫鉴定标准在完整性、现势性、规范性、创新性、体系规划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系统完善检疫鉴定标准,综合发展先进鉴定技术,加快建设标准化体系,有助于植物检疫工作的长足发展,对维护我国经济贸易及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葡萄花翅小卷蛾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害虫,一旦入侵我国,将会给葡萄产业和林果业造成严重损失。开展葡萄花翅小卷蛾入侵我国的风险分析可为该虫的检疫和预警提供依据。【方法】介绍了葡萄花翅小卷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参照通用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法,从该虫在国内外的发生情况、潜在的经济危害性、受害作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及风险管理的难度等方面,对其入侵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葡萄花翅小卷蛾是一种对我国有很大潜在威胁的有害生物,其风险值为2.14,属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结论】建议新疆等口岸比较多的省、自治区口岸检疫部门加强对该害虫的检疫力度,杜绝其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9.
【目的】芒果象属昆虫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广泛分布于非洲、北美洲和东南亚,寄主为芒果。其生活隐蔽,羽化孔未出现时看不出危害状,危害率可达30%~80%,严重影响芒果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我国口岸截获的芒果象甲的数量日益增多,表明该类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风险越来越大。【方法】运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对2003—2015年全国口岸截获芒果象属有害生物的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15年全国口岸共截获芒果象4156批次,22个直属局有截获记录。其中,截获芒果果核象甲3028批次,数量最多,占截获芒果象总批次的72.86%;芒果果实象甲和芒果果肉象甲相对较少,分别为837和291批次。截获芒果象的来源国主要为非洲和东南亚芒果象疫情分布国家和地区,且主要自进境旅客随身携带物中检出。【结论】我国口岸应加大对芒果象的检疫力度,保护我国农林业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
《菌物学报》2017,(10):1311-1331
植物检疫性菌物是一类严重危害植物健康的有害生物,我国现行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共收录130种。本文总结了2007年至2016年间全国口岸进境植物检疫性菌物的截获情况,从检疫性菌物分布类群、寄主及与不同检疫业务和来源国或地区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从检测鉴定技术方面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以期提高疫情截获率,促进口岸检疫性菌物检疫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背景】褐纹甘蔗象原产于菲律宾,严重危害椰子等棕榈科植物和甘蔗,目前该虫已传入我国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尚未在海南省发生。【方法】为尽早预防该虫传入,本文简要描述了褐纹甘蔗象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并运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RA)方法,从国内分布情况、潜在的经济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对该虫入侵海南的可能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褐纹甘蔗象在海南省的风险评估值R=2.08,属于高风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建议将其列入海南省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同时提出了该虫的综合防治措施和建议。【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可为尽早制定褐纹甘蔗象防范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南京禄口机场海关截获了一批旅客从巴西携带入境的金山葵种子,送南京海关实验室检出豆象。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虫进行了物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该虫为椰子粗腿豆象。该虫在我国尚无分布记录,为国内口岸首次截获。该虫一般随带果的棕榈寄主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一旦传入我国,将对我国的农林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各口岸须加强对进境种苗的检验检疫。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菜豆象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温度下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状况。【方法】在20,23,26,29和32℃下,测定了菜豆象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用线性回归、Logistic模型以及"王-兰-丁"模型对温度与菜豆象各虫态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组建了菜豆象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殖力生命表。【结果】菜豆象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呈正相关,Logistic和"王-兰-丁"模型比一般线性模型更能拟合菜豆象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菜豆象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6.44℃和858.22 d·℃;菜豆象产卵量、孵化率和存活率在26℃下最高,分别为52.71粒、82.67%和75.67%;在32℃下最低,分别为33.20粒、69.33%和41.67%。在20,23,26,29和32℃下内禀增长率rm值分别为0.05,0.07,0.08,0.09和0.08;净增殖率R0值分别为25.54,33.80,39.87,34.52和13.86。【结论】温度对菜豆象种群发育和繁殖具有显著影响,表明20~29℃是菜豆象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4.
正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世界著名的入侵害虫,也是我国禁止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虫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对马铃薯可造成毁灭性危害,其成虫和幼虫也危害和取食茄子、番茄、天仙子和刺萼龙葵等。马铃薯  相似文献   

15.
【目的】DNA条形码技术是近年来生物分类鉴定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成为植物检疫性昆虫鉴定的有力工具。为快速、准确地鉴定口岸截获的昆虫种类,实现"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快"的要求,我们研发了昆虫DNA条形码试剂盒检测技术(Insect DNA barcoding identification kit)。【方法】该检测技术针对出入境植物检疫性及危险性昆虫的主要类群,选择合适的基因片段、设计引物、对目标基因进行扩增测序,找出基因片段上区分每个物种的多态位点规律,作为该物种的鉴定特征并建立数据库,应用于植物检疫性及危险性昆虫的物种鉴定。【结果】以检疫性昆虫木蠹象属Pissodes为例,确定了木蠹象属5种昆虫的多态位点规律(鉴定特征),构建了用于物种鉴定的数据库。通过比对数据库里的鉴定特征,将未知样品鉴定为榛梢木蠹象P.terminalis(相似度100%),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本文介绍了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技术流程及应用实例,并展望了其在有害生物检测中的推广应用前景。【结论】昆虫DNA条形码试剂盒检测技术为建立标准化,准确性高的物种鉴定平台打下基础,有着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大家白蚁的分布及其检疫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寿铃 《昆虫知识》1994,31(6):358-360
近几年,我国口岸动植物检疫部门从选境植物检疫中截获并已定名的有害白蚁计10种,其中大家白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二类危险性害虫。该种家白蚁分市广,适应性强,比其它种类白蚁危害更严重,我国至今没有发现这种家白蚁的自然分布,然而它已多次入侵我国11处地域,其中多数是它的适生地域,对我国、特别是南方的经济建设构成潜在的威胁。本文也对该种白蚁的植物检疫预防措施提出了相应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世界著名的入侵害虫,也是我国禁止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虫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对马铃薯可造成毁灭性危害,其成虫和幼虫也危害和取食茄子、番茄、天仙子和刺萼龙葵等。马铃薯  相似文献   

18.
<正> 最近,农业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并于1992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 该名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有关规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参考了过去有关检疫规定和国际间植物检疫的做法。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和部门的意见制定的。 该名录将危险性病、虫、杂草分为一类和二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寄生帚梗柱孢霉是花生黑腐病的病原菌,被我国列为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病菌2009年已入侵我国广东,造成花生植株基部腐烂而死亡,严重威胁花生生产安全。筛选与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害的重要措施。【方法】收集广东推广种植的15个主要花生品种,通过人工接种方法,鉴定这些品种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抗性水平。【结果】15个供试花生品种中,湛红2号、湛油62等2个品种表现为抗病;湛油75、湛油82、粤油390、粤油410、仲恺花44、仲恺花99、汕油诱1号等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花育33号、汕油523、汕油辐1号、粤油18、湛油53等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仲恺花332表现为高感。【结论与意义】目前广东生产上推广种植的花生品种多数对黑腐病菌表现为抗病或中抗水平,部分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该结果可为我省花生品种的推广与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痘病毒最早发现于欧洲东部的保加利亚,是一种严重危害核果类果树的病毒,为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A2类检疫性有害生物,泛非植物检疫理事会和北美植物保护组织检疫性有害生物,我国于2007年将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李痘病毒主要通过寄主植物繁殖材料(种苗、砧木、芽条等)的贸易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或借助带毒媒介蚜虫进行短距离扩散。截至2018年,李痘病毒已在全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我国于2004年在湖南发现其危害杏树。本文从李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扩散途径、诊断检测方法及预防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防止其再次入侵和进一步传播扩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